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紀初,高麗的創業之主朱蒙從扶餘南逃,在朝鮮北部及今吉林東部長白山地區建立了政權,東漢時多次發生戰爭,晉末喪亂,他們趁中原無力北顧時才鯨吞了樂浪郡,十六國南北朝時,多次遣使與中原王朝通好,中原人為逃避戰亂,也有不少逃避高麗的,他們的文字文化官製社會風俗均與我中原相同,當時的高麗王也從未將自己視為外人,而將自己視為與南北朝鼎足三分的王朝。
二是高麗人趁中國南北兩朝對峙的時機兩頭交好,趁機發展自己,稱霸一時,而隋朝統一中國,就打破了這種三足的均勢,高麗人當然不舒服,每次隋唐要有什麼大動作的時候都會受到高麗的騷擾,癬疥之患也讓人頭痛。這是隋唐天子所不能夠忍受的。所以攻滅高麗就成了必然之事。
但就攻滅高麗國這件軍事大功而言,與其說是高宗的政績還不如說是武後的政績,在對付高麗的最艱難時刻裏,高宗大部是在養病,太子李弘也不可能真正的與母後爭權,所以武後才是真正的總指揮兼總後勤,經過滅亡高麗事件之後,武則天對政權和軍權的控製力更牢了,她的威望更進一步的提高,她對自己的信心也更加增強了。
西南邊陲戰事起,黑齒常之破吐蕃
朝鮮平定僅二年,西部烽煙又起。鹹亨元年夏四月,葉蕃攻陷西域十八州。時稱“二聖”的高宗、武後派薛仁貴、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率大軍西征。
吐蕃本是唐朝的友好鄰國,貞觀八年時,吐蕃王鬆讚幹布統一吐蕃各部,建都城於“邏那城”,即今拉薩市。鬆讚幹布遣使納貢向大唐求婚,太宗送文成公主與吐蕃和親,鬆讚幹布為文成公主築城,建宮殿。自此以後,唐、土關係密切起來。高宗永徽年間,文成公主派使至大唐,要求高宗派遣養蠶繅絲、造酒、製造紙墨等工匠,得到許可,吐蕃的社會生產力由此快速發展起來,國力漸漸強大。
鬆讚幹布像
時過不久,日漸昌盛的吐蕃貪圖唐朝疆土,開始向唐朝西部邊區進犯,迫唐朝再度用兵西北。
於是在鹹亨元年夏,薛仁貴率大軍先行,輜重隨後。唐軍在積石河口大敗吐蕃兵,但由郭待封看守的軍需輜重全部被吐蕃奪走,薛仁貴隻好退守待援。唐軍失去軍需糧草,無力作戰,被吐蕃大軍打敗,幾乎全軍覆沒,唐朝隻得與吐蕃罷兵,薛仁貴、郭待封率殘兵東歸,皆被貶謫。
儀鳳元年八月,吐蕃又犯疊州(今甘肅迭部縣),時稱天皇、天後的高宗和武則天令宰相劉仁軌出師,但受朝中李敬玄掣肘,則以李代劉前往。
正月十九日,李敬玄代替劉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仍檢校鄯州都督;工部尚書、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軍出擊;並敕益州長史李孝逸、巂州都督拓王奉益調動劍南道等地之兵,配合作戰。二十六日,唐高宗又派金吾將軍曹懷舜等分赴黃河南北等地廣招精兵良將,很快組建了一支精銳之旅。
這次,唐朝以18萬兵馬逼近吐蕃,可謂空前。黑齒常之也以本部兵馬隨李敬玄、劉審禮出征。吐蕃聞訊後,即以名將噶爾?欽陵為帥,督兵嚴陣以待。七月,雙方在龍支交戰。唐軍將領張虔勖率精兵,一日連取兩陣。吐蕃軍詐敗,一退數百裏。唐軍輕率進擊,劉審禮領前隊人馬深入,屯兵於濠所。噶爾?欽陵突出奇兵,猛攻唐軍營帳。劉審禮率軍力敵,但寡不敵眾,未能突破重圍。此時唐軍形勢危急,但身為主帥的李敬玄看到吐蕃兵士眾多,卻怯懦畏戰,按兵不動,以圖自保。結果唐軍前鋒部隊於九月二十日全軍覆沒,劉審禮被俘。 李敬玄聞訊,狼狽撤退,率部奔逃至廓州廣威縣西南的承鳳嶺,憑借泥溝結陣自固。吐蕃追兵趕到後,先占據製高點,形成居高臨下之勢,然後以優勢兵力圍唐軍,使唐軍陷於死地。李敬玄無計可施,隻好率部坐以待斃。此時黑齒常之看到形勢對唐軍不利,遂率由500兵士組成的敢死隊,深夜偷襲吐蕃兵營。吐蕃自恃兵多,沒有料到唐軍會有此舉,所以未設防備。黑齒常之偷襲成功,吐蕃兵營頓時大亂,死300餘人,將軍跋地設匆忙中引軍逃命。李敬玄這才得以收集餘眾,返回鄯州,但已損兵過半。
此次征戰,唐軍主帥李敬玄由於怯懦畏戰,又消極防守,使唐軍陷於被動挨打的絕境。幸虧身為部將的黑齒常之在關鍵時刻能夠審時度勢,率猛士背水一戰,夜襲吐蕃軍營,方使唐軍能夠化險為夷,可謂力挽狂瀾。唐高宗聞報後,嘉賞黑齒常之之功,擢其為左武衛將軍,兼檢校左羽林軍,充河源軍副使,並賜黃金五百兩、絹五百匹。將指揮不力的李敬玄貶為衡州刺史。
不久,唐高宗又遣以猛士從軍的監察禦史婁師德出使吐蕃,雙方達成和解。由此吐蕃數年不再犯邊。黑齒常之和婁師德從此成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將領。
承風嶺戰敗以後,唐高宗常以吐蕃為憂,故多次召集大臣商議對策。由於大臣們意見不一、爭論不休,竟議而未決。後來太學生魏元忠在上書中提出了防禦三策:即“選將當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賞厚有功”,“罰重有過”;“開畜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此舉深得高宗“歎異”,從此,唐朝在河隴一帶改取守勢,屯田備邊。
