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常以愚弄人而自得的人,名叫湯姆。這天早晨,他正在門口吃著麵包,忽然看見傑克遜騎著毛驢哼哼呀呀地走了過來,於是他就喊著:“喂,吃塊麵包吧!”
傑克遜連忙從驢背上跳下來,說:“謝謝您的好意。我已經吃過早飯了。”
湯姆一本正經地說:“我沒問你呀,我問的是毛驢。”說完,得意地一笑。
傑克遜以禮相待,卻反遭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非常氣憤,本想責罵這個無賴,但又怕無賴說:“我和毛驢說話,誰叫你插嘴來著?”
經這麼一想,傑克遜抓住了湯姆語言上的破綻,進行狠狠地反擊。
他猛地轉過身子,照準毛驢臉上“啪,啪”就是兩巴掌,罵道:“出門時我問你城裏有沒有朋友,你說沒有,沒有朋友為什麼人家會請你吃麵包呢?”
“叭,叭”,對準驢屁股,又是兩鞭,說:“看你以後還敢不敢胡說?”
“知彼知己”是戰爭取勝的前提條件之一,然而,在戰爭中,“知彼”雖然不易,但“知己”卻更難。
《謀攻篇》之二——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兵法》與軍事——王霸不戰勝強敵
“知彼知己”是兵家行軍打仗最基本的常識。在軍事紛爭中,隻有做到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才能清晰地預測戰爭發展的方向,並由此製定詳細的戰略,掌握主動,以最小的犧牲獲取最大的勝利。
劉秀手下的大將王霸在一次會戰中打敗叛將蘇茂。幾天後,蘇茂重整旗鼓,率領大隊人馬又來挑戰。
王霸得知敵人補充了許多兵員武器,來勢比上次凶猛,於是下令堅守營壘,不許出戰交鋒。敵人每日在營門外叫陣,又是擂鼓鳴鑼,又是高聲謾罵。王霸卻像沒事兒似的,隻管在營房裏與將士們飲酒取樂。
蘇茂見王霸不出戰,便命令士兵向王霸的營房放箭。恰巧有一支箭正好把王霸酒桌上的一隻酒杯打翻,酒灑了滿桌,在座的人都很驚慌,王霸卻把酒杯扶正,斟滿酒,然後一飲而盡。一位武將沉不住氣了,說道:“蘇茂不過是我們手下的敗將。如果再交戰,我們一定能打敗他。”王霸認真地說:“蘇茂現在急於和我們交戰,是因為他遠道而來,帶的糧草不多,不敢把時間拖長。我們隻管在營房裏堅守不出,等蘇茂糧草用完,我們就會不戰而勝。”大家聽了半信半疑。
果然不出王霸所料。幾天以後,蘇茂軍營裏的糧草越來越少,引起全軍上下嚴重不安。蘇茂手下的幾個將領趁機內訌,發生互相殘殺的事件。蘇茂見外有強敵,內部混亂,自知不是王霸的對手,趁著夜色倉皇撤走。
《孫子兵法》與商業——成功的推銷商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規律不僅為古今中外許多軍事家所推崇,作為一種智慧,一種決策製勝方略,它同樣適用於經濟領域。何謂“彼”?何謂“己”?從商業經營管理的角度而言,所謂“己”,主要是指經營者自身所屬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是全方位的,它涵蓋了經營管理者自身的每一環節。所謂“彼”,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所有外在條件都屬於“彼”的範疇;從狹義的角度來說,“彼”又可以特指經營管理的對象,即己有的客戶和目標客戶。
克裏曼特·斯通所在公司派了一批推銷員去依阿華州西奧克城進行推銷活動。一天晚上,他聽到一位推銷員抱怨說:“在西奧克斯中心出售商品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兒的人是荷蘭人,他們講宗派,不想買陌生人的東西。此外,這片土地欠收已達5年之久了。我在那兒已經工作了兩天,卻沒有賣出一樣東西。”
斯通對這件事考慮良久,決定第二天與這位推銷員一起驅車前往西奧克斯中心。當他們到達那兒以後,首先進了一家銀行。當時那兒有一位副經理、一位出納員、一位收款員。20分鍾內,副經理和出納員各買了一份他們公司最大的保單——全單元保單。他們一個商店接著一個商店,一個辦公室接著一個辦公室地訪問每個機構中的每一個人,有條不紊地兜售著他們的保險單。
一件驚人的事情發生了:那天他們所訪問的每一個人都購買了全單元保單,沒有一個例外。為什麼在同一個地方,別人的銷售都失敗了,而斯通的銷售卻成功了呢?這主要是因為他對情況做了正確的分析,在了解銷售對象的心理及處境的基礎上,滿足了客戶的需求,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收獲。
