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誌著科舉製正式誕生了。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製》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麵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製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曆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製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製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製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古代科舉考試情景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隻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隻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隻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至高宗、武則天時,科舉製又有了很大發展。武則天在科舉製度史上的主要貢獻有如下幾種:
1.開創殿試
殿試因考試地點大都在京城殿廷,由皇帝親臨殿廷策問貢舉人,故這種考試方式稱殿試,又叫廷試。如同所講述的,史書明確記載殿前試人始於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
殿試是皇帝親臨殿廷策問貢舉人的一種考試方式,也是科舉製度中製舉的最高形式。因考試地點在京城宮殿朝廷,故稱殿試,又叫廷試。殿試始於武則天載初元年(690)《唐會要》記載,這年二月十四日武則天“試貢舉人於洛城殿前,數日方畢。殿前試人,自茲始也”。(資治通鑒》雲,這年“二月,辛酉(十四日),太後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通典》亦雲,“武太後載初元年二月,策問貢人於洛城殿,數日方了。殿前試人自此始”。此時距離武則天登基隻有7個月,雖未當女皇但獨掌大權同皇帝無異。因此,毫無疑問,殿試是武則天開創的,這種皇帝親臨策試,很好地減少了作弊現象的產生,並且在影響力上也極大地推動了科舉製的發展。
2.初設武舉
在武則天掌權之前和執政的初、中期,科舉項目雖然較多,但都屬於文科舉,與武藝無涉。史載,武則天晚年重返長安大明宮的第二年,於長安二年春正月,在長安“初設武舉”,所以,武舉是武則天的曆史功績。
武舉,又稱為武科,是唐代選拔武才、武官和武將的重要考試科目,它包括常科和製科兩種,但通常人們多作常科解。在唐代,武科雖然沒有文科影響大,但因其特殊的作用,因此它常與選拔文官的進士、明經等科目相對應。
武舉中有長垛、騎射、馬槍、步射、材貌、言語、舉重七項,每項皆經考試決出名次。史書又雲,武則天“長安二年教人習武藝,其後每歲如明經、進士之法,行鄉飲酒禮送於兵部”。
從此在應試的群體中,除雲集大批舞文弄墨的飽學之士,還躍動著許多舞槍弄箭的曉勇將才,無疑,這對於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保衛遼闊的疆土和強身健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為後代所繼承。
武則天為什麼創設武舉呢?說起來大致有這麼幾條原因:
