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柳暗花明(3 / 3)

劉備和諸葛亮在樊口沒待幾天,前方謠傳,曹操就要從江陵率軍殺過來了。諸葛亮興奮不已,自己的草廬對終於到了付諸行動的時刻了。

諸葛亮緊張兮兮地對劉備說,如今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難之際,趕緊任命我為全權特使,讓我去東吳請來救兵吧!

5.“碧眼兒”孫權的糾結

諸葛亮一到柴桑,立即在東吳刮起了一陣旋風。孫權對這麼一個傳說中的臥龍,也是備感興趣。可是讓孫權很不快的是,一見麵諸葛亮就給孫權一個下馬威。原來諸葛亮為了掌握談判的主動權,狠狠地忽悠了一把孫權。

盡管孫權隻比諸葛亮小一歲,但在諸葛亮眼中,孫權儼然是一個年稚的小弟弟。在跟孫權的談判過程中,諸葛亮牢牢地占據了心理製高點。

對劉備和諸葛亮來說,這一次來東吳,就是有求於人。劉備對孫權的需要,完全超過了孫權對劉備的需要。劉備離開了孫權,立即就會被曹操吞吃掉。而孫權沒有了劉備,依舊可以憑借長江天險決一死戰。但是談判的基礎必須做到平等,如此才能達到雙贏的結局。

可是劉備的實力自長阪坡慘敗之後,還不夠一個營的兵力(魯肅說過,豫州之眾不當一校)。就是說加上荊州劉琦的部下,也隻有一萬多人。對東吳來說,這麼丁點兒微弱的兵力,就是給自己當運輸隊也不夠,更別提組成同盟軍,一起並肩作戰了。

力量相差懸殊,如何做到平等呢?

諸葛亮就是諸葛亮,他深知,談判的最高境界是避免談判,而避免談判的最好辦法就是給對手一個強大的威懾力。可是劉備就那麼點兵力,如何威懾得了孫權?

諸葛亮是有辦法的。他手中握有一張王牌,劉備有皇叔之尊。

所以談判一開始,諸葛亮就避免暴露自己的虛弱,而是竭力抬高劉備的地位,對孫權施加道義上的威懾力。

諸葛亮侃侃而談,如今天下大亂,孫將軍起兵於江東,劉皇叔也在荊州號召正義之士,一同與曹操爭奪天下。不是劉皇叔無能,是曹操太狡猾。並吞群雄之後,大破荊州,海內震驚。劉皇叔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跑到樊口去。請孫將軍好自為之,如果認為憑著自己的實力可以跟曹操一決雌雄,那就和曹操早早一刀兩斷。如果認為自己根本就打不過曹操,幹脆繳械投降算了。可是自我來江東之後,就看到孫將軍表麵上順從,暗地裏卻猶豫不決。當斷不斷,其後自亂啊!

諸葛亮刻意地抬高自己,貶低對手,這是一種很高超的談判藝術,叫作激將法,堪稱教科書式的經典案例。俗話說得好,勸將不如激將。所謂的激將,就是根據對方爭強好勝的性格特征,打壓他的自尊心,激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從而收到不同尋常的說服效果。

果然,孫權一聽到“投降”兩個字,心裏就不悅,沒好氣地反駁,照諸葛先生這麼說,為什麼劉備不投降?

這句話不說倒好,一說就完全暴露了自己的心態,落入了諸葛亮預設的陷阱之中。

諸葛亮再次狠狠地刺了孫權一下,連齊國的壯士田橫都懂得頭可斷,血可流,但是氣節不可失!更何況劉皇叔身為皇室貴胄,蓋世英才,如浩瀚大海,江河所注。他的人生字典裏從來隻有抗爭,別無選擇。如果抗爭失敗,隻能說天意如此!

太傷人自尊心了!氣得孫權就要嘔血。可是諸葛亮畢竟是貴賓,孫權一直宣稱自己是一個豁達大度之人,肚子裏不但可以撐船,甚至還可以航行一支龐大的艦隊。所以孫權當著諸葛亮的麵,不便發火,而是把氣撒在曹操身上。孫權首先把曹賊大罵一通,然後向諸葛亮嚴正表決心:我決不會讓東吳的老百姓和十萬大軍,成為他人隨意操縱的一顆棋子!這就是我的決心!

