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始計篇(3 / 3)

“投票箱”深受顧客歡迎,提建議者絡繹不絕。克羅格公司根據顧客的建議對症下藥,使公司每一種新上市的商品都能一炮而紅,公司的經營覆蓋區域迅速擴大到得克薩斯、明尼蘇達和加利福尼亞,1952年的銷售額突破10億美元。

《孫子兵法》與處世——王羲之放糧

在戰爭之前要進行周密的計劃,這是謹慎的表現。同樣,在為人處世中也需要凡事謹慎用心。多思考、多分析,才能一切順利。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做右軍將軍時,琅琊郡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忍饑挨餓,貪官豪紳卻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

王羲之看在眼裏,心裏非常著急。他先是散盡了自家積蓄的糧食,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他又催琅琊郡的大小衙門去奏請朝廷放糧救災。可那

些貪官汙吏隻是裝聾作啞,甚至閉門不見。王羲之情急之下,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提筆寫了一道奏章,騎上一匹快馬,不分晝夜地向京城奔去。

這天,京城裏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皇帝與大臣們正在宮裏飲酒作樂,聽說王羲之來了,以為他是來進獻書法作品的,便傳他進宮。一會兒,王羲之進到宮裏,皇帝見王羲之手中果然拿著一卷東西,連忙叫人遞上來。

皇帝見是奏章,可沒有放在心上,隻顧欣賞起王羲之的書法來。當他看到奏章中“放糧”二字時,徹底被王羲之矯若遊龍、起落有致的筆勢迷住了,忍不住說道:“放糧,好!好!”

“謝主隆恩!臣今日就去琅琊放糧。”王羲之等皇帝話音剛落,就跪在地上高聲說。

等皇帝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時已經晚了,於是隻好將錯就錯,任命王羲之為欽差大臣,去琅琊放糧。

王羲之奉旨放糧,可把那些貪官汙吏、財主豪紳嚇慌了,他們紛紛湧進琅琊王府,求琅琊王為他們作主。

琅琊王眼珠子一轉,說道:“不必驚慌,你們可以湊些人扮成饑民模樣,去領王羲之發放的糧食嘛!”

這些家夥聽了,連聲稱“妙”,一個個跪地叩頭謝恩後,急不可待地去搜羅他們需要的“饑民”去了。

到了放糧這天,天未亮琅琊城就擠滿了人,喧鬧聲一浪高過一浪,王羲之放糧的衙門被圍了個水泄不通。

放糧時辰到了,王羲之出衙門一看,見擠到麵前的那些饑民一個個細皮嫩肉、肥頭大耳的,不由得有點懷疑,便吩咐手下人去查一查。果然,那些擠在前麵的人並不是饑民,而是琅琊王府的虞侯、郡州縣衙的聽差和那些地主富豪的狗腿子。

王羲之知道後,非常氣憤,正要發作,忽然又轉念一想,對付這些人還是智取為好。於是登高對人群朗聲說道:“本官原定今日在琅琊放糧,但是,據報告說,南邊東海郡比琅琊郡的災情更為嚴重,所以本郡暫不放糧了。請各位父老鄉親幫本官把這些糧食全部運到沂河邊,以待裝船南運。”

王羲之話音剛落,人群中立即出現了一陣騷亂,前麵那些冒充饑民的家夥很快鑽出了人群,垂頭喪氣地回去了。真正的饑民總是抱著一線希望,他們沒有馬上離開,他們也同情比琅琊郡災情更為嚴重的窮人,聽王羲之一說,便自覺組織起來抬的抬、扛的扛,沒多長時間就把糧倉裏的糧食全部運到沂河邊。

這時,留在沂河邊的人群中,肥頭大耳、細皮嫩肉的假冒饑民的人幾乎沒有了。王羲之麵對人群,朗聲說道:“父老鄉親們,今天本官就在此放糧,誰運來的糧食就歸誰了,快拿回家過日子吧!”

王羲之隨機應變地改變了策略,擊敗了虞侯、郡州縣衙及地主老財們的詭計,順利地將糧食發放到了災民手中。

用兵作戰,就是詭詐之術。

“詭”,具體地說就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始計篇》之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兵者,詭道也。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兵法》與軍事——鄭成功聲東擊西收台灣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曆代兵家所尊崇的致勝法寶。與敵交鋒,如果進攻敵人沒有準備的地方,發起出乎敵人意料的軍事行動,往往能夠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防不勝防,從而一舉戰勝敵人。

台灣被荷蘭統治數十年。1661年4月,成功率二萬五千將士順利登上澎湖島。要占領台灣島,趕走殖民軍,必須先攻下赤嵌城。

鄭成功親自尋訪熟悉地勢的當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隻有兩條航

道可進:一條是攻南航道,這條道港闊水深,船隻可以暢道無阻,又較易登陸。但荷蘭殖民軍在此設有重兵,工事堅固,炮台密集,對準海麵,另一條是攻北航道,直通鹿耳門。但是這條航道海水很淺,礁石密布,航道狹窄。殖民軍還故意鑿沉一些船隻,阻塞航道。他們認為這裏無法登陸,所以隻派少量兵力防守。鄭成功又進一步了解到,這條航道雖淺,但海水漲潮時,仍可以通大船。於是決定趁漲潮時先攻下鹿耳門,然後繞道從背後攻打赤嵌城。

鄭成功計劃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戰艦,浩浩蕩蕩,裝作從南航道進攻。荷蘭殖民軍急忙調集大批軍隊防守航道。為了迷惑敵人,鄭成功的部隊聲勢浩大,喊聲震天,炮火不斷。成功地把殖民軍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軍以

