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輝煌疆場的武將們(2 / 3)

清軍入關以後,鼇拜也沒有閑著,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鼇拜跟隨阿濟格進攻守衛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一路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又與多鐸一起瓦解了大順軍,攻克了六十三座城池。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鼇拜隨肅親王豪格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鼇拜一馬當先,身先士卒,率領軍隊勇猛擊殺。清軍攻破多處堡壘,繳獲大量戰馬,殺敵數萬,鼇拜繼續一路進發,除雲貴的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外,基本上肅清了四川的農民軍。一路大小戰役,鼇拜軍功卓著,為清初開國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樣的一員忠臣驍將,一直深得皇太極信任。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病逝後,肅親王豪格與多爾袞開始了帝位爭奪。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鼇拜與兩黃旗大臣索尼、譚泰誓死效忠先皇,極力擁護先帝之子肅親王為帝,抵禦多爾袞的奪位勢力,甚至不惜準備武力相抗。後來雙方各自讓步,擁立了幼子福臨即位。多爾袞利欲熏心,老奸巨猾,在鼇拜等人極力擁護先帝之子,使他無法即位後懷恨在心。成為攝政王後,他先後三次迫害誓死不屈服於他的鼇拜。第一次是在順治元年,鼇拜跟隨阿濟格征討大順軍立功後。由於阿濟格沒有及時奉旨班師回朝,且謊報戰功受到處罰。話說這阿濟格,他是順治的叔父,藐視小皇帝,私下呼順治為“孺子”。後來,多爾袞便使清廷下令鼇拜與固山額真譚泰回朝傳示此事,但兩人袒護阿濟格沒有照辦,結果戰功不可被論述,還被罰銀百兩。再後來,鼇拜還因為庇護譚泰等人,幾被革職。

第二次,順治五年(1648年)。部下冒領戰功,鼇拜也被處“革職罰銀”。後來鼇拜等人當初謀立肅親王之事被告發,懷恨在心的多爾袞便借此事大肆囚禁審訊眾人。鼇拜被論死,後被判自贖。次月,鼇拜又被告發在皇太極死時“擅自發兵丁守門”,再次被多爾袞革職為民。第三次,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生病,想要順治探望他,他就請貝子錫翰傳達,然而轉臉卻又責罪貝子褻瀆令規,還把鼇拜治了個包庇罪,再次論死,所幸後來被罰為降爵自贖。直到十一月多爾袞墜馬身亡,順治親政,鼇拜才不再受多爾袞迫害。雖然戰功赫赫,但在多爾袞執政時期,鼇拜也是受盡迫害,吃盡了苦頭,但始終未曾屈服多爾袞勢力,忠心為主,實屬高風亮節。

苦盡甘來,順治親政後,自然對忠心的鼇拜等人極其器重,鼇拜也全心全意參與處理各複雜煩瑣的朝事,表現出色。孝莊太後病了,鼇拜也不辭辛苦侍奉左右,順治看在眼裏,讚賞有加,因此對鼇拜也是十分關心信任。鼇拜舊傷複發臥床在家,順治也親臨探望,噓寒問暖。

以上看來,鼇拜實在是個忠心赤誠的好臣子,但可惜的是,如果他沒有在後來貪心專權,他與順治的君臣之事本應是一段沒有汙點的佳話。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順治帝福臨英年早逝。由於順治信任鼇拜,便立下遺詔由皇三子玄燁即位(即康熙),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異姓大臣輔政。此時,大權在握的鼇拜開始野心蔓延,一個受盡多爾袞迫害的人卻步了多爾袞的後塵。

四位輔政大臣一開始都合力輔佐小皇帝玄燁,但慢慢地局勢就發生了變化。年老的索尼無心過問朝事;蘇克薩哈是多爾袞舊部,靠告發多爾袞贏得順治信任,與鼇拜政見不和;遏必隆沒有主見,附和鼇拜;鼇拜軍功卓著,氣勢奪人,漸漸走上了專權奪政的道路。

康熙初年,清廷實行各種政策促進經濟生產與改善各地吏治,加強統治。而此時,朝廷內部的矛盾鬥爭也正在上演。黃、白兩旗的爭鬥從皇太極時便存在,眼下更越演越烈。兩旗分地不均,鼇拜挑起的“換地事件”加深了輔政大臣之間的意見分歧。在這樣複雜混亂的情況下,鼇拜野心蔓延,他不再像對皇太極與順治時那樣對康熙忠心耿耿了。他藐視小皇帝,在朝堂之上,鼇拜常常頂撞小皇帝,當著皇帝的麵嗬斥大臣。新年時,他還穿件僅跟皇帝帽結不同的黃袍。小皇帝康熙看在眼裏,但由於自己年幼,鼇拜在朝中黨羽眾多,也隻能忍氣吞聲。但麵對機智靈巧的康熙,鼇拜如此囂張,日後定會遭遇不測。