吐蕃雖然與唐朝達成和解,但並沒放棄河隴,而是伺機再發起進攻。調露元年,吐蕃由於連年征戰,國內厭戰情緒日益增高。十月,文成公主遣吐蕃大臣論塞調傍就讚普去世事到唐朝告喪,請婚求和,雙方遂再開和談。但調露二年,吐蕃噶爾家族利用短暫的休戰之機,產除政敵,清理“叛臣”,重新鞏固其地位,唐蕃亦再度破裂。
七月,噶爾?欽陵統帥吐蕃軍再次向河源地區發起進攻。黑齒常之率部迎擊,將其擊退。黑齒常之因功被擢升為河源軍經略大使,並賞物四百匹。黑齒常之任職後,認為河源地區為唐蕃力爭衝要之地,但地處邊遠,運輸不暢,遂於該地置烽燧70餘所,開屯田5000餘頃,每年收糧達500餘萬石,由是軍糧充足,有力地保障了唐軍的供給。在黑齒常之不懈的努力下,唐朝的河源防線更為牢固,成為抗禦吐蕃的中堅力量。吐蕃見河源防線牢不可破,被迫將主攻方向改為西域和劍南兩個方向。而西域方向又因安西都護王方翼經營有方,也使吐蕃無計可施,隻好改向劍南方向發展。
不久,吐蕃又在生羌的導引下,攻占了茂州的安戎城,留兵據守。由是吐蕃“地方萬餘裏,諸胡之盛,莫與為比”。吐蕃對西南邊境的大肆侵擾,引起了唐廷的極大關注。此時,吐蕃駐防河源前線的將軍噶爾?讚婆自從唐朝加強了防衛力量,不甘心受黑齒常之所製,也率部3萬屯田於良非川。唐高宗遂決意對吐蕃用兵。開耀元年五月二十一日,黑齒常之奉命出擊。此次出擊的目的一是破壞噶爾?讚婆的屯田,二是牽製吐蕃在劍南的軍事力量。黑齒常之率精騎萬餘乘夜突襲吐蕃兵營,唐軍大獲全勝,斬首2000級,繳獲羊、馬數萬,噶爾?讚婆等單騎而逃。隨即黑齒常之將吐蕃糧倉等盡數燒毀,引軍回撤。
黑齒常之在河源軍前後共7年,多次打敗吐蕃,使吐蕃兵眾聞風喪膽,多年不敢侵犯邊疆。
王孝傑連戰製吐蕃,狄仁傑大名退契丹
高宗時期的許多大政都是武則天經手的,特別是到後期,高宗常臥病在床,軍國大事基本都由武則天做主,武則天臨朝稱製後,最初起年四境無事。自垂拱三年(687年)突厥、吐蕃、契丹又先後犯邊。女皇武則天憑借雄厚的國力和多年處理邊境戰爭的經驗,調兵遣將,逐一平服,使邊境複歸平靜。
先是突厥部於垂拱三年(687年)犯昌平、朔州等地,武則天命左右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和李多祚討伐。二將皆為智勇雙全的少數民族老將軍,在朔州大破亂軍,突厥軍隊退走漠北。
長壽元年(692年),吐蕃再起。武則天派武威軍總管王孝傑、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擊之。王孝傑也是一位久經戰場的老將,他連敗吐蕃犯邊之軍,恢複了戰前的西部邊疆形勢。
文成公主像
其間,唐朝東北邊族契丹強盛起來,當西部邊患平息後,威脅唐朝的便是契丹族。太宗貞觀年間,契丹臣服大唐。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大唐營州(今遼寧錦州市)都督趙文翽施行暴政,虐待臣服大唐的契丹酋長,激起邊事。這年五月,契丹鬆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攻陷營州,殺死趙文翽。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占據營州。以李萬榮為前鋒,四處攻掠,數日間有兵數萬,進軍檀州。
武則天聞警即派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等二十八將討之。
但是,唐朝大軍未及對陣已中奸計大敗。契丹破營州後把俘獲的官兵囚在地牢裏,然後派人告訴俘囚:“我們是契丹軍士的家屬,已饑寒難活,待官兵一到就投降大唐。”征討軍將到時,又把這些俘囚放出來,告訴說:“養你們無糧,殺你們不忍,放你們回去吧!”俘囚們回至幽州向唐朝官佐說:“契丹糧食奇缺,人心思降。”各路降領信以為真,乃輕騎驅行,爭先恐後。兵至黃獐後,又有契丹老弱兵迎降。唐兵更加急行。結果中了埋伏,騎兵被絆索絆倒,將卒死者填滿山穀。生擒右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司農卿麻仁節。契丹軍又迫令張玄遇在假文件上署名,派人給後軍總管燕匪石等。催他們急行軍趕往營州。結果,唐軍再度中伏,致使全軍覆沒。
武則天聞報大怒。他下令:“天下係囚及庶士家奴驍勇者,官償其值,發以擊契丹!”令山東近邊各州置武騎團兵。其意思是廣泛征集兵員,發動近離戰場地區的民眾,組織抗契丹的軍隊,堅決消滅契丹叛軍。
武則天並任命同州刺史武攸宜為右武衛大將軍,任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英勇善戰的王孝傑為清邊道行軍總管;右拾遺陳子昂為攸宜府參謀。集中了十八萬大軍討伐契丹。
與此同時,契丹又進攻崇州,龍山軍副使許欽寂戰敗被擒。契丹軍再圍安東都護府城,逼迫許欽寂勸降,欽寂向城中的安東都護裴玄珪大聲喊:“契丹狂賊,滅在朝夕,裴公要鼓勵將士殺賊守城以全忠節啊!”契丹人便把他殺死在城下。
契丹騎兵雕像
因契丹反叛,吐蕃和突厥也活躍起來,形勢複雜而緊迫。突厥酋長黑啜請武則天收他為子,為他的女兒向大唐求婚,並要求返回河西之地,答應這些條就率部為大唐討伐契丹。武則天就授他左衛大將軍、遷善可汗。而吐蕃向大唐提出種種條件,傷及國體,則被拒絕。
這年十月,契丹叛首李盡忠死了,孫萬榮代領其眾。默啜乘機襲擊鬆漠,俘虜了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家屬。武則天拜默啜為頡跌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