為平安無事。在一個月明星稀之夜,鄭成功率領主力戰艦,神不知,鬼不覺,乘海水漲潮時從北航道迅速登上鹿耳門,守軍從夢中驚醒,發現已被包圍。鄭成功乘勝進兵,從背後攻下赤嵌城。

《孫子兵法》與商業——羅賓和“幸運糖”

在經營中,有時也可變通使用“詭道”,例如,為了擴大產品的影響,往往給顧客一些微小的利益,讓顧客增加了購買的興趣,便經常購買這種產品。應該說,這就是“利而誘之”的方法。

20世紀20年代,美國糖果商羅賓擁有一家糖果小廠和幾家小店,銷售狀況不理想。在眾多大廠的擠壓之下,他雖然使出渾身解數,但都收效甚微。麵對銷量越來越少的局麵,他整天都在想:怎樣讓小孩子都來買我的“香甜”牌糖果呢?

一天,他看到一群孩子玩遊戲,立即被吸引住了。孩子們把幾顆糖果

平均放在幾個口袋裏,由一個公選的人把一隻“幸運糖”(一顆大一些的糖)放進其中某個口袋裏,不許別人看見,然後大家隨意選一個口袋,有幸拿到“幸運糖”的人就要享受特權,即他是皇帝,其他人是臣民,每人要上供一顆糖……他思索著這種奇怪而有趣的遊戲規則,突然一個靈感闖入了他的腦海,他欣喜若狂。他思考了許久,有了一套宏偉的計劃。

當時,美國的許多糖果是以1分錢賣給小孩的。羅賓就在糖果裏包上

1分錢的銅幣作為“幸運品”,並在報紙、電台打出口號:“打開,它就是你的!”這一招很有效,因為如果買的糖中包有銅幣的話,就等於完全免費,孩子們都爭著買。羅賓把“香甜”這個名字也改為“幸運”。他除了大量投入生產外,還不惜血本招來許多經銷商,另外再大做廣告,將“幸運”糖描繪成一種可以獲得幸運機會的新鮮事物,並創造出一個可愛的小動物形象作為標誌,使人人都非常熟悉。因為方法奇特新穎,羅賓的糖果立即聞名全國,銷量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上升。

其他糖果商在此啟發下,也蜂擁而上,紛紛模仿此法。羅賓就更進一步,買中“幸運”糖的人不僅免費,還可以獎勵幾顆糖。後來他的食品中還放上其他物品,諸如玩具、連環畫、手槍玩具等小物品。如此,羅賓糖始終處於同行前列,轉眼間他就擁有了800多萬美元的資產。

《孫子兵法》與處世——張居崍誘盜

“詭道”,講究沉著冷靜,不顯露自己的真實動機,而後出其不意,後發製人。運用於為人處世,同樣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明朝張崌崍任滑縣縣令時,有兩名江洋大盜任敬、高章來到縣城,冒充錦衣衛的使者拜見張崌崍,並且湊近張崌崍耳邊說:“朝廷有令,要張公處理有關耿隨朝的事情。”

原來當時有位滑縣人耿隨朝,擔任戶政科員,主管草場,因為發生火災,朝廷下令將他羈押在刑部的監牢裏。張崌崍聽到此事,更加相信二人的身份。張崌崍請二人到屋內休息,於是任敬拉著張崌崍的左手,高章擁著張崌崍的背,一起進入室內坐在炕上。二人突然取出匕首,架在張崌崍的脖子上。任敬摸著鬢角胡須,笑著說:“張公不認識我吧!我是江湖上來的朋友,要向張公借用公庫裏麵的金子。”

張崌崍抑製住內心的緊張,裝出替他們著想的樣子說:“你們不是為了報仇,我也不會為了財物犧牲自己性命。不過你們這樣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如果被人發現,對你們可相當不利!”

兩個強盜聽了覺得很有道理。

張崌崍又進一步說:“公庫的金子有人看管,容易被發覺,對你們不利。我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向縣裏的有錢人借貸,這樣你們可以安然無事,也不至於連累我的官職,豈不兩全其美?”

兩個強盜聽了更加讚同張崌崍的辦法。就這樣,張縣令不露聲色地穩住了強盜,並取得了他們的信任與合作,同時一條妙計醞釀成熟。

張縣令傳令屬下劉相前來,劉相到後,張崌崍假意說:“我不幸發生意外,如果被抓去,會很快被處死。這兩位是錦衣衛,他們不想抓我,我很感激他們,想拿500兩黃金給他們,以表心意。”

劉相聽了,目瞪口呆,說:“到哪裏去弄這麼多錢?”

張崌崍說:“我常看到你們縣裏的人,很有錢而且急公好義,我請你替我向他們借。”

張崌崍拿出筆來,一共寫了9個人,正好數量符合。所寫的這9個人,實際上都是衙役。

劉相看了以後,恍然大悟。不一會,名單上列出的9個人,一個個穿著華麗的衣服,像富貴人家的子弟,手裏捧著用紙包著的鐵器,先後來到門口,假裝說:“張公要借的金子都拿來了,因為時間太緊迫,沒有湊足所要的數目,實在過意不去。”一邊說,一邊裝出哀求的樣子。

兩位強盜聽說金子到了,又看到這些人果然都像有錢人的樣子,就很高興地說:“張公真的不騙我們。”

張崌崍趁兩個強盜查看金子的時候,急忙脫身。並大喊抓賊,9個衙役,一擁而上,兩個強盜猝不及防。其中一個被抓,另一個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