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功績卓著垂範千秋,煌煌偉業不屑言說(1 / 3)

《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8,\"start_container_index\":5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2},\"quote_content\":\"《春秋左傳》reference_book_ids\":[7213279796883622970]}],\"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6,\"start_container_index\":6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2},\"quote_content\":\"《臣軌》reference_book_ids\":[7217730550017035316]}],\"1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6,\"start_container_index\":17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2},\"quote_content\":\"《臣軌》reference_book_ids\":[7217730550017035316]}],\"1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1,\"start_container_index\":1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quote_content\":\"《臣軌》reference_book_ids\":[72177305500170353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9,\"start_container_index\":1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5},\"quote_content\":\"《臣軌》reference_book_ids\":[72177305500170353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1,\"start_container_index\":1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quote_content\":\"《臣軌》reference_book_ids\":[72177305500170353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9,\"start_container_index\":1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5},\"quote_content\":\"《臣軌》reference_book_ids\":[72177305500170353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7,\"start_container_index\":1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3},\"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7,\"start_container_index\":1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1},\"quote_content\":\"《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2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2,\"start_container_index\":2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8},\"quote_content\":\"《臣軌》reference_book_ids\":[7217730550017035316]}],\"2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0,\"start_container_index\":2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6},\"quote_content\":\"《臣軌》reference_book_ids\":[721773055001703531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赫赫武功,亙古未有

武則天功績巍巍,無字碑立而不倒

武則天罪惡滔天,那麼她是否有功於當世呢?是的!曆史上之所以對武則天難以評判,就在於武則天雖然罪惡很多,但她對國家的發展貢獻也很大。無字碑之所以立而不倒,也是因為她對當時的國家,對平民百姓的生活,有著不可磨滅的積極向上的意義。比如她在軍事上的成就,那幾乎就是中國封建王朝曆史上,由漢人開辟的最為龐大的國家疆域,其赫赫武功,實在是亙古未有。

唐太宗時期,唐朝的軍事能力達到了極高的高度,四夷賓服,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太宗之後,經過多年的安定,周邊的小國又開始侵襲大唐國土。自高宗顯慶初年開始,唐朝邊境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西部突厥向唐朝西域侵擾,使西域少數民族不得安寧。東部與唐朝關係密切的新羅,受到高麗和百濟的包圍,頻頻向唐朝求救。武後和高宗奮太宗貞觀討伐四方之威猛,對突厥和高麗用兵。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以十年努力,使唐朝邊事大為改觀,其武功竟超過了太宗拓土之功,讓人佩服。

唐朝武功極盛階段,恰是武則天作為皇後輔佐高宗,以及垂簾聽政和親自執政的時期。因高宗才智平庸,加上身體多病,朝廷內外大事,“上或使皇後決之”。就是說,包括對外用兵的大事,高宗悉“委以”太後。武則天自己執政後,在治理國家方麵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她的治國之道深受唐太宗的影響,內治與外武,皆不同凡響,無字巨碑,雖不著字,但其曆史功績也是不容抹殺的。

蘇定方掛帥西征,西突厥滅國歸順

貞觀年間,東突厥為太宗征服,貞觀至高宗初年在塞內塞外分置六都督府和兩都護府進行管轄。但是西突厥仍稱霸西域,威脅著唐朝的西部安寧。永徽二年(651年),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擊破唐朝的射匱可汗,在碎葉自稱沙缽羅可汗,在那裏設牙帳,侵擾大唐西部領域,向唐朝示威。

顯慶元年(656年),任蔥山道行軍總管的老將程知節受命討伐西突厥。擊其歌羅、處月二部,斬首千餘。副總管周智度進攻騎施、處木昆等部,也取得了勝利。同年十二月,程知節又率部達鷹娑州(今新疆焉耆),前軍總管蘇定方破西突厥別部鼠尼施。然而,副大總管王文度畏敵如虎,竟矯詔“以程知節恃勇輕敵,委王文度為之節製”,從而篡奪了兵權主管,力主防守,勒兵不進。後又殺死前來投降的突厥人,分其財物,蘇定方屢勸不從,造成將士離心,無功而返。後來高宗、武後查得實情,把王文度治罪除名,並將程知節以“逗留”不進免去官職。

