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寧王反了,再無回頭之路(1 / 3)

最終還是反了

寧王朱宸濠本來還有耐心,準備等朱厚照哪天出遊時摔死再趁機舉事。但太監張忠、江彬等人為了與錢寧爭權,就想揭露朱宸濠謀逆之事,從而把與朱宸濠關係密切的錢寧搞下去。東廠太監張銳、大學士楊廷和都曾被朱宸濠賄賂過,怕日後事發牽連自己,也落井下石,一起上奏朱宸濠“包藏禍心,招納亡命,反形已具”。朱厚照坐不住了,他雖然貪玩,卻也明白丟了江山社稷自己還玩個鳥啊,因此對這件事還是很重視的,立刻派太監賴義及駙馬崔元等人攜帶敕書前往南昌,警告朱宸濠,並由內閣擬旨,著手安排削藩事宜。

這一切都瞞不過朱宸濠在京城的耳目,他們趕緊返回江西密報朱宸濠。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三日是朱宸濠的生日。這天,他正在王府大擺酒宴,款待前來賀壽的大小官員。當聽到朱厚照要收拾自己的消息時,他哪裏還有心思開生日派對,趕緊找劉養正商議對策。

劉養正說:“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別人的刀已經悄悄架到了我們脖子上,還猶豫什麼,反吧。”

到了這種地步,已經沒有其他路可走,否則隻能坐以待擒。

朱宸濠一拍桌子說:“好,說幹就幹。”

劉養正建議:“趁江西省大小官員前來賀壽之機,殺掉不與我們同心的人,然後發兵起事,我們就勝券在握了。”

朱宸濠點點頭,讓劉養正著手準備造反前的工作。於是,劉養正等人連夜布置人馬,在廳堂左右設下伏兵。

第二天一大早,眾官來拜謝昨日的生日宴請。剛剛起身,突然從外闖進數百帶刀兵士,把他們團團圍住了。

眾人驚詫不已:這是怎麼回事,參加個生日宴會,派這麼多兵來做什麼?

這時,朱宸濠起身高聲宣布:“正德(指武宗)是孝宗皇帝從民間撿來的孩子,沒有皇家血統,太後密旨,讓我起兵討伐朱厚照。事兒就是這麼個事兒,你們看著辦。”

這爆料爆得太猛了,一時間大家都搞不清是真是假,便開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孫燧早就知道朱宸濠有反心,如今終於要動手了,卻找了這麼個荒唐的理由,騙三歲小孩呢?他上前責問道:“空口無憑,太後的密旨在哪裏?敢讓我們大家看看嗎?”

朱宸濠一愣,沒想到孫燧會這樣質問,讓自己下不來台,早知如此,就應該早點把他給辦了。他略一思索,揚脖高喝:“不必多言,我今欲往南京,你去保駕嗎?”

孫燧瞋目罵道:“天無二日,臣無二君,我是不會和你一起謀逆的。”

朱宸濠大怒,下令左右衛士把孫巡撫綁成粽子,然後進入內殿換上戎裝,親手折斷了孫燧的右臂。

見朱宸濠如此凶殘,眾人連大氣都不敢出。

這時,按察司副使許逵實在看不過去了,大呼:“孫都禦史是國家的大臣,你們敢擅殺大臣,要反了嗎?”同時,他扭頭頓足對孫燧說:“我說先發製人吧,你偏不,如今受製於人,後悔無及啊。”

“又一個不怕死的。”朱宸濠冷笑道,命左右把許逵也綁了。

“跟我走吧,否則你活不過今日。”

“呸,我隻有一片赤心,豈會跟你這個反賊穿一條褲子?”