孫萬榮則更加窮凶極惡,便收拾餘眾,向河北進攻。於是,先攻陷冀州(今河北冀縣),殺刺史陳寶積和官吏人民數千,既攻瀛洲(今河北保定)。河北震動,紛紛逃散。形勢極為凶險。武則天想起了被貶為彭澤令的狄仁傑來,便下詔起用狄仁傑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前刺史獨孤思莊為防契丹進攻,正在組織老百姓運土搬石,修築城壘,緊急備戰。狄仁傑到任後,便下令解散,讓百姓回家各安其業。守將們不理解,狄仁傑說:“賊猶在遠,何煩如是!萬一賊來,吾自當之。”官民人等聞言人心頓安,而契丹人聞狄仁傑之名,竟不戰自退,於是百姓們都編出歌來頌揚他,立碑紀念他的功德。武則天又令狄仁傑為幽州(今北京市)都督,抵禦契丹的進攻。後來被貶為原州司馬的婁師德也被起用,鎮守一方抵禦契丹。
決戰時機到來了。神功元年(697年)三月,武則天命王孝傑率17萬大軍進攻契丹軍,與孫萬榮在東硤石穀大戰。契丹被打得大敗而逃,王孝傑督兵緊追不舍。行至絕險的山嶺上,契丹軍回兵再戰。王孝傑的後軍蘇宏暉竟然自亂其陣,棄甲逃走。王孝傑兵力單薄,被契丹人馬迫上懸崖,墜穀而死,兵將也死亡殆盡。
武則天聞此軍情,派使者至軍中斬蘇宏暉,但使者尚未到達,蘇宏暉又立了戰功,得免其死。武則天追贈王孝傑的官爵。
之後契丹更加猖狂,在邊境地區燒殺搶掠,武則天愈憤契丹人的叛惡行徑,再派大軍前往討伐。
孫萬榮攻破王孝傑軍後,在柳城西北方400裏處依險築新城,留下部隊防守,自引精兵攻幽州。此時,默啜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賜,發兵攻襲契丹的新城,圍城三日而破之。盡俘其眾,獲其財物而還。孫萬榮正與唐軍對峙,聞新城被毀,後備盡失,大為恐慌。唐前軍總管張九節乘勢攻擊,孫萬榮大敗,逃至潞水。息於林下歎曰:“今欲歸唐,罪已大。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將安之乎!”當時隨行的隻有幾個家奴了。見他窮途末路,便把他殺死,向唐朝投降。自此,契丹叛亂才被平息。
武則天武功赫赫,唐王朝稱雄世界
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邊疆雖然屢遭侵擾,但大唐雄兵四麵出擊,基本都能取勝拓土,所以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唐朝的疆域超過了曆史上任何朝代,成為整個世界當之無愧的霸主。
有唐一代,總計在邊陲地區設置了九大都護府,但武則天自己就設置了五個,並且將唐太宗設置的安西都護府也擴大了轄區範圍。
唐代疆域圖
都護府是唐朝在邊疆民族地裏設置的特別行政機構。分為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府。大都護從二品,上都護正三品。都護的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凡對周邊民族之“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皆其所統。它的出現,是唐初邊疆地區民族關係發展的客觀需要。許多部落自武德起就主動內附。自太宗同年間起,唐朝先後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邊疆部族紛紛降附。唐王朝麵臨著如何處置眾多歸附民族的課題。由於數百年民族聯係的不斷加強,友好往來的不斷增長以及唐初統治者民族偏見較少,唐太宗將治理內地的經驗推廣到周邊,於少數民族地區列置州縣,使各部首領管理本部。為管理這些州縣,唐王朝又仿漢代西域都護府的建製在民族地區設置都護府。從太宗至武後,建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於、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到玄宗開元天寶時,隻剩下安東、安北、單於、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六都護府。
都護府是唐王朝加強地方統治,處理民族關係采取的重要舉措,也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原因之一。這項製度對後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武則天設立的五個都護府是:
1.單於都護府
貞觀四年三月,唐朝大將李靖俘頡利可汗,滅亡東突厥。唐太宗在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永徽元年唐平突厥車鼻可汗,“突厥諸部盡為封疆之臣”,乃於其地設瀚海都護府,領狼山、雲中、桑幹三都督府,蘇農等二十四州,與燕然都護府壤地交錯。龍朔三年,移治雲中古城,改名雲中都護府,移燕然都護府於磧北,並改名瀚海都護府,遂以磧為界,磧南諸都督府州隸雲中。麟德元年,武則天改其為單於都護府,轄境北距大漠,南抵黃河。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盡拔諸羈縻府州。垂拱二年改置鎮守使,聖曆元年並入安北都護府。開元八年複為單於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移治中受降城。