西突厥見唐軍退卻,再無擔憂,於是更加猖獗。不斷襲擾大唐西部邊境,武後與高宗於是大膽起用蘇定方為伊犁道行軍總管,再率燕然都護府任雅相等將領,發兵征討西突厥。

蘇定方,名烈,以字行世,於是後人通稱他為蘇定方。漢族,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生於公元592年,後遷居始平(今陝西興平以南)。蘇定方少時以勇猛聞名,十五歲隨父上戰場,原來是竇建德的部下,後歸李唐,在李靖部下效命,並成為李靖的徒弟,李靖傳授給他畢生的兵法之學,所以他也是李靖兵法的繼承人。

公元630年,蘇定方隨李靖突襲東突厥,他率兩百騎兵為前鋒,乘天大霧,直衝進敵軍統帥的帥帳,殺得頡利可汗猝不及防,倉皇逃走,為陰山之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以後又隨程名振東征高麗,得勝歸朝。曆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將、左衛中郎將、左驍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之職,封邢國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戶。蘇定方從一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為禁軍高級將領,並以其先後滅三國、擒三主的非凡戰績和正直的為人而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員得力幹將。

前次出兵突厥,蘇定方為前軍總管,已取得勝利。當王文度殺降取物時,他說:“如果這麼做,我們就成了強盜,還有什麼名目再征戰殺敵啊!”而當王文度按師不進時,士兵縱終日騎在馬上不動,披著鎧甲結成陣勢,非常疲苦,許多馬匹都被凍餓而死了。他要求主動出戰,向程知節說:“出師就是為了討伐敵人的,今天卻守在這裏不動,如果敵人來攻就等著失敗。皇上以公為大將,怎麼能讓副將說了算呢?請逮捕王文度,飛表上奏。”但程知節並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武後與高宗調查得知了前方將帥的表現,才特受蘇定方為主帥,再度出師征討西突厥的。

蘇定方果然不負所望,以他的勇氣、謀略和智慧,取得了討伐西突厥的重大軍事勝利。當他率領大軍進逼西突厥時,沙缽羅傾其全軍而迎,擁有十萬軍隊。大兵在今天的額爾齊斯河的西岸列陣,綿延十裏。蘇定方自為前驅,隻率精兵萬餘靠近了敵營。沙缽羅自以為兵力超蘇定方十倍,乃長馳直進,企圖圍殲唐軍。蘇定方令步兵據南原,槍刺盡向外,待敵深入而擊,自率騎兵在北原列陣候敵。

沙缽羅欺蘇定方兵寡,揮軍攻南原的步兵陣地。而幾次衝擊,蘇定方布置的步兵陣地堅如磐石。蘇定方看見敵軍氣餒了,便率騎兵向敵陣衝鋒,唐軍無不奮勇爭先,敵軍擋不住唐軍的攻勢,大潰而逃。蘇定方揮師全力追擊,趕了三十裏,斬獲數萬人。第二天繼續進攻,西突厥軍隊和群眾紛紛投降,沙缽羅僅率數百騎西竄。

蘇定方兵進伊犁河西部的邪羅斯川,繼續追擊沙缽羅。此時北風疾吹,大雪紛飛,很快平地積雪二尺。諸將請求雪晴再追擊敵人主帥,蘇定方則說:“敵人正恃大雪相阻,必以為我軍不能前時,一定會在附近休整。我軍正好借機猛進,必要擒拿敵首。如等待天晴,敵人也會遠竄,想擒獲就困難了。吃些苦頭,建立大功的時候到了!”於是揮軍踏雪速行,所到之處,突厥紛紛投降。

到了雙河,離沙缽羅牙帳二百裏時,蘇定方命部隊列陣推進。追不多久,正好遇見沙缽羅與殘部射獵尋食。蘇定方乘其不備,縱兵攻擊,再斬獲沙缽羅部眾數萬,沙缽羅再度逃走。不久,即被投降唐軍的土人執送唐營,西突厥宣告滅亡。沙缽羅可汗被押送長安,為高宗免死封官,病死於長安。

西突厥王陵出土文物

高宗、武後命於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建北庭都護府,統轄昆陵、濛池二都護和二十三個都督府。龍朔二年(661年)在天山南路分置十六個都督府,及八十州,一百一十個縣,軍府一百二十六個,皆隸屬安西都都府。

這次對西突厥的用兵,是貞觀以後,高宗朝取得的首次軍事勝利。從而解除了西突厥在唐朝西境的威脅,恢複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對鞏固西部邊聯,維護國家統一,發展中原和西域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商業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

