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反袁先鋒 護國英雄(3 / 3)

為了避免暴露目標,梁啟超蟄伏於船艙的最下層,在鍋爐旁拓一室,吃飯睡覺都在裏麵,溽悶難耐。舟行多暇,梁啟超抓緊時間起草通牒、檄告、宣言、公電等文件,間以讀書。3月7日上午11時,船抵香港。當時,香港方麵是替袁世凱出力的,梁啟超一行離開上海後,袁世凱即致電兩廣及香港政府嚴加盤查。所以,香港各旅館偵探甚多,警吏搜查也很嚴。

由於轉乘的輪船尚未到,梁啟超隻得留在船艙。連續4天不能離船艙一步。更有甚者,到了香港護照又成了問題。本來外國人旅行越南不需要護照,中國人在香港花幾個錢也能搞到護照。可是到了香港,梁啟超他們才得知,駐港法國領事近期有新規定:不管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領護照去越南,“須本人親到法領事館驗照相,且印手模”。梁啟超無法上岸拍照領護照,繞道海防入廣西的計劃將成泡影。

此時又傳來前方戰事吃緊的壞消息,梁啟超心急如焚,“力主直越省城衝梧州”,以赴南寧。同行的人皆激烈反對,說這樣無異於白白送死,梁啟超隻好作罷。經過兩天的商量,最後決定:湯覺頓、唐紹慧帶著梁啟超為廣西獨立草擬的通電,先期出發,經三山、肇慶到梧州上南寧;梁啟超由黃溯初陪同,偷渡海防,從越南入鎮南關到龍州轉南寧;吳貫因、藍誌先、黃孟曦則暫留香港,等待時機再由梧州入廣西。

3月12日,黃溯初陪同梁啟超登上日本三井洋行赴安南洪崖運煤的“妙義山丸”號貨船,準備偷渡海防以入廣西。經過3天的航行,15日晨抵達洪崖。洪崖距海防尚有半日行程,白天偷渡極為困難。在日本友人的精心安排下,日本駐海防名譽領事橫山偕家人乘遊船至洪崖,將梁啟超和黃溯初接上船,裝作遊覽的樣子,在海上遊來逛去,拖延時間,16日晚8時許,在海防悄然登陸。

梁啟超在海防一住進橫山的家,就和廣西方麵派來的秘密代表會麵了,得知廣西方麵已做好迎接他入廣西的準備,橫山覺得自己家裏也不安全,便在17日晨用汽車把梁啟超和黃溯初送到他在山中經營的帽溪牧場。因時間緊迫,尚有許多事情要與唐繼堯商量,梁啟超遂派黃溯初為其代表,先赴雲南晤唐,辦完事再回來與他一起入桂。此後10天,梁啟超孑身在萬山之中,深居簡出,以待桂使。此間煙已吸盡,書也讀完,且茶水俱絕,身染重病,生活備極艱苦。然而,梁啟超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生活,則雖苦猶樂。他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尚抖擻精神,著成《從軍日記》和《國民淺訓》兩書。

3月26日,梁啟超與桂使一同乘汽車離開帽溪牧場,由海防經河內、諒山以達鎮南關。車行兩日,每站皆有特務等著暗殺梁啟超,他們以為梁啟超決無飛渡之理。然而,梁啟超忍饑兩日,露宿一宵,於27日下午3時到達鎮南關。此時的鎮南關大懸國旗,列隊肅肅,梁啟超在車站軍樂爆竹聲中,被歡迎的人群簇擁著步入國門。

在鎮南關住了一夜,第二天拂曉,梁啟超又趕赴南寧。一路上所經過的市鎮村落,都懸掛旗幟燃放爆竹以示歡迎。到達龍州時,早已有六七個歡迎團體等著他發表演說。29日晨,梁啟超接見了當地軍政官員後,發表了演說,隨即乘船趕赴南寧。此時,他已經連續38個小時不眠不休了。4月4日,梁啟超終手抵達南寧。陸榮廷親至江口率水軍全隊出迎,南寧人民也以萬人空巷之勢來歡迎梁啟超的到來。當晚,陸榮廷設宴為梁啟超洗塵,梁啟超身著長衫入席。散席後,稍事休息,陸與梁便進行會談,至深夜始散。

