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見齊軍來攻大梁,急忙命令太子申和龐涓回兵救魏。孫臏深知
了龐涓有勇無謀,隻能智取,不能硬拚。於是,他向田忌獻上“減灶誘敵”的計謀。
當魏齊兩軍剛剛遭遇時,孫臏就命令齊軍撤退。龐涓追到齊軍駐地時,隻見地上滿是用來煮飯的灶頭,經清點有10萬之多。齊軍次日又急急退卻,駐地留下5萬個灶頭。第三天齊軍的灶頭減少到2萬個。龐涓見狀,非常高興,命令魏軍繼續追趕齊軍。太子申問其故,龐涓說:“我早就聽說齊軍膽小怕死,三天之內士兵就逃走了大半。我軍奮勇追擊,定能取勝。”後來,齊軍退到了兩山之間的馬陵道,孫臏見這裏溪穀深隘,道路狹窄,很適宜設兵埋伏,就命令士兵砍下樹木作為路障,又把路旁一棵大樹的樹皮剝去,在上麵寫了一行大字。接著,孫臏令1萬弓箭手夾道埋伏,隻等龐涓前來送死。
黃昏時分,龐涓帶著疲憊不堪的魏軍追到馬陵道。在士兵清理路障時,有人發現路邊大樹上的字,忙向龐涓報告。龐涓持火把一照,隻見上麵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下”幾個大字,不由得大驚失色。孫臏一聲令下,埋伏在兩旁的弓箭手對準魏軍萬箭齊發,魏軍死傷無數,中了箭的龐涓自知生還無望,隻得拔劍自刎。
《孫子兵法》與商業——豐田的降低成本理念
“節”對於商業同樣意義非凡。對於企業而言,精打細算,避免浪費,其實也是一種生產方式,“節”是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
一次,鬆下公司的領導到豐田公司參觀,服務人員恭敬地送上咖啡,禮貌之周無可挑剔,但是盛咖啡的器皿卻使客人大吃一驚——公司使用普通的粗瓷碗來盛咖啡!
是的,豐田公司沒有咖啡杯。無論是自己用,還是招待貴客,一律用普通的瓷碗。
外界都說豐田人吝嗇。
豈不知,吝嗇——正是豐田的“三河商法”之一。
日本戰敗後,豐田喜一郎麵對戰爭“遺留”給豐田公司的一片廢墟,斬釘截鐵地說:
“豐田要三年趕上美國!否則,日本的汽車工業就別想重建!”
在喜一郎的鼓動下,豐田公司上上下下充滿了幹勁。
光有幹勁還不行,要“趕上美國”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喜一郎為豐田公司製定的經營管理思想是:第一,批量生產;第二,“吝嗇”精神;第三,無貸款經營。三部分是一個整體,互為影響。大家習慣地管它叫做“三河商法”。
為什麼叫“三河商法”呢?
因為豐田公司的大部分工廠都集中在日本愛知縣的三河地區,公司高級經理人和許多員工,都是三河地方人,他們自稱是“三河忠誠集團”,故而人們將其經營戰略稱之為“三河商法”。
喜一郎非常討厭浪費。他跟員工講:“我們搞企業必須有基礎,那麼以什麼為基礎呢?”
