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呂蒙不念鄉情,而是呂蒙要殺一儆百,通過此事來嚴明軍紀。
曹操殺一儆百
其實,最早法律上並沒有所謂“腹非”的罪名。在三國演義中,人們對曹操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是一個能拋棄傳統規範的限製,以異常的手段來應付亂局的能臣。
曹操二十歲就被舉為孝廉,他的第一個正式官職是洛陽的北都尉。京城洛陽住著很多達官貴人,這些人目無王綱法紀,胡作非為。剛剛上任的曹操,憑著他過人的熱情和氣魄,決心徹底整治一下洛陽城的治安。他下令在城北區的四個城門懸掛特製的五色棒幾十根,嚴禁非法外出、遊蕩,違犯者,無論皇親國戚,一律嚴懲不貸。沒多久,第一個違犯法紀的是大宦官蹇碩的叔父,他深夜私自帶刀出城,被曹操抓到,曹操按律嚴厲處罰。當時蹇碩的權勢如日中天,沒有人敢得罪於他,而曹操卻沒買他的帳,秉公執法,這件實使得洛陽城內官民震動,自此誰也不敢違犯禁令,洛陽城惡化的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曹操的這一手段就是指桑罵槐,能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原因有二:首先,曹操有令必行,按律辦事。第二,不管對方是誰,如犯律嚴懲不貸,越是皇親國戚越是重罰,以儆效尤。
後來,曹操做了漢丞相,位高權重。起初曹操比較重用崔琰。後來有人在曹操麵前說崔琰的壞話,曹操將崔琰貶為平民,並且還派人監視他的言行。有一天,監視者向曹操報告說崔琰有不服氣的神色。曹操說:“崔琰已經受了刑法,怎麼還對我的部下還怒目而視,好像要怪罪他們似的。”不久便賜死崔琰。
很顯然,這件事曹操是做給百官看的,如有心存二意或圖謀不軌者,崔琰就是最好的例子。
劉備大義滅親
劉備做了一件讓人大吃一驚的事。自己的兒子說殺就給殺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關羽被困麥城,廖化闖出重圍到上庸求救,上庸守將是劉封和孟達,劉封欲發兵相救,卻被孟達勸住了。關羽遇害後,廖化深恨二人,劉備要捉二人問罪。孟達害怕投降了魏國,諸葛亮認為:可派劉封進兵,去擒孟達,令二虎相鬥,不管劉封勝敗,必歸成都,然後除之,可絕兩害。劉備應允。孟達在襄陽見劉封來攻打,派人致書信招降劉封。劉封見書信大怒道:“賊人誤我叔侄之義,又離間我父子之親,使我為不忠不孝之人!”於是扯碎來書,斬其使者,引軍前來搦戰。
孟達知劉封扯書斬使,勃然大怒,也領兵出迎。怎奈劉封鬥不過孟達,又加之徐晃夏侯尚左右夾擊,大敗而歸。到了成都,入見劉備,哭拜於地,細奏前事。劉備怒道:“你有何麵目再來見我!”劉封哭著說道:“叔父之難,非兒不救,因孟達諫阻的原因。”劉備更加憤怒:“你吃人飯、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聽讒賊所阻!”命左右推出斬首。劉備殺了劉封後,聽說孟達寫信招之,劉封毀書斬使之事,心中頗悔。這就是劉備殺劉封的經過。
雖說劉封不是自己的親兒子,卻也是劉備看上人家的,況且當時劉備還在難處,要收劉封為幹兒子,這就說明他們既有父子之名,又有父子之實。
其實,如果細細想來,劉備的這一驚人舉動,是有一定的目的。他殺劉封,對關羽有個交待,對張飛有個交待,對自己有個交待,更是對滿朝的文武百官有個交待。滿朝的文武百官都在盯著劉備,兄弟情,父子情,如何處理這件事將直接關係到劉備與滿朝的文武百官的關係。所以此次劉備失去的是幹兒,得到的卻是滿朝文武百官。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對劉封這件事上,劉備可以有兩種解決辦法:一種斬刑,因為劉封沒救關羽,致使關羽被殺,荊州丟失,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另一種是可以免於一死,削職為民,畢竟是有人教唆,又加之劉封是皇親,從輕處分也未嚐不可。劉備選擇了前者,盡管事後有些後悔,但他當時的舉動還是要下一定決心的。
說實話,劉備殺劉封也是很心疼的,不管怎麼說,劉封也是自己的幹兒子,鞍前馬後跟隨自己戰鬥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辛勞。可心疼歸心疼,劉備還是識大體,以軍心為重,故此斬了劉封。
賞罰分明對於一個領導來說,還相對容易一些;但大義滅親,大多數人卻隻能是“螞蟻啃骨頭——動動嘴而已”。說劉備是梟雄,一點不假,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他深知作為一個領導者,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進而影響到整個大局,所以要正軍紀,首先要正自己。於是,他對家人、對親戚毫不客氣。論功時親屬不作為首先考慮的對象,行罰時先拿沾親帶故的開刀。不管是摔阿鬥,還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衫”,他都有一個目的,去感動人,因此,關羽、張飛、趙雲等拚死效命。當劉封用不救關羽是“盂達諫阻”是理由時,劉備還是不為所動毅然殺之。
劉備大義滅親,既拉攏了人心,又嚴肅了軍紀,可謂一舉兩得。因此,他能夠贏得眾人的擁戴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