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特意邀請了一位姓錢的朋友和他一起格竹子。兩人一屁股坐下來,眼睛盯緊一根竹子“格”了起來,竭盡全力想格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
不得不說,一動不動地想透過竹子的形相認識到內在的更為根本的東西,這種舉動非常消耗人的精氣神。果然,到了第三天,小錢就開始打退堂鼓。一來,因為用腦過度,他堅持不下去了;二來,他感覺自己的行為像個傻子,開始質疑這種舉動的實際意義。
看著小錢離去的背影,王陽明心想自己和別人是不一樣的,一定能堅持下去。但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到了第七天,他便開始頭暈眼花,因為勞累過度病倒。病倒沒什麼可怕的,可怕的是他一無所獲。就這樣,王陽明以竹子為題,整整思考了七天,這場為期七天、轟轟烈烈的格物運動,史稱“陽明格竹”。
其實,程朱的“格物致知”強調的是多觀察多思考,這樣才能化繁為簡,融會貫通。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少年王陽明卻想通過格竹一蹴而就,領悟萬物之理,這自然是他一廂情願,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通過“格竹”,王陽明終於明白,僅憑意誌力是不能走得更遠的,從外部去認識這個世界是行不通的。正如孔子所說,“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想一步就悟道成聖是不可能的,必須積極尋找其他的道路。
折磨人的科舉製度
“格竹”之舉失敗後,王陽明成聖的心開始動搖了。有一段時間,他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樣提不起精神。的確,這幾年來,他“遍求朱熹遺書,讀之”,除了準備科舉考試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鑽研理學上了。沒想到碰了一鼻子灰,這怎能讓人不沮喪呢?
人總要找點兒事兒做,既然格物不成,那就隻能掉頭鑽研“辭章之學”,準備參加科舉考試。本以為憑著聰明才智,自己能輕鬆過關,也像老爹一樣弄個狀元,但老天和他開了一個大玩笑。
在弘治五年(1492年)的浙江鄉試中,年滿二十歲的王陽明便輕鬆中舉,所有人都認為他在第二年的會試中一定會一鳴驚人。王陽明自己也信心飽滿、誌在必得,但在弘治六年(1493年)的會試中,他卻落榜了。
在這裏,介紹一下封建社會的科舉製度。
科舉製度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製度。它大體上在南北朝萌芽,始於隋而成於唐,完備於宋元時期。到了明代,科舉製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
唐宋時期,科舉錄取名額非常少,通常一科隻取幾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下人們紛紛以讀書為業,擠破了腦袋也要往裏鑽,為的就是通過科舉來謀得一官半職,改變自己的人生之路,光宗耀祖。
其實,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給社會培養人才,然而手段往往與目的是顛倒的,明朝的科舉之所以被“妖魔化”,就是因為沒能很好地實現教育目的。因為若想通過科舉改變命運,你需要經曆重重考驗,不掉幾層皮是過不了這個獨木橋的。
當時,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四級:
第一級是在州縣舉行的院試,不管你的年紀大小,考試者被統稱為“童生”。考試合格的人被稱為“秀才”,從此擺脫平民的身份,步入了知識分子的行列。
第二級是省一級的統考,叫鄉試,這種考試三年才有一次,由省裏出題,名額有一定的限製。如果你又幸運過關,就成為舉人。這時你還不能樂得太早,因為雖然你有資格做官,但不一定真能當官,隻有等到官缺,才可能派你去補缺。
第三級是會試,這是人生的真正考驗,因為你的對手是其他省的精英,是在人才中選人才,競爭自然是非常激烈的。
第四級是殿試,這是最後一道考驗,主考官是當朝皇帝,由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
根據在殿試中的表現,考生被劃分三甲,一甲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幹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叫賜同進士出身。這就是明朝科舉製度的程序,如果你順利過了這四關,恭喜你,你會被派任官職。不過,要從基層鍛煉開始,然後一步一步往上爬。
不管官職大小,好歹也算是個公務員了,有了鐵飯碗,就不用擔心下崗失業,再也不用為以後的生活擔憂了。再說,與人聊天時,說自己是進士出身,特有麵子,所以,科舉考試不僅是博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讀書人追求榮譽的途徑,讀書人使出渾身解數擠這座獨木橋就不足為怪了。
這麼多人前仆後繼地想躋身於公務員的行列,但沒那麼多坑啊。怎麼辦?統治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八股。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結幾個部分,其中精華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個部分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所以稱為“八股文”。
這道關卡讓無數考生陷入到極端的痛苦中,因為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裏麵,連字數都有限製,要求人們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結果,八股考試選出的人才很多都是書呆子,這一製度弊多利少,禁錮人們的思維,害人不淺。
我們接著看王陽明,麵對落第的現實,說他完全無動於衷是不可能的,暫且擱下他的遠大理想不說,單單就如何麵對身為狀元的父親,就夠讓人頭疼的,這次少不了又要被父親數落半天了。
不過,王陽明與那些落第後哭天搶地,甚至要鬧著尋短見的同學不同,他比較淡定。因為考取功名不過是現實生活中無法避免的一步棋罷了,自己盡力拚過,就足夠了,至於結果,就聽天由命吧。在王陽明心中,如何成為聖人,參透人世哲理才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
所以,會試落榜後,王陽明這樣說:“世人都認為沒有考中進士,沒有獲取功名是可恥的事;我卻認為,因為沒有考中進士而喪失自尊,一蹶不振,那才是可恥的事!”(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不就是落榜嗎,也沒要人的命。在王陽明看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瀟灑啊,簡直帥呆了。
扛得住,才會有未來
對於會試落第,雖然王陽明沒什麼感覺,還像往常一樣有說有笑的,但有些人覺得這打擊對他太大了,他現在的說笑是裝出來的,沒準半夜自己在被窩裏偷偷地抹眼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