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好人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弘治皇帝孝宗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年僅三十六歲。
不得不說,朱祐樘是一個很實在的人。他從小飽經憂患,被立為太子後又差點被廢掉,能熬到登基那一天,實在是多虧上天保佑。他從小經曆了太多的苦難,皇位又來之不易,如今坐在這個位置上,便發誓要做個好皇帝,要對得起身上穿著的龍袍,讓黑暗和邪惡在大明朝無立足之地,堅決不能讓老百姓在背後戳自己的脊梁骨。
朱祐樘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麵對老爹憲宗給自己留下的紊亂朝政和千瘡百孔的江山,他沒有氣餒。當上皇帝後,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親賢臣遠小人,為大明帝國貢獻著自己的滴滴血汗。
我們知道,朱元璋撤銷了延續千年的丞相職位,取消了中書省的設置,把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權力分給別人,自己就有被製約的危險。朱元璋的做法貌似讓皇權更加鞏固,但他忽視了一個問題:天下的事情太多太雜,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的這個決定為他的王朝和子孫留下了嚴重的禍患。
這不,勤奮的朱祐樘因為工作強度太大而早早地累垮了身體,剛剛三十多歲就病魔纏身,走不了幾步路就氣喘籲籲,還咳嗽不止。
看到皇帝累成這樣,大臣們非常心疼,勸皇帝注意龍體,多休息。但沒辦法,皇帝休息了,那麼多活誰來幹?所以朱祐樘沒時間顧及自己越來越差的身體,依舊拖著病體沒日沒夜地做著皇帝該做的事情。
不管是誰,隻要認認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情,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出現。如今,朱祐樘認認真真地做皇帝,結果換來了“弘治中興”,麵對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他笑了,因為他覺得這麼做,值了,沒有給先皇丟臉,也沒有對不起黎民百姓。
朱祐樘雖然贏得了好皇帝的名聲,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就是過多地透支了自己的身體。當他感覺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突然發現自己雖然算個不錯的皇帝,卻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因為忙於政事,忽略了對兒子的教育。太子朱厚照能否以自己為榜樣,還是個未知數,但至少不要毀掉自己辛苦一生換來的“弘治中興”。
為了確保大明江山的穩固,朱祐樘特意選了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朱厚照。在彌留之際,朱祐樘還拉著劉健的手叮囑:“太子雖然聰明,但年尚幼,好逸樂,愛卿一定要常常教他讀書,輔導他成為一代明君。”
幾個老臣連連磕頭:“臣等願意肝腦塗地,輔佐殿下,皇上不必過於憂心,要保重龍體啊!”
想想自己給兒子留下了富有的明王朝和能幹的賢臣,朱祐樘滿意地笑了。他感覺自己很累,想休息一下,眼睛便慢慢地閉上了,從此再也沒有睜開。
就這樣,朱祐樘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做夢也想不到,兒子與自己一點兒也不像,不是一般的不爭氣,是非常不爭氣,沒有半點君王的樣子,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昏庸至極”。
朱厚照到底多昏庸?據說清朝的皇子們在讀書時如果貪玩不專心,師傅便會來這麼一句:“你們想學朱厚照嗎?”可見,朱厚照絕對是一個實打實的反麵典型。不管怎麼說,好皇帝朱祐樘駕崩,接下來的曆史要由他的繼任者來書寫。明代三百年中最能鬧的皇帝出場了,他就是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
最能鬧騰的帝王
據史書記載,朱厚照生得相貌奇偉,麵質如玉,容光煥發,年少時便有帝王風度。因為張皇後隻為朱祐樘生了兩個兒子,而次子朱厚煒早夭,活下來的朱厚照從小就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被當成命根子來看待。皇上兩口子無論什麼事情都依著他,很少對他進行責罰。
國人嬌慣孩子曆史久遠,“含在嘴裏怕化了,放在手裏怕摔了”“要星星不給月亮”,殊不知,這樣隻會害了孩子,一個人沒有健全的人格,是很難在社會上生存的。對於一個手握大權的皇帝來說,有這種嬌慣成長的經曆,以後幹出荒唐的事情就不足為奇。
在人們眼中,朱厚照是個非常聰明、學習刻苦的孩子。他們本以為,生在帝王家的他應該能成為一個很好的皇帝,但結果不是這樣的。
畢竟,孩子總得有人來管,否則很容易長歪,但朱厚照的老爹都不管朱厚照,誰還敢管他?結果,朱厚照慢慢變得天不怕地不怕,不管是什麼東西,隻要他想要,肯定就會有。