2.安東都護府
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烏蘇裏江以東和黑龍江下遊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上元三年(676年),唐將安東都護府治所遷往遼東故城(今遼陽)。儀鳳二年(677年),遷治新城(今撫順高爾山)。
在平定高句麗,安撫冊封渤海、契丹、奚、靺鞨、室韋等民族的基礎上,唐朝在東北先後設置了安東都護府、營州上都督府,饒樂都督府、鬆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等。以都護府、督都府、州、道等行政體製對東北進行行政管理,開發建設東北。 安東都護府初隸河北道營州都督府;武則天初年以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長安四年(704年)以幽、營州都督兼安東都護;開元七年(719年)以平盧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開元二十年(732) 以幽州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及平盧節度使;天寶元年(742年)幽州節度使改為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從中劃出,以平盧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
安東都護府是軍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機構,其在地方行政體製上接受唐中央政府雙重體製管轄。一方麵,都護府作為河北道轄區的一級政府受製於河北道采訪使,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另外,安東都護府的設置是在征服高句麗民族基礎上形成的,高句麗作為東北夷,根據唐製,被征服諸夷,“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縻之。”羈縻製度是唐朝政府管理和安撫境內諸少數民族的一種方式。安東部護府帶有羈縻性質,根據唐朝規定,羈縻府州,可由本民族人物出任都督、刺史之職參與管理本民族事務,並可以世襲。中央政府派員參與管理,或設置相應機構協調、監督管理。
安東都護府屬上都護府,其長官為安東都護,正三品,“掌統諸蕃,撫慰、征討、敘功、罰過, 總判府事”。有唐一代,薛仁貴、高侃、唐休景、仁貴子薛納、王玄誌、薛泰、許欽湊、裴雲掛、玄宗第十三子穎王李磁等,都先後擔任過安東都護之職。
3.安北都護府
貞觀二十年(646)唐破薛延陀後,鐵勒諸部內附。次年正月置瀚海都督府等六都督府和皋蘭州等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旋設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部來附,置為玄闕州。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都督府、陰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渾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都護府治所在故單於台(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國全部、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流域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龍朔三年,都護府移於漠北回紇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護府,與雲中都護府以磧為界,領磧北諸羈縻府州。總章二年,武則天改為安北都護府。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不久鐵勒故地皆為所並,安北都護府遂廢。武後時回紇、契骨、思結、渾等部度磧徙甘、涼間,垂拱元年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不久又內移至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聖曆元年遷至單於都護府舊治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景龍二年,張仁願於河套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開元三年移治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西南黃河北岸)。