朱宸濠大怒,命人把他們二人押往南昌惠民門外斬首。

許逵臨死前,還痛罵道:“今日賊殺我,明日朝廷必殺賊。”二人臨刑不屈,咒罵不止,城中百姓看到這種情景,無不流淚歎息。

那天,天空本來烈日炎炎,忽然被黑雲遮住,暗淡無光,也許連老天也在惋惜吧。朱宸濠不在乎這些,既然說開了,就不怕多殺幾個,多關幾個。於是他一不做二不休,把眾官中一向與自己不對付的十多人全部關入大牢。這下,他沒了後顧之憂,可以一心一意地搞他的造反大業了。

朱宸濠於是令劉養正草檄,傳達遠近,革去正德年號,目標直指武宗朱厚照。還授劉養正為右丞相,李士實為左丞相,參政王綸為兵部尚書,總督軍務大元帥。朱宸濠四處收兵,奪船順流,進攻南康,知府陳霖嚇得逃跑了。接著,轉攻九江,守城的將士也選擇棄城而逃。就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數城俱陷,朱宸濠的起兵震驚了大江南北。

疑兵之計

朱宸濠的造反事業搞得紅紅火火,那麼,王陽明此刻在做什麼呢?他正在前往福州的路上。不久的將來,他將成為朱宸濠前進路上的一顆無法拔掉的釘子。

當王陽明的官船一路北上,行到豐城縣時,距離朱宸濠的大本營南昌隻有一百裏了。這時,豐城知縣已經得到朱宸濠謀反的消息,便趕緊跑來告訴王陽明。

王陽明雖然非常痛恨殺害孫燧並發動戰爭的寧王,但沒有昏了頭腦。“知行合一”的哲學智慧告訴他,僅僅有平叛的誌向是不夠的,還要有平叛的實力。在自己不夠強大到與對手抗衡時,絕對不能輕舉妄動。

另外,豐城知縣還帶來一個壞消息,那就是寧王開出高價懸賞王陽明的人頭。看來,危險警報還沒有解除,王陽明隨機應變,立刻易服改裝,悄悄來到臨江。

王陽明雖然是文臣,但通曉兵法大略,知府戴德孺聽說王陽明來了,心裏樂開了花,趕緊出來迎接,急得連鞋都穿反了。因為臨江距南昌不遠,叛軍朝發夕至,王陽明就是救星,自然讓戴知府欣喜若狂,顧不上注意自己的形象了。

既然救星王陽明在危難之際來了,戴知府自然是好話說盡,苦苦挽留,希望王陽明坐鎮臨江,幫自己渡過難關。

“王大人和我一起防守臨江吧。”戴知府近乎是在哀求。

王陽明很堅決地搖了搖頭,說:“臨江靠近大江,且與省會南昌很近,地處南北交通要道,易攻難守。再說,我還要回吉安調集人馬,整頓防務,抵禦叛賊,臨江的防務重任就交給你了。”

“王大人曉暢軍機,料敵如神,如今叛軍隨時都會攻來,我該如何應對?”

“朱宸濠出兵無非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趨京師,出其不意,江山社稷就危險了;中策是直趨南京,則大江南北一時會被他占據;下策是隻據守江西省城,不越雷池一步,他日王師齊集,四麵夾攻,可一舉擒滅他。”

王陽明的確是料敵如神,分析得頭頭是道,他走的時候說如果臨江有難,一定會出手幫忙的。戴知府知道這不過是客氣話罷了,真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誰還顧得了別人?

如今,戴知府隻能祈禱朱宸濠要麼北上,要麼窩在南昌不動,千萬別來自己的地盤溜達,否則憑借臨江的兵力,自己真是無法與他抗衡啊。

王陽明讓戴德孺不要急,是因為他已經心中有數,他覺得還是先拋幾個煙幕彈,迷惑一下朱宸濠。首先他派人在通往北京、南京的要害處設置疑兵,接著找人趕寫假公文,內容是:奉朝廷密旨,知道寧府將要叛亂。現兩廣總督、湖廣巡撫以及兩京兵部已經集結十六萬人向南昌急進,望各地方官配合伏擊叛軍。然後故意讓寧王的手下人撿到,弄得像真的一樣。

