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輝煌疆場的武將們(3 / 3)

但是,這平步青雲一般的感覺還是遠遠不能讓他滿足。年羹堯是個十分有誌向且功名心極重的人,一心想著能夠有個機會讓自己大展宏圖,權傾朝野,所以這樣的“芝麻官”全然不對他的胃口。

然而,不知是他的大幸,還是他的大不幸,夢寐以求的機會終於來了。

野史有載,康熙帝在駕崩前,曾將太子的名字用詔書寫下,之後封在一個金匱中,上好鎖,命幾個親信太監把金匱藏在正殿的頂樓上,一天二十四小時輪流看守。而當康熙帝駕崩後,眾人打開金匱一看,上麵赫然寫著:“傳位於四皇子。”於是雍正帝即位。

看起來平平的登基故事,卻為何和年羹堯起了瓜葛呢?

原來,當時康熙帝共有十四個皇子,其中四皇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和十四皇子胤禎最得康熙帝寵愛,是繼承皇位的兩個人選。許是怕出現皇權紛爭,所以到底立誰為皇太子,康熙帝一直守口如瓶,對誰也沒有透露。但在眾人心中,都傾向於未來的皇帝是十四皇子,因為《清史稿·本紀·世宗傳》和《清史稿·列傳·隆科多傳》中都有這樣一句話:“皇考升遐,大臣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也就是說,當康熙帝駕崩後,眾人看到遺詔中讓四皇子接替皇位的時候,除了四皇子胤禛的親舅舅隆科多之外,沒有人接旨。

笑話!抗旨可是大罪,這是要滅九族的勾當,滿朝文武為何會幹這種傻事?而且不止一個,幾乎是所有文武大臣都抗了旨,這個問題就值得我們好好想想了。很顯然,在大臣的心目中,繼承皇位的不應是胤禛,而應是十四皇子胤禎。

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當時的雍正帝,刻薄寡恩,心狠手辣,而且心思極重,他想要繼承皇位的欲望呼之欲出,卻由於其性格所致,大臣權貴們都不願與他為伍,這就導致了他在朝中孤立無援的尷尬處境;而他的弟弟十四皇子就不同了,胤禎為人謙遜,重情尚義,能文能武,重要的是舉凡有重要的大臣擺酒,他都會前去助興,所以在大臣們的心中,這個“體恤下官”的胤禎才應該是最為理想和合適的皇位繼承人。

雍正帝也不是傻瓜,他看得出朝中並沒有援手,而人心就是今後上位的本錢,所以在康熙帝病重之後,他也開始遊走拉攏,卻由於臨時抱佛腳,收效平平。怎麼才能打敗自己的弟弟,坐上皇帝的位置呢?他將視線盯在了自己的親舅舅,時任吏部尚書、總理事務的隆科多身上。他許諾舅舅,一旦事成,就拜他為朝中太師、太保,授一等公爵,而且子孫世襲。

見是自己的親外甥求援,隆科多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並且還向胤禛建議說:“我們兩個人的力量還是小了,還要找人幫忙。”經過千挑萬選之後,隆科多看上了一個年輕有為且膽大心細的人,而這個人就是時任朝廷都尉的年羹堯,自此,文武雙全、足智多謀的年羹堯正式進入了胤禛的視線。

胤禛、隆科多、年羹堯組建起了一個三人“奪位”小集團,由隆科多負責遊說和拉攏朝中官員,而年羹堯就負責研究怎樣竊取詔書。看到這兒,也許有的讀者會很納悶,為何好端端地要偷詔書呢?其實,胤禛心裏也明白得很,以現在的情況,康熙帝一定會將皇位傳給年輕有為的弟弟,那時自己的處境就不妙了,於是年羹堯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讓胤禛找高手躲過太監的耳目去偷詔書。胤禛聽從了年羹堯的計策,找到當時名儒呂留良的侄女、素有俠客之稱的呂四娘。偷到金匱後打開一看,康熙果然是傳位十四皇子胤禎。但這點小事難不倒他們,隆科多大筆一揮,把“十”字改成“於”字,然後又把金匱放回原處。這一切,神不知鬼不覺,做得是滴水不漏。

沒過多久,統治了大清國六十餘載的康熙帝駕崩了,大臣們忙取下金匱,隻見上麵是康熙禦筆親題的“傳位於四皇子”幾個大字,眾人大嘩!這時胤禛就已經升級為了新皇帝,為了避免騷亂,穩固基業,他令年羹堯以京都兵馬都尉的身份,指揮軍隊進行戒嚴,以備非常,同時傳令京城各處:沒有皇帝的手諭,任何人不能隨便離開京城。