薛仁貴揚名高麗,唐二帝器重將才

在大唐東部的朝鮮半島上,是高麗、百濟和新羅的三國鼎立。新羅與唐朝關係密切,卻受到高麗和百濟的聯合進攻,唐太宗晚年曾欽征高麗,但卻無功而返。

顯慶三年(658年)高麗、百濟奪新羅三十三城,形勢危急,向唐朝求救。高宗、武後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和中郎將薛仁貴往攻高麗。

薛仁貴,名禮,和蘇定方一樣,仁貴是他的字,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裏之遙的修村),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薛仁貴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生得一副大飯量,長大務農,娶妻柳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誌,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禦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遲!”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州城裏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曆。

因為豐富的民間傳說,薛仁貴如今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唐朝將領,他跨海征東的故事被編成小說和戲劇,千年來一直流傳,為人欣賞。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於洛陽出發出征高句麗。同年三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救,危難時刻,薛仁貴挺身而出,單槍匹馬直衝敵陣,立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將頭懸掛於馬上,敵人觀之膽寒,遂退,劉君邛被救。

此時薛仁貴隻是唐軍的一個小兵,但敢為大將之事,勇氣甚佳,本領更佳,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

隨後不久,薛仁貴在安市之戰中把自己的武藝發揮得淋漓盡致,憑此一戰,完全可以說他是唐朝武力第一猛將。貞觀十九年(645)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句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25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此戰薛仁貴可能是要把握機會出名,於是身著與其他士兵不一樣的白衣,手持方天畫戟,腰挎兩張大弓,單騎衝入敵陣,一個人殺入敵人25萬大軍的陣勢裏麵,此舉比趙雲猶有過之,薛仁貴在敵陣中來回衝殺,把敵人打得陣形混亂無法戰鬥,高延壽、高惠真屢次想重新組織隊列殺起來,可是總被薛仁貴衝殺的七零八落,唐軍見狀喊聲雷動,士氣遮天,大舉撲殺過來,將高句麗軍殺得大敗潰逃。

薛仁貴白袍長戟單騎衝陣時,李世民在遠遠的地方望見有個白袍小將在人山人海中激烈搏殺,既驚且喜,戰後,李世民立即召見還隻是小兵的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並提拔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在當時,一個身無任何官職的小兵被皇帝親自召見並大加封賞,實是從未有過的殊榮,可見薛仁貴實力非同小可。

後來唐軍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獻策派兵偷襲平壤,以調虎離山之計將安市城敵軍引向平壤一線,以攻取安市城。因為皇帝在軍中,長孫無忌極力勸阻,恐皇帝安危,不敢偷襲平壤,未成。加之李勣大放厥詞說破城之日,將屠殺城內軍民百姓,以至於守城將士更加齊心合力,此後久攻不克,後值冬天大雪,糧草不濟,唐軍遂撤退。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了這樣的一番話:“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將領們都老了,現在遇到戰事已經不堪忍受這種重負了,我想挑選年輕能幹的將軍,沒有比得過你的了,這次征伐,就算得到遼東也不是我高興的,我所高興的,是能得到你這樣的一個將才啊。”唐太宗以遼東大地,百萬領土來評價薛仁貴,不但是對他的器重,亦足可看出他的能力。

回到中原以後,薛仁貴被委以重任,統領宮廷禁衛軍被派駐紮玄武門,宮廷禁衛軍雖不是職位特別高的官,但那是守衛皇帝的安全工作,是很重要的職位,一個農民出身的士兵而且沒有任何家庭背景和人際關係的人,可以被皇帝這樣信任,足可見其忠義與實力,加上那是唐太宗得天下的門,也能看出意義非凡。就這樣沒什麼戰事,薛仁貴“守天下之門”守了12年半,期間唐太宗也去世了,英雄基本賦閑了13年。

薛仁貴雕像

縱觀薛仁貴起家,是唐太宗親自發現了這塊埋在土裏的金子,但是真正給了他叱吒風雲的軍事舞台的人,卻是唐太宗的兒子高宗李治。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閏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發。水衝至玄武門,保護皇帝的人大多都已逃命去了,薛仁貴很憤怒,說:“安有天子有急,輒敢懼死?”然後薛仁貴冒死登門框向皇宮大呼以救高宗。高宗感其恩,說:“賴得卿呼,方免淪溺,始知有忠臣也。”多虧靠了你,我才沒有被水溺死,我才知道這世上有忠臣啊。並特賜禦馬一匹。根據記載,這次山洪附近死了幾千人。幸好薛仁貴在,否則中國曆史可能就該改變了。唐高宗非常感謝薛仁貴,以至於日後多次提起這事,這件功勞也許大家認為不是什麼開疆擴土的大功,但是皇帝認為這功很大,畢竟是救了自己一命,從此薛仁貴的人生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活捉高麗神箭手,生擒契丹可汗王

