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劉瑾玩完了(2 / 3)

王陽明不急,主靜的修煉給了他一種定力,他認為把握了自己,這個世界就好把握了。所以他仔細聽百姓訴說冤情,原來百姓是嫌分派到廬陵的雜稅太多太重,基本的生活都無法得到保證,希望政府能夠減免雜稅。

誰不讓老百姓吃飽飯,誰就會被拉下馬。

百姓提出的這些要求也不過分,王陽明便答應大家,不幾日查實後一定給大家一個明確的答複,該減免的稅賦一定減免。

百姓大呼:這真是青天大老爺啊,然後便千恩萬謝地走了。

接著,王陽明趕緊查看了分派到廬陵的雜稅,很多雜稅果然都是來曆不明。王陽明覺得這樣做隻會激化官民矛盾,有損政府形象,便向吉安知府和江西布政使寫了一封《廬陵縣為乞蠲免以蘇民困事》。在這封信中,他用事實說話,還承諾自己不久就能徹底解決好廬陵縣民亂告狀的問題,前提是減免廬陵縣多餘的攤派。上級領導對這個新縣令的大名也是略有耳聞的,見他這麼大的口氣,立了軍令狀,不好打消他的積極性。再說,當初之所以給廬陵縣加重苛捐雜稅,並不指望能多收稅款,隻希望當地百姓能老老實實務農,不要有事沒事就去告狀。經過再三考慮,領導決定放手讓王陽明一試,萬一這事兒成了,也算是解決了一大難題。

這個新縣官說到做到,真是百姓貼心的父母官啊。但感激歸感激,你可以高尚,但不能阻擋我犯賤,於是百姓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去衙門如同去菜市場一樣勤快,把告狀比一日三餐看得還重要。

王陽明以為百姓會買他的賬,沒想到告聲依舊,總不能在上司麵前丟了麵子,必須得讓百姓老實點。

俗話說,先禮後兵,好話說盡,沒有什麼效果,就隻能來硬的了。

老虎不發威,你以為我是病貓啊。

王陽明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為做足了前期工作。他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廬陵人愛告狀有悠久的傳統。早在朱元璋時期,為了解決這個讓人頗為頭疼的難題,地方官員讓民間德高望重的老人來仲裁糾紛,方圓一裏設一人,稱為“裏老”。這些老人的權力不小,不僅能判誰有罪誰沒罪,還有權鞭打頑劣之徒。如果有人越級告狀,對這些上訪的人,地方官毫不手軟,嚴加處置。這就相當於在民間設立了一個法庭,當地百姓對這些“裏老”非常尊敬,這樣一來,告狀的人少了不少,減輕了政府的工作壓力。

王陽明決定用朱元璋的老法子,下令在縣城各處張貼了他親筆撰寫的公告:

本縣近來身體不好,反應有些遲鈍,跟不上你們的思路,所以今後除了人命關天的大事,不要輕易跑來告狀。如果有糾紛可以找“裏老”解決。誰若是拿雞毛蒜皮的小事來擂鼓告狀,本縣定嚴懲不貸。另外,訟書也要寫得規範,不能超過兩行,每行不能超過三十個字。若違反了這個規定,將不予受理訟書。本縣勸大家還是安心在家種地生孩子吧,不告狀不會掉根毛,若吃不上飯肯定會被餓死的。這個嚴格的規定讓當地百姓的心裏多少有些害怕,他們知道王陽明是說一不二的人,在這種嚴打期間碰釘子,鐵定沒好果子吃。

幾個月後,由於舉措得當,在王陽明的軟硬兼施下,廬陵訴訟的風氣漸漸淡了下來,百姓開始踏實務農,呈現出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百姓不再告狀,王陽明也就能騰出手來幹其他的事情了。他將自己的學說運用到政務治理中,勸民重教,治理驛道,杜絕任何橫征暴斂的行為,恢複朱元璋時期的保甲製度,還大力禁止迷信神會,教導百姓隻要行孝悌,就會感動天地,風調雨順。這樣一來,取得了不小的政績,積累了不少治理地方的經驗。

劉瑾覆滅

就在王陽明任職廬陵知縣期間,朝廷刀光劍影,政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視王陽明為眼中釘的劉瑾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劉瑾雖然隻是一個太監,卻與眾不同。那時坊間流傳著這樣的話:北京城有兩個皇帝,一個是金鑾殿上的“坐”皇帝朱厚照,也叫“朱”皇帝;另一個是司禮監的掌印太監“站”皇帝,也叫“劉”皇帝。

這個“劉”皇帝,指的就是劉瑾,一個太監能混到這個份兒上,應該此生無憂了吧?但事實恰恰相反,你爬得越高,掉下來的概率就越大,正所謂“高處不勝寒”。一個太監參與政事,自然會成為大臣們的眼中釘,何況劉瑾相當殘忍,樹敵眾多,自然惦記他的人就非常多。這注定了劉瑾時刻都有被拉下馬的危險,而且會摔得很慘。

劉瑾曾進行過財政改革,其中有一項是對軍屯的土地實行新稅法。他本人是太監,信得過的人自然也是太監,所以派遣的征稅人都是太監。仗著有劉瑾罩著,這些太監比惡狗還凶猛,結果在寧夏、甘肅得罪了當地的安化王朱寘鐇。

安化王朱寘鐇是外係藩王,世代鎮守寧夏,在這裏要錢沒錢,要物沒物,連水都十分金貴。若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貧困的寧夏在短時間內富裕起來是不可能的,和別人換地盤更不可能,別人又不傻,虧本的買賣沒人願意做。沒辦法,樹挪死,人挪活,與其在這鬼地方天天吃沙子,還不如反他娘的。

但造反也得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這時,劉瑾給朱寘鐇創造了機會。寧夏本來就窮,實行新稅法隻會讓這裏越來越窮,這苦日子過夠了。寧夏駐軍的官兵們不幹了,準備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