王陽明的疑兵之計起了作用,南昌城內惶惶不可終日,都以為官軍很快就會兵臨城下。而朱宸濠果然中計,在城裏窩了半個多月,不敢出兵襲擊,這就給王陽明留下了足夠多的時間應對這場危機。

恐怖的防守者

王陽明見朱宸濠被唬住了,便立即轉赴吉安。吉安位於江西中部,易守難攻,交通便利,又是王陽明曾經戰鬥過的地方,他對這裏再熟悉不過,便決定在此地舉起平叛的大旗。

船行過半,吉安知府伍文定率兵前來迎接。

伍文定,湖北人,出身於官宦世家,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常州推官時,魏國公徐傭與民爭田,他秉公斷案,雷厲風行,被人稱為強吏,犯罪分子見了他都要繞著走。現在任吉安知府,即將成為王巡撫最為得力的助手。

吉安是盛產訟棍的城市,百姓曆來都不安分,這次寧王造反,吉安的無賴們又像打了雞血似的活躍起來,煽動群眾,趁亂滋事。這讓伍文定頗為頭疼,聽說老上級要抵達吉安,便迫不及待地前去迎接。

王陽明在吉安的餘威還在,他的到來讓無賴們徹底老實了。

“王大人好,屬下是吉安知府伍文定,吉安的百姓聽說您要來,一下都老實了。”

“伍大人客氣啦。”

伍文定也不跟王陽明客氣,沒有過多的寒暄,直奔主題:“王大人是否準備平叛?”

“當然。”

“那我就恭喜大人了,寧王的名聲一向不好,大人眾望所歸,建功立業,必定在此一舉!”

各自表明態度後,接下來就該組織平叛了。王陽明在吉安成立了平叛指揮部,召開了第一次軍事會議,又自任平叛軍總司令。

王陽明說:“寧王若帶兵出長江,順流東下,南京就保不住了,我已經定下計策,讓他不敢東行。十日以後,各軍調集,那時可戰可守,平叛便不足為慮了。”

伍文定道:“寧王暴虐無道,成不了大事,有王大人在,我們就不用擔心什麼了。”

王陽明道:“古人說的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現在發兵伊始,須先備糧食,修器械,治舟楫,一切辦齊,方免倉皇。”

伍文定道:“王大人說得對啊,我願效力,有什麼平叛良方嗎?”

王陽明道:“我們假裝在各個城府堅守不出,寧王不久就會集大兵自南昌出發,我等立刻發兵收複省城南昌。寧王聽到老巢被攻擊,肯定會回兵援救,我們恰好集結兵力在他回軍途中來個突然襲擊,這是全勝之道。”

伍文定道:“此計甚好。”他對王陽明的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這時,在北京的兵部尚書王瓊接到寧王造反的消息後,對自己當初安排王陽明這枚棋子頗為得意,他對眾人宣布:“有王陽明在,大家不用擔憂,不久就會有捷報傳來。”

而朝廷得知朱宸濠造反的消息後,頗為震怒,根據江彬等人的建議,很快就逮捕了錢寧、陸完等人,下獄抄家。同時,革除朱宸濠王爵,命令南方諸省官員配合王陽明剿滅叛軍。

就這樣,吉安附近的大小官員、軍隊從四麵八方趕赴而來,總共集結了七八萬人,隻等王陽明一聲令下,便可舉旗平定叛軍。

再看朱宸濠,他怎麼就那麼輕易上當呢?其實,朱宸濠扛起造反的大旗後,李士實與劉養正天天慫恿他早日攻打南京,朱宸濠也頗為心動,正要著手發兵時,突然收到一封蠟書,打開一看,不禁大驚失色。