顯慶三年(658),已經44歲的薛仁貴,終於開始自己統帥軍隊,開始了他那流傳東亞各國千年傳奇的將領生涯。顯慶三年(658),高句麗犯邊,兵力直逼燕地,薛仁貴和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前征高句麗,6月,高句麗派遣大將豆方婁率軍3萬人迎戰唐軍,被薛仁貴擊敗,斬首3000級。顯慶四年(659),薛仁貴率軍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大戰,薛仁貴匹馬當先帶兵衝殺,高句麗軍無法抵擋,大敗而逃。

薛仁貴此時已經是軍隊的統帥,還能身先士卒,足見勇猛與膽氣。

同月,唐軍又與高句麗軍交戰,高句麗一神箭手,連續射殺唐軍10餘人,薛仁貴見到後怒發衝冠,並沒有用他最擅長的射箭與對方對壘,而是直馬衝過去,那箭手射箭皆被薛仁貴躲開,衝到近處伸手就將那神箭手活捉而回。同年12月,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首領,押送東都洛陽。薛仁貴因功升任左武衛將軍,封為河東縣男。 這次生擒的契丹王是薛仁貴生擒的第一位政權君主。

薛禮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龍朔元年(661),鐵勒進犯唐邊。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發前唐高宗宴請諸將士,唐高宗早聽聞薛仁貴善射,想一見其威力,就在席間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劄者,卿試以五甲射焉。”就是問薛仁貴能不能一箭射穿五層鎧甲。薛仁貴一笑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隻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心下大喜,當即命人取更加堅固的鎧甲賞賜薛仁貴。

龍朔二年(662),回紇鐵勒九姓突厥(九個部落聯盟)得知唐軍將至,便聚兵10餘萬人,憑借天山(今蒙古杭愛山)有利地形,阻擊唐軍。當年三月初一,唐軍與鐵勒交戰於天山,鐵勒派幾十員大將前來挑戰,薛仁貴應聲出戰,獨挑幾十人,連發三箭,敵人3員將領墜馬而亡,敵大軍見之,立即混亂,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掩殺,將敵人迅速消滅。

唐代胡俑

之後薛仁貴繼續北進,將鐵勒九部的首領偽葉護三兄弟生擒,從此回紇九姓突厥衰落。當時民間流傳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正是中歌頌薛仁貴仗打得漂亮,戰爭本來是艱苦,殘忍的事情,士兵們卻能在輕鬆戰勝後唱著歌回家,表達了軍民將士們的喜悅之情。

這次戰役雖然大勝,但由於薛仁貴不是主將,擔任主將的鄭仁泰的卻犯了錯誤,導致了這次戰爭不完美。鐵勒的思結、多覽葛等部落本來要投降,鄭仁泰不結納,反而出兵捕獲了對方的家屬,賞賜給部下,這些部落隻好逃亡。鄭仁泰派兵追趕,不但沒有找到敵軍,還因為缺乏糧草,損失了許多兵員。本來這次大戰可以一舉消滅鐵勒,開拓唐朝北方邊疆,從而遏製東突厥勢力的發展,但由於主將鄭仁泰的嚴重政治性錯誤使得此戰前功盡棄。但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使得對唐邊境威脅達數十年的鐵勒族在不到一個月就馬上衰敗,也是創下了軍事奇跡了。

蘇定方渡海滅百濟,劉仁軌大軍掃東夷

顯慶五年(660年)。百濟攻新羅,高宗、武後詔令薛仁貴等與戰,兩軍在橫山大戰,打敗了高麗大將溫沙門,取得了勝利。而唐軍主力十萬由神邱道行軍大總管統帶,討伐百濟。蘇定方於同年八月在山東城山渡海至朝鮮半島,與百濟軍隊戰於熊津江口,大敗百濟軍。蘇定方揮師追擊,直抵其都城固麻。兩軍又於城下大戰,百濟全軍敗績,百濟王義慈與太子隆逃至固麻以北的一個小城。蘇定方追至城下,迫其五部、三十七郡部眾全部投降,唐朝在百濟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