大家討論得非常積極,“基礎”的羅列有一大卡車。
“很簡單,就是要以杜絕浪費的思想為基礎。我們現在要這樣,哪一天家大了、業大了,也應該是這樣。”
“批量生產”就是要杜絕浪費,追求汽車製造的合理性。
如果說喜一郎是戰略家和思想家,那麼還必須有人來實施他的好方法和理念。喜一郎的副手大野耐一最能理解喜一郎的想法了。他在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最後形成了完整的豐田生產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創新精神是豐田生產方式產生的動力。
大野大膽革新,突破了傳統汽車製造“由於上道工序把工作傳遞到下道工序”的方式,改變成“由下道工序向上道工序領取工件”的方式。這種新方式要求,前道工序隻生產後道工序所要領取的工件,並規定了“三必要”的製度——保證按必要的工件、必要的時間和必要的數量“準確”地供應到位。
為了讓不同車間、不同工序的各極管理人員和員工都理解並貫徹好,大野像喜一郎一樣地發表宣講:
“後道工序就是顧客。杜絕浪費對企業來說,是至高無上的命令。”
這個觀念簡單明了,通俗易懂。
豐田的管理思想能夠迅速傳播,就在於:大道理,簡單化。
在執行“三必要”製度時,大野又采用了“流程卡”(又稱“傳票卡”)形式。“流程卡”分為“領貨指令”、“生產指令”和“運送指令”。流程卡由後向前傳遞,保證了前道工序所產出(或采購)的工件,正好是後道工序所需要的工件,從而避免了庫存,杜絕了積壓與浪費。喜一郎並沒有滿足於改革的初步成果,他又進一步將他的管理思想從生產過程延伸到營銷過程。本來,“由下道工序向上道工序領取工件”的方式和“三必要”的製度,是對生產過程而言的,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為目標想出來的。後來,豐田銷售公司也實施“完全銷售”的管理體製——即“由下道工序向上道工序領取工件”的方式和“三必要”製度,名副其實地實現了“訂貨生產”的狀態。這樣,整個豐田公司的經營管理,經過孜孜不倦地推進,贏得了巨大的收效。
在豐田公司,看不到浪費現象。因為在這裏,“幹毛巾也能擰出水”。這就是豐田的“吝嗇精神”。
喜一郎創業之初就強調:“錢要用在刀刃上……用一流的精神,一流的機器,生產一流的產品。要杜絕各種浪費。”
《孫子兵法》與處世——羊祜謙讓處世
“節”是一種老辣的人生體驗,初生牛犢不怕虎,讚譽了年輕人的勇和直、剛和勁。然而,年輕人卻幾乎不懂得“節”的作用。隻有當他們在人生實踐中嚐盡酸苦、曆盡劫難之後,他們才懂得什麼叫“節”。
羊祜出身於官宦世家,是東漢蔡邕的外孫,晉景帝司馬師的獻皇後的同母弟。但他為人清廉謙恭,毫無官宦人家奢侈驕橫的惡習。
他年輕時曾被薦舉為上計吏,州官四次征他為從事、秀才,五府也請他做官,他都謝絕。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歡的學生、謙恭好學的顏回。曹爽專權時,曾想征用他和王沈。王沈興高采烈地勸他一起應命就職。羊祜卻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別人,談何容易!”後來曹爽被誅,王沈因為是他的屬官而被免職。王沈對羊祜說:“我應該常常記住你以前說的話。”羊祜聽了,並不誇耀自己有先見之明,說:“這不是預先能想到的。”
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後,因為羊祜有輔助之功,被進號中軍將軍,加官散騎常侍,封為郡公,食邑三千戶。但他堅決辭讓,於是由原爵晉升為侯。他對於王佑、賈充、斐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總是十分謙讓,不敢居其上。
後來因為他都督荊州諸軍事等功勞,加官到車騎將軍,地位與三公相同。他上表堅決推辭,說:“我入仕才十幾年,就占據顯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為自己的高位戰戰兢兢,把榮華當做憂患。我身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運,應該警誡受到過分的寵愛,而不怕被遺棄。但陛下屢屢降下詔書,給我太多的榮耀,使我怎麼能承受?怎麼能心安?現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祿大夫李熹高風亮節,魯藝潔身寡欲,李胤清正樸素,都沒有幸運獲得高位,而我無能無德,地位卻超過他們,這怎麼能平息天下人的不滿之心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沒有同意。
晉武帝鹹寧三年,皇帝又封羊祜為南城侯,羊祜堅辭不受。羊祜每次晉升,常常辭讓,態度懇切,反因此名聲遠播,朝野人士都對他推崇備至,一致認為他應居宰相的高位。
羊祜平時清廉儉樸,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祿全拿來周濟族人,或者賞賜給軍士,家無餘財。臨終留下遺言,不讓把南城侯印放進棺中。他的外甥齊王司馬攸上表陳述羊祜妻不願按侯爵級別殮羊祜的想法,晉武帝便下詔說:“羊祜一向謙讓,誌不可奪。身雖死,謙讓的美德卻仍然存在,遺操更加感人。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齊之所以被稱為賢人,廷陵季子之所以保全名節的原因啊!現在我允許恢複原來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曆職二朝,上至一國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對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參佐們讚揚他德高而卑謙,位尊而端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