《新唐書?兵製》曰:“自高宗、武後時,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壞。”所說的府兵製指的是一種兵農不分、兵農合一的兵役製度。通俗地解釋就是,如果有了兵事,就拿起武器為卒武;如果沒有兵事,就分散在各地,務農種地,而且是大部分時間在家種地,偶爾才治武,這種府兵製實際上有名無實,最大的弊端是造成兵源流失。因此說府兵製敗壞是創設武舉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外患不斷,而朝廷武將乏才。唐太宗是馬上得天下,對各方外族首領熟稔於恩威兩手並用,等到高宗晚年及武則天執政時,周邊地區日益不寧,突厥、契丹、吐蕃尤甚,而朝廷對軍事人才的培養相對滯後。迫於形勢也必須加強武力人員的培訓;第三就是擴大統治基礎,維護周武政權。也就是說,開武科選拔人才,不過是武則天網羅黨羽、構築其社會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武則天創設武舉,其實也是曆史的必然。因為武舉產生時,唐代實施科舉考試製度已經有八十多年了,其間在高宗晚年時,文舉考試中的主幹科目進士、明經都曾進行過重大的改革,科舉考試總體水平的提高,自然會給新考試科目的開設以積極的影響。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武舉常科分為兩大科目,即平射與武舉:平射科隻是考定位射箭,主要是檢驗應試者射箭的準確度和力度;而武舉科對應試者的要求就比較全麵了,既有掌握不同兵器的要求,如射箭與馬槍;也有技術力量的要求,如射箭、馬槍、舉重等;還有身材相貌、言談舉止的要求,如才貌和言詰等。相對而言,武舉科在考試占據著主要的地位。
武舉和文舉一樣,除了常科外,也設有製科。因為製科是應不時之需而設置的選拔武人的科目,因此它往往作為常科的有效補充。如鳳儀二年(677),朝廷下《求猛士詔》:“令關內河東諸州,廣求猛士“。具體要求是“旅力雄果,弓馬灼然”(見《唐大詔令集》卷一0二),而唐代關於武舉的最早記載則為《冊府元龜》卷六七所記貞觀三年(629)詔征的“文武才能,灼然可取。”一般地說,它比規範而略嫌刻板的常科更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
3.增加製舉次數和常舉的難度
唐代科舉製度主要分常舉與製舉兩種。常舉是按“常貢之科”經常舉行的考試選官製度,主要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目。
製舉是由皇帝臨時特詔舉行的科舉考試,即“其天子自詔者曰製舉”。舉行的次數較少。唐代製舉“始於顯慶,盛於開元、貞元”。高宗顯慶三年(658)二月,設誌烈秋霜科,韓思彥及第。武則天執政後,增加了製舉次數,從永隆元年(680)至長安二年(702),幾乎每年都有製舉。同時,增加了常舉各科考試內容的難度。特別是明經、進士等科。由於製舉是皇帝親自倡導的,甚至親臨策試,因而對科舉製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4.進士成為諸科之首
在武則天時期,進士成為科舉中諸科的重心,尤其是鹹亨年以後,每年考取進士的人數比貞觀年間擴大一倍,平均有二十餘人。而且越來越重視以文章取士。史家稱這和“太後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有直接關係。這種風尚有力地促進了盛唐文壇上的極大繁榮。與以門第取人的九品中正製比較,這種“學而優則仕”的科舉製度無疑是曆史的進步。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都是在這個時期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傑出人才。
武則天時不僅進士科錄取的人數大增,並且還開設很多製科。因為武則天常住東都洛陽,自永昌元年(689)又開始在東西兩都取士,據張說《四門助教尹守貞墓誌》載:“長安(武則天年號)之初,大開貢舉,是年千五百人。考功召先生課核淑慝,時稱無滯焉。”可見應考人之多。同年2月,武則天還在東都洛陽洛城殿親自試策貢士,被後世認為是科舉上的“殿試”之始。雖然這隻是皇帝的一時心血來潮,和後來宋代確立的殿試並不相同,但卻突出地體現出武則天對科舉取士的高度重視。
武則天發展科舉製度的巨大社會效益,就是提高了官僚隊伍以及全體知識分子的文化素質。先以宰相集團為例。史書雲:“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要事,其任重矣。”據統計,高祖朝宰相12人,通過科舉人仕者隻有1人,占宰相總數的8%;太宗朝宰相29人,科舉人仕者3人,占10%;高宗朝宰相37人,科舉人仕者11人,占23%;而則天朝宰相75人,科舉人仕者27人,占30%。比例之大,遠超前代。這裏的“則天朝”,是指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死後武則天獨掌政權的21年,即“武周時期”。而顯慶五年(660)以後的高宗朝,實際上也是由武則天參政、輔政的。