他認為荷蘭人講宗派,正是銷售成功的一個有利因素。因為如果你一旦將東西賣給一族中的一個人,特別是一個領袖人物,你就能賣東西給全族的人。你首先所必須做的事情,就是把第一筆生意做給一位適當的人,哪怕是花費很長的時間或耗費很大的精力。
並且,這片土地欠收已經5年,人心惶惶,正是推銷保險單的大好時機。因為荷蘭人大多十分節約,做事認真負責,他們需要保護他們的家庭和財產。但他們很可能從沒有購買過意外事故保險單,因為別的推銷員也許與上述的那位推銷員一樣,知難而退,不了解客戶的心理。如果保險單隻收很低的費用,卻能提供可靠的保護的話,那麼它一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斯通清楚自己的優勢,又了解對方的心態,知己且又知彼,因而一出馬,就獲得了成功。跟隨他的那位銷售員回到西奧克斯中心呆了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都取得了一定的推銷成績。他吸取經驗教訓,向斯通學習,在自己失敗的地方成功了,並且在他以後的推銷活動中也屢屢獲勝。
《孫子兵法》與處世——暴風雨夜的奇遇
兵法中的“知彼知己”,運用到為人處世上,我們可以得出那句頗為感人的話“理解萬歲”。理解別人,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對方考慮,同時也給對方一個機會進而了解自己。打開心扉,包容別人,不僅會增進雙方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溝通與理解中,自己也擁有了一份幸福。
很多年前的一個暴風雨的晚上,有一對老夫婦走進旅館的大廳要求訂房。
“很抱歉,”櫃台裏的人回答說:“我們飯店已經被參加會議的團體包下了。往常碰到這種情況,我們都會把客人介紹到另一家飯店,可是這次很不湊巧,據我所知,另一家飯店也客滿了。”
他停了一會,接著說:“在這樣的晚上,我實在不敢想象你們離開這裏卻又投宿無門的處境,如果你們不嫌棄,可以在我的房間住一晚,雖然不是什麼豪華套房,卻十分幹淨。我今晚就呆在這裏完成手頭的訂房工作,反正督察員今晚是不會來了。”
這對老夫婦因為他們給櫃台服務帶來的不便,顯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們謙和有禮地接受了服務員的好意。第二天早上,當老先生下樓來付住宿費時,這位服務員依然在當班,但他婉拒道:“我的房間是免費供給你們住的,我全天候呆在這裏,又已經賺取了很多額外的鍾點費,那個房間的費用本來就包含在內了。”
老先生說:“你這樣的員工,是每個旅館老板夢寐以求的,也許有一天我會為你蓋一座旅館。”年輕的櫃台服務員聽了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婦的好心,但他隻當那是個玩笑。
又過了好幾年,那個櫃台服務員依然在同樣的地方上班。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來信,信中清晰地敘述了他對那個暴風雨夜的記憶。老先生邀請櫃台服務員到紐約去拜訪他,並附上了來回機票。
幾天之後,他來到了曼哈頓,在坐落於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間的豪華建築物前見到了老先生。老先生指著眼前的大樓解釋道:“這就是我專門為你建的飯店,我以
前曾經說過,記得嗎?”“您在開玩笑吧!”服務員不敢相信地說:“都把我搞糊塗了!為什麼是我?您到底是什麼身份呢?”年輕的服務員顯得很慌亂,說話略帶口吃。
老先生很溫和地微笑著說:“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愛斯特。這其中並沒有什麼陰謀,因為我認為你是經營這家飯店的最佳人選。”
這家飯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愛斯特莉亞飯店的前身,而這個年輕人就是喬治·伯特,他是這家飯店的第一任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