1.13~15歲少年的心理特征
吃完晚飯,雅麗幫媽媽收拾完桌椅以後照例回到小屋溫習功課,可是把書翻了好幾遍,卻怎麼也看不進去。她偷偷地從書包裏抽出一個精致的日記本,打開它,翻到昨天寫完的那一頁,接著寫起來:
“我都上初三了,明年就要升高中,可是卻怎麼也靜不下心來學習。最近我發現自己變了很多,常常喜歡獨自一人“想入非非”,我給自己編故事,設想了好多人生框架。”
13~15歲時,由於大腦功能的進一步分化和完善,孩子心理活動的隨意性日益增強,孩子不但可以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學習知識和技能,而且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誌調節自己的行動目標和方式。從思維方式來說,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逐漸增強,並上升到主導地位,隻是在一定程度上還要從具體形象思維為支柱;開始學會設立各種假設,並調動一切條件及其相互關係去檢驗假設:學會了關注、分析和評價事物;學會了反思,開始帶著懷疑、警惕的態度去認識和評價事物,而不是單純地接受別人的意見,思維具有獨立性和批判性。
13~15歲的孩子情緒最激動,心情時好時壞,快樂與憂愁緊隨,緊張、苦惱、迷惘的情緒較多。情緒體驗有點極端化;可以因小小的成績而沾沾自喜,可以因一點點挫折而垂頭喪氣,也可以因一絲絲委屈而暴跳如雷。同時情緒還常常表現為“矛盾化”,得到父母關愛時,依戀愛戴父母,受到父母批評時,怨恨反感父母。“成人感”和“自我中心感”交錯發展,表現為喜歡充當、扮演成人角色,但又不願主動承擔後果和責任;好發號施令,但又擔心沒有號召力,因而往往以“武力”、“爭吵”或“生悶氣”“解決問題”。
這個時期的孩子與同齡朋友的關係比與父母師長的關係要親密。相似的經曆使同齡朋友彼此結成了“盟友”。同伴之間將友誼當作“至高無上”的追求,講“義氣”,守“信用”,以致於在犯錯誤時也相互包庇或為朋友打抱不平。此時,男生瞧不起女生的嬌氣、柔弱;女生討厭男生的粗野、調皮,實際上,對於男女的交往表現出的是一種行為上的回避,內心中的向往。有個別的男女同學甚至會在感情上十分接近,從而招致其他同學、老師和家長的不滿和好奇。
13~15歲的孩子,隨著“成人感”、“獨立感”和“自我意識”的日趨增強,青少年開始發現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和改善自我。通常他們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很注意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下的形象,能夠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對自己要求較高;有強烈的求知欲,興趣愛好廣泛,關注一切新異事物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個性就逐漸樹立起來了。
開始進入青春期的少年,是他們的體格、學識、品質和心理等方麵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構築生命巔峰的基礎,是人們奮發向上,實現理想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不但要主動地了解自己,更要積極地把握自己。塑造自己,下麵給家長朋友提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注意孩子的營養均衡,讓孩子積極鍛煉身體,以強健的體魄、旺盛的精力去投入學習,迎接挑戰。
引導孩子考慮問題、分析問題時要全麵、客觀,避免思維的片麵性和主觀性,多推理、論證。
要求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力求積極、獨立和創造性地去參與學習。在情感方麵善於自控,能張能馳,既尊重別人又保持自尊。
讓孩子時常自省,不推卸責任,勇挑重擔,多為他人著想,逐步完善個性。
教導孩子在與異性朋友相處時,要注意分寸,讓友誼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如產生了“愛情”要倍加嗬護,不可草率。建議最好將感情的花朵放到成熟的階段綻放。
2.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培養孩子美好情感與崇高理想的溫室,它既是遮風擋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飛理想的發源地。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不僅有益於消除孩子的疲勞、緊張與煩惱,並為其人生注入生機與活力,而且還有利於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理。
著名作家羅蘭曾指出:“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形成一個孩子的人格與觀念,決不是書本上的知識或教師的言論,而是環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方寸的風沙,每一個同伴,每一點滴的生活瑣事和每一項課內或課外的活動。這些不但是他們日後回憶的資料,更是織就他們生命的色彩與素材。自然平易的環境形成開朗的人格;偏狹競爭的環境形成斤斤計較的人格。其重要性絕不是幾冊書,幾行筆記,一些分數,一個名次或榜上虛榮所能比擬的。”
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非常重要。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經濟能力有限,很難創造出優越的家庭環境。”其實不然,良好的家庭並不是說父母一定要非常富有,擁有樣式漂亮的華屋豪宅,隻有愉快的、溫暖的家庭才是培養孩子能力必不可少的最佳環境。隻是外表上裝飾得漂漂亮亮的家庭不能算做是一個能培養孩子的好家庭。
在丹麥富恩島一個叫奧塞登的小城鎮上住著幼年時的安徒生。安徒生的父親隻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祖母有時還要去討飯來補貼家用。而同時住在這裏的有不少地主和貴族,他們很厭惡窮人,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一塊兒玩。安徒生的孤獨顯而易見。
父親十分擔心這樣會對安徒生的成長不利,但是他從來沒在孩子麵前流露出自己的這種焦慮,反而輕鬆地跟安徒生說:“孩子,別人不跟你玩,爸爸來陪你玩吧!”爸爸陪他做各種遊戲,閑暇時還給他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還會找時間給他念一段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或者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
即便家裏物質條件很差,父親仍不忘給安徒生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安徒生的家很簡陋,隻有一間小屋子,日常用具把這個小小的空間塞得滿滿的,沒有給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動空間。然而,就是這麼一間簡陋的小屋,父親卻把它布置得像一個童話世界,牆上掛滿了圖畫,櫥窗櫃上擺了一些自製的玩具,就是在門上,也畫了一幅風景畫。
少年時代的安徒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培養著自己的童話細胞,一顆善良、充滿幻想的“童話”之心。
據相關研究顯示,長期在不良的家庭環境中生活的孩子,會產生各種不良的性格、心理。一般說來,有父愛無母愛的孩子容易滋生自大粗暴的心理;有母愛無父愛的孩子容易出現怯懦心理;而既無父愛又無母愛的孩子極易讓社會環境中各種壞習氣和不良思潮侵蝕其心理。在和諧、輕鬆的家庭氛圍裏,孩子能夠自由地探索,自然地發育,更容易形成開朗的性格、善良的情懷、平衡的心理狀態。在正常發育的孩子眼中,也許困難的事情就會變成有趣的事情,有壓力的事情也會變成值得去探索的事情。這樣,孩子的將來就完全可以放心了,因為他會用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積極健康的心態去擁抱世界,生活一定會快樂如意。
因此,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父母應該努力為其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3.讓軟弱的孩子變得堅強起來
有這樣一個令人泣淚的故事:
一個身體單薄、性格內向的初中二年級男生,因為忍受不了本校一位高年級的男生(有“小霸王”之稱)的欺侮,竟然吞下了大量安眠藥,懷著無以排解的恐懼含恨離開了人世。在自殺的前一天下午放學後,“小霸王”曾在他放學回家的路上攔住他,要他明天務必“孝敬”一條煙,否則就會放他的血。在這之前,他曾遭受過多次類似的敲詐和威脅,還多次被打得鼻子、嘴巴出血。這個可憐的小男孩不敢告訴家長和老師,因為小霸王威脅他說:“要是敢告訴老師和家長,以後就別想有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