當時鼇拜大權在握,他挑起黃白旗積怨的“換地事件”,意圖打擊政敵--白旗的蘇克薩哈。內大臣費揚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邊的侍衛,對鼇拜不夠禮貌,鼇拜不忿,以“擅騎禦馬、取禦用弓矢射鹿”的罪名將其處死,還心狠手辣地迫害費揚古一家家破人亡。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違拗他換地的要求。大怒的鼇拜給他們強加了罪名就要處死,康熙深知三人無罪,全是因為得罪了鼇拜,但年幼的自己麵對老奸巨猾的鼇拜卻不能全然反對,於是隻是下令鞭打並沒收家產。但隻手遮天的鼇拜最後卻矯旨將三人處死,陰謀得逞,強行換地。小皇帝無法阻止,為這場冤獄痛心疾首。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病死,當時小皇帝玄燁年滿14歲,聽取索尼上書開始親政。蘇克薩哈請求卸去輔政大臣之任守護先帝陵寢,以此誘導同為輔政大臣的鼇拜也按理辭職。鼇拜被擊中要害氣急敗壞,強加了眾多莫須有的罪名在蘇克薩哈身上,並強行處死。康熙極度痛心,幾乎忍無可忍。鼇拜借此除了反對他的大臣,更進一步加強了自身勢力,但也加快了他被康熙滅亡的腳步。

康熙麵對鼇拜的霸權奪政,忍無可忍,但鼇拜黨羽遍布內外,於是機智的康熙想出了一個妙招。他召集了許多親貴子弟組成“善撲團”,放在身邊成為自己的心腹。這些少年每日練習武術,不出一年個個武功高強。鼇拜看在眼裏,以為小康熙年少貪玩,不僅不擔心反而還高興,心想朝廷必將落在自己手裏。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的一天,康熙將鼇拜黨羽派往各地離開京城,使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衛戍權。一切準備妥當後,開始捉拿鼇拜。他派人召鼇拜進宮,鼇拜便大手大腳地來了,康熙事先布置了眾多武藝少年在宮中躲藏,鼇拜入宮後,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鼇拜猝不及防,束手就擒在一幫少年手下。捉拿鼇拜後,順治派人審訊,給其定下了30條重罪,本應斬立決。但念及鼇拜戎馬生涯,曆經三代,為清廷下了汗馬功勞,免除死罪,打入了大牢。鼇拜的黨羽們也按罪狀或死或囚。不久,鼇拜死在牢中,但康熙念及他戰功卓著,追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爵位世襲。

鼇拜一生南北征戰,身先士卒,拋頭顱灑熱血,曆經三代皇帝,功勳卓著。最終卻因為權欲熏心,敗在了年幼的康熙手裏。若不是他晚年貪權求勢,也能落個流芳百世。這一切與他自身的貪念有關,同時,古代封建主義王朝的不合理吏治製度,也是加重君臣權力鬥爭的罪魁禍首。

吳三桂:倒行逆施食苦果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曆史交彙時期,著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是幕後的推手,使得清朝進入北京的曆史進程大大提前。像他如此毅然決然地背叛自己的國家,然後又公開背叛自己的新主之人,曆史罕有。

吳三桂出身於遼東之將門望族,自幼習武,善於騎射。他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人的教誨和熏陶下,一手抓文,一手抓武,文武雙全的他不到二十歲就考中了武舉。至此,他跟隨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的身邊,開始了軍旅生涯。等到明清在關外進行兵馬對峙時,吳三桂已經成為一個明朝的軍事將領。不過,正當各方人馬粉墨登場的時候,吳三桂出人意料地向闖王李自成投了誠,然後,轉身又打開了明朝的大門山海關,引得清軍入關。他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左右逢源,一夜之間成為政治舞台上的一顆閃亮的新星。