從3月4日由上海出發,至4月4日到達南寧,曆時整整一個月。在這南下廣西、萬裏從軍的一個月行程中,梁啟超曆盡艱辛,其中的曲折顛簸,如同一部冒險小說。他藏身船底,隱匿牧場,揮汗起草文件,抱病趕寫著作,皆為爭取廣西早日獨立;他穿山越水,忍饑挨餓,擬冒險入梧州,又無護照而偷渡海防,皆急欲為雲貴謀得援軍。隨行者之一吳貫因不由地讚曰:“隻身孤行,奔走萬裏,任公之大勇,於此可見矣。”

冒死說龍

1916年3月14日,就在梁啟超由香港赴海防的途中,湯覺頓已經到了南寧。陸榮廷看到梁啟超起草的電文,得知梁已在赴桂途中,遂於次日宣告廣西獨立,以陸、梁兩人的名義發出《廣西致北京最後通牒電》《廣西致各省通電》。本來,廣西準備在3月21日宣布獨立,因為12日在百色發生了令龍覲光軍(廣東派往廣西幹預護國戰爭的軍隊)繳械的事,不能再拖延,所以湯覺頓到後,陸榮廷便決定提前起義。

廣西宣布獨立後,陸榮廷被推舉為都督,在南寧設立廣西都督府,並成立兩廣護國軍總司令部,陸榮廷任總司令,梁啟超任總參謀。廣西獨立後,接下來就要解決廣東問題。廣東、廣西唇齒相依,關係甚切;在廣東掌權的龍濟光與在廣西掌權的陸榮廷在政治上雖有不同見解,但畢竟是兒女親家。所以,陸榮廷不忍對龍濟光加兵,而是派心腹要人赴廣東,勸說龍響應起義。但是,龍被袁世凱封為親王,是袁的忠實走狗,豈能輕易宣布廣東獨立。他一麵派重兵駐守兩廣交界之地(封開與梧州),加強防禦;一麵電告袁世凱,請海軍部派艦來粵駐防。袁世凱立即派江貞、永車、楚月、瑞應、肇和、飛霆等7艦南下,在汕頭和黃浦聯台駐守。

陸榮廷知道和平解決廣東問題無望,遂率三十營大軍東征廣東。部隊下柳江,入潯江,於22日抵梧州。24日,以兩廣護國軍總司令陸榮廷、總參謀梁啟超的名義,發表了《檄告廣東軍民文》,對龍濟光下了最後通牒。此時,廣東省內響應起義的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潮汕、欽廉(原屬廣東,在今廣西欽州)、高雷(廣東省已撤銷的行政區)相繼宣布獨立,同時還有一支數千人的隊伍,準備攻打廣州城,而城內據傳將有數千警衛軍將接應。省外有陸榮廷的東征大軍,省內除廣州城外各處紛紛獨立,龍濟光知道大勢已去,洪憲郡王的頭銜是保不住了,隻好於4月6日宣布廣東獨立。然而,龍濟光宣布獨立純因形勢壓迫,想借此拖延時間,緩和局麵,保住自己的都督位置,而不是誠心討袁。

梁啟超到達南寧後的第三天就得悉廣東獨立的消息,他和陸榮廷都為廣東問題出現和平轉機而高興。龍宣布獨立後,不斷致電廣西,請廣西方麵派人到廣東商量有關事宜。陸、梁遂派湯覺頓為先行代表直接赴廣東,他們兩人也於8日由南寧東下,準備從梧州進入廣東,協助龍解決廣東問題。然而,13日陸、梁抵達梧州時,忽聞“海珠慘案”,廣東之行不得不中止。原來,4月12日,龍濟光以廣東各界代表的名義在海珠島水上警署召集聯席會議,商討廣東獨立的善後問題。參加會議的龍軍代表有統領顏啟漢、江防司令蔡春華等人,廣西方麵的代表則是湯覺頓,另有陸、梁在廣東共事的好朋友警察廳長王廣齡、陸軍少將譚學夔等。在討論民軍與龍軍合作問題時,雙方發生爭執,顏啟漢等拔出手槍亂打,當場將湯覺頓、王廣齡、譚學夔、岑伯鑄等人打死,釀成震驚一時的“海珠慘案”。