這些話是孫權說給諸葛亮聽的,可他的心裏對劉備還是不信任。孫權半信半疑地問諸葛亮,你說隻有劉皇叔才能夠抵擋住曹操,但你們剛剛遭到曹操的重創,還有戰鬥力嗎?

諸葛亮心裏很清楚,孫劉能不能合作成功,關鍵就看自己如何打消孫權心中的這麼一個疑問了。

雙方話說到這裏,就等於進入了協商合作的話題。於是諸葛亮把他最擅長的說話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時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就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讓劉備佩服得五體投地。今天,諸葛亮將再次征服孫權!

諸葛亮說道,劉皇叔雖有長阪坡之敗,但是隻傷皮毛,未傷筋骨。留下來的隊伍連同關羽的精銳水師,超過一萬人,更何況在江夏還有劉琦的近萬名戰士。這些都是久經戰鬥的精銳和勇猛的生力軍。曹操雖然兵力眾多,貌似很強大,然而仔細分析,曹操的大軍存在著三個致命的弱點。

首先,曹操的大軍是一支疲勞之師。從數千裏之外的北方大老遠而來,長途奔襲,早已疲憊不堪。為了追趕劉皇叔,更是進行了高強度的急行軍,一晝夜要奔跑三百餘裏。體力早已嚴重透支,戰鬥力大幅下降。

其次,曹操的大軍是一支陌生之師。曹操的精銳部隊當數青州兵,要是騎在馬背上,倒是一支令人生畏的隊伍。可那些北方人全都是旱鴨子,一下水就會被嗆得死去活來,更不用說打仗了。

最後,曹操的大軍是一支離心之師。荊州的老百姓歸附曹操,隻是迫於形勢而已。蔡瑁、張允投降之後,跟曹操的嫡係將領根本就尿不到同一個壺裏去。戰事一起,必然分崩離析。

諸葛亮分析了曹操的弱點之後,給曹操下了一個定義。看似勇猛的曹操,其實就是一隻紙老虎。隻要孫權與劉備同心協力,打敗這隻紙老虎絕對沒有問題。

當然對孫權最有誘惑力的還是戰勝曹操之後的光明前景。曹操一敗,必然退回老巢。如此荊州留下的真空就由孫權和劉備一同來填補。如此一來,三足鼎立的局麵必定形成。

諸葛亮說得口沫橫飛,慷慨激昂地大呼一聲,成敗盡在今日一舉!孫權也是聽得如癡如醉,不知不覺地被諸葛亮徹底征服了。孫權也大吼一聲,誓與劉皇叔聯手,共抗曹賊!

諸葛亮露出狡黠的笑容,這是我俘獲的第二個當世豪傑!可惜無法接近曹操,不然照樣把他說得心服口服!

諸葛亮說服了孫權,並不等於孫劉聯盟正式形成。孫權還得說服他的臣僚,隻有統一了思想,步調才能夠一致。

6.為周公瑾正名

碰巧這時候,曹操給孫權送去了一封書信。說是書信,其實隻有短短的三十個字: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但是這三十個字的威力,一點也不亞於往東吳扔下三十顆原子彈。

曹操的短信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最近我遵照皇帝的旨意,鎮壓那些不法分子。到了荊州,劉琮自綁雙手納降了。我閑著無聊,帶來了八十萬水師,想邀請孫將軍一同在東吳打獵。

字裏行間,殺氣畢露。看得孫權心驚膽戰,心旌開始搖晃。於是急匆匆地招來了所有人,把曹操的書信給他們看看。

不看則已,一看就像一顆深水炸彈,把那些大臣們的心炸得四處迸裂,立即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一個是以張昭、秦鬆為首的主和派,另一個是以魯肅、黃蓋、程普為首的主戰派。

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被曹操的書信嚇得顫抖不已。他們認為,曹操就是一隻凶殘的餓虎。綁架了漢獻帝,動不動就用這個法寶來號令天下。跟曹操過不去,就是跟朝廷過不去,東吳有這個資本嗎?不錯,東吳可以憑借長江天險,無所畏懼。可是如今劉表苦心經營的水師,還有數千艘戰船,都成為曹操的私有財產。如果曹操水陸並下,長江防線不戰自潰。與其葬身長江,不如早早投降算了!

