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謀攻篇(2 / 3)

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軍隊不能夠進攻而強迫軍隊進攻,軍隊不能夠撤退而命令軍隊撤退,這是對軍隊的束縛;不懂得軍隊的管理,卻幹預軍隊的管理政務,就會使將士們困惑不解,不懂得軍隊作戰的權謀變化,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們疑慮重重。全軍上下既迷惑又疑慮,各諸侯國乘機進犯的災難就會到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自亂軍隊,而在無形中使敵國取勝。

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麵:能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勝;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對策者,勝;全國上下,全軍上下,意願一致、同心協力的,勝;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勝;主將精通軍事、精於權變,君主又不加幹預的,勝。以上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

所以說,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便能百戰百勝;不了解敵人隻了解自己,勝敗可能各半;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會每戰必敗。

闡釋

《謀攻篇》所講的內容既是軍事謀略,又是政治和外交謀略。在孫子看來,要征服敵國,可以采取軍事手段,以戰爭解決問題,但這卻不是最高明的做法。他指出,即使“百戰百勝”也非“善之善者”,隻有兵不血刃而達到目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兵家最高明的手段。孫子崇尚的是謀略,而不是鐵血殺戮,因而提出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軍事理論。

接著,孫子提出國君與軍隊之間的關係,主張國君不宜幹涉軍隊的具體指揮事務,否則將會自亂其軍而使敵人獲勝。孫子還提出了判斷勝利的五種方法:“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這五個條件與《始計篇》中的“五事”和“七計”相輔相成,體現了孫子思想的完整性。

最後,孫子提出了本篇另一著名的軍事思想:“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如今,這一思想的價值已遠遠超出了軍事領域,被運用於處世、經商等各個方麵,並且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活學活用

《謀攻篇》之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

《孫子兵法》與軍事——燭之武退秦師

兵法中講“上兵伐謀”,是指利用謀略而避免力拚從而取得勝利。所謂“善之善者”,是指那些運用高超的謀略、傑出的智慧,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人。

公元前630年,晉國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國之後,已在諸侯中贏得了霸主地位。這一年,晉文公因記起鄭國在城濮之戰中曾加盟楚國,出兵參戰與他為敵的新仇,加之他曾在流亡時期經過鄭國而沒有受到鄭國禮遇的舊恨,於是極為惱怒,聯合了秦穆公進攻鄭國。

鄭國是一個小國,在秦、晉兩大國軍隊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鄭國國君鄭文公連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對策。文官武將們一致認為,以鄭國的實力,是不足以抵抗秦、晉兩國軍隊的聯合進攻的,最好的辦法是派出使者,從秦、晉二國的關係上做文章,曉以利弊,說服秦國退兵。這樣,晉國便孤掌難鳴,極有可能會停止對鄭國的進攻。

鄭文公采納了這一退兵策略,決定派富有外交經驗,善於辭令的大臣燭之武前去說服秦國退兵。

當時,秦國的軍隊駐紮在城東,晉軍駐紮在城西。當夜,鄭國守城的官兵將繩子係在燭之武的腰上,把他送下城,燭之武出城後,直奔秦軍營前,要求見秦穆公。穆公侍衛將他帶到秦穆公麵前。燭之武見到秦穆公,便開門見山地對秦穆公說:“秦、晉二國的軍隊包圍了鄭國,鄭國知道自己即將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秦國有好處的話,我就不用來見穆公您了。”接著,燭之武從晉、秦、鄭三國的地理位置入手,分析滅鄭對秦、晉之利弊。他接著說:“您知道,我們鄭國在東、秦國在西,中間隔著晉國,鄭國滅亡以後,秦國能越過晉國的國土來占領鄭國嗎?我們疆土將隻能被晉國占領。秦晉兩國本來力量相當,勢均力敵。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它的實力就會比現在更強大,而貴國的勢力也將相應地減弱。您現在幫助晉國強大起來,對貴國隻有百害而無一利,將來隻會反受其害。況且,晉國的言而無信您難道忘了嗎?當年晉惠公在逃亡中曾請求穆公您的幫助,答應在事成之後以黃河以外的五座城作為酬謝。於是您幫助他回國做了國君,晉惠公回國後不僅賴掉了這些許諾,而且修築城牆準備與秦對抗。現在晉國天天擴軍備戰,其野心不會有滿足的時候。他們今天滅了鄭國,往東麵擴大了自己的疆土,難保明天不會向西邊的秦國擴張。您如果解除對鄭國的包圍,我們鄭國將與秦國交好。今後,貴國使者經過鄭國的時候,我們一定盡主人之道,好好招待貴賓。這對你們有何危害呢?”

