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被權勢玩弄的親王們(1 / 3)

濟爾哈朗:助帝親政

濟爾哈朗的父親叫舒爾哈齊,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親弟弟。濟爾哈朗12歲被努爾哈赤收養,努爾哈赤既是他的伯父還是他的養父。“濟爾哈朗”這個名字是一個蒙古名,意為“快樂、幸福”。當初的滿族在入關之前,與草原上的蒙古文化有交流和交融,當初許多滿族人也取蒙古名字。父母當初為他取這個名字就寄托了良好的祝願。但濟爾哈朗的童年是不是真的幸福快樂呢?

濟爾哈朗的父親舒爾哈齊和濟爾哈朗的三位兄長都被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所害。所以,努爾哈赤還是濟爾哈朗的殺父仇人。但他卻為這個家族效力一生,37歲受封和碩鄭親王,45歲與多爾袞一起輔政同為輔政叔王。濟爾哈朗在這個家族的仇恨與情分中選擇了情分,這話從何說起呢?

努爾哈赤兄弟共5人,濟爾哈朗的父親舒爾哈齊是努爾哈赤同母所生的三弟。舒爾哈齊從小也受盡後母虐待吃盡苦頭,但也造就了一身鐵骨。努爾哈赤後來起兵,從一個小村落壯大到萬人,權勢劇增。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也不甘落後,也擁有了5000餘人的部落,兵馬充足,兩人還常常一起相約練兵。但是努爾哈赤哪裏容得下別人勢力壯大,即使是自己的弟弟他也害怕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而舒爾哈齊也想獨立,於是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初,他帶領兵馬前往築造新城。但半路上就被努爾哈赤劫持,努爾哈赤將其囚禁兩年後,舒爾哈齊於48歲死去。43年後,於順治十年(1653年)被順治帝追封為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有九個兒子,死了兩個,濟爾哈朗是四子。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為了鞏固權位,濟爾哈朗的哥哥阿敏也被囚禁。阿敏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是僅次於努爾哈赤二兒子大貝勒代善的和碩貝勒。皇太極為了鏟除這個心頭大患,為他羅列了幾十條罪名,將其囚禁到直至55歲逝世。但阿敏也的確有異心,他對於父親的死耿耿於懷,當初出征朝鮮的時候還意圖分裂,常常當眾蠻橫粗暴,還丟了永平城。如此,就足夠皇太極治他死罪。拿阿敏與濟爾哈朗做個比較,濟爾哈朗就顯得幸運得多。

當初濟爾哈朗被努爾哈赤收養時年僅12歲,不了解也不懂得父輩的恩怨。在伯父的養育下,與其他兄長也相處融洽。或者也正是他沒有仇恨之心,才使得他的一生榮華富貴。

崇德元年(1636年),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濟爾哈朗晉封和碩鄭親王。和阿敏比起來,濟爾哈朗不像阿敏一樣狂躁粗暴,寬厚仁慈的他也與阿敏不合。對於阿敏的種種態度與想法,他也從不苟同。自從阿敏入獄後,鑲藍旗就歸了濟爾哈朗所有,人口財產也盡收入濟爾哈朗囊中。正是這樣,濟爾哈朗看著自己不僅沒有遭遇不測,還權利雙收,所以他不敢有異心,一直對清廷盡心盡力,還曾率眾發誓效忠。濟爾哈朗在皇太極執政期間是一帆風順,他精明謹慎,皇太極正是看著他這樣忠心,從小又一起長大,所以對他非常信任,濟爾哈朗在朝中也很被器重。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駕崩後,朝中兩派的奪位鬥爭勢力水火不相容。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分別把握著手中的兩白旗和兩黃旗對立不下,局勢緊張。一向小心行事的濟爾哈朗不願趟這趟渾水,在這件事情上麵孔多變。先是支持豪格,後來又進行調和,最終雙方各自讓步,皇太極九子福臨即位,多爾袞與濟爾哈朗輔政。

福臨即位後,濟爾哈朗輔佐幼帝也是兢兢業業。多爾袞的權勢逼人,手段高明,雖然濟爾哈朗年長,但謹慎的他不久還是讓位在後,將政事決策的第一位置讓給了多爾袞。多爾袞在外征戰剿滅明遺,便在幼小的福臨麵前盡心盡力,順治元年九月,清帝入駐北京,多爾袞被封為叔父攝政王,濟爾哈朗封為信義輔政叔王。

雖然在名號上不相上下,但是麵對年輕氣盛威望極高的多爾袞,濟爾哈朗選擇明哲保身,對多爾袞是一味退讓,甘居下風,甚至還常常阿諛奉承,討好多爾袞。不出多久,朝權都盡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中。