天寶八載,都護府複移治橫塞軍(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陰山南麓),由軍使兼理府事。十四載又移治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至德二年改名鎮北都護府。興元後遂不複見。會昌年間複改單於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廢。都護府在同城、西安時,當領有內遷甘、涼間的回紇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其後回紇等部北還投突厥,都護府東遷磧南,所領部落府州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陰山縣。
4.安南都護府
調露元年(679年),武則天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治所位於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都護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年(757年),改名鎮南都護府,永泰二年(760年),複名安南都護府。
5.安西都護府
唐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開始時隻有數千人的兵力。貞觀二十二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縣)。
唐高宗顯慶二年十一月,蘇定方在碎葉水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從而平定了西突厥,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顯慶三年五月,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今庫車),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唐高宗改變太宗時隻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使這一帶都置於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唐朝貞觀十四年設置的安西都護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於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轄境相當於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顯慶元年至麟德元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後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顯慶、龍朔年間,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
顯慶五年,位於蔥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該部巡查。龍朔元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在此時,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安西四鎮、濛池、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大體相當於今日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龍朔二年之後,吐蕃和唐朝反複爭奪安西四鎮,此處多處易手,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完全陷落。
鹹亨元年四月,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期間唐朝也兩次放棄安西四鎮:鹹亨四年,唐朝恢複了安西四鎮,儀鳳二年,又被吐蕃控製;儀鳳四年,安西四鎮被唐將裴行儉收複,垂拱三年,武則天被迫收縮戰線,放棄安西四鎮,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城。
裴行儉像
武則天長壽二年,王孝傑收複了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複設置了安西都護府。此後,安西都護府的府衙在龜茲穩固下來。