主和派聲勢浩大,咄咄逼人,壓製得魯肅等人氣都喘不過來。孫權也是聽得心中憋悶,一陣尿急。魯肅這才找到了機會,一直追到衛生間門外。

這當頭魯肅追過來,決不是要跟自己一同去放鬆的。孫權緊緊握住魯肅的雙手,你要說什麼話?

魯肅說,張昭可以降,魯肅也可以降,總之一句話,誰都可以降,唯獨主公不可降。

孫權奇了,這是為何?

魯肅回答,我投降曹操之後,憑著肚子裏的墨水,照樣可以混個高官做做。什麼太守、郡守、刺史,都不在話下。可主公投降了之後,要去哪裏呢?混得好,像劉琮,封個侯爵,被弄到青州去做刺史。混得不好,像呂布那樣,身首異處。主公要自個兒拿主意啊!

聽得孫權尿意全無,長聲感歎道,世界上最可靠的人還是自己。張昭等人目光短淺,隻顧著自己的幸福,太讓我失望了。隻有你目標遠大,才是真正的知己啊!

魯肅提醒了一下,不要忘記,東吳還有個周公瑾呢!

這個周公瑾就是魯肅的摯友周瑜,他比魯肅小三歲,跟孫權的哥哥孫策同齡。他官居中護軍(最高軍事長官),與長史張昭分庭抗禮,一文一武,共掌大事。此時周瑜正在鄱陽湖訓練水軍,隻有將他叫回來,才能夠狠狠地壓住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

有關周瑜的形象,史書與小說說法不一。在陳壽的《三國誌》中,周瑜不但長得帥氣,雅量高致,更是精通軍事,曉暢音律,堪稱一個完人。但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周瑜完全變成一個“小肚雞腸、氣量狹小、忌賢妒能”的小人。他多次想方設法加害諸葛亮,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後反而被諸葛亮氣死。

為什麼羅貫中要如此抹黑周瑜呢?如今流行著一種說法,說是記載周瑜的族譜——《錫山周氏大統宗譜》揭露了羅貫中肆意貶損周瑜的緣由。根據周氏族譜記載,周瑜有兩個兒子:周循、周胤。周循是孫權的駙馬爺,可是死得早。周胤卻很無知,冒犯了孫權。孫權一氣之下,將他貶到廬陵郡(今江西吉安)去。周胤由是窮困潦倒,連日子也沒法過了。幸虧當地一個姓羅的財主可憐他是一代名將周瑜的後人,收為女婿,周胤這才過上好日子。從此周氏子孫與羅氏子孫,世世代代和好下去。

可是傳到了元末明初,再也無法和好下去了。周氏出了個周敘,羅氏出了個羅貫中。這個周敘博學多才,隻參加一次科考,便金榜題名。而羅貫中屢考屢敗,考到最後,完全喪失信心,幹脆棄學從商,跟著老爹,跑到山西去販鹽。那時候跟現在一樣,人們都喜歡看有關三國的戲曲,而且大都以劉備為正統。愛屋及烏,諸葛亮也受到非常狂熱的崇拜。所以唱戲的人移花接木,把三國時期其他人的事都搬到諸葛亮身上來。羅貫中很嫉妒周敘的功名,於是在《三國演義》裏胡扯一通,把周敘的老祖宗周瑜罵得狗血噴頭,以求得心理的平衡,達到自慰的快感。

這麼說來,心胸狹隘的就不是周瑜其人,而是羅貫中本人了。可是此說是否屬實?答案是否定的。

羅貫中的生平雖然不詳,但是學者們已經大致推算出了羅貫中的生卒時間。大文學家魯迅定羅貫中生活年代為約1330年至1400年,鄭振鐸定為約1328年至1398年,今人也推斷出羅貫中的生卒年大約在1310年至1385年之間。各家的羅貫中卒年,均不超過建文帝二年(公元1400)。