寬厚的濟爾哈朗意圖維持朝廷內部皇族的安穩和諧,但多爾袞本來沒有奪得帝位就很不甘心,在忠臣的隱忍下野心更是劇增。雖然隻是攝政王,但實際上朝廷的決策大權都在多爾袞手中,就連皇帝的玉璽都被多爾袞搬回府中。多爾袞不但不感激濟爾哈朗的一再退讓,反而想除掉這個與自己同為輔政大臣的濟爾哈朗。他三番四次指使小人汙蔑濟爾哈朗,將其治罪。遭遇如此陷害的濟爾哈朗,先是被免去了輔政大臣職務,接著一路從親王降到郡王,又變成定遠大將軍遠征南明。順治七年(1650年)凱旋回朝,後被恢複了親王位置。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39歲英年早逝。生前作惡多端獨攬大權的他,給了濟爾哈朗不少打擊和苦頭。多爾袞死後,由於生前惡行被治罪,此時在朝中最舉足輕重的便是濟爾哈朗了。他開始著手清理多爾袞的黨羽,瓦解多爾袞在朝中交錯縱橫的關係,消除隱患。多爾袞的親哥哥阿濟格密謀奪取攝政王王位,遭濟爾哈朗事先埋伏,阿濟格被賜死。對於之前背棄盟友投靠多爾袞的拜音圖、鞏阿岱、錫翰等人嚴加懲處。多爾袞死後,濟爾哈朗意圖尋求朝內的王公一同控訴他的生前罪名,於是他極力勸說順治七年被多爾袞任命為理政三王的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聯合自己整理朝政。這三王本是多爾袞的親信,在多爾袞攝政期間一直被重用,如今眼看著多爾袞倒下了,眼前局勢也錯綜複雜,於是便在濟爾哈朗的勸說下從了濟爾哈朗,後來還向皇帝舉證了多爾袞的罪行。

不管是出於個人恩怨,還是為了朝廷的大局著想。濟爾哈朗清除了多爾袞這一害群惡馬的勢力,為清廷之後的長治久安提供了很大的保障,擁有極大的意義。

濟爾哈朗不願為權勢所困。多爾袞死後,福臨對她極為器重與信任,凡是濟爾哈朗所提的要求,所進諫的意見,福臨都一一思量盡都接受。可以說,濟爾哈朗是苦後有甜的。在多爾袞攝政的七年裏,濟爾哈朗受盡了擠壓與迫害,在朝廷中處處難行。如今多爾袞命歸黃泉,他便地位尊高,一身權勢。福臨當時年僅14歲,雖然年幼但已經頗有見識。可畢竟是個少年皇帝,在許多政事上無法很好地決策與施行。福臨一直將多爾袞的惡行看在眼裏,隻是苦於沒有辦法。多爾袞死後,濟爾哈朗著手幫他清除了多爾袞遺留的隱患,讓他沒了後顧之憂,福臨對自己的這位叔父自然感激不盡。不願像多爾袞一樣爭權奪利最終落得個悲慘下場,在朝廷的政事中,深受器重的濟爾哈朗選擇急流勇退,保持晚節,不為謀權害命的勾當,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本來作為被努爾哈赤殺死的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也許應該是像父親和兄長阿敏一樣,在權力鬥爭的洪流中犧牲,但他非但沒有遭遇不測,反而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濟爾哈朗這種一直小心謹慎、滿足現狀的性格與態度,也是使他一生避免不幸和收獲榮華的一個重要原因。

濟爾哈朗一生並沒有經曆多少的動蕩波折,除了在多爾袞執政時期遭到一點迫害以外,其餘的人生都是順利且幸運的。

濟爾哈朗年紀大了,身體就漸漸不行了。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福臨親自前往探望這位病危的叔父。眼看著這位忠心耿耿的朝廷元老微弱地躺在自己麵前,福臨痛心地流著淚問他:“叔父還有什麼遺願嗎?”濟爾哈朗麵對這位幼主也是老淚縱橫,回答道:“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報,不勝悲痛。隻希望早日取雲貴,滅桂王,統一四海。”福臨聽了,忍不住心中悲痛的淚水,想著濟爾哈朗到死還在牽掛江山社稷,因此仰天大叫:“蒼天啊!為什麼不讓朕的伯父長壽呢?”福臨一直從濟爾哈朗的房間哭到院子,在眾臣勸他回宮時也留戀著久久不願歸去。這樣的一段君臣感情說來也的確是真情實意,濟爾哈朗自福臨幼年便在福臨左右,又是福臨的叔父。他不像多爾袞那樣霸權奪位,也多護著福臨,看著這樣一位情深義重的叔父即將駕鶴西去,福臨難免感傷落淚。

