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多才多情的才女們(2 / 3)

正巧,當年李香君的教曲師傅蘇昆生路過此地,發現了呆傻的李香君,便帶著她隨著人流一起逃難到蘇州。也是陰差陽錯,揚州兵敗後脫身返回南京的侯方域,因為掛牽著李香君的安危也在趕往秦淮河邊,當他看到媚香樓是一片火海後,就在媚香樓附近找了整整一夜,卻不見李香君的蹤影。其實,兩個人就相隔一橋之遠,無奈咫尺天涯。

李香君在蘇昆生的照顧下來到蘇州,因為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她身染重病。好在蘇州相對比較安穩,經過幾番周折,她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卞玉京原本也是秦淮名妓,與李香君關係很好,她兩年前遷居蘇州,在虎丘的山塘買下了一座清雅的小院。見到好友逃難至此,卞玉京就讓李香君在小院裏住下,並為她請來名醫診治。這時,人們才知李香君染上的是肺癆,這種病在當時就是絕症,無藥可治。

病中的李香君還不忘侯方域,她日夜捧著那把血染的桃花扇,回憶著往昔的美好時光,不禁淚灑衣襟。她的師傅蘇昆生是個熱心腸,他就多方打聽侯方域的消息,後來得知他曾來南京尋找過李香君,沒找到就失望地回商丘老家去了。蘇昆生把得到的消息馬上告訴了李香君。看著纏綿病榻的李香君,蘇昆生決定親自北上商丘,要為這對有情人當一回鴻雁。

可是,時間無情。李香君在蘇昆生北上不久就開始咯血,病情日益嚴重。她知道自己等不到侯方域了,彌留之際,她讓卞玉京剪下了自己的一綹青絲,並小心翼翼地用紅綾包好,又把它綁在那比生命還珍貴的桃花扇上,然後交給了卞玉京,請她轉交給侯方域,並留下遺言,“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

當侯方域得到蘇昆生送來的消息後,立刻啟程,一刻不停地趕到蘇州。可惜,老天還是讓這對有情人分開了。當他來到卞玉京的小院時,李香君已在前一天夜裏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隻留下她的一片摯情。當卞玉京拿出那把桃花扇後,他更是傷心欲絕,悲痛難當。在收拾好心情後,他是興衝衝地來,失魂落魄地走。不過,名噪一時的香扇墜兒沒有因此而消失,在多年後,她又以一種嶄新的樣貌出現在了孔尚任的書中,香魂永在。

董小宛:絕世佳人

董小宛家自其祖輩就經營一家“董家繡莊”,做刺繡生意,生活還算寬裕。但董小宛13歲那年父親暴斃,她家的情況便與日劇下。當時明朝戰亂,繡莊經營不下去還欠了很多債。母親在逃難中病倒,董小宛年紀輕輕,便要承擔起還債和給母親治病的重擔。沒有辦法,她便來到秦淮河畔畫舫中賣藝,以此為生。堅強的董小宛沒有被生活壓倒,內心還是堅持著一種孤高。

董小宛16歲時,本是聞名秦淮風月的名妓。然而,自從她與一位男子相見後,便改變了她的一生。這個男子名叫冒辟疆,在當時也是一位風流奇才美男子。他們初次相見是在冒辟疆科舉考試失意後。雖說沒有一見鍾情,但當時的冒辟疆多多少少也被嬌美迷人的董小宛驚豔到了。不過,董小宛也隻是把他當普通的風塵客接待,兩人第一次見麵並沒有什麼火花檫出。

他們的第二次見麵,實在是個巧合。當時冒辟疆誤打誤撞闖進了董小宛的住所,此時董小宛剛剛被惡霸搶奪,受了驚嚇生了病,房間裏擺滿了中藥的瓶瓶罐罐。在這驕人女子脆弱無助需要安慰的時候,冒辟疆出現在了她麵前。董小宛記憶力甚好,一眼認出了三年前的那個風塵客。她以為冒辟疆是不辭辛苦特意來尋她的,一時百感交集。她激動地對冒辟疆說:“我十八天來昏昏沉沉,如同做夢一般,驚魂不安,現在一見到相公,便覺得神清氣爽!”