你周瑜有族譜,我羅貫中照樣有族譜。有學者根據山西祁縣河灣《羅氏族譜》的記載,斷定羅貫中死於永樂十年(公元1412)之前。而周瑜的第三十八代孫周敘,考取功名,在永樂十二年,考中江西鄉試第十一名舉人。四年之後才中會試第二名,殿試二甲第一名。這時候羅貫中作古最少十年以上了,《三國演義》早已成書,甚至有人斷定《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前後。這麼一來,羅貫中因嫉妒周敘、惡搞周瑜之說,就亂了時間軸,很成問題。假如羅貫中泉下有知,定會大聲叫屈,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但不管怎麼說,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一個很偉大的人物。他從鄱陽湖一回到柴桑,紛紛擾擾的和戰之爭立即見分曉,塵埃落定了。

7.組成孫劉盟軍

周瑜的見識與諸葛亮不相上下,諸葛亮把曹操定義為一隻紙老虎,周瑜更加激進,在孫權和主戰派的期待麵前,在主和派的冷眼之下,直截了當地戳穿了曹操的本質,一隻披著羊皮的惡狼。曹操頭上戴著大漢帝國丞相的官帽,實際上卻是一個居心叵測的漢賊。

周瑜進一步指出,孫權神武英明,蓋世無雙,割據江東,精兵十萬,擁地千裏。早就該直搗曹賊的老巢,為大漢帝國除暴鋤奸。朋友來了有好酒款待,豺狼來了那就掄起棍棒伺候。曹賊不識好歹,自個兒送上門來找死,那還對他客氣什麼呢?

諸葛亮指出曹操有三個致命的弱點,周瑜也點出了曹操犯了三個兵家大忌。第一,曹操後方不穩。北方並未完全平定,大西北的馬超、韓遂隨時都有可能在背後捅他一刀。第二,曹操揚短避長。好好的戰馬不騎,非得把那些不識水性的旱鴨子全都趕下水去。第三,曹操水土不服。北方人千裏迢迢而來,不習水土,必然生病。更何況如今正值寒冬,草料匱乏,那些戰馬吃都沒得吃。

說到最後,周瑜鬥誌昂揚,慷慨陳詞,活捉曹賊,就在今天!懇請主公給周瑜數萬精兵,挺進夏口,不破曹操,誓不回江東!

周瑜的話幫孫權下了最後的決心,孫權怒吼道,曹賊早就圖謀篡位,隻是忌憚呂布、袁紹、袁術、劉表,還有我,才不敢輕舉妄動!他們如今一個個赴黃泉去了,隻剩下我一人了。我與老賊勢不兩立,有我沒他,有他沒我!

緊接著,孫權抽出寶刀,眾人隻見眼前閃過一道寒光,咣的一聲,孫權跟前的桌子立即沒了一個角。孫權當著眾人的麵發誓道,誰再敢說出投降二字,這張桌子就是他的下場!

頃刻之間,冰火兩重天,主戰派歡呼雀躍,主和派鴉雀無聲。

當夜,周瑜再去見孫權,為孫權消除了最後的一絲恐懼。曹操來信謊稱有水陸軍八十萬,其實遠遠沒有這麼多。這是曹操慣用的心理戰伎倆,隻會嚇壞那些膽小如鼠的草包!

曹操的實力到底如何?周瑜細細地算了一下,曹操本來的力量隻有十五六萬,連年征戰,都已經身心俱疲。荊州的降兵最多不超過七八萬,這個數字還是有水分的。這麼一來,曹操的嫡係部隊疲憊不堪,雜牌部隊軍心狐疑,加起來就成了一盤散沙,除了數量可怕之外,並不能給我們帶來任何麻煩。隻要給我五萬精兵,一定會殺得曹操片甲不留!

幾句話說得孫權淚流滿麵,他輕輕地撫摸著周瑜的肩背,那個動作,比周瑜的老婆——大美女小喬更要溫馨、更輕柔百倍。公瑾真是個好同誌!張昭、秦鬆隻顧著自己的老婆,令人大失所望!隻有公瑾和魯肅跟我站在同一戰線上,這是老天爺對我最大的眷顧!五萬大軍一時難以湊齊,但已經挑選出三萬精兵,戰船、兵器、糧食,一應俱備,就交給你、魯肅和程普了。我多運些糧草,隨後便到。碰到曹賊,你們就大膽地往前衝吧!要是戰事不順,那趕緊回頭,到我這邊來。讓我跟曹賊決一生死!

