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讓13~15歲少年擁有健康的心理(3 / 3)

(3)恰當地指導孩子

當孩子對某事表現出過強的焦慮時,家長要引導孩子講出自己所擔憂的事情,對孩子的痛苦表示同情,並盡量去消除孩子的顧慮,幫助孩子控製不安和失敗的心情。由於焦慮往往是和緊張的氣氛相聯係的,所以可以經常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或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這都有益於保持樂觀的情緒,消除焦慮的不良影響。

5.用溫暖融化孩子的冷漠心態

“上自習課時,同桌同學趴在桌子上,我……”

“爸爸出差回來了,王明他……”

“鄰居家最大的困難……”

“媽媽待業在家了,我……”

有教育部門曾用上述這些題目,調查了100名小學生,請孩子補充說完省略號的內容。結果發現:第一題,隻有20%的學生說到“當同學趴在桌子上時,我想他可能生病了,我得趕緊問問他。”第二題,隻有10%的學生說到“王明他趕緊去問爸爸累不累,讓爸爸休息休息。”。第三題,隻有10%的學生能說出鄰居最大的困難。第四題,隻有15%的學生能體驗媽媽待業的心情。

雖然該部門的調查取樣範圍不大,地域範圍不廣,調查的數字沒有絕對意義,但它確實反映出當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不良心態:冷漠。

(1)冷漠對健康成長的影響

①冷漠心態是人際交往的障礙

人與人的交往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流,信息的溝通,也是心靈與情感的互動。一個人經常對別人缺乏熱情,怎麼可能期盼別人對他投入熱情?

②冷漠心態是情感健康發展的障礙

少年兒童時期是情感發展的重要時期。情感包括很多要素:

良好穩定的情緒、責任感、集體主義情感、同情心、美感等等。冷漠心態使人不可能保持積極的愉快的情緒,它與責任感、集體主義情感背道而馳,缺乏起碼的同情心,也不可能產生對美的真切體驗。

(2)化解冷漠的方法

因而,關注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應該十分警惕孩子冷漠心態的滋生與發展。怎樣融化孩子的冷漠心呢?不妨試試下麵的方法。

①帶領孩子到生活中去感受“熱心”的暖流

書畫家為拯救災民的義賣書畫活動;社會各界為“希望工程”的捐助活動;為美化校園,每人獻上一盆花的活動。老師、家長應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孩子去感受這些活動。

②強化孩子的“熱心”行為

當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車,當孩子給上坡的三輪車助上一把力,當孩子把自己的新書送給貧困地區的友伴,當孩子為正在發愁的奶奶送上一杯茶,當孩子出現這些“熱心”行為的時候,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這樣,在強化孩子熱心行為的同時,就抑製了“冷漠”心態的生長。

③最重要的是訓練孩子的“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體驗情感。亦即能設身處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樂他人之所樂。例如,可以開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換位活動,使孩子理解、體驗假想角色的內心感受,改變原來的冷漠態度。一位下崗職工的孩子正是通過“假如我是下崗的媽媽……”的角色換位活動,體驗到媽媽的煩惱,認識到媽媽的不容易,從此改變了原來的做法,與媽媽的心貼得更近了、更親了。

6.幫助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擁有健康心理

孩子有生理缺陷是不幸的事。但是,既然缺陷已經存在,重要的是給孩子以心理補償,讓他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和所有正常的孩子一樣擁有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生活。

一次車禍使童莎莎失去了一條腿,當時她剛13歲。從醫院回來後,她用拐棍幫助行走。童莎莎在醫院理療科學習了很長時間怎樣照顧自己,怎樣借助於拐棍行走。醫生還特意囑咐媽媽鼓勵莎莎自己照顧自己,不要為她做過多的事。而媽媽卻為女兒而傷心,她總想替女兒幹點事來安慰自己,從感情上彌補對女兒的不足。她把能幹的事,全替女兒幹了。幫她換衣服、洗澡、洗衣服,幫她把飯送到房間裏,有時還幫她梳頭。媽媽幹得越多,童莎莎就幹得越少。童莎莎幹得越少,就越對自己沒有信心。慢慢地她隻呆在自己的房間裏,什麼都無心幹。就這樣童莎莎從一個總是笑嘻嘻、勇氣十足、自己幫助自己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常常發脾氣、唉聲歎氣、無能為力的孩子。

童莎莎遇到這樣的不幸,媽媽自然悲痛,對女兒更是憐惜不已。但是她沒有想到,女兒的腿雖然殘疾了,但是她還有雙手,還有健全的頭腦和廣闊的心靈空間,媽媽的做法對於莎莎的康複、對於莎莎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因為這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負擔,為自己的處境擔憂;使孩子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用毅力來恢複功能,照顧自己,而是不斷地尋求慰藉、幫助,似乎隻有當媽媽或其他人圍著自己團團轉時,才能填補自己內心因恐懼、自憐引起的空虛。

對於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做父母的首要的責任是鼓勵孩子不要自暴自棄,鼓勵他們勇於戰勝困難,取長補短。

生活中有許多殘疾孩子,由於有堅強的毅力,戰勝了各種困難,在事業上取得比正常孩子更大的成就。

這裏,建議家長注意以下幾點:

(1)表現出深厚的愛

父母對不幸孩子的愛不應單單是建立在同情、憐憫之上,還應抱著對孩子的高度責任感,努力使孩子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成為一名強者。父母首先要控製好自己的情感流露,表情、語調保持常態,不能老哭喪著臉或是盯著孩子的傷殘處歎氣。

(2)幫助孩子盡早培養特長

如果家裏有條件的話,最好是避開孩子的生理缺陷,選擇一個孩子感興趣、也有可能成功的項目,作為孩子的重點學習內容,以期以後形成特長。這將使孩子今後的人生道路順利得多。

(3)對孩子的教養方式要恰當

有些父母懷著深深的內疚、憐愛之情,容易處處遷就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是,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變得專橫、冷酷,最後將難於被社會上的同齡人接納。這樣的寵兒成人後,反易怪罪於父母。而有的父母缺乏耐心,教養過程中遇到較大困難就開始嫌棄孩子,這好似“傷口上撒鹽”,孩子的心理會備受創傷。父母一定要做好艱苦養育的思想準備,時時告誡自己:“要科學教養孩子,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4)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

生理有缺陷的兒童,性格最易趨向兩個極端:一是高度的自尊、孤傲;另一個則是自卑、沮喪,甚至自暴自棄。傷殘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會比正常兒童遇到多得多的困難,特別是心理上易受傷害(如受小夥伴戲弄,周圍人圍觀、歧視等),要是沒有堅強的意誌,容易失去生活信心。因而要重視孩子的良好性格培養,尤其是堅強意誌的培養。如可能,最好讓孩子了解其他缺陷兒童的情況,並與他們建立長期聯係。通過圖書、電影、電視,讓孩子模仿其中具有剛強意誌的人。要多鼓勵、多表揚,使之樹立自信心。鼓勵孩子生活自理,培養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