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之慮,
必雜於利害。
雜於利而務可信也,
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孫子兵法》與軍事——官渡之戰
在戰爭中,利與害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孫子認為,將帥用兵,必須兼顧利與害兩個方麵。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時,曹操以十分弱小的兵力與袁紹大軍相峙於官渡。曹操十分清晰地分析了當時的利與害,做出了最準確的判斷,一舉擊敗袁軍,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公元200年,袁紹命沮授帶領10萬人馬進攻曹操的都城許昌。而袁紹自己則帶領大隊人馬進軍黎陽,派大將郭圖、顏良進攻白馬,在白馬大敗曹軍。
白馬告急,荀攸對曹操說:“袁軍人馬充足,我們兵力與之相差甚遠,不可硬拚,我們聲東擊西,派一部分人馬偽裝渡河,好像要攻擊袁紹後方,袁紹必然會向西進軍,渡過大河,到時候我們再突襲白馬。”
曹操依計而行,袁紹果然中計。袁軍渡過大河,曹操則帶領眾多驍將,攻打白馬。關羽連斬顏良、文醜兩員大將,袁軍大敗,解了白馬之圍。
袁紹雖然大敗,但兵力仍占優勢。他再次集中兵力,行進到官渡。兩軍在官渡安營紮寨,準備一場大戰。
麵對袁軍的進攻,曹操手下謀士意見不一。有的謀士對曹操說:“丞相,袁紹擁有百萬大軍,雖然白馬之戰有所損傷,但主力軍仍在,而且手下有大將一、兩千人,我們與之相差懸殊,如果和他們硬拚,隻能大敗!不如我們求和,還可以保住一塊地盤,到時候再積蓄力量,東山再起。”
曹操沒有說話,謀士郭嘉提出反對意見,說道:“丞相,兵不在多,而在於精。袁紹軍隊雖多,但他們軍紀不嚴,賞罰不明,軍心渙散。我們兵力雖少,但軍紀嚴明,作戰勇猛,在軍力上不會輸給他。而且袁紹老賊不得民心、貪圖小利、妄自尊大、妒賢嫉能、優柔寡斷、剛愎自用,他手下雖有大將一、二千,但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啊!丞相,您廣納賢士,愛惜人才,智勇雙全,很得人心,雖戰將幾百,但卻眾誌成城,我們憑借著這些優勢一定能夠大敗袁軍。”
曹操很滿意地點了點頭,立即下令,進軍官渡。
兩軍相峙了一段時間,袁軍主動出擊,結果曹軍不是對手,退回營中,隻守不攻。
袁紹一見曹軍不出戰,便命士兵爬上土山,向曹營射箭,箭似雨點,射死射傷曹兵無數。曹操和一大將劉曄連夜製造了千輛石車,石車上裝滿石頭,一端固定住彈性的皮條,另一端放上石頭,能彈得很遠。劉曄帶領著幾千人,埋伏在小山周圍。袁紹的射手剛想射箭,劉曄一聲令下,頓時石塊亂飛,袁兵死傷無數,大敗而歸。
時間一長,曹操有些堅持不住,因為糧草線已被袁紹切斷。為了能夠長期作戰,曹操派大將徐晃消滅了袁紹斷糧道的隊伍,從此糧道順暢。徐晃還活捉了幾名袁軍將領,審訊中得知韓猛正押運糧草,遠道而來。
荀攸對曹操說:“丞相,韓猛有勇無謀,我們應出兵去截下糧草,將其燒毀,這樣袁紹大軍就會出現糧草危機。”
曹操立即派徐晃去截糧草。韓猛正押運著糧草趕路,徐晃大喝一聲,立即殺入袁軍中,而張邁也在後邊呼應,前後夾擊。韓猛乃一酒囊飯袋,沒有一會兒,便逃跑了。士兵一看主帥都跑了,也四散逃竄,曹軍放火燒了袁紹的糧草及車輛。
但袁紹依仗自己兵多糧足,仍不把曹操放在眼裏。他再派淳於瓊帶領一萬精兵押運糧草,囤放在大北營的烏巢,並駐紮在那裏負責守糧。
謀士許攸對袁紹說:“主公,軍隊若無糧草,會自敗,那淳於瓊生性好酒,而且一喝必醉,派他守糧,有些不妥啊!”