“海珠慘案”發生後,龍濟光知道闖了大禍,立即派張鳴岐趕赴梧州,解釋慘案與他無關,並請陸、梁赴廣州商討兩廣合作之事。慘案對陸、梁的刺激都很大,因為湯既是作為陸的代表出席會議的,又是梁最親密的朋友。梁啟超說:“我們在廣西得著凶報,痛憤自不待言,便連日連夜帶著大兵,從梧州順流而下,到了肇慶。”

此時,廣東民軍積極要求殺龍濟光,桂軍將士也表示“非打廣東不可”。但是,陸、梁經過反複考慮,認為還是和平解決廣東問題為好。因為廣西獨立原是想出兵湖南,牽製敵勢以助蔡鍔,若是桂粵開戰,不要說無必勝的把握,就令得勝,也需要好些時日,且部隊損傷慘重,還拿什麼力量去討袁呢?所以,梁啟超主張“要忍著仇恨和龍濟光聯和”。

到肇慶後,陸、梁立即電勸龍濟光率軍北伐,將都督一職讓與岑春煊。4月19日,岑春煊由香港啟程來肇慶,龍濟光也到肇慶與陸、梁會談。經過討價還價,最終達成協議:一、龍同意在肇慶成立兩廣都司令部;二、龍仍暫為廣東都督;三、槍斃蔡春華;四、即日出兵北伐;五、民軍由岑春煊處理,岑未到前,暫定三水為防區界線。廣東問題初步解決,陸榮廷返回廣西,率師北伐,梁啟超暫留肇慶,等廣東穩定後再做去向的考慮。

5月1日,兩廣都司令部成立,推岑春煊為都司令,梁啟超為都參謀,李根源為副都參謀。都司令部的職權主要是統轄兩廣軍隊,利用岑春煊節製龍濟光。此後,龍濟光雖與南方護國軍貌合神離,但在名義上畢竟處於都司令部節製之下。都司令部之編製,在都司令之下設有參謀部、秘書廳、外交局、財政廳、鹽務局、餉械局、參議廳等機關,它為後來軍務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龍濟光效忠袁世凱,對北伐討袁之事毫無興趣。陸榮廷走後,他見肇慶隻留數千桂軍,便一再食言,拒不履行協議內容,時有取消獨立之心。對此反複無常之人,肇慶軍人及民黨皆主張討袁必先去龍。梁啟超也認為廣東問題不生不死,頗礙於大局,非想個辦法叫龍濟光徹底明白利害,死心塌地地討袁護國。他想了一天一夜,最後決定親自出馬靠血誠去感動龍。梁啟超的這個決定使跟著他在肇慶的朋友和學生“個個大驚失色”,有幾位甚至跪下來勸阻。梁啟超說:“我那時候,天天接著蔡公電報,形勢危在旦夕。我覺得我為國家為朋友都有絕大的責任,萬萬不能躲避。”決心已定,無論何人也攔不住他。

5月5日,梁啟超偕李根源、張鳴岐、黃孟曦赴廣州。一到廣州,梁啟超就與龍濟光在觀音山會晤,苦口婆心地與他談了十幾個小時,好像說得他心悅誠服。第二天晚上,龍把他的幾十個軍官聚集起來,給梁開歡迎會。這些軍官個個都拖槍帶劍,如狼似虎,分明是“鴻門宴”。歡迎會開始還是客客氣氣的,酒過三巡,示威動作便漸漸來了。坐在龍濟光身邊的一員大將胡令萱,借助酒興在那裏大發議論,先是罵廣東民軍,繼之罵廣西義軍,接著又罵蔡鍔和護國軍,並鼓起兩隻血紅的眼睛盯著梁啟超,像是就要動手的樣子。