高宗、則天朝通過科舉人仕的宰相逐漸增多,不僅表明門蔭製度的日趨衰落,而且標誌著宰相集團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再以各朝進士及第者增多為例來說明,高祖朝56人,太宗朝205人,高宗朝555人,則天朝464人。高宗、則天朝總共錄取進士1019人,總見科舉製的平波發展。
魏之穀、杜審言、郭元稹、沈全奇、宋之問、漲錢、蘇俄、宋章、張子昂、劉誌義、張柬之、賀知章、張九齡等進士,就是在這個時期金榜題名的。章說是在武則天創立“殿試”時顯露頭角的。他們中有的成為中樞賢相,有的成為文壇巨星,有的成為著名史家,在盛唐文化中大放光彩。從此,文學之士代替了世襲貴族,逐漸成為唐代官僚隊伍的主角,進而提高了整個知識分子階層的文化素質。因此可以說,武則天發展科舉製的貢獻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古代科舉考試情景
重吏治各司其職,馭天下唯才是用
武則天通過科舉、自舉和別人推薦,選拔了一批傑出的人才,成為武周政權的中流砥柱,如狄仁傑、姚崇、宋璟、魏元忠、韋安石、朱敬則、蘇良嗣、徐有功等人。其中,姚崇、宋璟,後來成為開元時期的賢相。
吏治對社會狀況至關重要,武則天知道,對官吏光用法律的形式來約束是不行的,要使他們“稱職”必須加強教育,使其懂得為臣之道。為此,她親自撰寫《臣軌》一書,從十個方麵對臣下提出要求:同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信、縝密、廉潔、良將,利人。
顯然,其中心思想是要求臣子成為德才兼備,忠君愛國的人物。由於此書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要求嚴而不苛,因而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使武周時期官員較為廉潔奉公。
改唐為周時,武則天67歲。已近古稀之年的她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史載,“太後春秋雖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覺其衰。”“臨禦天下,憂勞兆庶。宵衣佇旦,望調東戶之風;旰食忘眠,希緝南熏之化。”為了使各項政令有益於民,武則天十分注意了解民情。早在參與朝政之前,她就認識到上下蒙蔽的壞處。稱帝後除繼續利用銅匭等手段外,還常常派遣使節至民間調查,有時會親自過問民間之事。聖曆元年,武則天曾問群臣:“比在外有何好事?”久視元年,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陸元方因說:“人間細事,不足以煩聖聽”,而被武則天免去了宰相職務。
根據了解到的實際情況,充分聽取大臣意見後,再采用相應的政策,是武則天的一貫做法。為了及時處理各種問題,武則天除每日早朝以外,還特令宰相輪流宿值。她深知掌握實權的重要,因而總是緊握權柄,防止大權旁落。
武則天特別注意人才的擢拔。早在即位前,她就多次頒發《求賢製》,大力搜羅人才。登基後,在這方麵做得更加突出。除大力度重視並發展科舉製外,她還要求臣下自薦並推薦人才。
對官員大力提倡自薦,此外,確有才能,願意進仕者平時可以投匭自薦。鑒於許多名士不願意自薦的情況,武則天特別強調推薦,把薦舉人才作為官僚的一項任務。有時還特別要求某些大臣薦舉有關人才。如聖曆元年,令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
當然,武則天是要求推薦真賢的。範履冰因推舉犯逆者而被殺。狄仁傑薦其子光嗣為地官員外郎,很稱職,贏得了武則天的誇獎。
由於通過各種渠道、命令、鼓勵薦舉人才,又不限門第高低、富貴貧賤,也不限種族、離京遠近等,因而,選司空前忙碌。對此,今人謂之“太濫”。其實,這正是武則天超越其他帝王的地方。她敢於衝破以往狹窄的選官範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因而謀臣猛將和文苑俊傑湧現,這不僅是治理大周所需要的,而且也為後來開元盛世的出現準備了一個重要條件。
