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皇位的爭奪,早在皇太極生前,就已經拉開了序幕,許多人都瞅準目標,開始分黨結派,暗地裏鬥得是天昏地暗,隻不過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不說而已。當時,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多羅郡王阿達禮,這些親王和郡王總共有七人,是皇位的競爭者。其中,最有力量和資格爭奪皇位的就是多爾袞和豪格。這兩個人雖是叔侄關係,但說道真實年齡,豪格卻比自己的叔父多爾袞還大三歲。無論從年齡、閱曆,還是功勳、地位等方麵來說,兩人都各有優勢,差別不大。如果是按照父死立子的方式的話,那麼,身為長子的豪格當仁不讓地是帝位不二的繼承者。可是,要按照滿族先世的慣例兄死弟繼的話,那麼繼位的人就應該是多爾袞,怎麼說都是合情合理。於是,爭鬥也由此展開。
就在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皇位爭奪戰正式上演。因為多爾袞征戰多年,手中握有實權,而他對帝位也是覬覦已久,野心勃勃地想要上位。於是,他就召見內大臣索尼,一同商議帝位繼承人的問題。當時,豪格的呼聲很高,皇太極底下的兩黃旗都主張擁立其為君,紛紛向他表示擁護。豪格得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擁有兩黃旗的力量,那麼登上帝位的籌碼就更加穩固了。於是,他馬上派人告知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也表示讚同。可是,為了避免發生流血事件,還是要與多爾袞商議一下,看最終到底是誰繼位。豪格這邊有人擁護,多爾袞那邊也有眾多的追隨者和擁護者,多爾袞和多鐸所領的兩白旗,就著力主張立多爾袞皇帝。有的人,如豫王多鐸、英王阿濟格就曾經跪地勸說多爾袞早登大位,否則遲則生變。但是,在眾人的追捧下,多爾袞還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審時度勢,並沒有貿然應允。他知道,如果他率先繼位的話,名不正言不順,那麼就成了眾矢之的,成為大家爭相討伐的對象,隻有沒有腦子的人才會貿然行事。到了第二天,諸位王公大臣聚在崇政殿商議立帝的事宜,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江山永固,還是及早立下的好,皇位鬥爭也因此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豪格和多爾袞雙方人馬是相持不下,隱隱有了兵患之像。最後,多爾袞想這樣僵持著也不是辦法,於是他就提出折中建議,立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繼位,這樣兩人都不用爭了。既然誰也不甘心讓對方做皇帝,那就索性都別當,另擇他人。其實,多爾袞還是看準了福臨年幼好控製,他與濟爾哈朗左右輔政,手握朝政大權,這與當皇帝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說,多爾袞還是夠聰明、夠膽識的。就這樣,一場劍拔弩張的危機終於消弭在塵埃中,而豪格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中完敗而歸。
豪格在這場爭鬥中失去的,其實不僅僅是皇位,還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依靠。他與多爾袞的競爭,就是得罪了多爾袞,因為他沒能讓多爾袞如願地登上帝位,雖然現在仍然是手掌朝政,可是說出來也是攝政王不是皇帝,在地位上畢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多爾袞對豪格是心懷有恨,這就為豪格日後埋下了殺身隱患。所以說,豪格是完敗而歸,是最大的受害者。其實,豪格錯失帝位的關鍵不在於實力,關鍵還在於他的軟弱,在於他的患得患失,確切地說,當勝利的天平已經向他明顯傾斜時,他卻向後退縮了一步,以致功虧一簣。他生性柔弱,不單從帝位之爭中反映出來,從他以往處理與莽古濟一家的關係,在父親的壓力下殺死愛妻的舉動,也看得很清楚。這樣的人即使當了皇帝,相信也不會是一個合格的帝王。當時,清朝是剛剛入關,局勢未穩,形式詭譎多變,困難可謂重重,如果國家的重擔真的落到豪格的肩膀上,恐怕凶多吉少。也隻有多爾袞這樣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者,才能揮斥方遒,掃平群雄,一統天下。所以,不客氣地說,豪格能夠失去皇位,於大清是幸運的,於他個人則是不幸的。
