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南贛戡亂,不得不亮劍(1 / 3)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期間,荒淫無度,行徑胡鬧,不理國政,結果明朝上下不得安寧。在執政早期,他信任劉瑾等人,這些太監從中央到地方通吃,國內矛盾激化,大江南北爆發了大小不等的武裝起義。比如:

從正德三年(1508年)開始,四川的百姓就率先揭竿而起,先後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直到正德九年(1514年),這些浩浩蕩蕩的起義才被鎮壓了下去。

正德五年到正德七年(1510—1512),河北也爆發了農民起義,席卷了北直隸、山東、湖北等地,成為明朝中期影響最大的農民起義運動。

正德五年(1510年),宗室安化王打著殺劉瑾的旗號起兵,封鎖了黃河渡口。雖然這次叛亂壽命極短,隻持續了十九天就宣告失敗,但在政治上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江西、福建、廣東和湖廣交界地區的農民,也因為賦稅徭役的加重和土地兼並的惡化而紛紛奮起反抗,他們占山據險,攻城略地,處處都有人領頭和明政府作對。

我們不禁要問,大小農民起義持續了上千年,政權更迭多次,難道統治階級非要把占社會絕大多數的貧下中農往死裏剝削,逼迫他們造反嗎?

其實,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相對來說,明朝的稅賦並不高。

黃仁宇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一書中提到:第一,明代的稅收過低,農業稅低,商業稅更低;第二,明代的稅收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時間裏幾乎沒有增加,反而在不斷減少;農業稅低到全國平均稅率不超過百分之十。

這麼低的稅收,農民為何還要造反呢?其實,稅收收入的不足意味著政府不能充分地管理帝國的資源,這對納稅人是不利的。因為正常的稅收收入不能彌補支出,就會產生私下的派征,而這是缺乏有效審核的,會產生不利於百姓的貓膩。

另外,低稅收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造成官員的俸祿過低,以至於官場貪墨成風,在稅收之外任意課征。明朝十分猖獗的官員腐敗行為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朱元璋雖然采取了殘酷的手段懲治腐敗,卻仍然無法阻止貪腐問題的發生。可見,不從製度上解決問題,僅僅靠嚴刑峻法是不能化解腐敗這個頑疾的。

結果,官員的貪汙變成了老百姓的災難,各種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遍地開花。這是沒辦法的事,你不貪汙,同僚就會把你當成異類,你無法在官場左右逢源。再說,想往上爬,就得給上級送禮,這送禮就是送錢,沒錢的話你就永遠隻能在原地踏步,若單靠政績往上爬,能把人熬死。

你不讓百姓的日子好過,百姓就捅你的屁股,這不,沒多久,農民起義就遍地開花了。

由於明朝實行軍屯製,武官世襲,沒什麼戰鬥力,真正能打的人數不出幾個,因此不得不倚仗文官來領兵。

文官帶兵最容易陷入紙上談兵的泥潭,必須要找一個懂兵法又懂實戰的人。王瓊作為兵部尚書,是個卓越的戰略家,卻沒有實戰經驗。不過沒關係,王瓊做過吏部侍郎,他的眼光是很毒的,他注意到了王陽明。

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在兵部尚書王瓊的極力推薦下,王陽明破天荒地被提拔為都察院左僉都禦史(正三品副部級),奉命巡撫南、贛、汀、漳等地(簡稱“南贛巡撫”)。

關鍵時刻還得老王上

都說“亂世出英雄”,可亂世也出心學。如同治世出理學一樣,心學在亂世方能顯示出奪目的光彩。

當一個人陷入絕境,誰也指望不上時,隻能用自己的心、力來麵對這一切,必須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才能渡過難關,翻開新的一頁。

當王陽明整天像神仙一樣活著,還覺得不舒服,不斷打退休報告時,正德皇帝的日子已經不好過了,民不聊生自然生變,“南中盜賊蜂起”,需要一個鐵腕人物平亂,確保大明江山穩如泰山。

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被選中了。

短短六年時間,王陽明從沒品的編外人員變成朝廷三品大員。他之所以能升官升得這麼快,撇開他的個人能力不說,朝中有人在刻意提拔他,這一點至關重要,正應了那句話:朝中有人好做官。

毫無疑問,一個人事業的成功,百分之八十歸因於與別人相處,百分之二十才是來自於自己的心靈。人脈就是錢脈,人脈的競爭力在一個人的成就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若想出人頭地,就要注意培養自己的人脈網絡。

王陽明能在這時候得到朝廷的重用,主要是兵部尚書王瓊做了幕後推手。

王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掌管了兵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大權,頒布了很多有利於國家的政策,並廢除了許多不合理的製度。他也算是個人物,有著豐富的官場履曆,也做出過很大的功績。他知道王陽明在十五歲時就一個人跑去居庸關外追趕蒙古人,也聽說他曾經鑽研過兵法,在果盤上布陣。王陽明作為一個有才學的文官,能夠獨闖塞外,能以一人之力抗天下,這樣的膽量足以讓人佩服。記得王尚書第一次見到王陽明時就眼前一亮,對他做出了這樣的評價:若用此人,可保天下太平。所以,王瓊大膽建議啟用王陽明。

