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5月,張雲逸與周恩來等25人從延安乘車去西安,張雲逸護送周恩來,途經勞山時突然遭遇土匪襲擊,死傷20人,僅剩下張雲逸、周恩來和孔石泉等人僥幸脫險。周恩來風趣地說:“雲逸同誌,我們不僅是戰友,又成了難友了。”張雲逸十分懷念勞山事件中犧牲的同誌,他把幸存者合影的珍貴照片保存在身邊。張雲逸是10位大將中最年長的一位。1974年1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新中國成立後,張雲逸擔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等重要領導職務。
08.羅瑞卿大將——軍政領導擔重任
1906年5月31日出生於四川省南充縣(今南充市),1925年在張瀾創辦的南充中學讀書時參加愛國學生運動,次年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長征途中的1935年5月,他任中央紅軍先遣隊參謀長,參與指揮了強渡大渡河等戰鬥。1940年6月,他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協助彭德懷指揮“百團大戰”。
羅瑞卿的妻子郝治平是1938年參加革命到延安的,當時年僅16歲。她在抗日軍政大學讀書時與羅瑞卿相識,1941年4月3日,羅瑞卿與郝治平舉行了婚禮。1975年4月,羅瑞卿在《憶往事書贈紫萍》一首詩中,滿懷深情地寫下了“延安相識未知心,太行始得互戀情。艱苦備嚐開顏笑,生死與共愛更深。”其中前兩句就是說他與郝治平在革命聖地延安相識,知心相愛在太行。
羅瑞卿曾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並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76年,他任軍委顧問在福州治病期間,先後3次從福州返回北京,參加追悼周恩來、朱德和毛澤東的活動,鼓勵福州軍區和福建省省委領導要堅持和“四人幫”鬥爭。1977年恢複軍內領導職務後,協助鄧小平領導軍隊整頓工作。1978年2月,他給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報告中指出,要把揭批“四人幫”的運動搞深、搞透、搞好。1978年,他指示《解放軍報》積極支持和參加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注意在軍隊中消除“兩個凡是”的影響,並3次審閱和修改《解放軍報》特約評論員文章《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對推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作出了積極努力。羅瑞卿在“文化大革命”中腿部致殘,他於1978年7月赴聯邦德國治療腿疾,8月3日因手術後突發心肌梗死逝世,享年72歲。新中國成立後,羅瑞卿擔任公安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常委等重要領導職務。
09.王樹聲大將——情愛心係寶塔緣
1905年5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縣,原名王宏信,1923年春考入麻城縣公立高等小學,在該校閱讀進步書籍,加入馬列主義研究會,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王樹聲10多歲時,就結識了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等人,受到不少新思想的啟蒙教育,他鬧革命大義滅親的消息,傳遍了麻城縣的山山水水,得到了鄉親們的交口稱讚。
王樹聲這位赫赫有名的大將之人,真正“遭遇愛情”時,已是年滿38歲的“大齡青年”了。在延安的一次周末晚會上,他遇到了中央門診部的“一枝花”楊炬,在“愛膽”的驅使下,王樹聲表白了心聲,也向她吐露了自己多年前的一樁婚事。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王樹聲按照父母之命結婚了,婚後沒過3天,他就回到了部隊。抗日戰爭時期在晉冀豫邊區太行山,王樹聲與一位縣級女幹部結了婚,因感情不合,經組織批準,解除了婚約。王樹聲的坦誠深深打動了楊炬,在一個中秋節的夜晚,兩人喜結良緣。
在我軍的將帥之列,曆經磨難的不在少數,但像王樹聲那樣多災多難,死裏逃生的不多。1927年黃麻起義,他與敵人槍口對著槍口,好不容易脫險。1937年大病纏身的王樹聲踏上西征之路,出師時是千軍萬馬,回來僅剩下8個人,王樹聲隻身一人,一路乞討跑回了延安。王樹聲打遊擊、反“圍剿”,5次負傷,2次翻雪山,3次過草地,中國革命史上大部分悲慘的“苦難”,他都“領教”過了。1974年1月2日,周恩來來到王樹聲病榻旁,對昏迷之中的王樹聲鄭重地說:“黨中央、毛主席了解你,我們了解你!你是黨的一個好同誌,為革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周恩來的話對王樹聲是個極大的安慰。1月7日,這位功勳卓著的大將軍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享年69歲。新中國成立後,王樹聲擔任解放軍總軍械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委員等重要領導職務。
10.許光達大將——謙遜英名天下傳
1908年11月19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原名許德華。少年時在大伯資助下入小學讀書,後考入長沙師範學校,在校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許光達到廣州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1927年2月畢業於黃埔軍校第5期炮兵科。
許光達是10位大將中年齡最小的一位。1955年許光達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將軍銜時,接連3次提出降銜申請,中央軍委一致意見不批準許光達的降銜申請,仍授予他大將軍銜。許光達迫於組織紀律接受了大將軍銜,但最後仍堅持給自己降低了一級薪金待遇。毛澤東在軍委會議上高度讚揚了許光達的讓銜精神,說:“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神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1965年9月,作為我軍裝甲兵創建者之一的許光達,將坦克第2師工兵連班長王傑的英雄事跡材料上報給中央,毛澤東為此親筆題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67年1月,林彪反黨集團誣陷許光達為所謂“二月兵變”的總參謀長,並強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因此被關押和批鬥,精神和肉體上遭到非人的摧殘和折磨,身染重病,1969年6月3日在北京含冤逝世,享年61歲。在遭受殘酷迫害的1968年4月,許光達在《毛澤東選集》的扉頁上寫下了“百戰沙場驅虎豹,萬苦艱辛膽未寒,隻為人民謀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閑”的詩句,表達了他的堅強意誌和信心。1977年6月,中央軍委為許光達恢複名譽,在北京舉行了許光達骨灰安放儀式,中央軍委常委粟裕為許光達的骨灰盒覆蓋了軍旗。新中國成立後,許光達擔任裝甲兵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委員等重要領導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