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1 / 2)

原文:大淩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譯文:強者懾服弱小者,要用警戒的方法加以誘導。威嚴適當,可以獲得擁護。手段高明,可以使人順服。

計名探源:

指桑罵槐,此計的寓意應從兩方麵來理解。一是要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謀略,“指桑”而“罵槐”,施加壓力配合軍事行動。對於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對於比較強大的對手也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他。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為了降服魯國和宋國,就運用了此計。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國,魯國畏懼,立即謝罪求和,宋見齊魯聯盟,也隻得認輸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的代價就使魯、宋兩國臣服。

另外,作為部隊的指揮官,必須做到令行禁止,法令嚴明。否則,指揮不靈,令出不行,士兵一盤散沙,怎能打仗?所以,曆代名將都特別注意軍紀嚴明,管理部隊,剛柔相濟,既關心和愛護士兵,又嚴加約束,決不能有令不從,有禁不止。所以,有時采用“殺雞儆猴”的方法,抓住個別壞典型,從嚴處理,就可以震懾全軍將士。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了穰苴為將,帶兵攻打晉、燕聯軍,又派寵臣莊賈作監軍。穰苴與莊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營門集合。第二天,禳苴早早到了營中,命令裝好作為計時器的標杆和滴漏盤。約定時間一到,穰苴就到軍營宣布軍令,整頓部隊。可是莊賈遲遲不到,穰苴幾次派人催促,直到黃昏時分,莊賈才帶著醉容到達營門。穰直問他為何不按時到軍營來,莊賈無所謂地說什麼親戚朋友都來為我設宴餞行,我總得應酬應酬吧,所以來得遲了。穰直非常氣憤,斥責他身為國家大臣,負有監軍重任,卻隻戀自己的小家,不以國家大事為重。莊賈以為這是區區小事,仗著自己是國王的寵臣親信,對穰苴的話,不以為然。穰苴當著全軍將士,命令叫來軍法官,問:“無故誤了時間,按照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切穰直即命拿下莊賈。莊賈嚇得渾身發抖,他的隨從連忙飛馬進宮,向齊景公報告情況,請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沒有趕到之前,穰直即令將莊賈斬首示眾。全軍將士看到主將敢殺違犯軍令的大臣,個個嚇得發抖,誰還再敢不遵守將令。這時,景公派來的使臣飛馬闖入軍營,叫穰苴放了莊賈。”穰苴應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見來使驕狂,便又叫來軍法官,問道:“在軍營亂跑馬,按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來使嚇得麵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說道:“君王派來的使者,可以不殺。”於是下令殺了他的隨從和三駕車的左馬,砍斷馬車左邊的木柱。然後讓使者回去報告。穰苴軍紀嚴明,軍隊戰鬥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勝仗。

呂子明指桑罵槐殺同鄉嚴肅軍紀

三國演義中的文韜武略、鬥智鬥勇,最為盛名,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關於戰爭場麵的描寫不下百餘次,或烘托、或渲染、或描寫跌宕起伏,但其間並不是純粹的殺打攻伐,更間有智慧的較量。其中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就是非常精彩的一節。

劉備從東吳借了荊州賴著不還,周瑜、魯肅作都督時就想取回荊州,但可惜的是二人皆英年早逝。後來呂蒙作了都督,和孫權、陸遜商議要取回荊州。呂蒙先用計使關羽撤走了荊州的精兵,然後親自率兵來攻取荊州。

吳兵全著白衣,駕著快船向潯陽江日夜兼行,一直抵達北岸。江邊是關羽修築的烽火台,烽火台上的蜀軍盤問時,吳兵回答說:“我們是商人,因為江中風大,想到這裏避一避。”隨即送一些財物送給守台的蜀軍,蜀軍很高興,就相信了,允許他們停泊在江邊。等到了深夜,藏在船中的吳兵一起殺出,將烽火台的軍士全部製服,一聲暗號,八十多條船的吳兵全都衝出,將緊要處的烽火台的軍士都俘獲押入船中,沒有一個能逃脫。接著又長驅直入,直奔荊州,無人發覺。快到荊州時,呂蒙對俘獲的蜀軍,皆好言撫慰,各個重賞,讓他們賺開城門,縱火為號。這些蜀軍在城下叫門,守成軍兵認得是自己人,便開了城門,眾軍士一聲喊起,就在城門放火為號。吳兵一齊攻入,襲擊了荊州。這就是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的過程。

進城後,呂蒙傳下軍令:如有妄殺一人,妄取民間一物的,定按軍法從事。荊州原任官吏仍各任舊職,關羽的家屬另養在別的院中,不許閑雜人等騷擾。同時,馬上派人稟報孫權。

一天,正下著大雨,呂蒙騎馬帶著幾名親兵查看四門,忽然看見一個士兵用百姓的箬笠蓋鎧甲。呂蒙喝令左右拿下審問,原來這個人還是呂蒙的老鄉。呂蒙卻說:“你我雖是同鄉,但我有軍紀在先,你已違反,應當按軍法處之。”這個士兵哭著訴說:“我恐怕大雨淋濕官家的鎧甲,所以才拿來遮蓋,不是為自己的私事,希望將軍念同鄉的情分!”呂蒙又說:“我知道你是蓋官家的鎧甲,但終究是拿了老百姓的東西。”喝叱左右推出去斬了,並傳首示眾,然後收拾屍首,哭著把這個士兵埋葬了。從此三軍震驚,軍紀更加嚴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