武則天堅持對眾多的官員進行篩選,對於從各地搜求來的人才,武則天皆予厚待,能很好地做到“量才授職”。如在天授二年創立的試官製度,即讓搜求來的人才擔任一定職務而鍛煉他們的政治才幹,則又是一大膽創舉。武則天在他們赴任時,往往賜袍訓誡。不僅如此,武則天還加強了左右肅政台的力量,常常派使者對官吏進行督查。檢查的項目很多,達30餘項,全麵衡量,以確定升降。對情況比較突出的,武則天皆親自予以處理。史載,她的堂姐的兒子宗秦客兄弟居官貪濁,“奸髒事發”,武則天毫不留情,將他們“配流嶺外”。⑩對於智能之士,武則天往往破格提拔。如殷仲容精通書法,知名當時,武則天愛其才,官至申州刺史。後來促成“開元盛世”的許多著名大臣,都經受過武則天的賞識和提拔。姚崇、宋璟、張說就是如此。
武則天選拔人才時沒有成見,主要看其是否稱職:即使是敵人的後代,隻要有真才實學,又能改變政治態度的,她都盡量擢為己用。如上官婉兒,是李唐五言詩“上官體”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被武則天以“大逆之罪”治死,同時抄家滅籍。時年一歲的上官婉兒及其生母被充作宮婢,發配東京洛陽宮廷為奴。上官婉兒14歲那年,太子李賢與大臣裴炎、駱賓王等策劃倒武政變,上官婉兒為了報仇也積極參與。但事情敗露,太子被廢,裴炎被斬,駱賓王死裏逃生。上官婉兒以為自己也將被處死,但結果卻完全相反:竟被武則天破例收為機要秘書。其原因主要是上官婉兒有才,而武則天又尤為愛才。
上官婉兒14歲時曾作了一首名為《彩書怨》的詩,被武則天無意中發現。武則天不相信這麼好的詩竟會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內剪彩花為題,讓她即興作出一首五律來,同時要用和《彩書怨》同樣的韻。婉兒就很快寫出:“密葉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的詩句。武則天看後連聲稱好。所以後來武則天決定對婉兒處以黥刑,即在她的額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塗進去。並把婉兒留在自己身邊,此後,武則天又一直對婉兒悉心指導,培養她、重用她。婉兒從武則天的言行舉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國天才、博大胸懷和用人藝術,對她徹底消除了積怨和誤解,代之以敬服、尊重和愛戴,並以其聰明才智,替她分憂解難,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武則天此舉,表現了一種容人的大度,也反映了一種待人的風格。
另外,契丹將領李楷固善用飛索,馬上功夫超群,曾擒官軍將領麻仁節、張玄遇等人。被俘後,武則天“惜其才不殺,用以為將”。以寬容而待人的謀略,正是用人的高超藝術。可見武則天深諳此道。
武則天也比較尊重並注重保護諫臣。如狄仁傑(630-700),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先後任大理,侍禦史、文昌右相及地方官多年。在出任豫州刺史時,正值趙王李貞叛亂,被武則天遣宰相張光輔率軍平定,緣坐此案者六七百人,籍沒者五千口。
司刑使逼促行刑,仁傑知多為無辜者,設法緩刑,密表上奏武則天,特救敕之,減死配流。豫州囚徒至流所,立碑感激仁傑活命之恩。但仁傑因批評張光輔縱兵橫暴,殺歸降之眾,光輔懷恨在心,還都後奏仁傑不遜,左授複州刺史,又為洛州司馬。不久武則天即察明狄仁傑在地方的善政和張光輔的誣告。天授二年(691)九月,武則天任狄仁傑為地官侍郎,與冬官侍郎裴行本並同平章事,晉升為宰相。武則天問仁傑:“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潛卿者名乎?”仁傑說:“陛下以臣為過,臣請改之;知臣無過,臣之幸也,不願知進饞者名。”
武則天很佩服仁傑這種美德,久視元年(700)閏七月,武則天欲造大像,需錢數百萬,令天下僧民每日出一錢讚助修建。仁傑立即上疏諫淨說,僧尼的錢也是來自百姓,“工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而近來“水旱不節,征役稍繁”,應當“寬征鎮之搖,省不急之費”。武則天立即采納,遂罷此役。武則天重用狄仁傑,群臣莫及,常稱為“國老”而不呼其名。仁傑直言不諱,武則天虛心聽納。仁傑因年老有病多次請求退休,武則天不準。仁傑上朝,武則天不讓他行跪拜禮,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並免去值夜班,還告誡其同僚說:“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同年九月,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為之舉哀,廢朝三日,哭泣著說:“朝堂空矣!”從此,朝廷每有大事而不能決斷時,武則天便想到狄仁傑,感歎地說:“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武則天雖然能謀善斷,但也能虛心納諫,這點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大凡能謀善斷的人常常會自以為是,不願聽別人的見解,但武則天不同,她雖然很聰明,計謀很多,但也很能聽從別人的意見。在《臣軌》一書中,武則天就提出,臣子應“外揚君之善,內匡君之惡”。