發生了這麼大的變故,雍正的弟弟在哪裏呢?時運不濟,此時的胤禎還在遠征青海的途中,一聽說京城有變,他連忙火速撤軍往回趕,想以武力逼雍正讓出皇位。年羹堯收到消息後,並不以為然,找雍正要了二十個隨從就出城迎敵去了。

出到城郊,年羹堯讓手下都提上美酒,以新皇帝犒勞兵士的名義大搖大擺地走到了胤禎的先鋒部隊中,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毫無提防,以為雍正膽怯了,於是大吃大喝起來。結果在談笑時,年羹堯突然拔出寶劍架在指揮官的脖子上,喝道:“如降,高官厚祿可保;不降,我與你同歸於盡。現皇上即位已成事實,天下皆知,何去何從,你考慮吧!”

就這樣,年羹堯幾乎沒費吹灰之力就降服了胤禎的部隊,為胤禛皇位的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雍正元年,新即位的清世宗胤禛為酬年羹堯的功勞,撤換了撫遠大將軍允禵(胤禎在雍正繼位後改名為允禵)之職,將這個職位禦筆親題,送給了年羹堯,後又加二等哈達哈哈番世職,一個月後,又加太保銜。短短幾個月,年羹堯這個不起眼的小官就成了滿清王朝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年羹堯加官晉爵之後,對雍正更是盡心盡力。雍正元年夏天,有青海羅卜藏丹津,糾集阿爾布坦溫布、藏巴劄布等部落首領反叛清朝,西北人心惶惶。年羹堯主動請纓,以平逆將軍之銜率軍開拔,不到兩個月,青海叛逆就被擒住,天下太平。到了雍正二年,羅卜藏丹津又卷土重來,年羹堯奉命追討。他率兵兩萬,翻山越嶺,將羅卜藏丹津逼退至山穀中,殺賊六千餘人。至此,青海全省悉平。

待青海叛亂平定後,年羹堯並沒有閑著,他馬上上書雍正皇帝,提出鞏固青海的方略:以青海諸部編入清朝版圖,由地方佐領。又設立諸多府衙、管束,讓嶽鍾琪率四千人進駐西寧鎮守,為下一步進軍西藏作準備。可以這麼說,日後乾隆能長驅直入進入西藏,把西藏歸入中國版圖,年羹堯功不可沒。

至此,我們所講的都是他的“功”,那麼下麵我們就來說說他的“過”。

在清朝乃至整個封建統治時期,五六十歲才踏入“議政大廳”的人大有人在,比起來,年羹堯實在是過於年輕了,而年輕就難免浮躁,更何況他政績卓越,又是皇上麵前的大紅人,所以為人就顯得囂張跋扈,高人一等。平定青海之後,雍正賜年羹堯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金幣,授一等阿思哈尼哈蕃世職,並令其子年富世襲。同時,還加封已退休在家的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以太傅閑職。不管他有何請求,皇帝基本上都滿足他,這種超乎常人的待遇使得他幾乎登上了清朝權臣的頂峰,而他自己也愈發飄飄然起來。

起初,眾臣們都是敢怒而不敢言,但慢慢地,年羹堯越來越過分。按清代官場的規矩,一般的公文都隻能稱對方的官銜,不能直呼其名,否則是被認為藐視別人,大為不敬。可年羹堯對自己的下屬、各省督撫的行文都直呼其名,絲毫不加避諱。出入遊玩之時,也是前呼後擁,排場比雍正不小,甚至還要朝廷侍衛為自己開路。這還不算,他平定青海歸來之時,總督李維鈞、巡撫範時捷均是跪地迎送。縱是如此,他也不屑一顧,就是蒙古王公大臣見他,也一定要跪地以迎。

這些事慢慢傳到了雍正的耳朵裏,雍正是什麼樣的人物?拿他比越王勾踐恐怕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見自己的皇位已經鞏固,像年羹堯這樣的人已經沒有多大利用價值了,年羹堯又知奪位內幕,宣揚出去,雍正皇帝豈不成了謀篡嗎?所以,雍正正好借此機會除去年羹堯。囂張跋扈也好,知道太多也好,反正年羹堯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了。