蘇定方押著義慈父子獻俘於朝廷。同年十一月戊戌,高宗、武後登上則天門接受俘虜,又當場釋放,表現了赫赫的大國風度。使唐太宗征服朝鮮半島的願望初步得到實現。

龍朔元年(661年)三月,高宗在勝利的衝動下想效法父皇,親征高麗。此時,高麗軍隊包圍了中郎將劉仁願留守的原百濟都城。武後見高宗身體太差,勸阻欽征,連當時的戰事,也由武後親自布置指揮了。派檢校劉仁軌率部入朝,往救劉仁願。

劉仁軌是唐初宿儒名將,博學多才。戰前他發出誓言:“此去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入朝迅速解了劉仁願之圍,於熊津口結陣。隨後,西路軍主帥蘇定方率軍入朝,連戰皆捷,遂圍平壤。高麗統帥蓋蘇文率數萬軍隊堅守鴨綠江,與唐軍任雅相等軍交戰,曾敗高麗軍。但因任雅相病歿軍中,蘇定方久圍平壤不下,武後再命回師。僅留劉仁軌、劉仁願駐守熊津口。

尤朔二年七月,百濟殘軍再叛,並向日本軍請發援軍進攻仁軌、仁願軍。兩軍戰於白江,四戰唐軍皆勝,燒毀日本戰船四百艘,百濟同日本聯軍大敗,仁願歸國。仁軌在百濟統計戶口、恢複生產,立唐社稷。百濟人大悅,全境各安其業。劉仁軌率士卒在百濟屯田,積糧備戰,準備經略高麗。

李勣天兵滅高麗,薛禮仁政治朝鮮

隋唐之際,東北方最大的敵手勢力是高句麗,它一直對中國領土有吞並野心,所以隋唐兩朝四位君主都不停地東征高句麗,隋煬帝楊廣曾三征高句麗,每次出兵都在30萬以上,最多一次居然派出了112萬,號稱200萬的大軍,但高句麗依仗大海阻隔,大河屏障,又設堅城固守,並堅壁清野,結果對高句麗的次次失敗,並損失慘重,可以說強大的隋帝國的滅亡跟不斷討伐高句麗有很大關係。而唐太宗的數十萬大軍征伐時也被困在了安市城外,成為這位偉大帝王的終身遺憾,其他的征討多為小規模的戰爭,但無論是大的戰爭還是小的戰爭,都隻不過阻滯了高句麗的擴張步伐而已,沒有損其根本。

而到了唐高宗時期,高句麗又不停地犯邊,唐高宗決定完成父親遺誌,滅掉高句麗。乾封元年(666),高句麗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與其弟泉男建、泉男產不和,泉男建自稱莫離支,發兵討伐泉男生。泉男生於是派其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援。同年六月初七,高宗任命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援泉男生;任命泉獻誠為右武衛將軍,擔任向導。左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共同討伐高句麗。9月,龐同善大敗高句麗軍,薛仁貴也統兵出征高句麗。

到12月,高宗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司列少常伯郝處俊為副大總管,契苾何力、龐同善亦為副大總管並兼安撫大使,水陸諸軍總管和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亦受李勣節度,與薛仁貴、高侃諸路合擊高句麗,同時征調河北諸州縣的全部租賦以供遼東軍用。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高宗的病又加重了,他命令太子監國,要想讓武後交出手中的實權,這個時候太子李弘已經十六歲了,按說應該具有一定的處理政事的能力了。他是如何表現的呢?太子弘的身體從來就很虛弱,經常生病,但他生性好學,對儒家經典具有宗教信仰般狂熱的信任,小時候讀《春秋左傳》,讀到楚王弑父的情節時竟然堅決拒絕讀,認為這不是人幹得出來的事情,是位仁孝加上一點純潔主義至上的少年人,當然也少不了這個年齡的少年的某種逆反性格,他對母親排擠父皇,親自抓權的行為很看不慣,和母後的小小衝突也時有發生,這當然也是太子身邊的老師教育的結果。

乾封二年(667),李勣兵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鎮守,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