於是,東吳的作戰指揮部迅速建立起來。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正副統帥),魯肅為讚軍校尉(參謀總長)。

孫權這邊磨刀霍霍,準備把利刃劈向曹操的腦袋時,劉備在樊口卻整天寢食不安、緊張兮兮的。在江陵的曹操把口號喊得震天響,要一腳踏平東吳。柴桑那一頭又瘋傳孫權讓張昭做諸葛亮的思想工作,準備把他挖走。

劉備再也無法淡定下去了,雖然諸葛亮的人品沒的說,可是凡事都有萬一。萬一諸葛亮受不住糖衣炮彈的猛轟,或者孫權劫持了諸葛亮,那天就塌了。什麼事都別想幹了,恐怕隻好重操舊業,回老家去賣草鞋了。於是劉備沒日沒夜地派人守候在東邊的江麵上,盼望著東吳援軍的到來,盼望著諸葛亮的歸來。

終於在一天的清晨,長江東方的盡頭出現了數不清的黑點,正緩緩地朝樊口而來。

偵探報告,孫權的援軍終於來了,軍師諸葛亮也搭著順風船一道回家了。劉備欣喜若狂,連忙派人扛著豬肉,帶上美酒,去向周瑜獻殷勤。可是周瑜不懂得劉備的心,竟然卻之不受。

太傷感情了!於是劉備坐著孤舟,親自去見周瑜。一是為了接諸葛亮回家,二是為了打探周瑜的實力。

結果一打聽,周瑜的部隊隻有三萬人。著實嚇了劉備一大跳,曹操可是八十萬大軍,簡直就是天懸地隔,三萬人就是給曹操當箭靶子也不夠啊!經曆過太多的失敗,劉備再也無法忍受新的慘敗!但是周瑜卻信心爆棚,三萬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你隻要安心坐在家裏,看我怎麼把曹軍殺得七零八落!

這時候一個問題來了。本來說好劉備跟孫權組成盟軍,共同對付曹操。現在周瑜卻要劉備乖乖地待在家裏,難道周瑜瞧不起劉備的實力,要拋開劉備單幹?如此一來,叫人情何以堪?

眼見著周瑜的三萬大軍搭乘數百隻戰船浩浩蕩蕩地西上了,劉備和諸葛亮再也坐不住了。如果再不有所動作,無論周瑜勝負,自己都將成為後人消遣的罵料。如果周瑜戰勝,功勞都是東吳的,戰後自己就無臉去分得一杯羹。如果周瑜戰敗,那自己得承擔協作不力的罪責。

可是要與周瑜肩並肩,去跟曹操死磕,劉備和諸葛亮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雖說諸葛亮在孫權麵前把胸脯拍得劈啪響,好像世界上隻有劉備才抵擋得住曹操,但是誰都清楚,那隻不過是諸葛亮的外交辭令而已。劉備的部隊自當陽長阪坡大敗之後,不但所剩無幾,兩千人左右,而且都成了驚弓之鳥。劉琦的萬餘荊州舊部,雖說是一支生力軍,但是戰鬥力不強。劉備和諸葛亮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關羽的近萬名水軍了,可是跟周瑜的水軍一比,又不在同一個檔次上。如果盲目地投入戰鬥,萬一曹操避實擊虛,先對關羽的水師下手,不拖累周瑜才怪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跟周瑜和魯肅商量了一下,雙方決定,周瑜的三萬水軍為第一梯隊,也就是主攻部隊。劉備、劉琦的二萬人為第二梯隊,也就是助攻部隊。孫權的後續隊伍為第三梯隊,也就是預備隊。如此一來,劉備和諸葛亮既不失同盟軍的職責,又因承擔相對比較輕鬆的戰鬥任務,不會損失過大。

周瑜和魯肅很大方,抗擊曹操的侵犯,保衛東吳的安寧,那是自己無法推卸的責任,他們本來就不對劉備和諸葛亮寄予太大的希望,即使沒有他們配合,東吳也得頑強地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