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有一種無趣叫仕途(1 / 3)

憂國憂民,紙上談兵

雖然寄情山水的日子讓人留戀萬分,但心中的那份信念迫使王陽明不得不放棄這種生活——不能就這麼混下去了,人活著總得有些追求。

弘治十年(1497年),二十六歲的王陽明打消了歸隱念頭,離開家鄉,再次回到北京。這次,回蕩在耳邊的消息讓他坐立不安:蒙古人在邊疆鬧事了,跑到大同燒殺劫掠,無惡不作。(小王子犯潮河川。己巳,犯大同。)

邊關危急,朝廷上下都憂心忡忡,急切地需要派一名文武雙全的武將前去戍邊。但弘治年間,明朝已經沒有了朱元璋當初建國時的勇氣和魄力,實力大不如前。休養生息的時間久了,一旦談到打仗,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兩手冒汗,因為他們習慣了醉生夢死,這種衛國禦辱的重擔把他們壓得爬也爬不起來。

麵對國家的嚴峻時局,王陽明心裏很焦急。不就是推舉出一名大將,真的就那麼難嗎?他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感慨地說:“武舉之設,僅得騎射搏擊之士,而不可以收韜略統馭之才;平時不講將略,而欲臨時備用,不亦難乎!”也就是說,朝廷在選將時隻注重你能不能打,忽略了謀略,如今想選一位文武全才的將領,自然就難辦了。

邊患危機讓王陽明意識到兵家之學的重要,他感到隻專心於“心”學是不夠的,於是,他開始學習各種軍事典籍,把騎馬、射箭練習得更加嫻熟。

其實,王陽明少年時就嫻熟騎射,而且也接觸過兵法。他不僅僅隻是個書生,在餘姚讀書時,一個叫許璋的私塾先生就曾教過他騎射,還跟他講過很多軍事理念。許璋,字半圭,明代上虞人。他性格淳厚,吃苦修行,曾是王陽明在餘姚的塾師,傳授王陽明奇門遁甲諸書與諸葛武侯戰陣之法。

王陽明有這打底子,再鑽研兵法,自然就是小菜一碟。後來的事實證明,在克敵製勝時,心學和兵道是可以畫等號的,王陽明的紙上談兵是紙上談“心”。

不管做什麼事,隻要專注,一定會有奇效。王陽明就是如此,既然決定研究兵法,就要有研究兵法的樣子。他留心武事,抱來一大堆兵家秘書鑽研,比如:《孫子兵法》《尉繚子》《六韜》《吳子》《三略》等。

另外,每當遇到宴席,王陽明就把果核聚到一起列陣勢演練,入迷程度可見一斑。一個二十六歲的舉人“老爺”在賓客麵前做這種遊戲成何體統?了解王陽明的人知道他在憂國憂民,不了解王陽明的人還以為他有精神病。當時大家對他的評價是“好言兵,且善射”。

王陽明的努力換來了收獲,這時期對兵法的鑽研讓他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戰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雖然未能成為戍邊大將,但後來能成功鎮壓農民起義和平藩,與這段時間的苦學是分不開的。

明代學者薛侃這樣品評王陽明:“具文武之全才,闡聖賢之絕學。”近代學者梁啟超也評價說:“陽明先生,百世之師。”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絕非偶然,而是靠實力的。《廣名將傳》選錄了從西周到明代的一百七十多位名將,其中就有王陽明,這足以說明王陽明文武全才,是古代名將之一。

王陽明認為一個將才,應該是道德、心理、智慧、技術都屬優秀者,他在治軍上主張儲備良將,曾這樣說:“臣惟將者,三軍之所恃以動,得其人則克以勝,非其人則敗以亡,其可以不預蓄哉?”在將領的使用上,他主張“隆其委任,重其威權,略其小過,假以歲月,而要其成功”,也就是說,要信任和尊重將領。王陽明熟諳《孫子兵法》,精通戰爭謀略,他運用《孫子兵法》中“兵無常勢”,“因敵而製勝”的思想,從實際情況出發,對不同的作戰對象采取不同的戰略,往往能取得出奇製勝的效果。

在《明史》中,史臣這樣評價王陽明:“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藩。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也。”對於文臣出身的王陽明來說,這是極高的讚譽。