有一段時間,就是武周代唐之際,就是改朝換代之初,武則天為穩固政權,繼續重用酷吏,獨斷專行,似乎不能納諫,但這是由當時的環境決定的。政權穩固後,武則天一方麵打擊酷吏,把他們一一殺掉;另一方麵,健全諫官製度,越到後來越為突出。
中國曆史上有一些有作為的皇帝,統治前期頗能納諫,但到晚年卻往往剛愎自用,如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這裏可拿武則天與唐太宗比較。唐太宗於貞觀初中期素以納諫著稱,但到了暮年,“慮人致諫”或“杜諫者之口”;而武則天則不然,晚年愈能納諫,對於臣下的批評意見,她也能虛心接受。如延載元年九月,武則天出梨花一枝以試宰相。宰相皆以為瑞,杜景儉獨不以為然。武則天說:“卿真宰相也”。
武則天重用酷吏是她人生的一大汙點,但處於她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不用酷吏整下一大批反對者,她是難以在後來當上皇帝並坐穩那個位置的,但不管怎樣,武則天是個私欲和權力欲極強的人,在曆史上犯下的錯誤是實實在在的,她重用酷吏的罪惡行徑也不容抹殺。
武則天勵精圖治,躬親庶政,通過各種方式選拔有用之才,健全中樞機構,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因而,武周時期在政治上下情得以上達,而且朝廷政令也能夠雷厲風行,直達邊陲。她重用的人才中,許多人都成為唐玄宗時期的重要大臣,為開元盛世局麵的開創立下了大功。下麵簡述幾位:
1. 姚崇,唐高宗永徽元年出生於陝州(今河南三門峽陝縣)一個武將之家,祖籍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姚崇二十歲時,父親病故,隨母親遷回汝州梁縣廣成外婆家。姚崇繼承了父親的尚武遺風,每日以習武為功課,經常同鄉裏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獵比武。十數年堅持不懈的鍛煉,練就一身強健的體魄和勇猛無畏的精神,諸般兵器無所不通。後來飽學之士張憬藏遊學路經廣成,落腳姚崇家,見姚崇氣宇軒昂,眼神裏透出一股靈氣,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與之交談起來卻感到他知識貧乏,文理欠通,力勸姚崇好好讀書,增長識見,並鼓勵說:“廣成是上古賢人廣成子所居之地,黃帝曾問道於廣成子。你將來當以文才顯名,很可能做到宰相一級大官,不要自暴自棄,要好自為之!”
從此,姚崇潛心修文,刻苦攻讀,學業大進,參加科舉,考中進士,步入政壇,入朝論政,答對如流,且下筆成章,得到武則天的賞識,初拜侍郎,後連續升遷,成為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宰相,是中國封建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姚崇像
姚崇入朝做事,負責理案刑獄,正值武則天時嚴刑峻法橫生,他執法公正,把許多人從冤獄中解放出來,引起朝野注目,官職連續晉升。公元698年,武則天破格提升他為尚書,兼相王李旦府長史。五年後,因得罪武則天內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借突厥犯境之際調任安撫大使。臨行推薦張柬之任宰相。705年,武則天病重,姚崇從邊關返京,同張柬之密謀誅殺了張氏兄弟,逼武則天讓位給太子顯。李顯複位,以姚、張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為梁縣侯。中宗繼位,武家勢力十分強大,姚崇沒有接受相位,以種種借口出任亳州刺史。之後出現了張柬之被殺、武三思和韋後掌權,太子殺死武三思,韋後和安樂公主毒死中宗掌握朝中大權,李隆基發動政變殺死韋後擁李旦繼位的宮廷權力爭鬥。姚崇幸免於難。