受到安慰的董小宛布置了酒食與冒辟疆在窗前對飲。冒辟疆在如此多情迷人的董小宛麵前,在如此奇妙的緣分麵前,瞬間就淪陷了。而落魄的董小宛在這男人的陪伴下,倍感溫暖欣慰,兩人便檫出了愛的火花。

在兩人的感情中,董小宛是極其主動的。她認準了冒辟疆,便一心一意想將終生托付給他。據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裏的自述,當晚董小宛一直勸酒,執意挽留,在冒辟疆的再三推脫下才願意放他走,還囑咐他明天再來。

等到冒辟疆要離開的時候,董小宛跟他一起上了船,堅持要送別他。癡情的董小宛足足送了他二十七天,在冒辟疆的再三勸說下也不肯離去。然而董小宛如此這般地主動投懷送抱,卻並沒有打動冒辟疆。送走董小宛之後,他還大出一口氣,覺得如釋重負。

董小宛極力想和冒辟疆完成的終身大事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她幾乎是死纏爛打的。

當初的董小宛執意要把自己托付給冒辟疆,然而冒辟疆推三阻四。這是因為董小宛當時欠了別人太多債,而冒辟疆也不是特別有錢。董小宛這樣放下矜持與尊嚴,難免會讓人懷疑是想讓男人幫他還債。但不管冒辟疆怎麼想,董小宛一意孤行,一心要嫁給他。她一個人從蘇州劃船去找他,遇到強盜躲進了草叢三天,差點餓死。到了蘇州,冒辟疆此時剛剛落榜,心煩的他一味趕她回去。董小宛誓不放棄,回到蘇州後,找人告知冒辟疆,如果他不要她,她就一直穿著一件薄紗衣直到冬天,除非她被凍死。

冒辟疆的朋友們都指責他不知好歹,一個如此美貌癡情的女子這樣追求他,他卻一意推脫不解風情。直到冒辟疆的朋友錢謙出錢幫董小宛還清了債務,把她送到了冒辟疆身邊。時年董小宛19歲,冒辟疆32歲。

董小宛這樣癡情不渝,實在令人歎服。她並不在意錢財勢力,榮華富貴。在真性情的董小宛心中,虛名和金錢、權力一樣,都要為愛情讓道。

董小宛做了冒辟疆的小妾後,洗盡鉛華,擁有一身優秀品質的她,簡直已經無法用賢妻良母來形容了。她努力學習紡織刺繡,為冒家老小縫製衣衫。她平日裏對待冒家家人比婢女丫鬟還盡職,時刻服侍在一家老小左右。當時已經是個大名人的冒辟疆,常有人求字索畫,董小宛才華洋溢,便用漂亮的小楷為他寫扇麵。冒辟疆收集唐詩,她便為他整理抄寫。

董小宛自己還查索典籍,寫了一本描述女子化妝服飾及生活細節的《奩豔》,堪稱古代小女子的百科全書,可惜沒有流傳下來。董小宛努力地相夫教子,經常為孩子講解功課。她還是個很會過日子的女人,靈氣逼人的她對詩歌無所不解,她常讀《楚辭》以及李白、杜甫、李商隱的作品,心思細膩而又賢惠有加,能使瑣碎的生活充滿了情趣。她還挖空心思地為冒家做好吃的,她苦心鑽研廚藝,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像“董糖”、“走油肉”都出自董小宛之手。普通的食材一到了她手裏,就變成了極品美味。董小宛細心地為冒家理財,節省開支合理支出,常年下來,可謂為冒家嘔心瀝血。

可即便是這樣,冒辟疆還是對董小宛十分薄情。後來冒家逃難,冒辟疆一手攙著母親,一手扶著原配夫人,對董小宛大聲嗬斥,甚至在途中打算將她托付給友人以免拖累。冒辟疆生病了,董小宛日夜守護,即使他發脾氣,她也哄著。幾個月下來,冒辟疆康複了,董小宛卻骨瘦如柴差點病倒。董小宛對冒辟疆癡情無比,但冒辟疆卻很明確地表達,董小宛在他心目中不足分量。董小宛這樣一心追隨他,他卻如此冷情,也隻有董小宛這樣非一般的癡情女人能夠承受。

像董小宛這樣的才女,在別人眼中應該是高傲不凡的。但麵對自己愛的人,或許就會甘願變得卑微。對於小心處世的冒辟疆,或許就是像她說的“敬君之心,實逾於愛君之身”這句話一樣,董小宛心裏滿存感恩和敬慕。在她一生對冒辟疆的愛慕中,董小宛甘願疲憊勞累。她在25歲那年為冒辟疆買了一個靈巧的10歲小女孩扣扣在身邊,就好像她早料到自己紅顏薄命一樣,早早地為冒辟疆準備了代替自己的接班人。董小宛28歲芳年早逝,死的時候還握著冒辟疆的“比翼”、“連理”四字金釧。葬在影梅庵,被一群梅花簇擁陪伴。癡情一生的她,將對冒辟疆的愛意帶進了泥土裏。