等到清軍入關後,各方政治勢力開始發生劇烈的變化。清政府對明朝官員實行高官厚祿收買政策,許多明朝官僚紛紛向清朝表示歸降。本來,吳三桂已經向闖王投誠,暗地裏還想擁立明太子,現在也徹底放棄了這個想法,他又向清朝表示臣服歸降。可是盡管吳三桂向清朝表示了誠意,可是清政府對吳三桂還是存有懷疑,兩者之間的信任度很低。這主要是因為吳三桂原來打的旗號是“複君父之仇”,雖然這個旗號在清朝入關之初,起到了鎮壓李自成起義軍的作用。可是,長久以往確實是不允許的,因為對於清政府來說,這不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再有就是吳三桂的態度很有問題,一邊降清,一邊又與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樣的人怎麼能給予信任呢?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與其他明朝的降官不同,他擁有一支自己獨立統率的武裝力量。這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這樣一來,吳三桂更不可能被清政府所信任和重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就派他四處圍剿南明餘黨。之後的十幾年間,吳三桂是率領部眾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可以說是為清朝的全國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他的突出表現,贏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對吳三桂的政策也從原來的控製使用改為放手使用。清政府不但在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攬一方重任,還讓他擁有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便宜行事的權利。同時,吳三桂在職務上也是一再升遷。順治十六年,清政府攻下雲南,當即委任吳三桂在此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雲南軍民一切事務。康熙元年十一月,吳三桂又因擒斬桂王有功,而被康熙晉爵為親王,權利也擴大到了貴州。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也被選為公主的駙馬,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就這樣,吳三桂終於攀上了他人生中權勢的頂峰。

可是,就在吳三桂忙於在雲南開藩設府,鎮守一方的時候,他與清朝政府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對於清朝政府的統治者來說,他們能夠任用吳三桂攻打南明政權,這是為了清朝的建國大業。可是,當光陰輾轉了十數年後,這時的清政府已經不是剛剛入關時的清政府了,他們已經坐穩江山,並且在吳三桂的幫助下,各地的南明政權已被逐一消滅。舉國上下相對平定之後,此時的清政府就需要在政治上對自己的統治區行使他們的統治權。於是,為了國家的安定和恢複國家經濟,清政府就裁減了大量的軍隊,用來減輕國家財政上的壓力。無疑,清朝政府實施的這一係列措施,都是當時社會所需要的,非常正確。但是,清朝政府的這一舉措卻大大地觸動了吳三桂本人的根本利益。

十幾年來,吳三桂通過剿殺南明政權,使得他不管是政治上還是軍事勢力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長。本來吳三桂也就想著隻要自己拚死作戰,那麼清朝政府就能給他一個很好的前途。可是,在雲南開藩設府後,他便做起了世世代代鎮守雲南的美夢。於是,他處心積慮地想把雲南變成自己的領地。在雲南,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和地位,對於自己管轄之下的各級官吏,都由他自己任意選用。除此之外,他還用重金收買了在京做官的各省官吏為自己效命。這樣,他就做到了手耳通天,朝堂上有個什麼風吹草動,他這裏也能第一時間得知。同時,吳三桂還利用手中的特權大肆兼並土地,對雲南各地的百姓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他還壟斷了鹽、礦山等民生軍用物資,用以為其斂財。吳三桂憑借著自己擁有的龐大財富,大肆豢養賓客,收買能人。在清朝政府裁軍的情況下,他反而招納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殘餘部隊,收為他用,並且秘密地加緊訓練。種種事實證明,吳三桂已經成為分裂割據勢力中的領頭人。

其實,對於吳三桂的這些舉動,清朝政府是洞若觀火,早已知悉。康熙二年,清政府便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吳三桂平西大將軍的印信。康熙六年,清政府又乘著吳三桂上疏請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的機會,下令兩省督撫以後要直接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吳三桂在兩省的司法特權。對於清政府的打壓,吳三桂心知肚明,他也以擴軍索餉報複於朝廷。兩方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康熙十二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向清政府上疏請歸,說是要去遼東養老。早有謀算的康熙皇帝,乘勢作出了撤藩的決定,他先是撤了尚可喜的藩。然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下令,讓其撤藩。被形勢所逼的吳三桂,也隻好演戲似的上疏朝廷,請求撤藩。其實,康熙皇帝非常清楚吳三桂的真實意圖。但是,他知道這藩撤也是反,不撤也是反。既然,怎麼都是一個反,那麼就來個先發製人。於是,康熙力排眾議,毅然決定答應吳三桂撤藩的請求,並且還專門派使臣到雲南執行各項撤藩事宜。