濟爾哈朗,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八,在位於北京西城區大木倉胡同的鄭親王府病逝,葬在北京西直門外白石橋。福臨悲痛不已,下令休朝七天致哀,贈給了濟爾哈朗很厚的葬銀萬兩,陵園十戶,立碑紀功,封號由其子孫世代承襲。而且這個封號一直延續了17代,濟爾哈朗落得個一生圓滿,子孫蔭福。

代善:明哲保身

代善16歲起就跟隨父兄馳騁沙場,他身先士卒,奮勇衝殺,戰功卓著,參加的重大戰役就有二十多次。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領導女真族統一各部建立後金後,論功封四大和碩貝勒,代善被封為大貝勒,是崇德元年(1636年)之前一個滿族親王所能享有的最高稱號。

代善在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裏排行第二,僅次於長子褚英。而在這16個兄弟中,代善是活得最久壽命最長的。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隻活了36歲,三子阿拜64歲,四子湯古代56歲,五子莽古爾泰46歲,六子塔拜51歲,七子阿巴泰59歲,八子皇太極52歲,九子巴布泰64歲,十子德格類40歲,十一子巴布海48歲,十二子阿濟格47歲,十三子賴慕布36歲,十四子多爾袞39歲,十五子多鐸36歲,十六子費揚古21歲。努爾哈赤的16兒子中,有8個是開國元勳,其他的也都分別立有戰功。但隻有六個人的壽命超過50歲。這些人中,除了因傷病逝的外,在當時戰亂動蕩的境況下,許多也是因為權利爭鬥而死的。例如,長子褚英是因行為不端,而被父親賜死的;五子莽古爾泰是因與其弟皇太極爭權而死的;十一子巴布海以編造匿名帖陷害罪,十二子阿濟格以口出怨言等罪,均在順治年間被處死;十六子費揚古在太宗時犯大罪伏法而死等。代善在這樣複雜爭鬥的險惡環境中,幾十年始終有驚無險,一直到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五年(1648年)66歲壽終正寢。

代善是次子,與長子褚英同為佟佳氏所生,比褚英小3歲。褚英身為長子,18歲就已經隨軍作戰,英勇神武,年紀輕輕就獲得了勇士稱號。努爾哈赤晚年考慮汗位繼承人時,首先就考慮了在他心中地位不輕的褚英,意圖讓褚英嗣位。但這褚英心胸狹隘,了解到努爾哈赤一心想讓自己繼承汗位,於是肆無忌憚,擅作威福,常常欺壓諸弟和大臣們。他不僅挑撥諸貝勒之間的關係,還揚言父汗死後要奪取眾人的財物勢力,還要將關係不好的大臣處死。最後被欺壓的諸弟和大臣們忍無可忍,群起向努爾哈赤告發,在查明後努爾哈赤將褚英打入大牢,褚英不知悔改,終於在兩年後被努爾哈赤處死。褚英死後,汗位繼承人自然就落到了代善的身上。代善同為大福晉佟佳氏所生,年長,而且在諸子中戰功最卓著,同時還擁有正紅旗、鑲紅旗兩旗勢力,自是最佳的繼承人。褚英死後,努爾哈赤宣布代善為嗣子,同時還曾預留諭旨說:“我死後,想把小兒子們和大福晉給大阿哥(代善)厚養。”代善在褚英死後身居諸子之首,又是努爾哈赤認定的汗位繼承人,軍功卓著、手握重兵,權勢日益增加。但可能是功高震主,或許是因為權大逼君,代善逐漸成為眾矢之的,直到後來汗位繼承的夢化為泡影。

天命五年(1620年),努爾哈赤的小福晉代因察向他揭發大福晉烏拉那拉氏與代善關係曖昧。礙於家醜不可外揚,在這件事上努爾哈赤雖然沒有直接處罰代善,但是卻一直耿耿於懷,在心中埋下了對代善的不滿。這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是烏拉部貝勒滿泰之女,是努爾哈赤的第四個妻子,先後為努爾哈赤生下了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她12歲就嫁給了努爾哈赤,比努爾哈赤小31歲,正是與代善年紀相仿。雖然年紀差距很大,但豐姿綽約的阿巴亥深得努爾哈赤寵愛,兩人的婚後生活20年以來一直很美滿。

小福晉代因察揭發說,大福晉烏拉那拉氏先後兩次給大貝勒代善準備飯菜送去,不僅僅是深夜出宮,還頻繁地派遣人去大貝勒代善家。每次宴席上,大福晉都特意濃妝豔抹,對大貝勒是眼神交替頻送秋波。努爾哈赤派了大臣扈爾漢調查這些事情,發現屬實。其實,大福晉鍾情於大貝勒代善的事情眾人早有察覺,隻是礙於大貝勒與大福晉的權勢都不敢多言。