袁紹剛愎自用,根本不把許攸的話放在心上。許攸知道袁紹難成大事,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知道許攸是位才子,很有智謀,一聽說許攸來降,高興得連鞋都沒穿,跑出營房去迎接,嘴裏說道:“賢弟遠來,愚兄迎接來遲,請多多原諒!”
許攸非常感動,便對曹操說:“我們派去幾千人化妝成袁兵,那淳於瓊隻知喝酒,趁他酒醉之時,燒毀他的糧草,之後趁機大敗袁紹人馬。”
曹操非常信任許攸,立即點了5000人馬,打著袁軍的旗號,直奔烏巢而去。淳於瓊早已喝醉了,在營中大睡,手下士兵一看是自己人馬,便讓曹軍進了大營。曹軍大開殺戒,袁軍大敗。淳於瓊從夢中驚醒,慌忙迎戰,而曹軍這時早已將糧草點燃。
袁紹在半夜時分睡得正香,忽聽得有人報:“主公,大……大事不好,我軍……糧草被燒!”
袁紹一下從床上坐起,大吃一驚,心想:完了,這次算全完了,淳於瓊,我非殺了你不可。袁紹又一想:你曹操去燒我的糧草,我趁機去攻打你的大營,你那裏一定會空虛,我斷了你的後路,讓你不戰而敗。想到此,他立即傳令:進軍曹營。
張郃道:“主公,此計不可,曹操雖帶領人馬去燒糧草,但隻是一小部分,大隊人馬仍在城中啊!”
袁紹向來都不尊重別人的意見,把張郃的話當作了耳邊風,堅持派張郃、高覽前去偷襲曹營。張郃、高覽率軍剛到官渡,曹軍早有防備,同袁軍展開了激戰。曹軍作戰勇猛,袁軍根本無法取勝。正在這時,曹操率領的5000精兵燒糧草趕回,從後邊直衝入袁軍。袁軍腹背受敵,頓時大亂,張郃、高覽不想給袁紹賣命,便率大軍投降。
袁紹得知張郃、高覽投降,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便帶著幾百名袁軍逃跑了,後來在途中病死。
《孫子兵法》與商業——韓國“出口大王”金宇中
在商業活動中,利害並存與轉化也是如此。利與害同存於一事物中,而且有時利與害的關係非常難以分辨。隻有明白機遇與挑戰同在、風險與利潤並存且善於分析利害得失的人,才能把握機遇,不讓機遇與自己擦肩而過。
韓國著名的企業家金宇中被公認為韓國企業界的“出口大王”。他所領導的大宇集團是享譽世界的知名企業,大宇生產的各種產品也隨著大宇集團的聲名遠播而遍布世界各地。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與亞洲新興的工業化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劇烈,美國從維護本國的利益出發,逐漸傾向於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當時金宇中開拓美國紡織品市場的努力剛剛有了起色。他先與生產繅絲的日本三菱會社簽訂了獨家銷售合約,把三菱會社生產的絲料運回韓國加工成布料,並委托釜山製衣廠把布料做成襯衣,然後全部運往美國銷售,由於這種極細的繅絲製成的襯衣質地柔和,觸感很好,
因此這種襯衣在美國一上市便大受歡迎,很快風行全美。3年之內,大宇集團僅此一項業務就獲利潤1800萬美元。
1974年,韓國企業界盛傳美國即將對紡織品的進口實行配額限製。在此種形勢下,絕大多數紡織品出口商都開始壓縮紡織品輸美規模,轉而將焦點放在開拓新的國際市場上。然而,金宇中並沒有像其他紡織品出口商那樣亦步亦趨地壓縮輸美規模,相反,他采取了一個果敢的行動,實行公司總動員,充分利用年底餘下不多的時間,全力擴大公司紡織品的輸出數量。此舉獲得成功。1974年大宇集團紡織品輸美的規模一躍而居於韓國、日本、台灣、香港等東亞地區的企業榜首。金宇中也因此被譽為美國配額製度造就的惟一勝利者。
金宇中的超人膽識,來自於他敏銳的目光,他很清楚地知道,美國對外國公司進出口配額製度的製定,必須參考前一年的輸美業績,如果前一年的進口數量大,那麼後一年給的配額數量就多,所以在其他出口商紛紛壓縮出口規模的情況下,大宇集團生產的紡織品仍能在美國市場上獨領風騷。
“好風憑借力”,金宇中趁著大宇集團生產的襯衣風行美國的有利時機,說服了在美國擁有900家連鎖店的施伯公司接受大宇集團的試銷計劃,把公司生產的全部產品納入了施伯公司的銷售網,從而成功開創了韓國出口公司直接與美國大公司開展業務的先例,打破了長期以來韓國出口商必須通過日本大商社的中介並由美國B級以下進口商銷售的慣例。
從此以後,大宇集團的事業蓬勃發展,到1981年為止,大宇集團的外彙貿易額超過15億美元。這在韓國企業界中是獨一無二的。
《孫子兵法》與處世——郭子儀居安思危