再加上他身旁的宦官劉瑾等人不願讓朱厚照接近儒臣,經常誘導他嬉戲遊樂,練習騎射,放鷹逐犬。他們還給朱厚照進獻一些奇特的玩具,經常組織演出活動,所以當時的東宮被人們戲稱為“百戲場”。
朱厚照畢竟還是個孩子,怎能抵擋得住這些東西的誘惑?他非常喜歡身邊這些與自己日夜歡歌玩耍的太監,而討厭那幾個終日向自己灌輸仁義道德的大學士。結果,日子一久,太子漸漸不如從前,對講讀不再感興趣,把心思都放在了玩上。他被慣壞了,慢慢貼上了“敗家子”的標簽。
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朱厚照身邊有一群德藝雙馨的朋友,也許不會變得那麼貪玩,可惜的是,他身邊是一群不引他走正道的死太監。這幫阿諛奉承的太監,毀了一個聰明的孩子。
其實,朱厚照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老爹孝宗朱祐樘創造了弘治中興,讓他有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平台和起點。而且身邊還有李東陽、劉健和謝遷等多位名臣輔佐,隻要能力不是特別差,他這個皇帝會當得舒舒服服,政績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據史料記載,朱厚照的智商過人,十分聰明,不是一個不懂是非、好歹不分的人,隻是他有一個終身改不了的愛好——玩。真是玩物喪誌,如果一個人把貪玩當作事業來幹,就不會有什麼前途可言;如果一個皇帝非常認真地去玩,那麼整個國家就會跟著遭殃。
說到玩物喪誌,讓我想起了春秋時的衛懿公,他是衛國的第十四代君主,愛玩是出了名的。雖然身為君王,卻沒有肩負起君王的責任,反而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他喜歡的鶴上,天天與鶴為伴,如癡如迷。不理朝政、不問民情在他眼裏是家常便飯,在他身上找不到半點進取之誌。
為了彰顯自己對鶴的極度喜愛,他讓鶴乘高級豪華的車子,待遇比國家大臣的還要高。為了養鶴,他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的錢財,不僅引起大臣的不滿,百姓也怨聲載道。
所謂物極必反。不管你的身份、地位如何,你如果不把別人當回事,別人也不會把你放在眼裏。這一點很快就在衛懿公的身上應驗了。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衛國國境,衛懿公下令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卻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讓它去打仗好了。”調動不了手下的人,皇帝當到這個份兒上,也沒什麼趣味了。但總不能任憑敵人入侵而不管吧?否則隻能稀裏糊塗地做亡國奴。在萬般無奈之下,衛懿公隻好親自帶兵出征,與狄人戰於滎澤。由於人心渙散,軍心不齊,即使親征也沒有換來勝利,衛懿公戰敗而死。
古人有詩雲:曾聞古訓戒禽荒,一鶴誰知便喪邦。滎澤當時遍磷火,可能騎鶴返仙鄉?可見,玩物喪誌真是害人不淺。
再看朱厚照。沒當皇帝時,他還有所顧忌,不能玩得盡興;十五歲當了皇帝後,再也不用擔心害怕了,終於可以甩開膀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了。
朱厚照玩得越來越離譜。他在宮中模仿街市的樣子建了許多店鋪,讓太監扮作老板、百姓,自己扮作富商取樂。更過分的是,他還開辦“妓院”,讓許多宮女扮作粉頭,自己挨家進去聽曲、淫樂,把後宮搞得烏煙瘴氣。另外,他還建造了“豹房”,花天酒地,搶男霸女,泡在美女們的溫柔鄉中,不思進取。毫無疑問,朱厚照真是玩得天昏地暗,天怨人怒。
作為一國之君,這成何體統?大明江山真要毀在他的手中嗎?不行,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弘治時期的那套剛正廉潔的大臣班子再也看不下去,打算出手了。這一年的六月,天變異常,雷聲震天,奉天殿的鴟吻、太廟的脊獸被震得搖動不止,就連宮門房柱也被摧折焚燒了幾根。人們紛紛議論,認為這是上天震怒警示世人。
武宗朱厚照心裏也發毛了:難道老天爺真的發怒了?千萬不要降下災難啊,否則我就不能安心地玩下去了。於是他按照慣例,下詔自省,請求臣下進諫。
群臣總算逮著機會了,紛紛上書進諫。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等人的上書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單騎驅馳,輕出宮禁;二是頻行監局;三是泛舟海子;四是鷹犬彈射不離左右;五是內侍進獻飲膳,不擇而食。
都說皇帝是老大,說一不二,但皇帝也是不自由的。在臣子們看來,皇帝就應該老老實實地待在宮裏,不能四處走動、擅自騎馬劃船,更不能微服私訪,萬一出現意外,大明江山怎麼辦?不能隨便亂吃內侍進獻的東西,萬一吃壞了肚子,大明江山怎麼辦?最後,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遠離鷹犬彈射,不能和太監走得太近,否則你皇帝當起了甩手掌櫃,那大明江山誰來治理?