總之,在武則天輔佐高宗的時代、武則天垂簾聽政的時代和武則天做女皇帝的時代中,唐軍在中央的指揮下(特別是武則天的指揮)東西征戰,軍事上大都能取得勝利,大唐的國土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聲威播於世界,這都說明,女皇武則天的赫赫武功,在中國既往的曆史上是十分卓著的。
煌煌文治,尤勝太宗
在武則天參政掌權的幾十年中,中華大地上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發展,人口迅速增多,經濟發展很快,國力達到了曆史上少有的強盛時期,文化方麵也有長足進步,文學方麵更是直接催生了唐詩這朵奇葩,可以說,武則天在治國方麵有著極高的成就,文治之盛不讓太宗,故史稱其統治時期有“貞觀遺風”。巍巍無字碑屹立千年,也是在向世人標榜著武則天的煌煌文治之功。
發展農業興水利,考核官員看墾田
武則天很重視農業生產。早在她為皇後時,就曾向高宗建言十二事,其中第一條就是“勸農桑,薄賦搖”。武則天執政後又說:“然俱王天下者,必國富而粟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勸農之急,必先禁未作。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認為“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家足人足,則國自安焉”。武則天還將所撰農書《兆人本業記》發給諸州來京的朝集使頒行天下。其後唐朝曆代皇帝皆推崇這部農書,“每年二月一日,以農務方興,令百僚具則天大聖皇後所冊定《兆人本業記》進奉”,成為定製。
武則天為發展農業生產,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首先是繼續推行均田製。在已發現的敦煌戶籍殘卷中,有屬於武則天時代的戶籍(邯壽壽戶、張玄均戶),裏麵記載著應受田數、已受田數、未受田數和已受田中永業、口分、園宅的畝數。與唐製完全符合。說明武則天時代確實嚴格依據唐初田令推行過均田製。
其次,武則天在邊遠地區實行軍事性屯田、營田。婁師德出身進士,天授初(690)兼任豐州(治今內蒙古五原)都督,依舊知營田事,率軍屯田,取得豐收,武則天降書慰勞說:“不煩和餘之費,無複轉輸之艱,兩軍及北鎮兵數年鹹得支給。”不久升任宰相。
郭元振亦是進士出身,才兼文武。長安元年,武則天任郭元振為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都督、隴右諸軍大使。涼州原先經常受突厥、吐蕃侵擾,元振去後,突厥、吐蕃再不敢至城下,“元振又令甘州(治今甘肅張掖)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由,盡水陸之利”,結果“積軍糧支數十年”。元振在涼州五年,“牛羊被野,路不拾遺”。
第三,武則天還重視和提倡興修水利。在她獨掌政權的21年裏,僅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就有19項水利工程,大者“引漢水溉田二百頃”,“引渠溉田百餘頃”,是有唐一代290年間地方水利建設蓬勃發展的時期。
唐代陶器
第四,武則天還以境內農田好壞作為獎懲地方官吏的標準。她親政後即規定,州縣境內“田疇墾辟,家有餘糧”,官吏則予以升獎;如果“為政苛濫,戶口流移”,則加以懲處,“輕者年終貶考,甚者非時解替”。
武則天的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其一,國家倉庫裏儲滿了糧食。史載,長安四年(704),“神都努藏儲粟,積年充實,淮海嘈運,日夕流衍”。其二,地方儲糧亦很豐富。義倉儲糧很多,“不許雜用”,以備荒年。其三,戶口顯著增加。永徽三年唐有戶三百八十萬,到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逝時,有戶六百一十五萬,幾乎增加了一倍,平均每年增長9.1%,這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這說明農業生產的發展加快了人口的增值,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唐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數據。
工業發達商業興,大唐國力世無匹
武則天時代的手工業也在快速發展進步。當時采礦業和鑄造業很發達,除國家開采外,亦允許私人經營,規定“凡天下諸州出銅鐵之所,聽人私采,官收其稅”。
武則天為頌揚自己的德政,曾經讓人立天樞,鑄九鼎,耗費大量銅鐵。天冊萬歲元年四月,天樞成,“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八麵,各徑五尺”。神功元年四月,鑄九鼎成,神都洛陽的“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餘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圖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餘斤”。