睿宗李旦繼位後,於公元710年,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第二次當了宰相。因太平公主想走母親的道路,掌握大權。姚崇向李旦建議將太平公主安置洛陽,諸王派往各州,確保東宮李隆基之位。沒想到昏庸的睿宗李旦竟然將姚崇的話如實轉告了太平公主,使事情敗露。李隆基為爭取主動,以姚調撥兄妹關係為由,貶姚崇為地方官。這任宰相在職還不到一年。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繼位消滅了太平公主的黨羽,鞏固了地位,決定起用姚崇為相。十月,唐玄宗在驪山下舉行盛大閱兵式,參加的有二十萬軍隊,旗幟相連五十餘裏,但軍容不整,秩序紊亂。看到這種情況,玄宗大怒,下令把閱兵式總指揮宰相兼兵部尚書郭元振罷官流放。召姚崇速赴驪山行營。姚崇趕到驪山時,玄宗正遊獵於渭河之濱。玄宗問姚崇:“卿頗知獵否?”姚崇回答:“臣少孤,年二十居廣成澤,目不知書,唯以射獵為事。四十歲方遇張憬藏,謂臣當以文學備位宰相,無為自棄。爾來折節讀書,今雖官位過忝,至於馳射,老而猶能。”於是指揮卒伍,呼鷹放犬,投槍射箭,進退有序。玄宗很稱意,即拜姚崇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姚崇任宰相三年,實行了選賢任能、獎勵清廉、精簡機構、裁減沉員、懲治貪官、愛護百姓的清明政治,為“開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礎。姚崇被譽為“救時宰相”,與唐太宗時的房玄齡、杜如晦並稱為賢相。
2.宋璟,邢州南和(今屬河北)人。博學,工於文翰,進士出身。為官剛正不阿,“則天甚重之”。長安三年,有一次武則天在宮中設宴,令朝臣權貴侍宴,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皆為列卿,位三品,宋璟為左禦史台中,本階六品,座位在易之等人之下。易之素怕宋璟,欲同璟拉關係,虛位以讓,“公第一人,何乃下座?”宋璟說:“才劣品卑,張卿以為第一人,何也?”當時許多人因二張是內寵,不敢怠慢,不稱官名,呼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天官侍郎鄭善果對宋璟說:“中垂奈何呼五郎為卿?”宋璟說“以官言之,正當為卿;若以親故,當為張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鄭善果一何懦哉!”
史書說宋璟“其剛正皆此類也”。正因為宋璟剛正不阿,所以經常遭到酷吏、男寵們的攻擊和誣陷,但“則天察其情,竟以獲免”。但宋璟待人和善,與人友愛,朝野讚譽他為“有腳陽春”,意言他如一縷春風,走到哪裏都似春風煦物,讓人倍感溫暖。
3.魏元忠,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太學生出身,高宗時任監察禦史。光宅元年(684),武則天摧為殿中侍禦史。
徐敬業據揚州叛亂後,武則天令元忠監軍鎮壓,因功摧為司刑正、洛陽令。聖力二年升宰相。他不畏,二叱‘夕又。男寵張易之慫恿家奴欺壓百姓,他“答殺之,權豪莫不敬憚”。
他屢遭酷吏迫害,三次被流放,但旋即回朝,繼續同權貴鬥爭,其主要原因就是有武則天撐腰。
4.韋安石,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應明經舉,曆任州縣官,武周後期主要宰臣之一。他出身於官僚世家,應明經舉及第,初任乾封縣尉。永昌元年,遷任雍州司兵參軍。宰相蘇良嗣賞識他有才幹,向武則天推薦,擢升為膳部員外郎,再遷並州司馬。在任有政績,武則天曾親筆致書慰勞說:“聞卿在彼,庶事存心,善政表於能官,仁明彰於鎮撫。如此稱職,深慰朕懷。”後被擢拜並州刺史,後曆任德州、鄭州刺史。
韋安石生性敦厚,為人持重,為官嚴明清正。遷為文昌丞不久拜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當了宰相,又兼任太子左庶子。長安三年,擔任東都洛陽留守,兼管天官、秋官兩尚書事。不久知納言事,仍為鳳閣鸞台三品、兼太子左庶子。
武則天在暮年時仍想穩住自己的統治地位,牢牢掌握最高權力,於是組成了以張易之兄弟為中心的新的政治勢力,將朝政大權多委托於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二張憑借武則天的寵愛,橫行於朝,欺壓大臣,迫害正直之士,引起朝中許多官員的強烈不平。韋安石不畏權貴,反對張氏兄弟。一次,武則天在宮中設宴,張易之引來蜀中商人在席前嬉戲,安石立即向武則天奏諫,認為不應將商人引入宮內,有失朝廷威嚴。武則天無話可對,安石立即命左右將商人趕出,在座大臣皆驚,武則天見他言詞正直,也無可奈何。鳳閣侍郎陸元方退席後對人說:“此真宰相,非吾等所及也。”