燭之武的一番話,講得有理有據,利害分明,使秦穆公意識到滅鄭確實於己無利。於是秦穆公答應立即撤兵,並且和鄭國訂立了盟約。秦國軍隊悄悄地班師回國了,還留下了杞子等三將軍帶領兩千秦兵,幫助鄭國守城。

晉文公見秦穆公不辭而別,非常氣憤,怎奈孤掌難鳴,於是也偃旗息鼓,撤軍回國了。

《孫子兵法》與商業——希爾頓的聚財經營

“上兵伐謀”同樣適用於商業。一味地競爭,大打價格戰,隻能是兩敗俱傷,不妨在產品質量、服務、宣傳等方麵下些功夫,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919年1月,年輕的希爾頓懷揣5000美元,隻身來到了德克薩斯州,他做了一項投資,果斷地買下了他的第一家旅館——梅比萊旅館。

他苦心經營。很快,他的旅館資產達到了5100萬美元。他欣喜而自豪地將這個成績告訴了母親。

希爾頓的母親聽完後,淡然地說:“照我看,你跟從前沒有兩樣。要想成大事,你必須把握住比5100萬美元更值錢的東西。”

“那是什麼?”

“除了對顧客誠實以外,還要想方設法讓每一個住進你旅館的人住了還想再來住。你要想出一種簡單、容易、不花本錢而行之長久的辦法去吸引顧客,這樣你的旅館才有前途。”

母親的話很簡單,卻讓希爾頓苦苦思索:究竟有什麼辦法讓顧客還想再來住呢?簡單、容易、不花本錢而行之長久的法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希爾頓冥思苦想後,終於想到,那就是微笑。隻有微笑才能發揮如此大的影響力。

第二天,希爾頓上班後的第一項工作,便是把手下的所有雇員找來,向他們灌輸自己的經營理念:

“微笑——記住嘍。我今後檢查你們工作的惟一標準是,你今天對客人微笑了嗎?”

他又對旅館進行了一番裝修改造,增強了接待旅客的能力。依靠“你今天對客人微笑了嗎?”的座右銘,梅比萊旅館很快便紅火起來。

不久,希爾頓又萌發了新的創業衝動:要建造一座擁有“一流設施”的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大飯店——希爾頓飯店。

1925年8月4日,“達拉斯希爾頓飯店”竣工。

“一流設施,一流微笑”,希爾頓的創業之路越走越寬。

1929年,艾爾帕索希爾頓飯店完工。就在這時,美國曆史上規模較大的一次經濟危機爆發了。很快,全美的旅館酒店業有80%倒閉,希爾頓旅館集團也深陷困境。

如何戰勝危機、渡過難關?

“微笑還管用嗎?”有人問。

希爾頓仍然依靠他那“你今天對客人微笑了嗎?”的座右銘。他信心十足地奔赴全國各地,鼓舞員工振作精神,共渡難關,即使是借債度日,也要堅持以“一流微笑”來服務旅客、贏得旅客。他不厭其煩地告誡他的員工們:萬不可把心中的愁雲掛在臉上,無論麵對何種困難,“希爾頓”服務員臉上的微笑永遠屬於旅客!

希爾頓的座右銘變成了每一個希爾頓人的座右銘。希爾頓飯店服務人員始終以其永恒美好的一流微笑,感動著四麵八方的賓客。希爾頓飯店也因此順利地渡過了難關,逐步進入黃金時期。

《孫子兵法》與處世——傑克遜打毛驢

生活中,對待別人的無理行為,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不予理會;一種是進行反擊。當人身尊嚴受到傷害時,做到不去理會是很難的,但也不能對其大打出手,正所謂“上兵伐謀”,你可以進行有禮地反擊,讓對方不戰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