清朝政府的這一舉動,要同撤三藩,徹底粉碎了吳三桂鎮守雲南的美夢。吳三桂怒不可遏,他怎麼可能輕易地讓清政府觸及他的領地呢。他在暗中給死黨去信,讓他們向撤藩的使者請求停止撤藩,拖延些時日,為他們之後的行動贏得準備時間。同年十一月底,吳三桂氣急敗壞地決定鋌而走險,跟清政府作對,他先是殺了巡撫朱國治,然後在雲南公然叛變。吳三桂為了給自己的反叛找一個合理的理由,在投降清朝三十年後,又扯起了反清複明的大旗。於是,一場大規模的三藩叛亂就此展開了。這場叛亂,其實吳三桂已經謀劃已久,畢竟他並不是一個忠心的人。他在雲南專製十四年,其黨羽紛紛響應,人數眾多,一時之間,竟形成全國之勢。吳三桂對此甚為滿意,在他看來,自己軍隊的戰鬥力遠勝於清朝的八旗軍隊。再說,他打的是反清旗號,這可以為他最可能地爭取到廣大漢族同胞的支持。他相信,這個年輕的康熙皇帝絕非是自己的對手。吳三桂覺得自己是穩操勝券,隻等把清政府攆出關後,他坐皇帝了。但實際情況是什麼樣子呢?恰恰與吳三桂的美好願望相反。吳三桂的兵力看似強盛,人數眾多,但都不具備真正的作戰實力,可以說是烏合之眾。並且,此時的清朝已經入關三十年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早已在清統治者的懷柔政策下化為了次要矛盾,老百姓都是希望和平的,隻要誰讓他們有好日子過,誰當皇帝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多大的意義。吳三桂此時的舉動就是倒行逆施,老百姓罵的多,響應的少。

最重要的是,吳三桂輕敵了。他也太小看這個智擒鼇拜的康熙皇帝了,康熙雖然年輕,但卻不蠢不笨,相反,極為聰明。康熙早在撤藩之初,就已經對撤藩之後可能產生的後果有所準備。因此,在康熙得知吳三桂公然反叛後,一點兒也沒有驚訝,反而指揮若定。他一步步地施行著事先規劃好的戰略部署。首先,他在政治上孤立了吳三桂,然後,又將他的心腹羽翼一同剪掉,這一次是狠狠地打擊了吳三桂的囂張氣焰。與此同時,康熙對吳三桂的部下采取了分而化之、各個擊破的辦法,將其餘黨一網打盡。雖然在吳三桂叛亂之初,清朝看似失利,但就在康熙的巧妙安排下,格局逐漸地發生了變化,清朝逐漸扭轉了在軍事上的失利局麵,使得吳三桂的叛軍不敢跨越長江一步,雙方在戰場上出現了暫時僵持的局麵。

康熙十五年,雙方的軍事形勢出現了重要轉折。吳三桂是在康熙三年起兵叛亂,到此時已經過去了十幾年,無論是兵力還是財力上,吳三桂都深感不足,仗打得是越來越吃力。並且在此期間,他的黨羽也各有心思,“同床異夢”。年輕的康熙,舉全國之力,跟吳三桂打了一場曠日持久戰。當康熙看到吳三桂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便傾全國之兵、全國之財,分數路出兵,進行大反攻。疲憊的吳三桂軍隊,一下子手忙腳亂地開始防守。可是,大局已定,他們接連敗退,最後,福建的耿精忠被迫投降,盤踞廣西的孫延齡和據守廣東的尚之信也紛紛表示降清。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得知耿精忠和尚之信降清的消息後,他自己在衡州稱帝,年號昭武。不過,他也沒有當上幾天皇帝,同年八月就病死了。他的孫子吳世璠繼立為帝,後兵敗自殺。到了康熙二十年時,吳三桂的叛軍被全部肅清,他的子孫後代也被徹底殺光。吳三桂忙了一世,到最後什麼都沒留下,並且禍連自己的子孫。

年羹堯:雍正帝的左膀右臂

說起年羹堯的仕途之路,就一定要先提提他的父親。年羹堯的父親可不是小官,曾任河南道禦史、刑部郎中、工部侍郎、湖廣巡撫等職,還是八旗子弟,所以年羹堯也算是個有靠山的“官二代”。康熙三十九年,年僅21歲的年羹堯考中了進士,被授予庶吉士職務(即當時的中央一般職員);之後,他奉命出任四川、廣東各地鄉試的考官,升遷為內閣學士;康熙四十八年,他憑借著優秀的政績被擢為四川巡撫,風光上任;康熙五十七年,又升任四川總督兼巡撫。應該說,年羹堯的仕途是十分順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