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1 / 2)

原文: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譯文:寧可假裝糊塗而不采取行動,也絕不假冒聰明而輕舉妄動。要沉著冷靜,不泄漏任何心機,就像雷電在冬季蓄力待發一樣。

計名探源:

民間俗語有“裝瘋賣傻”“裝聾作啞”的說法,假癡不癲由此轉化而來。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這裏的“假”,意思是偽裝,裝聾作啞,癡癡呆呆,而內心卻特別清醒。此計無論作為政治謀略還是作為軍事謀略,都算高招。

用於政治謀略,就是韜晦之術,在形勢不利於自己時,表麵上裝瘋賣傻,給人以碌碌無為的印象,隱藏自己的才能,掩蓋內心的政治抱負,以免引起政敵的警覺,暗裏卻等待時機,實現自己的抱負。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雖然自己具有相當強大的實力,但故意不露鋒芒,顯得軟弱可欺,用以麻痹敵人,驕縱敵人,然後再伺機給敵人以措手不及的打擊。

司馬懿假癡不癲賺曹爽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是一個詭計多端、老謀深算的老狐狸。他躲過曹操的迫害,取得曹丕的信任,又在五丈原靠死諸葛亮,在曹家兄弟要對其下手時,他又用假癡不癲之計瞞過曹家兄弟,終於大權在握,為司馬氏以晉代魏鋪平了道路。

魏明帝曹睿逝世,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魏明帝臨終前委托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朝政。少帝年幼,不能親理朝政,這就給曹爽和司馬懿相互爭權奪勢製造了機會。

司馬懿為曹家天下立過汗馬功勞,諸葛亮幾次伐魏都是司馬懿統兵拒敵,所以,司馬懿在朝中有很大的潛在勢力。曹爽是皇親國戚,頗得魏明帝的寵信,權勢很大,與司馬懿不相上下。開始時二人共掌朝政,同心同德,曹爽很敬重司馬懿,遇事多向司馬懿請教,不擅權專行。後來曹爽逐漸獨攬大權,架空司馬懿,讓他掛職太傅,明升暗降。久而久之,為了權力之爭二人發展到水火難容的地步。司馬懿老謀深算,深知曹爽大權在手,一時間難以抗衡,隻好暗中蓄勢等待機會。為防迫害,稱病居家,對朝政不聞不問,並告誡二子安分守己,不可與人爭強鬥勝。

沒過多久,東吳分兵兩路進攻六安和淮南,邊關告急,曹爽是紈絝子弟,急得不知所措,忙召集眾臣商議對策。還未等商量出對策,樊城又遭東吳攻擊,更使曹爽如同火上燒油,無計可施,隻好派人去請司馬懿來朝議事。司馬懿對戰局了如指掌,也料定曹爽必來相請,認為借此時機出戰,對自己很有利:第一,可以打擊曹爽的氣焰,滅其威風;第二,還可以樹立自己的威望。司馬懿決定親自帶兵出征。滿朝文武,見司馬懿親征邊關,人心大振,為司馬懿舉行了隆重的出征儀式。司馬懿率軍出擊,很快就解了邊關之危,班師回朝,聲望日盛。

司馬懿得勝回朝後,兵權又被曹爽剝奪,他采取忍耐退讓的策略,稱病居家,不問政事。曹爽則氣焰更加囂張,排斥異己,安置親信。朝中大臣對曹爽的專橫敢怒不敢言。曹爽惟一的顧忌就是司馬懿。他命心腹河南尹李勝,借出任荊州刺史之機,讓他以向司馬懿辭行為由,前去探聽虛實。

得知李勝來訪,便知其實質用意,對兩個兒子說:“這是曹爽派人以探病為名,來探聽我的虛實啊”於是摘去帽子披散著頭發,蓋著被子坐在床上,並讓兩個侍女服侍,作完這番準備之後才請李勝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