就那樣黯然地收場,豪格非常失落,心裏鬱鬱,怎麼想都是不甘心。可他沒有從自身反省錯誤,反而把一肚子鬱悶都傾瀉到多爾袞的身上,認為是多爾袞導致了他沒有登上帝位,是多爾袞的錯誤。正因此,引來了他人生的第三次挫折。順治元年四月,豪格所領正藍旗的固山額真何洛會出麵,檢舉豪格“圖謀不軌”。如此,豪格自己的後院沒有看好,首先起了火。自家人揭發他經常散布不利於多爾袞的言論,這讓他情何以堪。當時,清朝正準備大舉入關,正是全國上下同心同德,需要同仇敵愾的時候,散布出來的這些流言飛語顯然不得人心,豪格更加失去人心,而多爾袞也乘勢對豪格加以打擊。有機會落井下石,多爾袞是如何也不會放過的,更何況豪格是對他進行言語攻擊。於是,他就召集諸王大臣會審,豪格的心腹均讓他以“附王為亂”罪名處死,就是豪格本人也因此差點送命。當時,諸位貝勒和大臣均紛紛請殺豪格,可是年幼的皇帝福臨卻不準,那是福臨自己的長兄,念在骨肉親情,豪格才僥幸逃過一死。但是,死罪可免,懲罰卻是難逃的。豪格被沒收七牛錄人員,罰銀五千兩,他也廢為庶人。同年十月,福臨把京城從盛京遷往北京,再次舉行繼位典禮,大封諸王。福臨念及長兄豪格的功勳,就恢複了他肅親王的爵位。不過,經過輪番的挫折,豪格已經意誌消沉,更何況其實力已經嚴重受損,名譽更是不再如從前了。他的雄心壯誌已經被歲月打磨得幹幹淨淨,上位者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吧!
順治三年三月,豪格被任命為靖遠大將軍,統率清朝大軍自陝入川,由此開始了他一生之中最輝煌的軍事業績。在四川,豪格率領的清軍征剿張獻忠大西軍所向披靡,連敗張獻忠率領的大西軍。由於,張獻忠的剛愎自用,最後被一箭射中心髒,當場死去。而豪格贏得了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順治五年二月,豪格率大軍凱旋而歸。順治帝還親自在太和殿設宴犒勞立下汗馬功勞的兄長和諸位將領。豪格也因為難得與兄弟能夠如一家人一樣把酒言歡,而歡喜不已。可是,上天似乎對豪格極為吝嗇,好運氣總是在他身上稍作停留就飛走了,轉而帶來的則是災難。
豪格回京隻過了短短一個月的悠閑生活,就又被人舉報了。是因為什麼呢?當時,以貝子吞齊為首的貴族,檢舉鄭親王濟爾哈朗。鄭親王濟爾哈朗初始被定為死罪,後來,從輕處置降為郡王,罰銀五千兩。皇太極在生前,對濟爾哈朗信賴有加,非常榮寵,而濟爾哈朗對豪格也是多有關照,可鄭親王失勢,直接導致了豪格失去了最後一把保護傘。失去庇佑的他,處境可想而知。就在處理濟爾哈朗兩天之後,多爾袞就召集諸王大臣會議,專門對豪格的問題進行討論。這時的多爾袞,已非昨日,他已是清朝的攝政王,大權獨攬,誰敢不服,就連順治帝對他也不敢輕易說一個“不”字,更何況其他那些仰其鼻息的人呢?。就這樣,商量了一番,以豪格犯有庇護部將、冒領軍功及欲提拔罪人之弟等罪名,判了他的死罪。最後,雖然免去一死,但也把豪格囚禁在了獄中,爵位被削去,所屬人員一並沒收。豪格身陷獄中,生不如死,絕望、悲憤、不滿,百感交集,他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了什麼?看不穿、看不透的他,最後因激憤而死於獄中,年僅四十歲。他何其悲哀,一生都生活在挫折中,沒有過上幾天舒心的日子,堂堂的親王最後落得個這樣淒慘的下場。
其實關於豪格的死因,曆史上有許多的說法,除了“卒於獄”,還有“自殺”或被多爾袞“謀殺”等不同版本,具體曆史的真相是什麼,已經無證可考。不過,豪格死後兩年,多爾袞也去世了,順治帝得到了提前親政的機會,他念及長兄豪格是蒙冤而死,就親自為他平反昭雪,恢複了豪格和碩肅親王的爵位,並立碑對他一生的功績進行表彰。順治十三年,為其追加諡號“武”。在清代滿洲貴族中,豪格是第一位按照漢族慣例被賜諡號的王爺。到了乾隆四十三年,豪格因開國功績,配享太廟。總總這些,也算是對豪格的另外一種補償吧!
