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開闊眼界,積累了社會經驗。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是很有道理的。現代人往往通過旅行來開闊眼界,朱元璋沒有錢去旅遊,但是在這三年乞討生涯中,他用雙腳丈量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可以說,朱元璋通過這次乞討流浪,也同樣開闊了眼界,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對他日後的成長很有幫助。(由此可見,我們平時也應該把孩子多帶出去旅遊,讓他見識一下世麵,對今後的成長有一定的好處。)第二,艱苦的流浪生活也慢慢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人物性格。這種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對他開天辟地、建立新王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然這種性格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他登基稱帝後,為了徹底鏟除開國功臣們對朱家子孫皇位的威脅,故意製造了“明初四大案”,株連至死十多萬人。不可否認,這段流浪的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三,開始有了信仰,內心變得強大。人若是沒有信仰,就像無頭蒼蠅,整天渾渾噩噩。朱元璋在外流浪乞討三年,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候,他不僅接觸到了“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民間說法,而且也接觸到了北方白蓮教各種宣傳活動。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總會一個人靜靜地仰望著星空,思考著人生和理想。他沒有親人,為了生活,出家當了和尚,為了生活還沿路乞討,他覺得不能再過無頭蒼蠅一樣的生活了,於是開始慢慢有了信仰,相信明王一定會出世,一定會來普度眾生。當然他更相信必須通過自己的雙手來改變這樣的局麵,我相信當時的朱元璋雖然物質方麵很貧乏,但是內心已經很充實、很強大了。
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者!
1348年,朱元璋終於結束了雲遊化緣(沿路乞討),又重新回到了皇覺寺。對他這次外出做個總結,可以借用兩句話:“生活是艱辛的,收獲是滿滿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我個人認為,如果沒有這三年的流浪乞討生活,朱元璋的革命沒有堅決性和徹底性,也就無法率領群雄,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王朝。
當然,朱元璋經過這整整三年的流浪乞討生活,深深地知道百姓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為他日後成為一位明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古以來,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中,百姓才是社會最底層最基礎的一個群體。他們人數眾多,但是一個個沒錢沒勢,時常遭受官員和土豪劣紳的欺辱。政府其實是社會各階層利益衝突時的仲裁者和調節者,在古代封建社會中許多帝王,哪怕是千古明君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人,通常也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總是處處維護著這些地主階級的利益,唯獨這個平民皇帝朱元璋卻是個例外。他出身貧寒,父母早死,食不果腹,為了生活,去寺廟中當過和尚,後來饑荒,寺廟也無法度日,又隻能外出乞討。他的前半生受盡了白眼和欺淩,深深地體會到這世間底層百姓的無奈與艱辛。因此後來他推翻元朝、君臨天下之時,便堅決地站在了底層百姓這邊,處處為百姓著想,努力維護底層百姓的利益,令人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