按理說,這幾點都切中了要害。既然選擇了當皇帝,就應該幹皇帝該幹的事情,不能整天就知道瘋玩,否則朝廷肯定會出亂子的,而且是大亂子。
為了大明的江山,大臣們可謂煞費苦心,但朱厚照根本不把這事兒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
內閣首輔大學士劉健想到先帝的重托,再看看朱厚照的表現,心急如焚,他又上疏指出武宗要改正的三件事,言辭懇切地希望朱厚照好好地做皇帝,不能再貪玩下去了。朱厚照一看奏折就來氣:老子當太子的時候都沒有人敢管,現在做了皇帝,你這個老頭子竟然來指責老子,你算哪根蔥?
朱厚照雖然很生氣,但轉念一想,這劉健是老爹留下來輔佐自己的頭號人物,是不能輕易得罪的。於是他跟劉健玩起了太極:嘴上說今後一定改正,但依舊玩性不改。
當初,朱元璋廢除宰相一職,自己兼職來幹,結果造成了“政出朕一人”的行政格局。雖然朱元璋不想大權旁落,恨不得大事小事都攬在自己身上,但他的兒孫們並不想幹宰相的活,隻想戴皇帝的帽子,恨不得把所有的事都讓大臣們來幹。結果慢慢地形成文官治百姓,宦官治文官的“政治”局麵。
如果朱元璋能預知這種情況發生,相信他不會那麼輕易就廢除宰相的。如今朱厚照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如果朝中設有宰相的話,宦官也不會如此猖狂了。可惜朱元璋是人,不是神。他隻能管好自己身前的事,身後事隻能交給兒孫們去做了——他的子孫們能否守好江山,能否解決好宦官亂政的危機,就要看這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朱氏皇子皇孫了。
宦官亂政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曆史,曆朝曆代都有成千上萬的太監。拋開忠奸好壞不說,他們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術。他們懂得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往往能換來皇帝的歡心,被委以重任,權傾朝野,甚至獨攬大權,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宦官亂政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一個常見的現象。這大概與獨處深宮的皇帝和朝夕與共的奴仆更容易培養出親近之情和信任有很大的關係。宦官最接近政治中心,他們可以像一個閥門,堵住開關。大凡在每個封建王朝後期,都會出現政治腐敗、經濟崩壞,再加上皇帝昏庸,這些就為最接近政治中心的宦官操縱朝政提供了絕好的條件。
對於宦官來說,身體上的缺陷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痛,結果導致心理上的變態,以致他們獲權後便開始胡作非為。曆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太監,大多數是禍國殃民的奸臣,是導致王朝最終覆滅的最不安定因素。
現在,就讓我們看看朱厚照身邊的頭號太監——劉瑾。
劉瑾,原姓談,陝西興平人。為了找個工作,混口飯吃,他選擇了自宮。但自宮也不一定有工作,因為當時想當太監的人多了去了,如果沒點門路,即使你自宮也當不了太監。幸運的是,劉瑾被一個姓劉的太監看中,順利地進了宮,於是他便改姓劉。
太監劉瑾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他不滿足於每天低頭哈腰地生活,他要出人頭地,要不遺餘力地往上爬。於是劉瑾進宮之後勤奮學習,很快就具備了初級文化水平。一般來說,家裏有識字認數的,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去做太監。當太監是萬般無奈之舉,所以大多數太監都不能識文斷字。如今劉瑾具備了初級文化水平,這在宮裏是很難得的,於是他被選為朱厚照的侍從。
為了求職就敢拿刀子割自己,這樣的人自然很剛強,但壞起來也比一般人壞得多。朱厚照當時是東宮太子,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劉瑾心想:隻要和這個未來的皇帝搞好關係,討他歡心,那自己的未來就不用發愁了,想要什麼就會有什麼。老天既然看得起自己,讓自己成為朱厚照的侍從,這絕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豈能錯過?
於是劉瑾便百般迎合朱厚照,變著法子陪這位太子爺玩耍。結果,善於察言觀色、頗通文史的劉瑾很快就深得朱厚照的信任。
等朱厚照當了皇帝以後,劉瑾經過數次升遷,爬上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寶座。另外,還有張永、穀大用、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等七個人也發現了這條飛黃騰達的捷徑。他們與劉瑾獲得了一個極為威風的稱號——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