胤祥:賢明親王
胤祥是清朝有名的“賢王”,他的一生頗具戲劇性,是清朝的傳奇人物。他的前三十六年,一直默默無聞,並且還因為卷入儲位之爭而遭到圈禁。後八年,他是在其兄長胤禛繼位後度過的。他從一個閑散皇子一躍升為親王,得到了各種特權和殊榮,長期受到壓製的才華也得到充分施展。不過,可惜的是他隻活了45歲,是輕輕地來,匆匆地走。即使這樣,他也是清朝曆史舞台上那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身後備極哀榮,被追諡為“賢”,這是對他品行的最高評價。
在不少影視劇作品中,對他的刻畫都是性情豪放耿直、清正廉潔的形象。曆史到底是怎樣,如今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不過多多少少都會有些。胤祥出生在一個人口眾多的特殊家庭。他的父親康熙帝是後宮佳麗三千,也使得他的兄弟姐妹眾多,可以說多得驚人。我們來算一下,康熙12歲大婚,兩年後也就是14歲有了第一個孩子,一直到康熙65歲最後一個孩子出生,康熙前後一共生有55個子女。這樣算來,胤祥就曾有過54個兄弟姐妹。
在康熙帝的眾多後妃中,胤祥的生母章佳氏的地位並不顯赫,出身很一般,她是滿洲鑲黃旗參領海寬的女兒,剛入宮時,就被冊封為妃。在康熙二十五年時,生下了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下皇十三女,三十年皇十五女出生。她在四年零兩個月內,連續生了三個孩子。這在康熙中年以後的嬪妃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這充分說明當時她還是很受皇帝寵幸的。不過,紅顏總是多薄命,她在康熙三十八年去世了。那時,她的兒女皆尚幼,胤祥14歲,皇十三女13歲,十五女剛剛9歲,10歲的門檻都沒有到,他們的母親就匆匆地走了。章佳氏死後,被諡封為敏妃。在宮中,失去母親的孩子,孤苦無依,生活艱難。為了保證他們順利地成長,他們隻能由其他嬪妃代為撫養。據說,當時撫養胤祥的就是德妃烏雅氏,也就是後來繼承皇位的胤禛的母親。命運的安排,讓胤祥的命運早早地與胤禛的命運聯係在了一起。兩兄弟自幼朝夕相處,感情甚篤。胤禛長胤祥8歲,很有兄長的樣子,對胤祥是多加照顧,他們一起學習,一起討論時事,在胤禛的庇佑下胤祥成長著。他們這種親密的手足之情,伴隨著他們終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感情始終如一,這在皇家是彌足珍貴的。而胤祥的人生也因此而潮起潮落,悲喜參半。
胤祥六歲時,開始在皇宮內就學讀書。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滿漢文化,儒家經典以及書法和繪畫。後來,康熙又為他找來了一個師傅,他就是法海。此人來曆非比尋常,他是康熙的舅舅佟國綱的第二個兒子,換句話說,他就是康熙的表弟,也就是胤祥的表叔,是師傅再加上親戚的關係。不過,這個法海可是是當時滿洲人中不可多得的博學碩儒,他23歲時就考中了進士,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又奉命在南書房行走,成為康熙身邊的文學詞臣。康熙三十七年,康熙選派他在懋勤殿教導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禎。兩人在法海門下一學就是十年,盡得法海的一身精髓,兩兄弟後來均是才學俱佳的人才,這與法海執教有很大的關係。
年少時,胤祥還是很得康熙寵愛的。他13歲時,第一次離開京城,伴隨父親康熙前往謁陵。此後,康熙經常帶著他四處巡幸。康熙一生先後六次南巡,在眾多皇子中,隨行次數最多的就是胤祥。康熙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南巡,胤祥都隨侍在旁,參與其間。他還隨同康熙巡幸過京畿、陝西西安、山西五台山,在塞外避暑圍獵中,也經常能看到胤祥的蹤影。這樣說來,他在青少年時代真的是非常得康熙的寵愛。要不然康熙有那麼多的兒子,為什麼偏偏選了他去伴駕呢,可見康熙對胤祥還是偏愛的。至於,康熙為什麼對胤祥偏愛,想來也是有原因的。胤祥本人溫文爾雅,在康熙麵前從來都是乖巧聰慧的,這樣給康熙的印象就很好。印象一好,自然而然地就會經常想起他,想起他就會招過來看看,一看一了解就知道了胤祥是一個勤奮努力,才華橫溢,能文能詩,書畫俱佳的人才,這讓康熙如何不喜歡。據說,康熙最喜歡寫字寫得好的兒子,眾多的兒子為了得他歡心,都是非常認真地練字,而胤祥的字恰恰就得康熙的眼緣。再加上滿洲人的傳統技藝,騎馬射箭胤祥樣樣精通,上馬能武,下馬能文,文武雙全的兒子,康熙身為父親感到驕傲也感到自豪,自然就什麼好事兒都想著他了。
