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能臣,亂世奸雄(1 / 3)

張讓為首的十常侍是政治問題,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政治入手。若想從政治入手,就必須做官參與政治。曹操在此之前,從來沒想過要做官。但刺殺張讓失敗後,他對做官的渴望突然強烈起來。做大官不是他的目的,做大事才是。

東漢時期的人要做官,最簡單的一條路是服從察舉製。所謂察舉製,指的是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舉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的製度。

其實我們通過上麵的論述就能發現,該製度存在弊端。地方長官所推舉的人才,固然有標準,比如才華、品德等,可這種標準不可量化,不可量化就意味著可以光明正大地作假。長官常常會推薦自己的親戚和行賄者。

後來,有人為這個製度添加了一條:被舉薦的人必須要有社會名流賢達的認可。也就是說,地方長官舉薦人才時,他一個人說了不算,被推舉的人必須要有社會評價。

於是,當時的一些社會名流賢達又有了另外一個身份——點評師兼輿論領袖。一個人如果被這些點評師、輿論領袖看好,那離官位就很近了。

曹操要做官,第一步就是結交幾個這樣的大咖。曹操多方打聽,得知當時天下有個點評師很是厲害,凡是他點評過的人,都做上了官。這個人叫橋玄,今河南商丘人。

橋玄很傳奇,做過小縣城的司法官,當過太守,還曾領兵擊敗過北方的少數民族,後來步步高升,最高做到尚書令、太尉。在天下人的印象中,橋玄舉賢不避仇,執法不徇私,是個典型的傑出官員。

後來他因年紀漸老,又看不慣十常侍的所作所為,卻沒能力幹掉他們,所以就辭職在家,在評點天下年輕人的同時,時不時地生點悶氣。

曹操決心一下,立即行動,從東漢首都洛陽跑到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去見橋玄。橋玄可不是那麼好見的,來見他的人摩肩接踵,把他家門檻都踩爛了。

曹操就在橋玄家門口排隊,隊伍排出一公裏。有人想挑戰規則直接插隊,別人都不敢表示不滿,隻有曹操跳出來和人家打架。結果,幾場架打下來,曹操成了秩序維護者。大家特別佩服他,就讓他隨意插隊。於是,別人要排兩天隊才能見到橋玄,曹操隻花了小半天就和橋玄見麵了。

若幹年後,曹操還能想起他第一次見橋玄時的情景。當時他遞上名片,一會兒工夫就被人領進房間。他看到橋玄坐在一個玉蒲團上,身邊站了個書童,書童左手捧著記事本,右手執筆。

曹操向橋玄行了個大禮,橋玄睜開眼睛,看著曹操高聲說:“姿貌短小,胖墩一個。”

那個書童立即用筆在記事本上記下,一邊寫一邊重複:“姿貌短小,胖墩一個。”

曹操想了想,覺得人家說得沒錯,但橋玄和書童如此直白,還是讓他心裏不太舒服。這時,他又聽橋玄高聲說道:“神明英發,非池中物也。”

書童跟著重複一遍,記了下來。

橋玄這時站起,拉過曹操的手,親切地說:“曹操啊,我知道你爺爺和你父親都是好樣的。如今看到你,更讓我吃驚,剛才我的評語你已經聽到了吧。”

曹操說:“聽到了,前半句很中肯,可後半句,在下實在愧不敢當。”

橋玄嗬嗬一笑,說道:“你來找我,是想做官?”

曹操當然不會直接說他想做官,他兜兜轉轉地和橋玄談起了知識、思想和信仰,又談起了當今宦官當道、民不聊生的局麵,表達了對帝國危若累卵的擔憂,最後才提到他的目的:“我要進入政界,掃蕩這烏煙瘴氣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