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諸葛亮正在館驛商議間,忽報劉表長子劉琦來訪。劉備趕緊迎接,劉琦哭拜於地說:“繼母不能相容,我的性命危在旦夕,希望叔叔可憐並幫助我。”劉備說:“這是賢侄的家事,為什麼要問我?”諸葛亮隻是在一旁微笑。劉備向諸葛亮請教良策,諸葛亮說:“這是家事,我不敢過問。”一會兒,劉琦出館驛,劉備相送出,附耳低聲說:“明日我讓諸葛亮回拜賢侄,你可如此如此,他自會有良策告訴你。”劉琦連連稱謝而去。
第二天,劉備推說自己肚子疼,請求諸葛亮代他去回拜劉琦。諸葛亮答應,來到劉琦門前下馬。劉琦邀請諸葛亮到後堂,喝完茶後,劉琦說:“劉琦得不到繼母相容,請先生出一計策救救我吧。”諸葛亮卻說:“我客居此地,怎麼敢參與別人的骨肉親情的事呢?如果漏泄,我會受害很深的。”說完,便要起身告辭。劉琦說:“既然您已經來了,我怎麼敢慢待呢!”請諸葛亮進入密室共同飲酒。酒席之間,劉琦又說:“繼母不能容我,還王先生說句話救我。”諸葛亮說:“這不是我所能謀劃的。”說完,又想走。劉琦說:“先生不說也就算了,為何急著走呢?”諸葛亮便又坐下了。劉琦說“我有一本古書,想請先生看看。”於是帶著諸葛亮登上一小樓。諸葛亮說“書在何處?”劉琦哭拜道:“繼母容不下我,我命危在旦夕,先生能忍心不相救嗎?”諸葛亮很生氣地想下樓,隻見梯子已被撤去。劉琦對他說:“我想向先生求教良策,先生擔心泄漏不肯說出。現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出先生之口,入琦之耳,總可以賜教了吧。”諸葛亮說:“‘疏不間親’,我怎麼能為您出謀劃策呢?”劉琦說:“如果先生還是不肯賜教於我!我命本來就保不住了,我請求立即死在先生麵前。”說罷抽出寶劍想自刎。諸葛亮連忙製止,並說:“我已經想出辦法了。”劉琦跪拜道:“願馬上聽到您的教誨。”諸葛亮便給劉琦講了個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謀害晉獻公的兩個兒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驪姬居心險惡,隻得逃亡國外。申生為人厚道,力盡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給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驪姬乘機用有毒的食品將太子送來的食品更換了。晉獻公哪裏知道,準備去吃,驪姬故意說道,這膳食從外麵送來,最好讓人先嚐嚐看。於是命侍從品嚐,侍從剛剛嚐了一點,便倒地而死。晉獻公大怒,大罵申生不孝,陰謀殺父奪位,決定要殺申生。申生聞訊,也不申辯,自刎身亡,諸葛亮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現今黃祖剛剛死去,江夏無人防守,公子為何不自請去江夏防守呢?這樣便可以躲避災禍了。”劉琦再次拜謝諸葛亮賜教之恩,命人取來梯子送諸葛亮下樓。諸葛亮告辭,回去見到劉備,詳細地講明經過,劉備十分高興。
第二天,劉琦依諸葛亮之計向父親請命,想去江夏屯守,劉表應允。於是,劉琦帶三千兵馬,前往江夏鎮守躲過了蔡夫人的迫害。
在軍事上,上屋抽梯與調虎離山差不多,都是誘敵深入,然後在斷其歸路然後一舉殲滅。而劉備教給劉琦的上屋抽梯之計,並不是殺敵之法而是免禍之策。第一,劉琦把諸葛亮引上閣樓,使諸葛亮無法脫身。第二,劉琦打消了諸葛亮的一切後顧之憂。因為,諸葛亮與劉備寄居劉表這裏,蔡夫人耳目眾多,萬一走漏消息,諸葛亮與劉備都有性命之憂。閣樓之上授計,沒有第三者聽見。第三,也是最厲害的一招,劉琦以死相要挾,閣樓之上並無第三人,如果劉琦死在上麵,事情就難以說清了。這樣就逼迫諸葛亮為自己出謀劃策。當然,用計還要看對誰,劉備熟知諸葛亮的為人,而且相信他能想出計策,所以教劉琦上屋抽梯之計。此計用在此處沒有攻打殺伐的血腥,顯得平和睿智,極富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