冒辟疆在董小宛死後又活了42年,一直活到82歲。董小宛買來的扣扣也真的成了冒辟疆的小妾,不過20歲就病死了。冒辟疆接連娶了蔡氏、金氏、張氏等妾侍,雖都稱得上才女,但跟才色雙絕的董小宛比起來還是差遠了。

冒辟疆晚年是慘淡度過的,靠販賣書畫為生。深愛這位先生的董小宛若是看到他的這般光景,定會傷心落淚。

情的確是謎一樣的東西,竟能讓董小宛這樣一個絕世美人甘願一生為妾。

賀雙卿:驚為神女

賀雙卿最初的名字叫卿卿,因為名字裏又兩個卿,便被稱為雙卿。賀雙卿小的時候,家裏雖然窮,可是她的童年是很溫暖快樂的,父母勤勤懇懇,把她視若珍寶。她還有個在鄉間私塾教書的舅舅。賀雙卿從小便聰慧過人,舅舅常常帶她到課堂上讓她旁聽受教,也就在這段時期裏,小雙卿聽說了曠古絕倫的才女李清照,聽到了她“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千古佳句,給賀雙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年過去了,雙卿學會了寫字讀書吟詩作文,成了附近聞名的小才女,可是父母眼光短淺,到了一定年紀就不準她出門,等待著找個合適的人家讓她出嫁。

賀雙卿的不幸命運從她18歲,她的父親去世開始。

當時賀父臨終前,將賀雙卿母女托付給自己的弟弟照顧。這個粗俗無知的叔父實在可惡,他心狠手辣地以三石穀子的聘禮將賀雙卿許配給了一戶貧窮的樵夫。丈夫周大旺是個粗俗暴躁的樵夫,動不動就嗬斥毆打雙卿。雙卿的婆母楊氏是個心腸狹窄的惡毒老婦。雙卿嫁過來便做了苦力,苦活、累活、髒活都包在她身上,她孱弱的身體一度難以承受。她的丈夫隻會上山砍柴,回來就要吃可口的飯菜,稍有不順就拳打腳踢。賀雙卿常常勞累一天之後還要被丈夫蹂躪,幾近崩潰。婆母每天也不停地唧唧哇哇罵個不停。每天經受這樣的痛苦,時間長了,賀雙卿也就忍了。

賀雙卿唯一快樂的時光就是在閑暇之餘,擺好桌案鋪上宣紙,研墨蘸筆寫上幾首詞,抒發心中感受,在此得到些安慰。但惡毒的婆婆看不下去了,她覺得一個農村人家的女人學什麼書香門第舞文弄墨!她摔毀了賀雙卿的書寫用具,撕碎了寫滿了宣紙的美詞佳作,暴力嗬斥。可憐的雙卿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被這惡毒的婆母摧毀,隻能用幽怨的眼神看著,卻無能為力。這楊氏是摧毀雙卿詞作的罪魁禍首,因此流傳至今的不過十幾首。其中包含了雙卿所受的重重折磨,能讀出雙卿的血淚。

如果丈夫稍微溫柔體貼,婆婆仁慈寬厚,那麼在這靜僻鄉下山清水秀,也算是一種美好。可惜事與願違,賀雙卿隻能每日每夜經受著折磨,流血流汗地幹活,不敢有一絲懈怠。即使是初夏到了,一派生機勃勃的美好季節,雙卿也開心不起來,還要隨時在家中經受丈夫婆婆的嗬斥與鞭打。她隻能把滿腔幽怨化做詞作,偷偷用粉筆寫在葉子上,免得被婆婆發現。也就是這樣,賀雙卿找到了一點點寄托:

“暖雨無晴漏幾絲,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麥上場時。

汲水種瓜偏怒早,忍煙炊黍又嗔遲。日長酸透軟腰肢。”

雙卿的日子沒有溫暖沒有關懷,隻有勞苦隻有責罵。滿腹哀怨無可傾訴,賀雙卿帶著淚眼寫下了《濕羅衣》:

“世間難吐隻幽情,淚珠咽盡還生。手撚殘花,無言倚屏。鏡裏相看自驚,瘦亭亭。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憐雙卿!”

