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讓13~15歲少年擁有健康的心理(2 / 3)

讀完這篇文章,令人心情沉重如砥,默念著:“孩子,你為什麼這麼怯懦?既然你死都不怕,你還害怕那個小霸王嗎?你為什麼不知道反抗?”性格怯懦,的確令人揪心。性格怯懦的孩子,一般具有這樣一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動,朋友很少,說話聲音很小,做事很猶豫,經常不敢獨自出門。

(1)導致孩子怯懦的原因

一般來說,孩子怯懦性格的形成主要與家庭教育相關,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①孩子經常受到大人的恐嚇

當孩子還在嬰幼兒時,每當調皮搗蛋,家長為了製止孩子胡鬧,經常恐嚇孩子說,“你再鬧就讓老虎把你吃了”,“你再不聽話,晚上魔鬼會把你抓走的”,等等。雖然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孩子安靜下來,殊不知,這些話對於一個辨識能力不強的孩子來說,會帶來相當大的心靈創傷,即使長到13~15歲了,小時候的恐嚇仍讓人感到恐怖。

②家長動不動就訓斥孩子

許多家長都望子成龍,對孩子要求很苛刻。當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自己的願望時,家長就會嚴厲地訓斥孩子,罵孩子沒有本事,甚至體罰孩子。這樣做會大大地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多利用時間好好學習,把孩子管得過死,甚至剝奪了孩子除學習以外的一切自由。長期發展下去,孩子的活動範圍就特別小,甚至不敢和人打交道,怯懦的性格就慢慢形成了。

③家長給孩子的愛太多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許多家長疼孩子疼得太過分了,對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攬。有人這樣描述一些溺愛孩子的家長的舉動:“飯不用他自己盛,生怕燙著;蘋果不用他自己削,生怕傷著;路不讓他多走,生怕累著;高處不讓他去,生怕跌著;學騎自行車,父母雙雙跟著扶著,生怕摔著……。”這樣做實際上是在暗示孩子,他什麼都不能做,孩子自然就對父母產生了嚴重的依賴心理。

④家長經常向孩子灌輸“卑微”的思想意識

我們經常聽見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我們家窮,沒權沒勢,也沒什麼本事,你要少出頭露麵,少與人搭界,吃點虧就吃點虧。”在這種意識的誘導下,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覺得自己各方麵都比不上別人。

(2)糾正孩子怯懦的方法

怎樣才能糾正孩子的怯懦心理呢?下麵是教育專家給家長的建議。

①一點一滴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她)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包辦,而要讓他(她)自己想法解決。當然,開始時父母要給予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問不管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父母應該充分地意識到對孩子的溺愛、嬌寵,隻會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樹立起糾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認識到隻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②給孩子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並讓孩子有充分發揮的餘地。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開胸懷,開拓眼界,還要教給孩子適當的技能,如唱歌、繪畫、手工等,使孩子堅信自己並不笨,從而培加自信心,敢於參加小夥伴的活動。

③教孩子學會維護自己的尊嚴

當孩子受到別人嘲笑或欺負時,教導孩子這樣做——認識到大多數取笑人的行為是很無聊的,不值得理睬。但有些取笑傷害了自己,因而不能置之不理。對取笑進行分類:有些取笑非常愚蠢或明顯不真實,對此,可以一笑了之;如果取笑的話裏有真實的成分,那麼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做出反應以阻止對方的嘲弄。不要對取笑太敏感,要用以靜製動的方法對付嘲弄者,不回嘴,隻是把頭轉過去或轉身離開。用新的方式對付欺負者,有時製止嘲弄的最佳方式是先發製人,伶俐的口齒是有效的武器。要學會靈活機動地做出恰當的反應,不能一味退讓,要勇於維護自己的尊嚴。

④鼓勵孩子結交朋友

可以多鼓勵孩子到多種集體場合,別人表示出的對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樂,孩子也會願意與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齡夥伴多接觸,有意識地邀請一些朋友到家中來玩,讓他做主人。平時注意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

4.幫助孩子克服焦慮情緒

焦慮是青少年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幫助孩子克服焦慮情緒,父母應認真找出造成孩子焦慮的原因,並從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入手。

孩子焦慮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孩子常常表現過分緊張,特別是對於陌生環境、陌生事物,更容易表現出焦慮反應,惶恐不安。有的孩子對學習過度緊張,害怕考試成績不好;有的到了新的學校,擔心與同學處不好關係;有的還因為自己的缺點,怕受到老師的批評,而不敢去上學等。總的來說,兒童的焦慮有以下類型:有因為神經係統發育不健全,對外界細微的變化過於敏感的素質性焦慮;由於突發事件使得孩子心理難以承受而整天擔心害怕而產生的境遇性焦慮;由於與親屬特別是父母的分離而出現的心煩意亂,無心學習,甚至出現逃學、出走的分離性焦慮;由於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害怕達不到家長預期的要求,擔心受到責備而產生的期待性焦慮;還有由於家庭不和睦使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環境中,從而產生的環境性焦慮。

無論孩子焦慮類型如何,都與其自身的先天素質有關,但主要原因還是不良的環境和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過度保護,當孩子走出了家庭進入社會,就如溫室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即使是一點不順心的事,也易使兒童產生過度焦慮。有些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情過於急切,不考慮孩子的負荷能力,對兒童要求過高,甚至過度懲罰,使孩子整天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出現很強的焦慮反應。

過度的焦慮往往會嚴重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並且容易誘發抑鬱、孤僻、自卑等心理疾病。

父母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後,應予以科學引導,以盡早讓孩子擺脫困擾。家長不妨采用以下方法引導孩子戰勝焦慮的缺點。

(1)對孩子的要求要合理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擔負著好幾代人的希望。家長難免會對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但是一定注意提出的要求要順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長。一方麵不能溺愛孩子,不要老是采用撫育嬰兒的那種包辦、監護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同時,要尊重不能苛求孩子,當孩子未達到要求時,千萬不要嘲諷挖苦,或者板著臉不搭理,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壓抑,或是出於逆反心理而對抗,這會加重孩子的焦慮。相反,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利,與孩子談話時應平等商討,如果孩子脾氣倔強,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訓斥的口氣,采用粗暴和強製的方法更是錯誤的。

(2)改善家庭環境

要防止孩子過度的焦慮,作為父母,應盡量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切不可動不動就施高壓搞處罰。平時,要每天抽出幾分鍾時間與孩子交心,既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又增進了感情。要想把孩子培養成自信、豁達、活潑、開朗的人,家庭環境一定要整潔、樸實、有條理。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民主。有意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氛圍,這是讓孩子遠離焦慮、實現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