雖然王陽明在對兵法的研究中獲得了極大的進步,也獲得了後人極高的讚譽,但這段時間他是苦悶的,思想上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自念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師友於天下,又不數遇,心持惶惑。”有這個念頭的王陽明不知從哪裏弄來一封朱熹上宋光宗奏疏,其中有這麼一段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居敬持誌,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想想自己二十多年的求學經曆,王陽明發現自己雖然讀了不少書,但沒有循序而致精,所以沒什麼大的收獲。既然找到了問題的症結,那麼後麵的事就好辦了。王陽明很快調整了讀書方法,按照朱熹開的“方子”,循序漸進,以窮“天理”。

修煉一段時間後,王陽明依舊茫然失措,一頭霧水。先有格竹子,再有循序致精,都不能讓王陽明有所突破,他開始懷疑自己成聖的目標,從此與朱熹學說分道揚鑣了。

初入官場

轉眼到了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王陽明第三次參加會試。這一次他沒有再次遭遇失敗,終於考中進士,“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觀政工部”。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國第十名。從此,王陽明正式躋身於官場,屬於他的時代到來了。

在明代以前,曆朝曆代大體上都沿用了秦始皇創立的君主之下設宰相輔政的政治體製,隻是相權的形式和職權的大小有所不同。明朝初年,也基本直接承襲元朝舊製,在中央設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總理全國政治,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大都督府設左、右大都督,掌管軍事;禦史台設左、右禦史大夫,負責監察各機關衙門。另外,地方上設行中書省,統管地方軍政事務。

這種政治體製既然能沿用一千多年,說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朱元璋對此有些不滿,為了加強君主集權,他開始進行微調,最大的改變就是廢除宰相,仿宋殿閣製設內閣。內閣大學士一般三到五人,官階是正五品,雖然官位比較低,但這些人相當於為皇帝處理文件的秘書,與皇帝走得很近,實際上內閣成了最高的權力機關。

朱元璋、朱棣父子深知江山得來不易,所以輔官閣臣都隻是起顧問、參謀的作用,自己仍舊親自批示奏章。但後來的皇帝越來越懶,逐漸衍化出票擬製度,即令內閣大學士用小票墨書,對章奏草擬出處理意見,貼在各種奏疏的封麵上,再上報給皇帝,由皇帝審定後,讓太監用紅筆寫出,稱為批朱。結果給宦官幹政大開方便之門。

明末的魏忠賢,或亂批,或假傳聖旨,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宦官架空內閣,或者說淩駕於內閣之上,掌握著最高的決定權,結果導致朝政越來越腐敗。這種結果不是朱元璋願意看到的,但他不是神,豈能料到百年之後的事情。

再看王陽明,他被分配到了六部之末——工部見習。工部是一個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既然是搞建設,那麼就有不少油水可撈,是個難得的肥差。

雖然曆朝都屬工部最富,許多為官者都想在工部謀個差事,撈幾筆,讓自己的腰包鼓起來。但王陽明視金錢為糞土,誌不在此。他不甘平庸,一心想創建一番功業,雖然是一個實習生,也幹得熱火朝天。

這年秋天,工部特派王陽明去督造威寧伯王越的墳墓。

王越,字世昌,身材高大,力氣大善於騎射,頗有雄才大略。

據說,當年科舉殿試,王越早早就答完了試卷,不巧的是,刮來一陣狂風,試卷嗖地被刮跑了。在這種關鍵考試中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可怎麼辦?如果是常人,也許早就亂了陣腳,但王越是強人,他沒有絲毫慌亂之色,隨即奮筆疾書,在剩下不多的時間內又寫好一份考卷,最後驚險入圍進士行列。

這事兒還沒完,沒想到這年秋天,朝鮮使臣進京朝聖,竟然把王越的試卷又帶了回來。小小的試卷竟然從京城飛到了朝鮮,又被人拾起帶回京城,這真是不可思議。單單一張試卷就如此神奇,王越就更是一個傳奇了。

雖然王越以文官入仕,卻拿起兵器,當了武將。他曾經兩次領兵深入河套地區,與北元 [2]作戰,多次擊退蒙古軍隊,威震四方。他一生戰功卓著,為保衛明朝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威寧伯”。

