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譯文:對於弱小的敵人,要加以包圍殲滅。小股敵人力量雖弱,但行動靈活,不宜窮追不舍。
計名探源:
關門捉賊,是指對弱小的敵軍要采取四麵包圍、聚而殲之的謀略。如果讓敵人得以脫逃,情況就會十分複雜。窮追不舍,一怕敵人拚命反撲,二怕中敵誘兵之計。這裏所說的“賊”,是指那些善於偷襲的小部隊,其特點是行動詭秘,出沒不定,行蹤難測。其數量不多,破壞性卻很大,常會乘我方不備,侵擾我軍。所以,對這種“賊”,不可讓其逃跑,而要斷其後路,聚而殲之。當然,此計運用得好,決不隻限於“小賊”,甚至可以圍殲敵人的主力部隊。
戰國後期,秦國攻打趙國。秦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長平守將是趙國名將廉頗,他見秦軍勢力強大,不能硬拚,便命令部隊堅壁固守,不與秦軍交戰。兩軍相持四個多月,秦軍仍拿不下長平。秦王采納了範雎的建議,用離間法讓趙王懷疑廉頗,趙王中計,調回廉頗,派趙括為將到長平與秦軍作戰。趙括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堅守不戰的策略,主張與秦軍對麵決戰。秦將白起故意讓趙括嚐到一點甜頭,使趙括的軍隊取得了幾次小勝利。趙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營下戰書。此舉正中白起的下懷。他分兵幾路,形成對趙軍的包圍圈。第二天,趙括親率四十萬大軍,來與秦兵決戰。由於秦軍與趙軍幾次交戰,都打輸了。趙括誌得意滿,哪裏知道敵人用的是誘敵之計。他率領大軍追趕佯敗的秦軍,一直追到秦營。秦軍堅守不出,趙括一連數日攻克不下,隻得退兵。這時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後營已被秦軍攻占,糧道也被秦軍截斷。秦軍已把趙軍全部包圍起來。一連四十六天,趙軍糧絕,士兵殺人相食,趙括隻得拚命突圍。白起已嚴密部署,多次擊退企圖突圍的趙軍,最後,趙括中箭身亡,趙軍大亂,四十萬大軍都被秦軍殺戮。這個趙括隻是會“紙上談兵”,在真正的戰場上,一下子就中了敵軍“關門捉賊”之計,損失四十萬大軍,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似乎是一位傳奇英雄,剛一出道,便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何其英勇;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何其忠義;獨鎮荊州,單刀赴會,刮骨療毒,何其雄闊。其實關羽之勇還不止這些,諸如斬顏良、誅文醜,而水淹七軍各顯其勇略兼備。
水淹七軍是指,曹操派去增援樊城的七路大軍,七軍主帥是曹操的大將於禁。樊城是曹操的軍事重地,由曹仁把守,關羽攻打甚急,曹仁請求支援,於是,曹操派於禁率兵前來增援。於禁的七路大軍與關羽遭遇後,交過幾次鋒,互有勝負。
於禁見一時不能取勝,於是移七軍轉過山口,離樊城北十裏安營紮寨。關羽聽說於禁移七軍於樊城之北下寨,便帶領數十名親兵登高遠望,察看曹軍的動靜。關羽見樊城城上旗號不整,軍士慌亂,城北十裏山穀之內,駐紮著於禁率領的七軍,又見襄江水勢甚急,看了半響,便有了主意,急喚向導官問道:“樊城北十裏山穀,是什麼地方?”向導官回答說:“罾口川。”關羽大喜道:“於禁一定會被我捉住。”左右問道:“將軍怎麼知道一定能生擒於禁?”關羽笑著說:“魚入罾口,還能長久嗎?”諸將並不相信。
當時季節正是八月,暴雨一連下了數日。關羽命人預備船筏,收拾水具。關平不解,問道:“陸地相戰,為什麼準備水具?”關羽回答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於禁的七軍不屯於廣闊地帶,卻聚於罾口川險隘之處。如今秋雨連綿,襄江之水必然上漲,我已派人堵住各處水口,待江水上漲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的曹兵豈不都成了魚鱉了嗎?”關平拜服。
於禁的七路大軍屯於罾口川,連日大雨不止,督將成何來見於禁說:“大軍屯於川口,地勢很低,雖有土山,但離營太遠。現在秋雨連綿,軍士艱苦,而且荊州兵移營到高處,並在漢水口預備戰筏,如果江水泛漲,我軍就危險了,應早作打算。”於禁喝斥道:“匹夫擾亂軍心!如再多言定斬之!”成何憤恨而退,來見龐德述說此事。龐德說:“你提的意見很恰當。於將軍不肯移兵,我明日自己移軍屯於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