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龍場悟道,從心開始(3 / 3)

人生彈指一瞬間,不能啥都沒搞明白就到了生命的最後一程,那樣也太悲哀了。雖然王陽明身處逆境,但他的心是自由的,是沒有極限的。他不怕孤立,以自己為中心,拋開一切書籍,默默記下《五經》的內容,並結合自己的領會,寫成了《五經臆說》。

別人取笑他瘋了,但王陽明心裏明朗得很,猶如撥雲見日,真正觸摸到了真理,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毫無疑問,龍場頓悟是王陽明最傳奇的經曆,他在量變的基礎上發生了質變,如脫胎換骨一般,思想境界有了爆發式的提高。曆史最終承認了王陽明,他的名字將超越所有的帝王,與孔子、孟子、朱子並列,永垂不朽。

貴州講學

雖然悟道讓人興奮不已,但現實生活是殘酷的,第二天一早,王陽明還得拿起鋤頭去耕山腳下的那兩塊破地。哲學雖然偉大,但填飽肚子更重要,畢竟吃飽飯才是最大的哲學。

王陽明不僅要考慮吃飯的問題,還要提防一些看他不順眼的人使絆子。因為不管王陽明悟道與否,思想境界有多高,在一些地方官眼裏,他始終是一個在京師得罪了權貴被貶謫的驛丞,是一個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落魄者。

一個坐冷板凳的人本應該安分一些,沒準哪天上麵的人一高興,再賞個一官半職也說不定。但王陽明卻是一個天生就不安分的人。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會吸引別人的眼球,讓人們跟隨他一起瘋狂。

當地的長官貴州巡撫王質聽到王陽明聚眾講學不說,還弄個石棺擺譜,把自己搞得像個明星一樣,在偏遠的山區遍地都是他的粉絲。

這還了得,在自己的轄區內公開集會講學,竟然不和自己打招呼,真是無法無天,不懂規矩。王質生氣了,後果很嚴重。他以破壞和諧為名派人前來挑事,妄圖把王陽明這麵旗幟連根拔掉,讓他以後學乖一些。

豈料,沒等王陽明說什麼,當地的群眾就不幹了:你不修學校,不派老師倒也罷了,好不容易來了個免費講學的先生,你倒要來砸店,你安得什麼心啊。

結果,被派去興師問罪的人被打得抱頭鼠竄,灰溜溜地滾回了老家,渾身是傷地向主子稟報。

王質大怒:真是一群飯桶,連一群老百姓都擺不平。

沒辦法,既然黑道走不通,那就走白道,咱要用官威壓死你。

王質找到貴寧道按察司副使(檢察院副院長)毛應奎,添油加醋地說王陽明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反正就是一個破壞和諧的不入流的無賴毒瘤,把王陽明說成了人民公敵。

毛應奎也不是三歲小孩,不會被幾句話就忽悠了。王陽明這個人他是知道的,是王華的兒子,於是他親自找王陽明了解情況。一番交談後,他被王陽明的學問和人格徹底征服了,不僅沒有為難王陽明,還為王陽明提供方便,兩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這樣一來,王陽明在當地不斷地講學,龍崗書院越辦越火,他的心境豁然開朗,以前消沉悲觀的情緒再也看不到了。他以講學為人生最大的樂趣,有時夜不能寐,便與學生通宵達旦地講習,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華,內心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悟道之後,王陽明的生活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還是老老實實地在山區種地。在耕地期間,他廣為傳播自己的學說,成為遠近聞名的山區哲學家。當時,還有人專門從湖南跑來聽他的課呢。

王陽明在龍崗書院講學,聲名逐漸遠播,關注度也逐步提高,隨著正德三年的翻篇,屬於王陽明的春天款款而來了。

正德四年(1509年)春天,一個官員來到了龍崗書院,這個人叫席書。

席書,字文同,號元山,四川蓬溪縣吉祥鄉人。弘治三年進士,當時任職貴州提學副使(省教育廳副廳長)。

領導前來視察,王陽明有望了,能否得到政府資助這個先不說,總算是和高級別的政府官員又扯上關係了,他這個幾乎被遺忘的棋子又有機會在政壇上露麵了。王陽明的事兒先放一放,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席書,進士及第後,當時也算是個風雲人物,怎麼就被劃拉到貴州教育界了呢?

原來,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雲南發生了一場破壞性極大的地震,災情異常嚴重,百姓惶惶不可終日。朝廷在賑災的同時,派南京刑部侍郎樊瑩前去雲南視察慰問。樊瑩不敢怠慢,以最快的速度趕往雲南,把朝廷的問候帶給了災區人民,鼓勵大家重建家園。

地震本來是天災,是人力不可違的。既然發生了,就隻能全力應對,把災情降到最低。本以為慰問一下就完事了,但樊瑩卻劍指當地政府,說當地的領導班子荒於政事,救災不力,上疏朝廷,請求罷免多名玩忽職守的地方官員。

出了事,總得揪幾個人來負責,一般都是找幾個替罪羊。替罪羊自然要從地方上的官吏中找。樊瑩深諳這種官場規則,已經找了幾個背黑鍋的。朝廷對這些地方官深表同情的同時也表示了默認。不承想半路殺出個席書,偏偏要把矛頭對準皇親國戚大臣,要拿京城大員開刀。

當時,在戶部員外郎(財政部副司長)任上的席書對樊瑩所奏持有異議。他認為,要革除弊政,責在朝廷,不在雲南地方官吏。也就是說,一棵樹要壞死的話,必定是根爛了,和枝葉沒什麼關係。如果不從根上找原因,隻是把枝葉砍掉,是治標不治本的。

這讓樊瑩如何下台?這不是給朝廷添亂嗎?