對於這樣的英雄,王陽明是極其崇拜的,在沒有考中進士之前,他就曾讀過有關威寧伯王越的文章,對於王越的才學和武功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有一天晚上還夢見威寧伯王越送他弓箭和寶劍。

如今,王陽明成了“包工頭”,為強人王越督造墳墓,他豈能為自己臉上抹黑?所以,他沒想著吃多少回扣,撈多少油水,反而秉公無私,不僅不貪汙公款,還為國家省了不少銀子,真可謂盡職盡責。除了為國家節省銀子外,在閑暇之餘,王陽明還組織民工演練“八陣圖”,比之前把果核聚到一起列陣勢演練直觀得多,他的統禦之才在這裏也得到了實踐。另外,這次的監工經曆讓王陽明明白:若想幹大事,就要指揮更多的人,擁有更大的權力。

上邊務八事

王陽明雖然是工部的官員,但並不僅僅局限於工部的事務,他還會考慮戶部、兵部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他這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其實,王陽明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憂國憂民,不想隻當個“官混子”,除了喝喝茶、看看閑書,就沒啥要幹的了。他要把自己所有的光和熱都毫無保留地奉獻出去,為大明江山的穩固盡心,為天下蒼生的幸福盡力。

這年,天空有彗星出現,京城內外,人心惶惶,不可終日,都以為大禍將至。而且邊境不再安寧,虜寇猖獗。皇上急得茶飯不思,一邊向天祈禱,一邊向臣子們尋求良策。

主憂臣辱,作為臣子就應該為皇上分憂,於是,王陽明就針對當時朝廷死氣沉沉的現狀,上了一篇《陳言邊務疏》,現摘錄一段:

臣愚以為今之大患,在於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內為固祿希寵之計;為左右者內挾交蟠蔽壅之資,而外肆招權納賄之惡。習以成俗,互相為奸。憂世者,謂之迂狂;進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剛直之氣,而養成怯懦因循之風。故其衰耗頹塌,將至於不可支持而不自覺。今幸上天仁愛,適有邊陲之患,是憂慮警省,易轅改轍之機也。此在陛下,必宜自有所以痛革弊源、懲艾而振作之者矣。王陽明認為:現在的大臣們不思進取,爭名奪利,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們的家人和親戚朋友利用特權賺取不義之財。社會風氣日益變壞,大家都養成了因循守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江山社稷已經到了即將崩潰的邊緣,但當權者卻一點都沒有察覺,依然歌舞升平、醉生夢死。改革變新勢在必行,隻有革除弊政,選賢任能,銳意改革,才能救大明於倒懸,救萬民出水火,讓江山社稷代代相傳。

王陽明的見解深刻而尖銳,他不僅提出改革建議,而且緊接著提出了改革的具體措施,供皇上參考,這就是所謂的“上邊務八事”:一曰蓄材以備急;二曰舍短以用長;三曰簡師以省費;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嚴守以乘弊。

這些建議具體來說就是:

第一,建立軍事後備人才,以備不時之用。他自己就非常願意成為這樣的人才,隨時響應國家的號召。

第二,用人要不拘一格,古人雲:“事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所以,王陽明認為,用人不可求全責備,要充分發揮人才的長處,一定要具有慧眼識人才的本領。

第三,精兵簡政,節省費用。戰爭就是燒錢,雖不要輕易言戰,但也不能懼怕敵人的侵略。兵貴精不貴多,王陽明就此提出精兵簡政的主張。

第四,軍隊屯田。敵人來了就戎裝待發,敵人退去後就讓將士們屯田。這樣,既可以減少向邊關運輸糧草的麻煩,也能保障邊關守軍的糧食供應,從而與敵人持久相持。

第五,賞罰分明、令行禁止。一支沒有紀律的隊伍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如果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後果是很可怕的,雖有百萬之眾,在關鍵時刻也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為將者一定要賞罰分明、一視同仁。

第六,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激勵士氣。打了敗仗不要緊,關鍵要撫恤那些陣亡的烈士親屬,讓死者無憾,生者感動。然後向將士們揭露敵人的惡行,讓我軍士氣高漲,還會打不敗敵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