在貴人的相助下,王陽明成了省級最高軍政長官。雖然升官了,但王陽明對這個任命卻不怎麼感興趣,反而感到有些失落,因為他更喜歡現在的自由生活。所以王陽明以身體多病,怕不能勝任為由請辭,希望朝廷容他原職致仕。

見王陽明不想接手新工作,朝廷接著又下了一道聖旨:大意還是讓他前去上任,撫安軍民,修理城池,禁革奸弊。一應地方賊情、軍馬、錢糧事宜,小則徑自區畫,大則奏請定奪。

這次,兵部還下了個批文,語氣頗重:既地方有事,王守仁著上緊去,不許辭避遲誤,欽此。

朝廷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你趕緊去吧,就不要推辭了,否則你沒好日子過,這是霸王硬上弓啊。說到底,王陽明也隻有一顆腦袋,身為國家的公務員,就得服從國家的安排,若惹火了朝廷那幫大臣,那後果是相當嚴重的。沒辦法,隻有接旨了。

王陽明之所以如此不想接手新工作,主要是因為這份差事著實不輕鬆,讓人非常頭疼。

首先,所管的地界相當開闊,江西的南安、贛州,福建的汀州、漳州,廣東的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各府及湖廣的郴州都在管轄範圍之內。從地圖上看,比福建或者江西都要大不少。這麼大的地界怎麼就沒有其他省份要呢?原因很簡單,就是窮,而且不是一般的窮。沒什麼油水可撈,自然不會有人伸手。

其次,這裏的治安很差勁,大白天都不敢一個人走道,被搶劫不是什麼稀罕事,甚至政府人員都會受到攻擊。在官場上,一提到南贛巡撫,無人不色變:誰被放在這個位置上,誰就會倒大黴;想要翻身,那難度係數是非常高的。

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山麓成了平定這一區域的最大障礙,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於是山民們憑借崇山峻嶺、洞穴叢林的有利地形進行抵抗,官軍很難施展拳腳,更別說攻進去了。

雖然是個燙手山芋,但既然接手了這份差事,當了南贛巡撫,就要做出個樣子,讓那些偷笑的人看看我王陽明的本事。

王陽明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小試牛刀

有人說,如果說貶謫龍場造就了中國哲學史上的王陽明,那麼,南贛巡撫的任命則造就了中國政治史上的王陽明。這兩個方麵的相互激發、相互結合,造就了一個完整的、千古唯一的王陽明。

的確,王陽明,成於南贛,也歿於南贛。從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十六到贛州上任,到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被派往福建處置兵變事宜,王陽明在南贛巡撫的位子上總共待了兩年五個月。不過,這段經曆在他的人生中極為重要。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陽明向贛州進發。隨行的有他的妻子諸氏和剛剛過繼兩年的十歲的繼子正憲,以及進士出身的弟子、門人薛侃等。

南贛地區位於江西南部,扼江西上遊,其東、西、南三麵分別與福建、湖南、廣東三省接壤,地處萬山峻嶺之中。明初,這裏地曠人稀,數十裏不見民居。到了明朝中期以後,農民賦稅負擔漸漸加重,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繁,大批農民不得不離鄉背井,成為流民,南贛地區成了當時流民活動的重要場所。

成化年間,流民便開始陸續進入南贛地區,他們往往聚在一起成為盜賊,或轉化為地方強盜。這些流民成分複雜,來自天南海北,大致而言,以來自粵北、贛中和閩西為多。他們往往集體行動,多則三五百,少則七八十。到了正德年間,南贛地區流民為盜的情況已經相當普遍,形成了眾多官府控製不到的地區。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流民的到來加速了南贛地區的開發,他們開墾荒地,使這裏的村落逐漸增多,人煙漸密,地廣人稀的麵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

萬事有利就有弊,流民的到來雖然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他們的活動不利於當地的治安,影響惡劣。這些流民武裝讓當地官府頗為頭疼,疲於應付。更為嚴重的是,當地幾乎出現了民和盜不分的情況,也就是說,當時南贛並非所有的盜賊都是流民,其中混雜著不少當地人。

當地官府對付不了流民武裝,賦稅自然收不上來,當地原有的社會秩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嚴重影響了明政府在南贛的統治。雖然官府在意識到流民的嚴重性後開始認真麵對這個問題,曾多次派兵圍剿,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當時,南贛亂局不斷,盜賊氣焰囂張,還常常攻擊縣城,完全不把政府放在眼裏。前巡撫文森眼見無力主持亂局,便托病離去。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王陽明被推舉了出來。朝廷希望他能夠剿滅南贛盜賊叛亂,重建當地地方秩序。

從南京到贛州,一路上都是水道。王陽明在船艙中拿出吏部的公文多次揣摩,從“一應地方賊情,軍馬錢糧事宜,小則徑自曲畫,大則奏請定奪”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朝廷對自己頗為看重,給予了一定的自主權力,能否打個真正的翻身仗,就看這次了。

就在王陽明沉思之際,船已經駛到了萬安的惶恐灘,這裏是贛江水路中最為險要的一段,大小船隻經過這裏,都要萬分小心,否則就會發生船毀人亡的慘劇。突然,王陽明聽到外麵呐喊聲不斷,船也慢慢地停了下來。發生什麼事了?王陽明疑惑地走出船艙。隻見前麵停了許多商船,擋住了去路,大家臉上都是一副惶恐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