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萬古人間四月天(2 / 2)

其實,死是容易的,她隻是放不下那些活著的人。在醫院規定的探視時間內,女兒和兒子都會來醫院探望,還有建築係的師生們也不時前來。隻有看到那一張張年輕而又充滿不舍的臉時,林徽因的心才會痛起來。

她更放不下那個時刻守在她病榻前的男人。她不敢想,正在遭受著一場嚴厲批判的他,又如何再去麵對失去至親的痛。

這個世界,已經越來越讓人糊塗了。

1955年2月,建築工程部召開了“建築與設計工作會議”。林徽因和梁思成萬萬沒有想到,那次會議上,大家的批判矛頭竟然一齊指向梁思成,“以梁思成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唯美主義的複古主義思想”成了全國建築界的批判對象。

1955年,第一期《建築學報》如期編印,可因為這一期上刊載了梁思成的《中國建築的優秀實例》,而被下令全部銷毀了。作為《建築學報》的主編,梁思成被撤職,學報創刊號上的《中國建築發展的曆史階段》一文被定為“宣揚複古主義的代表作”而受到激烈的批評……

這一係列的打擊,把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打蒙了,他們苦苦思索:到底錯在何處?卻百思不得其解。

林徽因曾是梁思成最知心的伴侶,生活中、事業上,每每遇到困惑,梁思成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向她訴說。現在,他卻再也不忍心對她講了。她躺在床上,氣若遊絲,哪怕一陣輕微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把那盞殘弱的生命之火吹熄。他隻能沉默,在沉默中緊緊拉住她的手……

縱有千般不舍,萬般牽念,最後的告別時刻還是來了。1955年3月31日晚,林徽因進入彌留之際。女兒梁再冰,兒子梁從誡,丈夫梁思成,林徽因生命中最親愛的人,全都來了。所有的隱忍,在死別麵前土崩瓦解,一家人相擁痛哭失聲。

說是無憾,還是有太多的不舍。

4月1日晨6時20分,林徽因永遠地閉上那雙美麗的眼睛。

這一年,林徽因五十一歲。

4月2日,《北京日報》刊發了林徽因逝世的訃告,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嶽霖等十三人組成了治喪委員會。

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在親朋好友的一片唏噓泣別聲中,在鮮花與挽聯的簇擁中,林徽因平靜地注視著這個她曾經生活了五十一年的塵世。那是一張拍攝於1945年的小照,被放大做了她的遺像。那時,她還是一位美麗而富有風韻的中年女子,她愛美,愛藝術,愛生命。如今,她的生命之火萎了,她也起身走了。但她留給世界的,依然是美,美的麵孔,美的背影,美的回憶。

在她的世界裏,從此不再有疾病的糾纏,不再有貧困的襲擾,不再擔驚受怕,不再為黑暗與光明的交替而苦惱,她亦不必親曆那場黑白顛倒的文化浩劫,不用為親人被反複批鬥而揪心痛苦了。她曾在春天的柔風細雨裏欣喜地聽堂燕呢喃,看庭中一樹一樹的花開。命運又神奇地在一個春天早上將她帶走,成就了她一生如詩般爛漫的芳華。

眾多的挽聯中,她幾十年的摯友——金嶽霖教授和鄧以蟄教授聯名寫的挽聯異常醒目: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很長,評價卻可以很短。於林徽因來說,得此兩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