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帶著光緒帝一路西行,在西安落腳之後。一直等到1902年初,辛醜條約簽訂,他們才從西安回到紫禁城。剛回到紫禁城的慈禧太後,先是到皇宮內院各處巡視一番,然後又走到當年珍妃投的那口井邊,頓時思緒萬千。她回到住處,看到崔玉貴就如鯁在喉,所以就讓崔玉貴出宮為民了。崔玉貴痛哭流涕地跪在太後麵前,磕了幾個頭,沒有說一句話就告別了太後,離開了伺候了一輩子的人。
崔玉貴走出宮門,沒有回到兄長和養子的家中,而是徑直去了地安門鍾鼓樓後的宏恩觀。宏恩觀那裏是老弱病殘太監們的集中地,這裏是捐款修建起來的,有點兒類似太監的養老院。當他在宏恩觀住了幾天後,家中的哥嫂才知到崔玉貴被貶出宮為民的消息,便急匆匆地領著侄兒崔漢臣和侄媳張毓書前去觀中接崔玉貴回家。可是,崔玉貴卻不同意,他告訴兄嫂,讓他們不要惦念,過幾天他一定回家。他囑咐崔漢臣一定要孝敬兄嫂,還要好好當差,要奉公守法,不能做壞事。其實,以崔玉貴從前在宮中的地位,要是給崔漢臣安排一個肥差那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的兒子崔漢臣也不同意他這樣做。最後,崔漢臣被安排在了法部當了一名郎中,崔漢臣對此差很是滿意,自己做的也很高興。自從崔玉貴出宮為民後,他每隔十日就到兄嫂家中去看望。他還有個規矩,就是每頓飯必須擺出兩個窩頭嚐一嚐再吃飯,意思是不要忘記過去的苦日子,珍惜現在的生活。家裏人見他如此,也都跟著憶苦思甜。
1922年,崔玉貴為了靜養,就搬到藍靛廠立馬關帝廟居住,在那裏住了兩年。後來,他聽說宣統小皇帝被趕出宮,是憂心忡忡,最後竟憂鬱成疾,於1926年去世,時年66歲。
“小德張”:中國最後一位大太監
張蘭德也是當時盛產太監的河北省靜海縣人,生於光緒三年(1877年),他的原名叫張祥齋。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家中有董氏老母。張祥齋之所以會當上太監,是因為他12歲那年碰到一位富人的馬車而被富人責罵。自尊心受損的他,回到家中向母親哭訴,發誓要出人頭地。母親沒有辦法,隻得安慰他,無意中說起了當地流行的“要發家,當太監”的話,張祥齋也見過在外當太監的衣錦還鄉。於是,他一時激動,熱血衝上了頭,一狠心將自己閹割了,準備進宮當太監。母親發現後可真是嚇壞了,可事已至此,沒有法子,隻得將他送到北京專門“製造”太監的“刀畢家”養傷。在學習了宮廷禮儀後,張祥齋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入宮做了一名小太監,按輩分起名“張蘭德”,人們多稱為“小德張”。
這小德張是抱著出人頭地的抱負入宮的,一開始入宮隻能做個端茶遞水的雜公,小德張當然不會罷休。當時的幾位太監得寵都是得於慈禧太後,小德張便開始琢磨接近慈禧。他知道慈禧愛聽戲,於是便起早貪黑不辭辛苦地練戲,到處求人指點把式技巧,不久便學有所成。小德張如願以償地被調入戲社,先是演戲,後來升為戲目總提調。小德張接近慈禧的機會多了起來,漸漸獲得了慈禧的賞識。
當時慈禧太後身邊的大紅人李蓮英看著小德張日益受到器重,心存嫉妒。這李蓮英也是一位大太監,眼看著有人跟自己爭寵,自然心懷敵意,本來是要對付小德張的,可是小德張知道自己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須依靠慈禧太後身邊的寵臣。於是他對李蓮英是百般奉承,李蓮英見他乖巧懂事,就改變了態度,還將他調入宮中管理太後的筆、墨、紙、硯、玉印、印泥、佛珠、佛香等“八寶”。這個差事地位實在是不高,但卻能與慈禧太後常常接觸。這正中小德張的意,他便在慈禧麵前極力表現,處處討慈禧歡心。他在慈禧身邊將慈禧照顧得麵麵俱到,他會提前根據天氣準備好慈禧出行的合適衣物,把慈禧喜歡的東西都一一帶上。慈禧喜歡玩牌,小德張就跪著陪她玩;慈禧喜歡寫福字,小德張便隨時準備好筆墨;慈禧喜歡打扮,作為尚衣總管的小德張,便想盡各種辦法在衣服上弄出許多慈禧喜歡的花樣。他對慈禧的照顧可謂時刻察言觀色,用心良苦。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慈禧眾人於七月二十一日淩晨逃離北京,路上遇到了坑窪泥濘的地方,小德張親自背慈禧過去,使得慈禧感動不已,說就像親兒子對她一樣好。小德張馬上謝恩,自此以慈禧幹兒子自居。如果說小德張對慈禧阿諛奉承,那麼他也的確下了不少心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小德張25歲,掌管了禦膳房,官居三品。他每天觀察慈禧對飯菜的反應,專心鑽研各種菜肴與烹飪技巧,不出多久就吊住了慈禧的胃口。無論是在皇宮還是頤和園,小德張一直在慈禧身邊伺候她的飲食起居,不久就升為二總管,僅次於大總管李蓮英。