雖然無法確認兩人的確有奸情,但是麵對這種尷尬的情況,努爾哈赤還是感到十分苦惱。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62歲,他還曾親自表示自己死後要將大福晉和諸幼子交予代善收養。代善是指定的汗位繼承人,滿族本又有“父死子妻庶母”的舊俗。在努爾哈赤年老衰弱之時,年輕的大福晉為自己鋪設後路其實也是理所當然。但是相處了20年的妻子如今對自己的兒子有了情意,這讓努爾哈赤難以釋懷。礙於不想將這個醜聞鬧得沸沸揚揚,努爾哈赤隻好找了個理由休了大福晉烏拉那拉氏,沒有對代善深究,但這件事還是在努爾哈赤心中留下了不滿的根源。

當然,也不僅僅是因為這一件事就使代善的繼承之夢落空。在大福晉被休離後不久,努爾哈赤下令將都城由界藩山城遷至薩爾滸城(均位於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努爾哈赤考察了當地環境,為諸貝勒劃分了府邸建造的土地,代善不滿於努爾哈赤劃給自己的府址,認為其長子嶽話的領地比自己的好,就向努爾哈赤要求調換。努爾哈赤滿足了他的要求,可代善得寸進尺,仍舊不滿,又反複幾次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這樣的舉動讓努爾哈赤很不滿,覺得代善斤斤計較,小肚雞腸,不懂體諒父輩,沒有孝心。就這樣的一件小事,使得父子之間的隔閡又加深了。但即使是這樣,努爾哈赤還是沒有想過罷免代善嗣子的資格,一直到半年後,震驚後金朝廷的代善虐待前妻之子之事發生。

當時代善的次子碩托企圖叛逃投靠明朝,事情敗露被捉拿。雖然是自己的親兒子,但代善卻一反常理地不僅不為兒子求情開脫罪名,反而一再向努爾哈赤跪求,要親手殺掉這個逆子。努爾哈赤沒有貿然答應他,而是派人調查事情真相,很快就查明了原因。原來這碩托是代善前妻的兒子,代善常被繼妻挑撥唆使,碩托在家中是受盡虐待,走投無路才有了叛逃明朝的想法。努爾哈赤憐憫碩托,將他留在身邊,並且對代善嚴加斥責:“你也是我前妻生的兒子,你看我虐待你了嗎?為什麼要聽信後妻的話虐待碩托?”代善自知理虧,不敢回應,氣急敗壞的他就逼小妾喀勒珠指認碩托與妾室通奸。努爾哈赤十分重視這件事,親自調查取證。喀勒珠不敢欺瞞,於是如實稟告自己是被代善與繼妻所逼的。得知真相後,努爾哈赤又憤怒又失望,在他心中徹底失去了對代善的信任。努爾哈赤認為,代善如此輕易聽取讒言,連家事都處理不好,難為一國之君,他當眾嚴厲斥責了代善,還下令廢除了他的嗣子之位,收回了他手下的部屬。代善此時被廢黜,權勢盡失才如夢初醒。他親手殺死了屢進讒言的繼妻,在努爾哈赤麵前下跪認錯,努爾哈赤念在父子之情,網開一麵,雖沒有恢複嗣子之位,還是將部屬還給了他。這件事情給代善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教訓,在以後的日子裏他行事處處小心。

努爾哈赤兩次立嗣都因為兩個貝勒本身的問題而失敗,他從此不再立嗣,宣布由八個和碩貝勒共同治理國政,但作為貝勒之首的代善仍然影響深重。而且論起代善自身,也不適合成為一國之君。與大福晉曖昧,聽信繼妻讒言虐待前妻之子,修建府邸時私心重,都說明他在情、色、財三關上過不去。雖然不再是繼承人,但對於代善來說也並非壞事,不再置身於權力鬥爭的中心,也使得他日後能有個圓滿的結局。

努爾哈赤死後,在汗位繼承的問題上,除去殘暴的二貝勒阿敏和有勇無謀的三貝勒莽古爾泰,代善和皇太極成為兩個最有可能繼位的人選。雖然代善資曆實力都比皇太極強,但代善不露鋒芒,能忍則忍,能退則退,不願趟入權力鬥爭漩渦的他,主動將汗位讓給了皇太極。不過當時的代善拱手讓位也是因為他較之皇太極的不足之處,當初被努爾哈赤廢黜的他名譽不如皇太極。而且有研究表明,天命五年對於代善的控告案,其背後的操縱者就是皇太極,朝中人也多都敬仰皇太極。自知威望、心計和權謀才幹都比不上皇太極的代善吸取教訓,主動退出權勢較量,順水推舟將皇太極推舉上了皇位,以免受其害。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協同眾臣為皇太極請上尊號,稱皇太極為“寬溫仁聖皇帝”。皇太極改“汗”稱“帝”,同時把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