描述唐代紡織情景的圖畫
紡織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垂拱元年,尚方監有“短蕃匠5279人,績綿巧兒365人,內作使績匠83人,掖庭績匠150人,內作巧兒42人,配京都諸司使雜匠125人”,共5794人,其中純屬紡織工匠者598人,占工匠的十分之一多。製造出來的絲織品,質地精良,花色豔麗,久享盛譽。當時紡織業的發達,其特點一是地區相當廣泛,從內地到邊陲;二是發展程度高,不僅官營作坊分工細密,工匠眾多,而且出現了較大規模的私人作坊。
武周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市”的增加和城市貿易的發達。長壽元年,武則天令宰相李昭德增築神都外郭城,“城內縱橫各十街,凡坊一百十三,市三”,使洛陽更加宏偉、繁華。長安年間蘇攘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揚州地當衝要,多富商大賈,珠翠珍怪之產”。當時廣州的海外貿易很發達,很多外國商人每年都來此經商。
唐代錢幣
武周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又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達。史家在論述唐代前期交通、運輸盛況時都經常征引史書上這樣的記載,說此時“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艨船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這段話是長安三年(703)鳳閣舍人崔融在給女皇武則天上疏中說的,恰好證明武周時期的交通、商貿關係確實發達。
武則天三教並重,儒釋道大行天下
武則天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也是很大的,正是有了她的推動,才有了盛唐文化百花齊放的局麵。
作為一代女皇,武則天在文化史上的貢獻,還應著重研究她執政時期推行怎樣的文化政策。盡人皆知,在國政文化現象中,思想文化史深層次的,起決定作用的載體和表現。武則天對各種宗教持什麼態度呢?論者多認為武則天出於當女皇的政治需要利用佛教,而貶低,排斥道教、儒教。實際上,武則天輔政和獨掌政權的44年中雖然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有時崇佛,有時尊儒,有時佛道並重,但大體上推行唐初以來奉行的三教兼容、崇佛信道尊儒的文化政策,促其共同發展,並沒有用行政手段強行壓製、排斥一種宗教。
我們說武則天三教兼容,各為所需,並不等於說她沒有固定的宗教信仰。武則天崇佛是一貫的。她於武德七年(624)生於長安。隋唐之際崇佛氛圍此時仍籠罩著長安。她的母親楊氏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受其母親佛教思想的熏陶,武則天自幼便飯依佛門,正如她後來所說“聯幼崇釋教,夙慕歸依”。唐太宗死後,她曾人感業寺為尼姑三年多,進一步熟讀了佛教經典。她二進宮後,與崇佛的唐高宗日夜相伴,又深受其佛教思想的影響。高宗也是一位崇佛信道尊儒的皇帝。顯慶四年(659),僧人智瓊等奏請弘護法門寺真身佛塔,高宗即予“錢五千貫、絹五千匹”以充供養,又以絹三千匹令造與自己等身的阿育王像,餘錢修塔霆。次年將法門寺佛骨舍利迎入東都洛陽宮內供奉,武則天則“舍所寢衣帳直絹一千匹,為舍利造金棺銀撐,數有九重,雕鏤穿奇”。
可見二人崇佛極為真誠。至天授元年(690)前後,武則天為了當女皇和鞏固武周政權,崇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因為她發現,佛教《大雲經》中記載,有一名叫淨光的天女,實為菩薩,“為化眾生,現受女身”,“女既承正,威服天下”,這使她欣喜不已。天授元年(690)七月,薛懷義與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實為注疏)4卷“表上之,言太後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武則天立即下令頒行天下。天授二年(691)四月,則天女皇又下令:“釋教宜在道教之上,僧尼處道士之前。”可見武則天與佛的關係,既有發自內心的虔誠信仰,又有出於政治需要的利用。
唐代圖畫
武則天信道另有原因。她初期信道,是為了迎合高宗崇道的心理,以取得和鞏固輔政地位;晚年癡迷道教,以求延年益壽。唐初高祖、太宗、高宗三帝皆崇道,他們自稱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後裔。正如台灣一位教授所說:“大唐自謂老子是其始祖,故官方敘三教位次先後為道、儒、佛,甚至天皇(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遂使老子地位顯然遠高於先聖(孔子)與佛。”多年生活在長安宮中的武則天,對此自然耳熟能詳。上元元年(674),則天武後進號天後,向高宗進言十二事,其中一條是“王公以降皆習《老子,把《道德經》指定為王公百官必讀的教科書。其後,武則天與許多道士交往很熟。道士郭行真“出人宮掖,為則天行厭勝之術”。
