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背後的大人物(1 / 3)

br \/>

招兵買馬

人死不能複生,哀悼死者可以,但活著的人還得好好活下去,不能無休止地深陷在悲傷中不能自拔。王陽明很痛心,但他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所以悲傷過後,他又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

王陽明一直在思索,這些山賊搞得聲勢巨大,卻如紙糊的燈籠一樣不經打,怎麼就如此囂張了十幾年呢?在訊問山賊時,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個讓他吃驚的答案。山賊咬出了一個人的名字——寧王朱宸濠。

這就對了,背後有藩王朱宸濠的支持,難怪山賊會如此囂張。但朱宸濠為什麼要和山賊打成一片呢?看來其目的很可能是拉攏勢力,意圖不軌。王陽明被自己的大膽推斷嚇了一跳。那這個朱宸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真的有謀反的念頭嗎?

若要了解朱宸濠,他的祖先朱權是繞不開的。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分封藩王,把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兄弟的孫子)分封於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湖廣、四川、江西等地,意圖“鎮固邊防,翼衛王室”,但結果卻與朱元璋的初衷大相徑庭——由於諸王都參與軍務,逐漸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麵,為江山社稷的穩定埋下了隱患。

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被封為寧王,封地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的大名城。能被封到邊境地區,說明朱權有那麼兩下子。的確,在太祖諸子中,“燕王(朱棣)善謀,寧王(朱權)善戰”,兩個人都不是省油的燈。

朱權雖然能打,但沒有反心,隻要能好好當個藩王,過安穩日子,就滿足了。但朱棣不這麼想:都姓朱,為何自己就不能做皇帝呢?心中有了這種想法後,他便想方設法拉攏別人跟他一塊謀反,朱權就是被拉攏的對象之一。

朱棣起兵篡位時,設計引誘最為善戰的朱權幫著打天下。為了讓朱權死心塌地地跟著自己謀反,他給朱權開了一張空頭支票——事成之後,天下一人一半。

天下隻能有一個王,豈有一人一半之說?可惜朱權相信了朱棣的話,幫著這位善於謀斷的哥哥篡權奪位。

結果,朱權眼睜睜地看著朱允炆被朱棣搞死,但朱棣卻閉口不提平分天下這檔子事。這時,朱權才明白自己被忽悠了。

既成事實,想回頭已經不可能了。既然你不願意把半個天下給我,那我總有權力選擇居住地吧。於是朱權說不想再過滿眼風沙的日子,想去杭州過幾天舒服日子,但朱棣不許;他又說如果能去武昌也不錯,但朱棣還是不許。

朱權總算明白了,自己在朱棣眼裏不過就是一枚棋子,而且是一枚廢棄的棋子,沒有任何講條件的權利。

結果,朱棣為朱權選擇了南昌。朱權啥也沒說,收拾好東西乖乖地去了。他知道發脾氣是找死,抗議會惹來更嚴重的禍患,因為他已經沒有講條件的實力。

朱棣之所以把這位善戰的弟弟改封在江西,不再把他放在邊陲,是為了更好地控製他,尤其嚴禁他擁有個人武裝,以免他仿效自己昔日之舉,重新上演“靖難”篡奪大戲。

朱權雖然沒有把憤怒表現出來,但他咽不下這口氣,囑咐子孫後代,要記住這個恥辱,有朝一日記得要一雪前恥。

到了朱權的玄孫這代,一個讓“寧王”這個名銜重登頭條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朱宸濠。朱宸濠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好勇鬥狠,把祖訓時刻記在心間,發誓要完成祖上的心願。

巧的是,皇帝朱厚照喜歡玩樂,不是一個好皇帝,與其讓這樣的皇帝禍國殃民,還不如自己來做。朱宸濠開始蠢蠢欲動,可他很快發現自己手裏沒兵。因為燕王朱棣是造反起家,對藩王們防備得很厲害,在他當皇帝時幾乎把藩王的護衛都裁掉了。到了朱宸濠這輩,他幾乎就是個光杆司令,無兵、無武器,拿什麼造反?問題嚴重了,必須把這個問題解決掉,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無奈之下,朱宸濠決定走後門。

當時,劉瑾亂政,朱宸濠送給劉瑾一大堆錢,請求恢複護衛。劉公公大筆一揮,批了。終於可以有一支像樣的武裝,朱宸濠高興得不行。可他的運氣實在太差,三年後劉瑾就垮台了,在一幫禦史的參劾下,朱宸濠的護衛又被兵部沒收了。錢打了水漂,兵也沒了,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咽不下這口氣。朱宸濠氣得直想罵娘。既然劉瑾沒了,那就再找尋目標,這次他看中了錢寧。錢寧二話不說就把錢收下了。在他的幫助下,寧王的護衛再次建立起來,為日後起事奠定了基礎。朱宸濠手裏又有兵了,但他發現,光憑這些兵還不夠,還必須有自己的智囊團和廣闊的人脈。

於是,朱宸濠想方設法招聘社會人才,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收歸到自己帳下。要造反時,好歹有這些人撐門麵。

在這些所謂的人才中,混吃混喝的居多,有才能的沒幾個。不過,他作為明朝的王爺,養幾個閑人還是不成問題的,關鍵是到時候要靠這些人賣命,值了。其中,有個叫李士實的,先前做過侍郎,後來辭官回家,已經老眼昏花,朱宸濠卻覺得他是個人才;還有個叫劉養正的也算湊合,舉人出身,讀過兵書,自覺運籌帷幄,相當能侃,高的夠不著,又不甘心一輩子碌碌無為,便投靠在朱宸濠帳下。見寧王當日,他就大講特講昔日宋太祖“陳橋兵變”之事。朱宸濠認為李士實、劉養正算是個人物,便把他們留在身邊,成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裸奔”式裝瘋

造反這種事,是一錘子買賣,成功了就會成為被世人矚目的王,失敗的話將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朱宸濠需要更多的能人異士為他出謀劃策,這樣才保險一些。有人告訴他,蘇州有一位大才子唐寅,如果此人加入,大業必成。朱宸濠大喜,趕緊親自派人去請唐寅。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朝著名的畫家、詩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華橫溢,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他的畫作更有名,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為“明四家”。

唐伯虎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聰明伶俐。二十九歲時,他參加應天府鄉試,得中“解元”。三十歲時,他到京城參加會試,沒想到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罰永世不得為官。人倒黴真是喝涼水都塞牙,此後,他便以賣畫為生。

唐伯虎本想振作精神,回家過平靜的日子。可當他返鄉後,發現一切都變了,鄉親們蔑視的目光,老婆的惡語相向,殘酷的現實讓他每天的生活都度日如年。唐伯虎徹底絕望了,他已經失去了做官的資格,他的夢想和追求也變得虛無縹緲,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最低穀。

這時,朱宸濠來到了唐伯虎的身邊,並向他伸出了手。能得到明朝王爺的垂青,唐伯虎仿佛又看到了人生的曙光。於是,唐伯虎應朱宸濠的邀請赴南昌。他本想好好做一個師爺,後來察覺朱宸濠圖謀不軌,不僅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土匪流氓接觸,還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兵器,怕是要謀反啊。這可是要掉腦袋的事情啊,還是快點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