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0年,中央朝廷命令大臣們推薦一位精通古經典(諸如《尚書》《左傳》《春秋》等)的人,讓他擔任議郎一職。

曹操急忙動用他在江湖和廟堂中的各種關係,終於把自己弄進了中央朝廷做議郎。這回卷土重來,曹操已大不相同,他在家鍛煉了一身的肌肉,積累了滿腦子的憂國憂民思想。所以一入職,就開始了大動作。這個大動作就是為公元168年被冤殺的大臣竇武和陳蕃鳴冤,希望皇帝劉宏能為他們平反。

表麵上看,這隻不過是曹操試圖平反昔日的冤案。但如果仔細研究這件事,則會發現曹操是想釜底抽薪,通過這一為他人鳴冤的行為,徹底解決東漢帝國當時的重大問題。

要徹底搞明白曹操這一行為背後的意圖,我們必須要簡單回顧一下東漢帝國自建立以來的政治命門。

東漢帝國劉氏皇族的一個致命問題,就是皇帝的年齡都很小。除了開國皇帝劉秀和第二任皇帝劉莊外,剩下的皇帝最大的也不過十八歲(第三任皇帝劉炟),最小的才三個月(第五任皇帝劉隆)。皇帝沒有行事能力,皇太後就成了權力中心。可皇太後由於長期在深宮,根本不了解政治,所以她也要請人幫忙。請外臣,她和他們不熟,不知道誰好誰壞;請太監,太監懂的比她多不了多少,唯一能請的人就是她的娘家人。於是,外戚政治上演。

比如,第四任皇帝劉肇(10歲)即位時,他老娘竇太後就把自己的老哥竇憲拉進政治權力中心;第五任皇帝劉隆(90餘天)即位時,他老娘鄧太後也把老哥鄧騭拉進政治權力中心。

東漢帝國三分之二的皇帝背後都有個獨攬大權的舅舅,舅舅的背後又是個如蝗蟲般的家族團夥。比如鄧騭家族,掌握權力三十年,家族裏封侯爵的29人,副國級別的15人,正部級別的14人,省級別的48人,副省級別和廳級的不計其數。真是一人飛升,仙及雞狗。

這僅僅是親戚,還有國舅爺的朋友、部屬以及趨炎附勢的無恥政客。這些人共同組成一個當權集團,矗立在政府之中,盤根錯節,交相呼應,不可動搖。

外戚政治注定汙穢暴虐,因為他們在沒有進入政府前,可能是社會閑散人員,縱使有一定的身份和知識,忽然讓他們指點做夢都沒有夢到過的帝國事務,肯定抓瞎。要命的是,他們又不肯學習治國,不珍惜手中的權力,隻知道濫用權力,所以必定會引起政府內士大夫的反感,反感到極致,就成了攻擊。

外戚們仗著手中有權力魔杖(皇帝),對士大夫的攻擊,展開淩厲反擊。最後的結果,自然是離權力魔杖遙遠的士大夫階層潰敗。

實際上,外戚們根本就沒有把士大夫放在眼裏,縱然是他們的權力源泉——皇帝也是說殺就殺。第十任皇帝劉纘隻因為說了當時的國舅爺梁冀是“跋扈將軍”,就立即被毒死。

連皇帝都敢隨意謀殺,看上去外戚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了。但是,月滿則虧,外戚很快就迎來他們的勁敵。這個勁敵就是太監。

任何一個皇帝,隻要稍年長些,懂點事,就會對外戚無一絲好感。每個皇帝都希望幹掉外戚,可他沒有力量,軍權和政權全在外戚手中,他想和士大夫聯合,但他不敢保證,士大夫中是否有外戚們的走狗。所以,他隻能和身邊最近的人聯合,這些人就是太監。

最先搞這種聯合陣線的是第四任皇帝劉肇,他和太監聯合,采用黑社會手段,突然下手,逼迫國舅爺竇憲自殺,然後是第六任皇帝劉祜,他也和太監聯合,幹掉了國舅爺鄧騭。那個毒死皇帝劉纘的梁冀後來也被第十一任皇帝劉誌幹掉,劉誌幹掉國舅爺前,和五個太監歃血為盟,結成生死兄弟,君臣名分蕩然無存,他們已經成了黑社會般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