從青海剛剛長途跋涉回到北京,年羹堯就被打入了大牢,雍正以什麼理由治了他的罪呢?說來也可笑,竟然是因為這樣一件小事:《清史》有載,雍正三年二月,年羹堯上呈奏章之時,把《易經》裏的一句話:“朝乾夕惕”寫成了“夕惕朝乾”,這幾個字的大概意思是要皇帝勤勉持政,勵精圖治。本來是小到不能再小的筆誤,可雍正偏偏抓住不放,故作生氣地說:“年羹堯這樣寫定然不是粗心之過,而是有意嘲笑朕沒有學識,如此對待當朝天子,豈非忤逆?”就這樣,剛剛得勝歸來的年羹堯莫名其妙地就被打入了大牢。

聰明人一看,就知道這是雍正要整年羹堯了。而大臣之間本來對年羹堯的作為就積怨已久,現在有了皇上撐腰,誰不趕忙上前表現?於是牆倒眾人推,“忠臣們”大義凜然地將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情都翻了出來,竟然定了年羹堯九十二條大罪: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專擅之罪六,忌刻之罪六,殘忍之罪四,貪黷之罪十八,侵蝕之罪十五。這些嚇死人的罪名,犯一條那都是滅九族的罪過,更別說如此之多了,殺他一百次都嫌不足。但這個時候,寬厚仁慈的雍正站出來了:“念在其昔日平青海之功,免車裂極刑,賜自盡吧。”最後,年羹堯獄中自盡還成了雍正寬以待人的表現。真是應了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名重天下、功在社稷的年羹堯,一朝位極人臣又一朝淪為階下囚,一朝富貴又一朝喪命,終於為雍正做了嫁衣。年羹堯的死雖然與他恃才傲物、過分輕狂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得太多太多了。他在一日,雍正都是如鯁在喉,如若不是這樣,雍正又怎會忍心將如此良將送到閻王殿當差呢!

福康安:戎馬一生的“私生子”

關於福康安,其實讓人們更為關注的並不是他做出了如何多的成就,是其神秘莫測的身世之謎。幾經傳說,都把福康安說成是乾隆帝的私生子,這可是一個好的噱頭。皇帝的兒子,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好奇的嗎?福康安的父親是大學士傅恒,他的親姑姑就是乾隆皇帝的嫡妻孝賢皇後,要是按照輩分來說,福康安應該稱乾隆為姑父,可是這麼一傳說,就從姑父變成了父親。那這個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生活在這樣一個富貴之家,福康安從小就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優渥的生活也把他養成了眉清目秀、粉雕玉琢的可愛模樣,真是人見人愛。乾隆皇帝見過之後,更是把他帶入宮中撫養。要知道,皇家別看表麵富貴,其實親情更是淡薄。可是,福康安硬是把乾隆皇帝心底那殘存的點點父愛給激發出來了。說來,還是福康安的模樣長得好,他與乾隆皇帝早年夭折的兩個兒子長得有幾分相似,那時乾隆對這兩個兒子很是寵愛,可是無奈早夭,心裏傷痛萬分。在看到福康安後,更是把他當成了那兩個兒子,這對他來說就如同找到了精神寄托,對他是如同親生兒子一般地教導培養。兩人的感情更是日漸增長,情同父子。正是因為乾隆對福康安不同尋常的態度,讓眾人紛紛猜度,這裏麵是不是有什麼隱情,要不然一個皇帝放著那麼多的兒子不去教養寵愛,偏偏把妻子的侄兒放到身邊,這太讓人匪夷所思了,讓人想不通。於是乎,民間便調動自己所有的想象力,想來想去終於找到了一個合理的理由。那就是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也隻有這一理由,才能解釋乾隆為什麼會對福康安這麼寵愛。

野史中有傳,傅恒的夫人也是滿洲有名的美人,一次入宮覲見皇後,沒曾想遇到了風流皇帝乾隆。乾隆作為一個皇帝,擁有後宮佳麗三千,可是在他看到傅恒夫人的那一刻,頓時覺得三千粉黛無顏色,為眼前人所傾倒。之後,他經常找機會“遇見”傅恒夫人,兩人之間也慢慢地有了感情,再後來就有了福康安。兩人之間的這種曖昧關係持續了很長時間,可是再嚴密的防護措施也有疏漏的時候,他們的事情終於還是被孝賢皇後發現。當孝賢皇後知道後,震怒、吃驚、傷心……百感交集,她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丈夫會與自己的弟媳發生這樣不倫的事情,讓她難以接受,一口怒氣湧上心頭,生生被氣死了。當然,這些野史記載並不足以讓人相信,但是乾隆與福康安之間的關係好卻是有目共睹的。