老子說:“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福禍是事物存在的兩個方麵,相互依賴也相互轉化,這也正是“利害”的道理。
郭子儀爵封汾陽王,王府建在都城長安。汾陽王府自落成後,每天都是府門大開,任憑人們自由進出,郭子儀不準府中人幹涉。
有一天,郭子儀帳下的一名將官要調到外地任職,特來王府辭行。他知道郭子儀府中百無禁忌,就一直走進了內宅。恰巧,他看見郭子儀的夫人和他的愛女兩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爺郭子儀正在一旁侍奉她們,她們一會兒要王爺遞手巾,一會要他去端水,使喚王爺就好像使喚奴仆一樣。這位將官當時不敢譏笑,回去後,不免要把這情景講給他的家人聽。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整個京城的人們都把這件事當作笑話在談論著。
郭子儀聽了倒沒有什麼,他的幾個兒子聽了都覺得丟了王爺的麵子。
他們相約,一齊來找父親,要他下令,像別的王府一樣,關起大門,不讓閑雜人等出入。
郭子儀聽了哈哈一笑,幾個兒子哭著跪下來求他。一個兒子說:“父王您功業顯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卻不尊敬自己,不管什麼人,您都讓他們隨意進入內宅。孩兒們認為,即使商朝的賢相伊尹、漢朝的大將霍光也無法做到您這樣。”
郭子儀收斂了笑容,叫兒子們起來,語重心長地說:“我敞開府門,任人進出不是為了追求浮名虛譽,而是為了自保,為了保全我們的身家性命。”
兒子們一個個都十分驚訝,忙問其中的道理。
郭子儀歎了口氣,說:“你們隻是看到郭家顯赫的聲勢,沒有看到這聲勢喪失的危險。我爵封汾陽王,往前走,再沒有更大的富貴可求了。月盈而蝕,盛極而衰,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們常說要激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麼肯讓我歸隱?再說,即使歸隱,也實在找不到一塊能容納我郭府一千餘口人的隱居地呀。可以說,我現在是進不得也退不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緊閉大門,不與外麵來往,隻要有一個人與我郭家結下仇恨,誣陷我們對朝廷懷有二心,就必然會有專門落井下石、妒害賢能的小人從中加油添醋,製造冤案,那時,我們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這是明白禍是如何產生,應該如何去消除禍害的道理。郭子儀具有很高明的政治眼光,他善於忍受災禍,更善於忍受幸運和榮寵,所以才能四朝為臣。
《九變篇》之二——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故用兵之法: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孫子兵法》與軍事——林則除積極備戰勝英軍
戰爭是智與勇的搏擊,一次小的疏忽就有可能導致兵敗身亡,甚至國破家亡的惡果,因此,軍隊的統帥千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敵人的“不來”、“不攻”上,而要把勝利奠定在己方的充分準備之上。
清朝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9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銷毀鴉片110多萬公斤,這一壯舉震驚了全世界。林則徐深知英國人絕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一定會借助軍事上的優勢威逼清朝政府,於是加緊進行抵禦英軍的準備工作。
林則徐派人去葡萄牙人盤踞的澳門購買報紙,了解國外最新情況:招募在外國教會讀書的學生,翻譯有關世界政治、曆史、地理方麵的資料;購進一批西洋大船,改裝一些漁船,充實水軍;新建炮台,秘密購買大炮,增強虎門的防禦力量;在虎門外海中下鐵鏈和木排,阻止英船進入內海;招募5000壯丁、漁民,加緊進行水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