原來這封蠟書是王陽明秘密寫給李士實、劉養正兩個人的,內容是:“兩公有心歸國,甚是欽佩,現已調集各兵,駐守要害,專待叛酋東來,以便掩擊,請兩公從中慫恿,使他早一日東行,即早一日殲滅。將來論功行賞,兩公要算巨擘呢。”

這其實是王陽明使的反間計,但朱宸濠不知道,還以為李、劉二人私通王陽明要出賣自己,便悄悄把書信藏了起來,對於他倆說的話便不再相信了。結果,李士實和劉養正磨破了嘴皮子也說服不了朱宸濠發兵,他們除了歎息還是歎息,隻能眼睜睜地錯過大好時機。

朱宸濠在南昌宅了十多天,既不見大軍南下,又不見王陽明北上,天天看著幾個心腹幹瞪眼,越想越不對勁,等看到了真正的朝廷詔書後,拿出那封蠟信左看右看,一下子清醒過來,知道中了王陽明的詭計。他追悔不及,趕緊請李士實、劉養正前來商議。

兩人仍依然不改初衷,勸朱宸濠急速東行,直取南京。朱宸濠聽言,僅留數千人守南昌,他自己與劉養正、李士實等人率領六萬人,號稱十萬人,分五路出鄱陽湖,蔽江而下。

奇怪的是,所有妃媵、世子、侍從等都載舟從行,真搞不懂,這是要打仗,還是要搬家。也許朱宸濠在表示一種決心,不拿下南京,誓不罷休,就如同當年的陳友諒一樣,擺出了一副決戰的姿態。

造反大軍的船隊行到安慶後,隻見城門緊閉,城內靜悄悄的,難道是守城的兵將都逃跑了?不應該呀,為何城門卻緊緊關閉了呢?難道有埋伏?朱宸濠下令投書城中,試圖招守城的官吏出來投降。

突然,城頭一聲鼓響,隻見旗幟飛揚,守城的士兵齊刷刷地出現在城頭。都督僉事楊銳、知府張文錦、指揮崔文三人站在最前麵,都是滿身甲胄,八麵威風。三人齊聲道:“反賊,若敢來攻城,就讓你們死無葬身之地!”

朱宸濠也高聲喊道:“本王奉太後密旨,親自討賊,並非造反,爾等快快開城出降,可免一死!”

知府張文錦道:“我等奉皇上的命令,守土撫民,你若認罪,束手受縛,我等好替你求情寬大處理。如果執迷不悟,就讓你身首分離。”

朱宸濠大怒,即刻下令攻城。

頃刻間,城上矢石雨下,攻城的兵將被射傷射死者無數,連朱宸濠的盔纓也中了一箭,險些被射破頭顱。朱宸濠趕緊下令暫停攻城。第二天又發兵攻城,但城內的防衛依舊堅挺,朱宸濠的隊伍從早晨一直攻到晚上,也沒什麼進展。

由於安慶城防堅固,再加上全城將士與城共存亡的決心,朱宸濠接連攻打數日,沒能再前進半步。他不覺歎息道:“連一座安慶城都攻不進去,攻打金陵,談何容易啊。”

可見,吼一嗓子,舉起造反的大旗很容易,但真正要攻城略地,改朝換代,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眼見攻城無望,朱宸濠便想曲線救國,他找來一個叫潘鵬的投降官員,讓他進城勸降。朱宸濠覺得潘鵬是安慶人,看在老鄉的份上,城內的守軍應該會給幾分麵子。

都帶著軍隊堵自家家門口了,還談什麼老鄉情分?潘鵬不傻,他知道此行必定是九死一生,但領導的命令還是要執行的,無奈之下就派了一個親戚拿著招降書進城招降。

崔文看也不看,就撕碎了招降書,拔劍在手,將來使砍成了兩段,並割下他的腦袋,將其扔出了城外。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崔文太殘忍了吧。

朱宸濠不死心,又令潘鵬到城下喊話勸降。崔文走上城頭,道:“你食君祿,受君恩,卻甘心為反賊賣命,你不配與我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