長安四年七月,張易之兄弟五人貪贓枉法的事情敗露,被同時下獄。武則天借口張昌宗合藥有功,將其赦免,並令複職。接著,韋安石又檢舉張易之等的罪狀,武則天無奈敕付韋安石、唐休璟審問。但隨即在八月又將韋、唐二人調為外官,安石去揚州任大都督府長史,草草了結了對張易之的審訊。但是,對立兩派的政治鬥爭並未緩和,反二張派的朝官很快組成了政變集團,趁武則天臥病,於長安四年正月二十二日,以武力衝人內宮,殺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及其黨羽,逼武則天交出政權,擁中宗李顯複位。
中宗複立,以韋安石原任過自己的侍讀、左庶子之職,懷有舊情,尤其是他反對二張的政治態度,受到中宗一派的讚賞,立即將他從揚州調回朝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參議政事。不久,又升任中書令,封鄖國公,食300戶。後又相繼擔任相王李旦府長史,戶部尚書、侍中、監修國史等。
5.朱敬則,亳州永城(今屬河南)人,初以辭學知名,任小縣官,長壽元年武則天破格摧他為右補網,長安三年又升為宰相。他為官清正,敢於直言諫淨,並以用人為先。他向武則天推薦的裴懷古、魏知古、張思敬等人,都很稱職,“則天以為知人”。蘇良嗣,雍州武功(今屬陝西)人。垂拱二年任宰相。有一次在朝堂遇男寵薛懷義,懷義不為禮,良嗣大怒,“命左右摔曳,批其頰數十,”懷義跑去向武則天訴苦,武則天說:“阿師當於北門出人,南牙宰相所往來,勿犯也。”可見武則天並不是沒有原則的袒護男寵。
6.徐有功,名宏敏,字有功,山東臨沂人,青年時期舉明經及第。曆經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禦史、司刑寺少卿等。長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則天時期與酷吏鬥爭的一麵旗幟,也是曆史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對他有“雖十歲未見其比”之讚譽。
武則天當政時,徐有功曆任蒲州司法參軍(地方司法官員)、左肅政台侍禦史、司刑少卿(大理寺司法官員)等官職。當時,酷吏恣橫,構陷無辜,嚴刑峻法,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獨徐有功犯顏護法,三次被罷官,但矢誌不渝,前後共救了數十家人。有一次,博州刺史因罪被誅殺,牽涉到官吏顏餘慶,武則天指令酷吏來俊臣審理此案,來俊臣給顏餘慶定下了謀反的罪名。在朝廷上,來俊臣向武則天彙報時,侍禦史魏元忠也認為應該判顏餘慶死罪,武則天下旨批準。徐有功卻堅持顏餘慶不是“魁首”,不能誅殺。武則天大怒,斥問:“何謂魁首?”徐有功說:“魁者,大帥;首者,元謀。”後來,武則天免除了顏餘慶的死罪。
有一個叫韓紀孝的人,在徐敬業謀反時接受了偽官職。在朝廷審理徐敬業謀反案時,韓紀孝已經死了,但負責審理此案的顧仲琰卻要求籍沒韓紀孝的家產,武則天予以認可。徐有功抗辯說:“人已經死了,就不應該再追究其罪,更不應該株連其他人。”後來因為這個案子獲得寬恕的百姓就有幾十人。
徐有功曾經對自己的親人說:“今身為大理,人命所懸,必不能順旨詭辭,以求苟免。”當時,告密者通常采取誘使他人的奴婢狀告主人的辦法,以求獲得官府的功賞。潤州刺史竇孝諶的妻子龐氏被奴婢誣告,監察禦史薛季昶審理認為應該判龐氏死罪。其子到徐有功處訟冤,徐有功一邊發文要求停刑,一邊上奏武則天。薛季昶十分惱火,彈劾徐有功枉法,罪當處死。徐有功卻說:“豈吾獨死,而諸人長不死邪?”武則天召見並責問他說:“公比斷獄多失出,何耶?”徐有功回答:“失出,臣小過;好生,陛下大德。”武則天知道徐有功是忠臣,於是,免去了龐氏的死罪。
徐有功死後,武則天追贈他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顯登位後加贈他為越州都督(一品)頭銜,並特下製書表彰:“節操貞敬,器懷亮直,徇古人之誌業,實一代之賢良”和“卓然守法、雖死不移。無屈撓之心,有忠烈之議。”