梁啟超毫不畏懼,他站起來說:龍都督,我昨夜和你講的什麼話,你到底跟他們說過沒有?我所為何來?我在海珠事變發生過後才來,並不是不知道你這裏會殺人。我單人獨馬手無寸鐵跑到你千軍萬馬裏頭,我本來並不打算帶命回去。我一來為中華民國前途來求你們幫忙,二來也因為我是廣東人不願意廣東糜爛。所以我拚著一條命來換廣州城裏幾十萬人的安寧,來爭全國四萬萬人的人格。既已到這裏,自然是隨你們要怎樣便怎樣……

當時,梁啟超意氣橫厲,聲大如雷,一麵說一麵不停地拍桌子,把滿座的玻璃杯都打得叮當作響,和平時完全判若兩人。梁啟超正是以這種凜然正氣把那些軍官的威風殺氣壓了下去。那位胡令萱悄悄逃走,其他人若有所感,跑過來和梁啟超握手道歉。7日,梁啟超返回肇慶。從此,廣東獨立沒有發生什麼大問題。

梁啟超親赴廣州,冒死說龍,從大的方麵說,進一步穩定了廣東獨立後的局勢;從具體事項講,則是謀得龍濟光同意成立軍務院。軍務院之由來,醞釀於天津籌劃起義之時,至3月梁啟超南下,又複議此事。梁啟超在《從軍日記》中還就軍務院的性質、組織、作用作了說明,他希望在軍政時代設一軍務院,施行開明專製。軍務院由數人組成,協商處理軍國大事,作為臨時政府存在。

到廣西後,梁啟超又先後與雲南的唐繼堯、蔡鍔,貴州的劉顯世、戴戡,廣西的陸榮廷、岑春煊等人商議此事,得到了諸公的一致讚成。然而,滇、黔、桂三省交通不便,軍務院行署所在地宜設在廣東。為此,梁啟超親赴廣州與龍濟光商量,得其同意後馬上回肇慶落實此事。

5月8日,軍務院在廣東肇慶宣告成立。唐繼堯以首義省都督身份任撫軍長,岑春煊因與西南各省都有相當關係被推為副撫軍長攝撫軍長事(唐因留雲南不能駐院),梁啟超、劉顯世、陸榮廷、龍濟光、蔡鍔、李烈鈞、陳炳焜、戴戡等人任撫軍,章士釗任秘書長,唐紹儀為外交專使。梁啟超本來不想擔任撫軍一職,但是眾人卻極力推薦,而且滇、黔、桂、粵四省重要人物都認為,隻有梁啟超才能聚攏各省民心。所以梁啟超隻好以政務委員長的資格兼任撫軍。

軍務院是由獨立各省組成的統一聯合機構,其編製除撫軍之外,尚有部附、參謀、參議、部員、秘書、編纂委員、糧秣委員等等,具有臨時政府的性質。軍務院成立後,連續發出了五號宣言、六號布告、三次致公使團領事團電,除第三、四、五號布告外,其餘均出自梁啟超之手。這些宣言、布告、通電不僅對軍務院的性質、作用、組織條例作了詳細說明,而且對一些重大的政治問題作出了決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例如,第一號宣言決定:“前大總統袁世凱因犯謀叛大罪,自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下令稱帝以後,所有民國大總統之資格,當然消滅。”第二號宣言決定:“恭承現任副總統黎公元洪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領海陸軍大元帥。”

廢除袁世凱的總統資格,確定新總統人選,實為當時政治上的緊迫要事。雲、貴起義後,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總統問題。上海民黨謂馮國璋可為總統,南方民黨謂岑春煊可為總統,還有謂唐繼堯或蔡鍔可為總統。梁啟超主張遵照國法,推黎元洪為總統,一則可以息爭,二則可以表明護國軍之興為保衛共和而非爭奪權利。推黎元洪繼任本是梁啟超南下時就有的主張,現以軍務院宣言的名義發表,政治上意義更大。“其後此事成為輿論,舉國皆言推黎繼任,而首倡此議者,則為梁任公也。”