唐軍進攻高麗,在軍事方麵是大致順利的,九月份,李勣攻克新城,契苾何力負責駐守新城,新城是一座戰略極其重要的城市,是整個戰場的軍事血脈的樞紐,地位不言而喻,而且李勣自己也說了“新城,高句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而李勣卻疏忽了對剛打下來的新城的防守,往往這樣就會出事故,果然剛過幾天,高句麗總頭領之一泉男建率大軍夜襲二人的軍營,新城告急。關鍵時刻,薛仁貴率軍狂奔而到,神降天兵,突然殺到,把處於劣勢的形式瞬間扭轉過來,倒過來斬殺敵人數百人,解救了新城之圍。

同年10月,龐同善繼續進攻,在金山路上遇到高句麗大軍10多萬人,被打的落荒回逃,高句麗軍追的興起,薛仁貴率本部兵馬衝殺出來,將敵人大軍攔腰截斷,敵軍大亂,薛仁貴領兵奮力殺敵,此戰殺的昏天暗地,敵人數不剩數,最後薛仁貴大敗高句麗軍,斬首五萬人。唐軍乘勝攻占3城,與泉男生部會合,贏得了金山之戰的勝利。

高宗親筆寫詔書慰勞仁貴:“金山大陣,凶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敵,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金山之戰是唐初年的罕見的大規模遭遇戰,是滅高句麗四大戰役最關鍵,最大的一次戰役,此戰基本消滅高句麗精銳部隊,為徹底勝利奠定基礎。

高侃的軍隊就打得不怎麼樣了,他中了泉男建的埋伏,被打敗,逃到金山,又打了個敗仗,高麗軍隊得了便宜還賣乖,居然不知見好就收,竟然繼續追擊,薛仁貴引兵伏擊,打得高麗軍伏屍五萬,大敗而逃,唐軍趁機攻下南蘇、木底、蒼巌三城,與泉男生合兵一處。

另外一路郭待封率領水軍開赴平壤,李勣派別將馮師本載著糧草輜重去支援他,沒有想到馮師本沒有能夠在約定時間趕到預定地點,郭待封的軍隊乏食物,又想給李勣寫信催糧,又怕被高麗人得知虛實,於是故作玄虛地寫了一首離合詩給李勣,李勣是個武人,哪看得懂,罵道:“軍事如此之急,居然還有心情寫詩?我定要軍法從事!”行軍管記通事舍人元萬頃向李勣解釋了這首詩的意思,李勣於是另行派人給郭待封送去糧草。

元萬頃很聰明但有時也犯糊塗,他寫了一篇《檄高麗文》,中間加了一句:“不知守鴨綠之險。”泉男建也幽默,他回書說:“謹受命!”於是命軍隊守住鴨綠江,唐兵因此不得渡,高宗聽說大怒,把元萬頃流放到嶺南。

其實高宗流放元萬頃,絕對不僅僅是因為他一言之失,而是因為元萬頃是武後親自提拔起來的北門學士之一,北門學士直接受命於武後,分宰相之權(也等於是分高宗之權),高宗也不是傻瓜,他也想打擊打擊老是跟他爭奪權力的老婆,抓住這個漏洞,豈有放過之理?

廢後事件之後,武後對宰相就不再信任,她親自召集一批文人學士進入禁中,從事著述,又密令參決朝政,他們編了不少書,如《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等,以武後的名義發表,為武後爭取政治資本,領銜人物就是劉禕之和元萬頃。

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後,對唐軍士氣影響最大的不是高麗軍隊的騷擾,而是半島冬天那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冬,唐軍的成分又較為複雜,全國各地及各族士卒都有,許多士兵由於長年在外,思鄉情切,難耐嚴冬,就開始逃亡,但是由於受不了饑寒交迫,又不得不回大本營自首,受到留用察看的處分後又再次開赴前線,有的人兩次三番的逃跑,這個時候再自首和抓回來受到的處分就不是留用察看,而是立即斬首示眾!家屬也要受到牽連。

太子弘聽到這種情況,就上奏諫議說:“臣聽說有很多逃卒家屬也受到牽連,許多逃卒或者逾期自首者被抓回來都關入牢中準備定罪,實在是太可憐了,應該分情況對待,因為有的人是因病掉隊,怕受處分而逃走,有的人是為敵軍俘虜,有的人是已經戰死而我軍不知,有的人是因傷而不能行動等等等等,軍令上一律從嚴,這太過分,應該區別對待。”但他的建議並沒有被武則天采納。因為他的話聽起來是件好事,可是在戰場上應該如何實行呢?儒生最大的毛病就是隻能提出建議而缺乏實踐能力,軍隊如果搞得像慈善機構,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嗎?鐵血治軍是古今中外所有名將製勝的不二之道!