不過,都說伴君如伴虎,這真的是一點兒不假。即使那個君是自己的父親,可是你永遠也無法得知他下一秒在想些什麼。在康熙帝晚年,對胤祥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康熙生前,曾有兩次冊封諸位皇子。第一次是在康熙三十七年,皇長子胤禛被封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封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禛均被封為貝勒。這時,胤祥年紀尚輕,還不夠資格,冊封也就沒他什麼事兒。第二次冊封是在康熙四十八年,那時康熙剛剛複立胤禛為皇太子,與此同時也將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晉封為親王,皇七子胤禛和皇十子封為郡王,皇九子、皇十二子、皇十四子封為貝子。要說第一次冊封時,胤祥不夠資格,那麼第二次冊封時,胤祥已經24歲,連比他小兩歲的胤禎都受到冊封,他卻依舊是頭上空空。這種現象很反常。自幼受康熙寵愛的胤祥為何會受到如此待遇。這個疑問,在清朝曆史資料中找不到任何答案。
不少人說是因為康熙朝九龍奪帝之爭的關係。那時,與胤祥關係很好的胤禛也參與其中,他是因為受到牽連才會如此。後來,胤祥還因此被圈禁。回看胤祥四十五年人生,可以用他的父親康熙的逝世為基線,劃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除了童年的一些愉快回憶以外,他從青年步入中年,一無封爵,二無官職,與其他皇子相比起來,真是落魄到了極點。後一階段,這段時間雖然很短,短得隻占了胤祥不到六分之一人生的時間,可是他如那絢爛的煙花般在這一階段綻放了他最美的光彩,其卓越的才華在這段不算長的時間裏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其實,在康熙晚期,胤禛和胤祥兩人可以說是一對難兄難弟,兩人在這一階段都過得異常艱難,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到了雍正朝,他們是苦盡甘來,難兄難弟成了親密無間的君臣。當時,一路苦過來的胤禛,皇位還沒有坐熱,就想到了跟他一起受難的兄弟胤祥,他迫不及待地宣布,冊封胤祥為怡親王,命總理事務。胤祥活了36年,突然一下子爵也有了,權也有了,甚至比起以往那些兄弟更是位高權重,他可以說是後來者居上,真的是飛黃騰達。不過,胤禛封了胤祥還不滿意,他還將已故23年,胤祥的生母章佳氏也冊封了封號,由原有的“敏妃”追封為敬敏皇貴妃,這等級一下子提高了兩級。胤禛是想著法兒地在彌補胤祥,彌補胤祥因他而受的磨難。
可是作為胤祥,受到如此高的榮譽和封賞,他沒有沾沾自喜,而是一心一意地輔佐雍正,說是殫精竭慮也不為過,是清朝曆史上不可多得的良臣賢相。雍正帝把胤祥的一生功績概括為八個字: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可是,命運並沒有給胤祥太多的時間,早年的磨難讓他的身體備受摧殘,身體耗損得厲害,終於在雍正八年五月,胤祥病亡。雍正帝得知消息是悲慟異常,賜胤祥諡號為“賢”,還諭命把他總結胤祥的八個字要加在諡號之前。所以,胤祥死後的尊號破紀錄地長,全稱是“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怡賢親王”。雍正還命人在京西白家幢、天津、揚州、杭州等各處建立怡賢親王祠,讓人們祭祀,讓胤祥永享人間的尊敬。
胤祥死後,他的怡親王爵由他的第七子弘曉襲位。原來他還有一個拒辭不受的郡王爵,這時則封給了他的第四子弘皎,弘皎成了寧郡王。另外,胤祥的第三子弘暾因為早歿,生前並未受封,雍正帝此時破例命從弘暾親侄內擇一人為承嗣,襲封貝勒。綜合看來,雍正帝為君,他給了胤祥無以複加的榮寵,不過胤祥也值得一個帝王為他如此做。胤祥為臣,對胤禛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他是任勞任怨,別無二話。兩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聯手將清王朝打造得更加繁榮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