當時的道光帝被慈禧囚禁,小德張雖然效忠於慈禧,但他也對道光極其照顧。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後慈禧將道光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囑咐小德張粗茶淡飯伺候並觀察道光動向。小德張認為皇帝遲早能掌握天下,所以悉心照顧。他一麵在慈禧麵前唯命是從,每天的粗茶淡飯在慈禧檢查過後便偷偷換成道光愛吃的食物,慈禧問起道光情況,小德張便為道光掩飾,稱道光沉默打坐。這樣一來,小德張處處照顧道光帝,道光便對他感激不盡,把他當做親信,還派他與外人聯絡。小德張小心謹慎,在李蓮英的秘密監視下也從沒有露出馬腳。
要說小德張還真是每一次都能巴結對人。有一次,一位官員急於上任,但奏折需要皇帝蓋章。皇帝與慈禧爭鬥,拒不蓋章,小德張靠著自己與道光打下的良好關係,為這位官員爭取到了道光的大印,因此收獲了此人20萬兩白銀的酬勞,大撈了一筆。小德張靠著聰明伶俐的頭腦遊走在慈禧與道光之間,名利雙收,在宮中遊刃有餘。一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慈禧相繼死去,溥儀即位,載灃攝政。在當時的複雜局勢下,小德張拉攏朝臣私立黨派,為隆裕太後保住了地位勢力,以此獲得了隆裕太後的青睞。
小德張之前靠著慈禧,現在靠著隆裕,一張圓滑臉孔使他的地位不降反升。在李蓮英隨慈禧去世而卸任後,隆裕太後寵溺小德張,將他升為大總管。隆裕太後一介女流,毫無主見,愚昧無知,不像慈禧那樣心機重重。她對小德張言聽計從,連飲食起居都是小德張安排。此時的小德張恃寵而驕,日益專橫跋扈。在為朝廷修建佛宇以及宮殿的工程中,小德張中飽私囊,貪汙了數百萬兩白銀。他對上百依百順,對下嚴厲苛刻,經常責打手下太監。隆裕沒有政治頭腦,朝廷無能,更加助長了小德張幹涉朝政的野心。小德張處處整治朝中對自己有威脅的勢力。他仗著從寵溺他的太後身上得來的特權,處處幹涉朝政,私立門戶擴大勢力,使得當時的朝中盡是他的親信黨羽。聰明的小德張擔心朝臣對自己不滿,權勢遲早敗落,於是他也積極與朝中大臣打好關係,四處結交朋友,各地官員他也熱誠相待,包括張勳以及袁世凱和他都有交情。袁世凱當初逼清帝退位,便是使了金錢通過小德張向隆裕太後施加壓力的。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頒發了宣統皇帝的退位詔書,清朝統治不複存在,中國的封建君主製度畫上了句號。盡管小朝廷保留了下來,但昔日風光不再,紫禁城一片烏煙瘴氣。次年隆裕太後死後,小德張沒了靠山,便以請假之名歸鄉,一去不回,離開了那個他呆了大半生的皇宮。
小德張晚年是在天津度過的,由於在宮廷期間深受兩位太後寵信,權勢巨大。小德張貪汙納賄,搜刮了巨額的錢財。這位宦官靠著早年私藏的錢財,晚年十分富裕。他在各地擁有許多資產,開了許多家當鋪、綢莊,擁有眾多豪華住宅與大片土地。他有四個老婆,三個過繼的兒子、兒媳,府裏丫鬟、廚師、工匠、司機應有盡有。據說他貪汙的財產有兩千萬兩白銀之多,小德張過著極度闊綽的生活,就連溥儀也說他富比天子。小德張小時候遭人羞辱的一口氣出了,享盡了人間奢逸。1922年小德張的母親去世,殯禮的豪華程度在天津城數一數二,極其鋪張。小德張晚年享盡榮華富貴,在家中還嚴令家丁保持著宮廷禮儀。他深居簡出,在家裏坐享榮華,隻於極少友人交往。每天吸幾口鴉片煙,打打太極拳,養養金魚、花草,聽聽評書,修道向佛,若有人向他拜訪清廷之事他也毫無興致,不問世事。可以說小德張晚年清淨而幸福。
說起來小德張雖稱不上惡貫滿盈,隻是靠著奉承獲取寵信。但他後來也舞權弄政,或多或少地加速了清朝的腐敗滅亡,也算有罪。隻是幸運的他最終落得個世人羨慕的好下場,過了個安逸富貴的晚年。
1957年,小德張在天津住所去世,結束了他傳奇的宦官生涯,終年8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