規則就是規則,既然你不遵守官場規則,那就隻能被踢得遠遠的,一邊涼快去。結果席書被一腳踢到了貴州。

很多人總是抱怨生不逢時,整天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其實,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可能個個都銜著金鑰匙,更多的人都是從零開始努力打拚,用雙手創造美好未來。所以我們與其抱怨,不如做些有意義的事,別白白浪費了這一輩子的好時光。席書是好樣的,沒有因為官場受挫而氣餒,他發誓要做出點成就來,這不僅僅是為自己打翻身仗,還要為貴州教育事業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

真正到貴州後,小席才知道大明竟然還有如此落後的地方,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一點兒也不輕。

知識就是生產力,知識改變命運,要改變嚴峻的現狀,還是得從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開始。但貴州處在邊遠山區,一窮二白,也沒什麼人願意搞讚助,兜裏沒錢,拿什麼請老師來教學啊?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難道就這麼眼睜睜地看著大家在貧困線上掙紮,整天渾渾噩噩,看不到半點希望嗎?不行,這趟貴州之行,不能就這麼以碌碌無為而終。

這時,他手下的一個官員小聲說:“聽說王陽明這個人比較火。”

“王陽明?”

“對,這個人辦的龍崗書院很不錯,大家都願意聽他講課。”

其實,席書對王陽明這個人並不陌生。

當年,王陽明在京城時就和湛若水一幫人天天切磋學問,但他對朱子之學頗有微詞,既然價值觀不同,就沒什麼好談的,所以席書一直和他們保持著距離。

如今請這個異類來講學,後果會是什麼?席書預料不到,但有老師總比沒有老師強。不過,為了慎重一些,席書還是決定前去會一會王陽明,再決定是否請他出山。於是,席書便坐著專車前往龍崗書院。

從貴陽府到龍場驛隻有四十來裏的路程,半天就到了。到龍崗書院前,席書並沒有打招呼,自然就沒有夾道歡迎的盛況,也沒有歡迎領導視察的標語。他選擇了一個角落坐下,耐心地等王陽明講完了課,才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然後提出了一個縈繞在心頭很久的問題:朱熹和陸九淵,有什麼異同?哪一個的思想更值得學習?

大家都知道大明王朝崇朱非陸,而王陽明是陸九淵思想的繼承者,這個席書偏偏把朱熹和陸九淵並列起來,讓王陽明選擇,如果王陽明做了真實的選擇,這就是和大明的主流思想相悖;如果王陽明做了違心的選擇,無疑是背叛了前輩。毫無疑問,這是個二難選擇。

這樣看來,這個席書像是來找碴兒的,故意讓王陽明難堪,下不了台。

不過,王陽明不怕,他之所以能成為王陽明,一定有過人之處。

王陽明隻說了一句話,就給席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這句話,正是他在龍場睡石棺時,半夜夢醒時喊過的。不過這又有何妨呢,在他不長的一生中,這句話喊多少次都不多,因為實在是太重要了。

王陽明平靜地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隻這麼一句話就讓席書驚呆了,因為聖人可以不學自成,這是他前所未聞的,在他麵前展現的是一片新天地,是朱子、陸子都不曾說過的東西,他已有的知識和思想不足以消化這些內容。也難怪,王陽明思索了三十年的東西,豈是那麼容易就能理解的?

一頭霧水的席書回去後細細品味王陽明的這句話,可思來想去總覺得這句話說不通:假如聖人能自學成才的話,那滿大街不都是聖人了?可現實是能成為聖人的人屈指可數,就那麼幾位。

第二天,席書起了個大早,又去和王陽明探討,顯然,他心中已經有所動,但又不明白王陽明的那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這讓他心癢難耐。

如此反複了幾次,席書恍然大悟,認為聖人之道,重現於今,對王陽明的佩服,也就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了。(恍然大悟,謂聖人之學複睹於今日。)

既然確定以及肯定王陽明是個人才,那就不能把他繼續放在龍場浪費掉了。

席書說幹就幹,回到貴陽後與按察副使毛應奎一起修複貴陽書院,馬上禮聘王陽明,邀請他到貴陽書院講學。雖然他年長於王,官高於王,但依然向王行拜師大禮,沒有半點架子,這是很了不起的。

麵對如此盛情,如果說王陽明不激動,那就假惺惺了。想想當初他從繁華之都一下子墜落荒山野嶺,是何等絕望與苦悶。如今看到了希望,怎能不讓人感慨一番。當年在京城講學,王陽明和李夢陽那一幫文藝青年沒法比,結果,門可羅雀,聽他講學的人少得可憐。如今,他卻在貴陽重開了一片天地。如果沒有被劉瑾貶謫貴州,便不會在貴陽書院講學,更不可能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可見,如果我們懼怕痛苦、懼怕折磨、懼怕不測的事情,那麼人生中就隻剩下“逃避”二字了。我們不僅不能讓“逃避”成為接受折磨的避風港,反而要用一顆寬容的心感謝曾經折磨過我們的人或事,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胸寬闊起來,才能重新認識自己,才能體會出那實際上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

王陽明首開貴州書院講學之風,在貴陽書院的那段日子,他是快樂的,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貫通儒釋道三家的學識征服了莘莘學子。他的主張和見解開始在貴州一帶漸漸流傳起來。他把在龍崗書院對學子的要求帶到了貴陽書院,對他們提出了“立誌”“勤學”“改過”“責善”四條規定,體現了現代教育的基本精神。他尤其強調“求古聖賢之心以蓄其德”是為了“達諸用”,也就是要理論和實踐結合,學以致用。這種教學思想即使放到現在也是適用的,可見,王陽明天生就是教育家。

總之,在貴州的三年,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發展“心學”理論,廣收弟子,傳播學說,在當地造成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