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原文:假之以便,唆之以前,斷其應援,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譯文:故意露出破綻,給敵人提供方便條件。誘使敵人深入我方陣地,然後切斷其前應與後援,使其陷入絕境。敵人貪圖不應得的利益,必遭禍患。
計名探源:
上屋抽梯,計名出自《三國演義》。後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琮,不喜歡長子劉琦。劉琦的後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親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境十分危險,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劉琦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便給劉琦講了“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故事。
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後截斷敵人之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這種誘敵之計,自有其高明之處。敵人一般不是那麼容易上當的,所以,你應該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以方便。等敵人“上樓”,也就是進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後即可拆掉“梯子”,圍殲敵人。
安放梯子,很有學問。對性貪之敵,則以利誘之;對性驕之敵,則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對莽撞無謀之敵,則設下埋伏以使其中計。總之,要根據情況,巧妙地安放梯子,誘敵中計。《孫子兵法》中最早出現“去梯”之說。《孫子·九地篇》:“帥興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這句話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隊伍置於有進無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敵人決一死戰。如果將上麵兩層意思結合起來運用,真是相當厲害的謀略。
劉琦求計避禍
劉備被曹操追趕,無處容身,寄居在荊州劉表處。後經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草廬請出諸葛亮。劉備待諸葛亮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每日與其談論國家大事。
一天,劉備派人到江東打探消息,回報說:“孫權已經攻殺黃祖,現屯兵柴桑。”劉備忙請諸葛亮計議,正在這時,劉表派人來請劉備赴荊州議事。諸葛亮說:“這一定是因為孫權破了黃祖,所以請主公商議報仇的事。我打算跟您一同前往,見機行事,到時候自有良策。”劉備欣然應允,叫關羽守新野縣,讓張飛帶五百人馬跟隨前往荊州。劉備在馬上問諸葛亮說:“今天見到劉表,應當如何應答呢?”諸葛亮說:“他如果派主公去討伐東吳,千萬不要答應,隻說先容我回新野整頓軍馬。”劉備點頭答應。
到了荊州館驛安頓好,劉備留張飛在城外屯守,自己與孔明進城見劉表。劉表與劉備見禮後說:“現今東吳攻取了江夏,殺害了黃祖,所以請賢弟共同商議複仇大計。”劉備說:“黃祖性情粗暴,不能用人,所以才有如此大禍。倘若現在興兵南征,曹操從北麵襲來,又該如何拒敵呢?”劉表說:“我現在年老多病,不能處理政事,賢弟一定要幫助我。我死之後,賢弟便可做荊州之主。”劉備說:“兄長為什麼如此說話,我怎麼敢擔當如此重任呢?”諸葛亮用眼睛看了看劉備。劉備說:“容我慢慢考慮一個好的辦法吧。”於是告辭出來回館驛,諸葛亮說:“劉表想把荊州交給主公,您為什麼不接受呢?”劉備說:“劉表對我恩德並重,我怎麼能趁他危難時奪他的屬地呢?”諸葛亮感歎地說:“主公真是仁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