拖到第二年,也就是乾封三年(三月改元總章,公元668年)正月開春,武後任命右相劉仁軌為遼東道副大總管,繼續增兵,不拔高麗誓不罷休!二月,薛仁貴以三千精兵攻破高麗名城扶餘城,斬首萬餘人,對高麗軍隊的士氣打擊十分嚴重,扶餘川中四十餘城望風請降。泉男建知道大勢不好,拚湊出一隻五萬人的援軍去救扶餘城,李勣帶領唐軍殺死了其中的三萬餘人,乘勝進攻大行城,高麗再也無力派遣援軍了。

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江。高句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餘裏,攻振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餘,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遣兵出戰,皆敗。

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至此,立國八百餘年,隋煬帝三征不下,唐太宗親征不克的高麗國,被李勣和薛仁貴等輕鬆滅國。

總章元年十月,李勣帶領大軍勝利凱旋,軍中奏起破陣樂,沿途百姓夾道歡迎,歡歌頌舞,其中包括十幾萬請求內附的原高麗國民。唐朝將高麗原有之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重新分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在平壤設立福如東海都護府,命薛仁貴率二萬士卒駐紮在此,鎮撫高麗全境,並封為濟右威衛大將軍,平陽郡公。十二月,高宗與武後雙聖,駕臨蓬萊宮含元殿,赦免高麗王藏的罪行,封為司平大常伯員外,養老終生。其餘高麗官員,分別派任為各地都督、刺史、縣令等官員,正式成為唐朝的官吏。

薛仁貴雕像

至此,曆時一百多年的高麗之亂終被平定,高宗與武後完成了隋唐兩代天子的夙願!

那麼為什麼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攻不下的高麗,卻由唐高宗和武則天最終完成了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人得當。《資治通鑒》裏有一段精彩記載:侍禦史賈言忠從高麗回來,高宗問他高麗是否能夠攻下,他回答說:“高麗必平。”高宗問:“你怎麼知道?”賈言忠回答:“隋煬帝攻高麗而不克是因為人心離散的緣故,先帝(唐太宗)攻高麗不克是因為高麗內部未亂。但是現在高藏為人微弱,權臣用命,蓋蘇文死了,男建兄弟又自己爭鬥,男生傾心內附,高麗虛實盡入我們掌握之中,而且現在國家富強(戰爭拚的是錢,這句話可是沒一點兒錯處,任何一個國家和中華這樣的大國陷入膠著狀態都必敗無疑,你有這麼多錢和精力糾纏下去嗎?),將士盡力,高麗又人心離散,所以我們肯定能夠打敗他們。”高宗又問他:“遼東諸將誰賢?”賈言忠說:“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治軍嚴整,高侃勤儉忠果有謀,契苾何力沈毅能斷,有統帥之才,而李勣更是夙夜小心,忘身憂國,全力以赴。”高宗深以為然。

以上可見武後的識人之明,其實一位君主隻要做好三件事就可以獲得成功,這三件事是:一為政由己出,權力不能放手,權力一放手你就不再是君主,甚至於腦袋都保不住,所以在中國古代的製度下,要做好君主這是第一要務;二是明察善斷,下不容奸;三是知人善任,隻要你會用人,那麼這個天下就是穩當的。武後基本上做到了以上三條,所以作為君主她無疑是成功的。當然,這也不能夠說完全是武後的功勞,畢竟高宗才是完全掌握國家的權力的最高統治者,所以說這應該是高宗武後共同努力的結果。

那麼為什麼隋唐兩任天子都以攻滅高麗為己任呢?其原因如下:一是他們都認為高麗所統治的區域是中華故地,故地當然是應該收複的。公元前11世紀,殷人箕子率族人東走朝鮮,受周封爵,戰國時,附於燕,秦滅燕,設郡縣。漢初燕人衛滿東渡鴨綠江,自立為王,定都平壤,稱朝鮮王。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滅衛氏朝鮮,設樂浪(平壤)、臨屯、玄菟、真番(漢城)四郡,後又罷臨屯真番,其地並入樂浪玄菟。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另設帶方郡,曹魏覆滅公孫氏,直至魏晉,中原王朝仍然控製著遼東半島和朝鮮北部,實行和內一樣的郡縣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