她與道士潘師正、司馬承禎等人交往甚密。永隆元年(680)春二月,高宗與則天武後、太子李賢至嵩山處士田遊岩、道士潘師正住宅拜訪,成為聲播遠近的大事。但自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病亡後,武則天對道教的態度似乎逐漸冷淡下來,究其原因,是由於武則天獨掌大權,當女皇的欲望日漸增強,而道教與儒學一樣都不能為她當女皇提供根據。於是武則天對佛教情有獨鍾。待女皇寶座穩固後,她崇佛之心稍淡,信道之舉又日漸升溫。其顯著標誌,就是萬歲通天元年(696)六月,武則天頒布(僧道並重救》,取消了天授二年(691)四月頒發的《釋教在道法上製》。
聖曆元年(689)正月,又頒布《條流佛道二教製》,說:“佛道二教,同歸於善,無為究竟,皆是一家”,從理論上把道教抬到與佛教等同的地位。有學者認為,武則天尊崇道教,除政治上的需要外,還有兩大原因,一是“為了燒煉黃金,聚集錢財”,二是“為了求金丹,幻想長生不老”。其實,武則天晚年何以癡迷道教,主要原因是為了延年益壽。萬歲通天元年(696)她登封嵩山後,以為大周江山已經鞏固,天下從此太平,便一味企求長生不老。她贈書道士,“倘蒙九轉之餘,希遺一丸金藥”。她向嵩山投放“金簡”,表白自己想做“長生神仙”。
久視元年(700)五月,她在三陽宮避暑時,因服食胡超(原為僧人後出家學道)所製長生藥,改元久視。甚至她晚年選擇男寵的條件,亦是會長生術者優先。史載,武則天最後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昌宗是由太平公主推薦的,昌宗又推薦“易之材用過臣,善治煉藥石。即召見,悅之”。
武則天尊儒更多的是出於輔政、治國的需要。在她當上女皇的前後,由於儒家經典那種重男輕女的傾向,使她一度漠然視之。除此之外,她在初期和後期都是大力提倡習讀儒家經書的。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至遲在隋唐之際儒學已躋身三教之一,並占據著正宗地位。唐初高祖崇道,武德八年下詔“老先,次孔,末後釋宗”,確定了道、儒、佛的三教次序。
但幾年後,太宗便大力提倡儒教,說“騰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後來又命顏師古編成《五經定本》,命孔穎達撰寫《五經正義》,以儒教為正宗。到了永徽四年三月,高宗“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明經令依此考試。應該說,當時武則天接觸最多的書籍莫過於儒家經典。在武則天命人撰寫的著作中,也以儒家類為最多。
《舊唐書?則天皇後本紀》載:“太後嚐召文學之士周思茂、範履冰、衛敬業,令撰《玄覽》及《古今內範》各百卷,《青宮紀要》、《少陽正範》各三十卷,《維城典訓》、《鳳樓新誡》、《孝子?列女傳》各20卷,《內範要略》、《樂書要錄》各10卷,《百僚新誡》、《兆人本業》各5卷,《臣軌》兩卷,並文集120卷,藏於秘閣。”
《新唐書?則天順聖皇後武氏傳》載:“後武則天:乃更為太平文治事,大集諸儒禁殿,撰定《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誡》等,大抵千餘篇。”其中,至今尚存的《臣軌》,如上文所述是武氏自撰的,廣征博引《管子》、《呂氏春秋》、《老子》等書的論斷,然而征引最多的則是儒家的五經、《論語》中的詞句及臣下事君要“至忠”的思想。這不僅說明武則天精通文史,更能證明她是尊儒的。
唐代各國供養人圖畫
武則天晚年對待三教的最大舉措,是命令其親信兼情人張昌宗領銜,由大手筆張說、李嬌、沈儉期、宋之問等人修撰,於長安元年編纂成集儒、道、佛三教精品的《三教珠英》。這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部三教文獻彙編。這標誌著從唐高祖、太宗開創,高宗繼承,至此形成了三教兼容,在競爭中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繁盛局麵。三教鼎盛局麵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文學、史學、音樂、舞蹈、繪畫、學校教育、建築藝術等各個文化領域的發展,促進了盛唐文明的絢爛多姿。這是武則天在文化史上的重大貢獻。
科舉製度大發展,文武並重聚人才
武則天對科舉製度的發展也是有極大貢獻的,正因為她大力提倡科舉製,才有了唐代在文化上的全盛局麵。
科舉製度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拔錄用人才的方法,最早起源於隋朝。隋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製,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據史載,開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誌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