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漫漫科舉路(1 / 3)

\u0014\u001b��U�聖人必可學而至

既然已經成了家,這以後就不是一個人過日子了,就要負起一個男人應該負的責任。因為多了一份牽掛,所以王陽明乖了很多,小夫妻恩恩愛愛,最初的婚姻生活和諧而美滿。

為了避免王陽明再次到處亂跑,諸介庵把王陽明留在自己的官署,忙的時候就讓他幫忙處理一些公文,閑了就任由王陽明喝茶、看書打發時間。

這日子過得也太無聊了,總不能每天看著天花板、摳指甲吧。王陽明便開始自己找樂子。他迷上了書法,用大部分的時間來練習書法。結果,王陽明報銷了幾籮筐紙,書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字清勁峻拔、自由散逸、風格獨特,在明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隻是這一成就被他突出的哲學成就所掩蓋,沒能鮮明地顯示於世。

值得一提的是,王陽明的書法作品以行草為主,將心學融入書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著名書法家徐渭曾說:“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陽明則‘以人掩其書’。”正如王陽明自己所說:“吾始學書,對摹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隻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隻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這段話強調了“心”在學書法中的作用,隻有用心揣摩古帖的神韻,才能“始通其法”。這表明王陽明已經開始注重“心”學了。

轉眼到了第二年的年底,諸介庵見女婿還算本分,沒有吃喝嫖賭的惡習,隻是偶爾腦袋短路,做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總算放心了。但總是這樣拴著女婿不讓他回京,也不是個事兒,畢竟不是上門女婿。於是,諸介庵經過再三考慮,決定讓王陽明帶著自己的女兒回京。

年前來南昌,王陽明還是孤身一人,現在卻帶著嬌妻返鄉。聽著船頭激起的嘩嘩的水聲,王陽明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路過上饒時,聽說著名的理學大師婁諒就住在這裏,王陽明異常興奮,便帶著妻子一同拜訪自己的偶像。

婁諒,字克貞,別號一齋,江西廣信上饒人,明代著名理學家。他年輕時就立誌成聖,曾經遍訪名師,結果卻不令人滿意。他曾不屑地說:“大家所說的都是舉子學,並非是身心的學問。”就跟現在寫書一樣,跟風永遠不會寫出暢銷書,要有自己所想,發自內心的東西才能在出版業長盛不衰。

後來,婁諒聽說著名理學家吳與弼(字傅,號康齋)在撫州崇仁鄉居,便從上饒趕往崇仁,投在吳與弼的門下。吳與弼完全遵從程朱之道,認為人應當讓自己的身心變得明淨。他的學術流傳較廣,弟子眾多,形成“崇仁學派”。該學派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理產生氣,氣產生萬物;堅持萬事“萬殊而一體”。這對明代學術思潮的興起具有“啟明”的作用。

吳與弼非常賞識婁諒,把自己平生所學全部教給了他。在崇仁待了幾年後,婁諒因病回到上饒。得到了吳與弼的真傳,婁諒的知名度在上饒越來越高,地方官員對他也很尊敬,常常帶著幕僚前來拜訪。但他不願與官府過多交往,把時間都用在做學問上。他每天早早就起床,先拜家祠,接受家人及門生的揖拜,隨後翻閱群書,常常到了深夜才入寢,從來不曾有絲毫懈怠。

在學術觀點上,婁諒基本屬於程朱一派,但已受吳與弼的影響,其格物之學已經有了心學的色彩。所以,王陽明在婁諒那裏,除了接受宋儒“格物致知”的老一套外,學到的最有價值的一句話就是:聖人必可學而至。這就堅定了王陽明致力於成為聖人的信念。所以,後世認為,即使婁諒不是王陽明心學發端之人,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陽明格竹

弘治三年(1490年),王陽明的爺爺王天敘逝世。先是母親離開自己,接著爺爺也離自己而去,偌大的宅院中隻剩下祖母一人。麵對一榻一椅,總讓人回想起祖父的音容笑貌。

人的生命如孤木般易斷,如花瓶般易碎,不堪一擊。親人的去世讓王陽明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他發誓,在有限的歲月裏一定要創一番偉業。在成聖的道路上,他將永不止步!

因為父親去世,在京為官的王華回到老家守喪。在守喪期間,他順便給家族裏的子孫們講經解義,以應科舉考試。有狀元爺親自上課,這無疑提高了成功的概率。沒什麼好說的,玩命地學吧。於是,王陽明白天跟著大夥兒一塊兒上課,晚上搜集諸子百家的經書,廣泛瀏覽閱讀,常常看書看到深夜。

複習備考的日子艱苦又漫長,王陽明每天的生活除了吃睡,就是學習。雖然單調無聊,但通過這一階段的勤奮學習,王陽明的文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待人接物方麵也不再喜歡說俏皮話,而是模仿聖人“端坐省言”,不再放縱自己,開始體悟理學家的身心修養。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王陽明此時的表現,那就是這孩子真的長大了,懂事了。

但王陽明注定不是一個普通人,他的一貫風格是不走尋常路,總要做一些在常人看來異常荒唐的事情。這不,在讀書迎考期間,他就做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這天,看了半天的書,有些疲憊的王陽明來到院子裏,抬頭仰望天空的浮雲,一下子浮想聯翩。

還記得,《禮記·大學》中提到“格物致知”,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都以“格物致知”為前提。但長期以來,作為理學思想源頭之一“格物致知”之說並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後來,南宋集理學之大成者朱熹高度概括地論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指出“格物致知”既在求真,也在求善。這樣,人不僅獲得了外部事物的知識,自身道德體認也得到了踐履;知識愈多,心中之知就愈加明了。

在理學權威著作《近思錄》中,王陽明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眾物必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仔細品味一番後,他的眼睛一亮:原來“理”這個東西存在於自然萬物之中,要放心大膽地去格,總有一天會恍然大悟,成為聖賢的。

王陽明立誌要當聖人,就要把這個問題搞得明明白白。既然朱熹都這麼說了,那就格吧。該格什麼呢?記得爺爺在自家後園種了很多竹子,那就從格竹子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