且不說福康安從小就被乾隆接到宮中親自培養,就是長大後也是對他極為器重。不過,福康安也沒有辜負乾隆的一番細心培養,真的是很爭氣。乾隆三十二年的時候,剛滿13歲的福康安就承襲了雲騎尉;四年後更是當上了禦前侍衛;在當上禦前侍衛一年後,又升任了戶部侍郎,不久之後又升遷為滿洲鑲黃旗副都統,並且受命趕赴四川軍中任平叛將領。雖然這一路暢通的升遷背後都有乾隆在做幕後推手,可是那也是因為福康安本人有這份本事。福康安在軍中初從阿桂,在其手下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對於軍務更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乾隆看到福康安的表現深感欣慰,對他多次嘉獎,曾先後任其為兵部尚書、總管內務府大臣、太子太保等,恩寵可謂是盛極一時。乾隆也曾想要封給福康安王爵,但是朝臣們均紛紛表示不合禮製,讓他未能如願。但是,這個願望乾隆始終記在心裏,既然不能直接封,那就繞道,多多地積攢軍功,等到軍功夠多夠厚夠高的時候,自然而然也就能封王了。可以說,乾隆為了福康安的王爵可是絞盡了腦汁。但是,軍功可是說拿就拿的,那是要拿命去拚的,有的時候命丟了,也不見得能撈著個軍功。所以,在福康安每次出征之前,乾隆都竭盡全力地為他挑選精兵強將,希望能夠讓他既安全又能得軍功,出則必勝。

乾隆三十七年,清兵再次進攻大小金川,福康安跟隨阿桂一同平叛。乾隆四十九年,甘肅伊斯蘭教徒起義,他再次跟隨阿桂一同去鎮壓,攻破石峰堡,事後被封為一等嘉勇伯。乾隆五十二年,台灣林爽文起義,乾隆命他同海蘭察共赴台灣平定民變,起義平息後,論功行賞,福康安再次被晉封為一等嘉勇侯。雖然福康安始終沒有被封王,但是乾隆皇帝始終對他寵愛如一。不過,有件事情讓大家很好奇,也正是這件事情,更加讓人懷疑福康安就是乾隆的私生子。要說福康安在乾隆那裏可是大大的紅人,什麼好事兒乾隆總是會給他留一份兒,可是在選駙馬這件事上,卻沒有福康安什麼事情。清朝的時候,其實也不光是清朝,縱觀整個曆史,皇家公主下嫁朝中權貴大臣家裏的事情是數不勝數。乾隆的女兒長大了,自然要選駙馬了,乾隆心裏的駙馬人選自然是那些年輕有為的青年,這裏就有福康安的大哥福靈安和二哥福隆安。大哥福靈安被封為多羅額駙,為正白旗滿洲副都統;二哥福隆安被封為和碩額駙,曆任兵部尚書和工部尚書。福康安的兩個哥哥都做了額附,可是福康安卻沒被選上,這沒理由啊?估計福康安自己都想不明白,自己一個大好青年,文武雙全的,怎麼就連一位公主也不給他?這是為什麼啊?為了這件事情,傅恒還曾入宮找過乾隆,希望乾隆也能把公主許配給福康安,但乾隆未許。之後,此事不了了之,而福康安也另取了賢妻。這件事情不得不讓人深思,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說乾隆對福康安還另有安排,還是福康安真的就是龍子呢?也隻有他是皇子,乾隆才那麼肯定地不讓他娶公主,否則以乾隆對福康安的寵愛,怎麼會不讓他成為自己的半個兒子呢?

不管福康安到底是不是乾隆的兒子,兩位當事人都沒有公開承認過,至於私底下是怎樣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時間一轉眼就到了乾隆六十年,此時福康安的父親傅恒早已去世,而福康安還在為大清的江山四處忙碌著。這一次,他奉命帶兵鎮壓苗民起義,采用了剿撫並用的措施,初戰告捷。乾隆大悅,破格封福康安為貝子,這可是天大的榮耀。因為,福康安是第一個宗室之外,活著被封為貝子的人。許是,榮耀太盛,福康安有些承受不起,他病倒了。長途跋涉和緊張的作戰,讓他精疲力竭,可他仍繼續督戰,終於不敵,於五月在軍中病逝。乾隆皇帝得知後,萬分悲痛,淚水長流。這時,再也沒有人攔著他想給福康安封王了,他的願望實現了,福康安被追封為嘉勇郡王,配享太廟,並建立專祠以致祭。

在清朝的曆史上,外姓能夠封王的,除了清朝剛入關時封的三藩異姓王和少數的蒙古貴族之外,也隻有福康安一人了。這樣的至尊榮耀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很難用正常的角度來考量此事,但是不能不說福康安一生,於國真的是勞心勞力,於民也是保得一方平安,其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