武則天鼓勵臣下直言,破格用人,事例很多。因此,後來唐中期的宰相陸蟄讚揚武則天善於用人,賞罰分明,說:“深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者旋,才能者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亦認為,武則天“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這些評語是符合實際的。這正因為如此,在她執政期間社會秩序安定,即使發生了徐敬業起兵那樣較大的動亂,也沒有爆發農民起義,正如當時的陳子昂所說的,“揚州構禍,殆有五旬,而海內晏然,纖塵不動”。
實行建言十二策,貞觀遺風啟開元
為使國家大治,武則天實行了“建言十二事”,為普通百姓和中下級官員著想,為他們爭得利益,贏得了絕大多數百姓和官員的擁護。具體內容是:
1.勸農桑,薄徭賦;
2.免除三輔一帶百姓徭役;
3.息兵,以道德教化天下;
4.在全國各地禁止浮巧;
5.節省功費、力役;
6.廣言路;
7.杜讒言;
8.王公以下皆習《老子》;
9.父在為母服縗三年;
10.上元以前勳官以給告身者無追覆;
11.京官八品以上者增加俸祿;
12.百官任職已久、才高位下者,得以晉階升遷。
這十二條,歸納起來是四大政策:一是富國強民,二是善用人才,三是籠絡百官,四是提高婦女地位。
武則天步入政壇後,風波迭起,頗不平坦,耗費了很多心力來應付局麵,但是太宗之魂從沒有離開她的頭腦。武則天自始至終把富民強國作為頭等大事來完成。她以巨大的魄力削弱貴族勢力,提拔重用了許多中小地主出身的官吏,擴大了統治基礎。她一再鼓勵農業生產,州縣荒地開墾並戶有餘糧的,州縣長官可得升遷。在她的統治期間,戶口增加,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
在她和唐高宗聯合執政時期,大唐從戰後恢複期進入蓬勃發展期,國力漸盛,人口激增,萬民樂業。這個因素,才是武則天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她的智謀、權術、心計,固然是她縱橫政壇的利器,但即便是一個絕頂聰明的政治家,如果漠視民意,或敢於倒行逆施,那是早晚都要被民眾情緒這個“覆舟之水”所掀翻的。
當時很多人詆毀武則天,說她陰毒、淫蕩,奪取了李唐的江山,對其“建議十二事”也不以為然。而“建議十二事”推行,穩定了社會,造福了百姓,為後來一些執政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史稱武則天統治時期有“貞觀遺風”,說她的統治大有貞觀之治的模子,現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讚武則天的業績說:“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但她也是具有創新思想的皇帝。她的許多創製打破陳規,影響千年。她是唯一突破陳腐禮製,呼喚婦女解放的皇帝,在數千年男權傳統社會中,她的呼喚徹雲霄,影響極大。
由此可見,武則天基本上繼承了貞觀之治的措施,發展了貞觀之治的局麵,她的統治具有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重要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但這一切,不能不說有武則天的很大功勞。
功績巍巍垂千古,惡行累累臭萬年
在武則天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雖有很多正確的舉措,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汙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官,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不管怎麼說,武則天稱帝後的種種舉措對於後來的盛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她作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曆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曆史功績相比,難以同日而語。她的曆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那塊“無字碑”一樣,隻能由曆史去作出評論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