軍務院的成立,使護國運動有了一個統一的組織領導機構,它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標誌著護國運動進入高潮階段。軍務院從醞釀、成立、運作到最後解散,梁啟超始終起著關鍵性作用。誠如吳貫因所說:“軍務院之曆史,梁任公實與相終始。”

迫袁退位

廣西的獨立給正在四川作戰的護國軍以極大的鼓舞,1916年3月17日,護國軍全線發起總攻,形勢急轉直下。3月20日,馮國璋又聯合江西、浙江、山東、湖南幾省將軍致電袁世凱,要求他取消帝製。麵對各方麵的壓力,袁世凱被迫於3月22日發布取消帝製令,23日宣布廢止“洪憲”年號,83天的“洪憲皇帝”就這樣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皇帝夢剛剛醒來,袁世凱又進入總統的夢鄉,想在帝製取消後繼續當他的大總統。為此,他一邊令在四川作戰的張敬堯、陳宦,向蔡鍔求和說情;一邊請廣東的龍濟光、張鳴岐與陸榮廷商談,企圖調停南北,保住大總統的職位。

梁啟超在進入鎮南關後才得悉袁取消帝製的消息,他立即於3月28日在龍州致電各方,請勿言調和,堅持袁必須退位的方針。在《複陸都督電》中,梁啟超強調,袁世凱言而無信,他如要義軍罷兵,不僅要取消帝製,還要退出政壇,如若不然,袁世凱定會清算義軍。《致湯覺頓電》《致各都督各總司令電》又強調,袁世凱必須退位,取消帝製是不夠的。

袁世凱看到以梁啟超為首的進步黨人反袁甚烈,便故伎重演,任命段祺瑞為國務卿,代替徐世昌出麵組閣,提出以進步黨人梁啟超、熊希齡、湯化龍、張謇、戴戡分任司法、財政、教育、農商、內務五總長的六人內閣名單,企圖以此為籌碼,挽救危局,繼續擔任總統之職。同時,袁世凱又派梁士詒、張國淦、莊縕寬等人,以舊交身份致電梁啟超,希望他能支持仍以袁為總統。

梁啟超早就看透了袁世凱的虛偽本質,他籌劃發動護國戰爭,就是要推翻其專製統治。現在袁要停戰和談,就必須要懲罰戰犯,且要袁世凱退位。也就是說,隻有袁退位,才有和談的餘地。此時,各方麵倡調停,主擁袁者頗多。有人擔心此局久懸,難免引起外國幹涉;有人認為各省軍人多係袁舊部,非袁不能統馭;有人指出當今人士除袁外,無人能為繼任總統。對此,梁啟超一一予以駁斥,堅持非袁退位不可。

5月3日,他在肇慶發出《致黎大總統及各都督各總司令電》,再次強調,事到如今,除非袁世凱退位,否則絕無停戰的希望。他還借蔡鍔的話,說袁仍繼任總統,就像個再嫁的寡婦,是不能入前夫家的宗廟的,否則,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梁啟超認為,北洋派係各將領都是豪傑人士,像馮國璋、張勳、段祺瑞、王士珍等,都足以擔當鎮撫北方的重任,並非隻有袁世凱才能統馭北方軍隊。在這些將領中,梁啟超對段祺瑞更是寄予厚望,希望段能出來幫助黎元洪收拾殘局。

5月4日,他在《致段國務卿電》中表示,如今隻有段祺瑞最適合出來收拾殘局,就像當初逼清帝退位時袁世凱做的那樣,隻有段祺瑞出來逼袁世凱退位,中國才有希望。日後梁啟超入主段閣,扶段治國,此時已初露意向。

梁啟超與袁世凱打了十幾年交道,又在其政府做過幾年官,對其性格品質了如指掌,而他本人又是輿論界的大旗,文筆犀利,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他在通電迫袁退位的同時,還在輿論上對袁進行口誅筆伐,寫了《在軍中敬告國人》《袁政府偽造民意密電書後》《袁世凱之解剖》等一係列文章,揭露其專製獨裁罪行,抨擊其卑鄙惡劣行徑,剖析其性情品格缺點,淋漓盡致地刻劃了袁氏反複無常、陰險奸詐的醜惡嘴臉,使國人進一步認清了他的本來麵目。

5月6日,馮國璋、張勳、倪嗣衝三人聯電未獨立的15省軍民長官各派代表一人,於15日前赴南京開會,商討總統去留問題。18日正式開會時,由於各省代表意見不一致,沒有形成任何決議。最後商定,請已獨立的5省選派代表與未獨立的17省代表,到南京另行開會,以決定總統去留問題。此間,梁啟超已離開廣東取道香港轉赴上海,到南京與馮國璋商討國事。5月30日,其弟梁啟勳由港來滬,告訴他父親已於3月14日病逝的消息,當時他正在南下的途中。梁啟超聞訊後悲慟欲絕,立即致電廣東軍務院,辭去一切職務,在上海居喪,決心不再參與國事。

6月6日,袁世凱在內外交攻、眾叛親離的情況下,絕望地死去。因取消帝製而南北熄火的護國戰爭,至袁世凱死後已完全停止。梁啟超認為這是局勢有所進展的大好機會,他不顧居喪的悲痛,又站出來為結束南北對峙、恢複約法、召開國會、重建民國而操勞。他先是致電黎元洪、段祺瑞、馮國璋及各都督總司令,促請黎元洪依法就任大總統,接著又草擬了南方五省的和談條件:一、複舊民約;二、召集國會;三、懲治禍首;四、南省北軍撤還;五、廢將軍巡按官製,一律改稱都督;六、雙方要人在南京或武昌開善後會議,直接晤商。6月底,政府明令恢複約法,召集國會,黎元洪也依法繼任大總統,段祺瑞被任命為國務總理並負責組織新內閣。梁啟超看到這一切便以為大功告成,馬上致電獨立各省,主張撤銷軍務院。7月14日,發布了由梁啟超起草,全體撫軍署名的《軍務院撤銷通電》。至此,護國運動完全落下了帷幕。

護國運動是一次由廣大群眾參加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它發生在辛亥革命之後,五四運動之前,在中國近代曆史的發展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進步意義。護國戰爭的直接結果是推翻了“洪憲”帝製,拯救了中華民國,使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臨時約法》和國會得以恢複,避免了一次大的曆史倒退,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創造了條件。

梁啟超作為這場戰爭的主要發起人和決策人,理應受到高度的重視。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貶低梁啟超在護國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無視梁啟超在護國戰爭中的曆史地位,淡化梁啟超在護國戰爭中的巨大貢獻,或說他爭奪護國桂冠,否認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和功績;或說他自居護國英雄,其實隻有一點運籌之功而已。

事實究竟怎樣呢?前麵的敘述已經表明,護國戰爭中的一係列重大事件,如雲貴起義、兩廣獨立、四川戰事、迫袁退位、南北和談以及組建軍務院、運動馮國璋等等,無處不有梁啟超的智慧和汗水,無事不見梁啟超的勇氣和膽略。從身先士卒,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英勇殺敵的方麵看,蔡鍔是當之無愧的護國英雄;從運籌帷幄,在戰爭中不顧生死、履危蹈險的角度講,梁啟超也堪稱護國英雄,並不存在什麼“自居”。

至於人民群眾在護國戰爭中的作用,梁啟超不僅沒有否定,而且予以充分的肯定,他在兩篇有關護國戰爭的回憶文章中分別指出:“今共和國體之所以複能維持,實賴全國各部分人戮力擁護,非一手一足之為烈也。”“護國成功,原來是全國民心理所造成,並不是靠一部分幾個人之力。”當然,進步黨人在護國戰爭中走在革命黨人的前麵,梁啟超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始終起著重要的領導作用,這也是無可否認的曆史事實。戰爭之前,他籌劃奔波、尋求合作,促使護國反袁聯合戰線的形成;戰爭之中,他千裏南下,冒死說龍,保證了軍務院的及時成立;戰爭之後,他迫袁退位,運動馮、段,為南北和談,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正因為有了這些,曾是梁啟超論戰對手的章太炎才不得不說:“共和再造賴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