終於有一天,經受不住巨大的折磨,雙卿病倒了。在病中,她想起了舅舅說的才女卓文君、楊素歌姬紅拂女為愛情與知音私奔之事,心想,自己若有了知音,會不會有勇氣私奔?但她想想就有諸多顧慮。

這天,雙卿在病中為一直受傷的孤雁包紮,被惡毒的婆婆看到,硬逼賀雙卿拖著衰弱的身體下地幹活。深受折磨的她含著悲淚寫下了孤雁詞:

“碧盡遙天,但暮霞散綺,碎剪紅鮮。聽時愁近,望時怕遠,孤鴻一個,去向誰邊?素霜已冷蘆花渚,更休倩鷗鷺相憐。暗自眠,鳳凰縱好,寧是姻緣!淒涼勸你無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梁初盡,網羅正苦,夢魂易驚,幾處寒煙。斷腸可似嬋娟意,寸心裏多少纏綿!夜未闌,倦飛誤宿平田。”

雙卿在詞作中進行著血淚控訴,患著瘧疾的她一直被虐待,有時連飯都吃不上,衰弱的身體從未痊愈過。

故友韓西與雙卿相逢,同情雙卿,對她友善。雙卿受盡苦辱,在這故友麵前失聲痛哭,痛訴心中傷忿。韓西常探望她,還向她請教字詞。雙卿有人作陪,難得一笑。韓西臨走時雙卿十分痛心,連作《摸魚兒》等幾首詞表達心中不舍的念想,並寫在蘆葦葉上相贈。分別時雙卿心情沉重,失聲痛哭,認為此次一別,她再無知音朋友。

《摸魚兒》:

“寸寸微雲,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後,酸酸楚楚,隻似今朝。青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嫋嫋無聊。”

正是賀雙卿的這篇詞,奠定了她清代第一女詞人的地位。堪與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如泣如訴,濃愁如怨如慕,隻可惜,賀雙卿仍然要經受生活的煎熬。

賀雙卿也遇到過知音,但始終沒有勇氣衝破封建藩籬。《西青散記》中記載,賀雙卿的一個大知音叫史震林,江蘇金壇人,是乾隆初年的進士,著作頗豐。雍正十一年四月,史震林與友人郊遊,剛好見到正在倒垃圾的賀雙卿,為之驚豔。幾人對這窮鄉僻壤出此美女頗感興趣。他們發現賀雙卿所倒的垃圾盡是樹葉,上麵點點墨跡。找來一看,上麵全是詞作。眾人為雙卿的才華所驚歎。史震林在了解雙卿的苦命生涯後,深表同情。他常常與賀雙卿詩詞唱和,同時想救她於水火之中,但卻被守禮的賀雙卿拒絕。

可憐一代才女佳人,有人要帶她逃離牢籠,深受世俗禮教影響的她卻以粗俗鄙陋的“田舍郎”辯解,斷然拒絕,悲劇的命運自此不可改寫,一生痛苦。她和史震林雖然是知己,卻被沒有轟轟烈烈的火花愛情,清白如紙。

但在她深沉的內心世界中,對史震林是無限眷念的,隻是她不敢於衝破世俗束縛,仍然留在家中受虐。她在史震林離開去科考後,思念之心劇烈,以一首詞寫道:

“終日思君淚空流,長安日遠,一夜夢魂幾度遊。

堪笑辛苦詞客,也學村男村女,晨昏焚香三叩首。

求上蒼保佑,天邊人功名就,早偕鸞儔。

應忘卻天涯憔悴,他生未卜,此生已休!”

史震林考中進士後,還專程探望過賀雙卿,但賀雙卿始終不願打破禁錮。丈夫與婆婆變本加厲地虐待她,終於在她進入周家的第五年,年僅二十三歲就含恨身亡。

賀雙卿是一位極具天賦才氣的女子,若她有勇氣衝破封建束縛,逃離那個虐待她的家,人生路途便能截然不同,也就不會遺留這麼多空悲恨。

顧太清:才貌雙絕的女性小說家

顧太清早有才名,是才色雙絕。她以詞名重於士林。人們推其為易安居士之次,足見其文采風流。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才女,她的早年經曆卻十分坎坷。顧太清的出生注定了她的不凡,剛出生就背上了曆史包袱。原來她家是宦門之後,不過不是正規的官宦之後,而是罪臣之後,最不幸的是還是那種永不能翻身的罪臣。在清朝,是有這樣的慣例的。如果祖上有罪,後代很難翻身。就像下了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顧太清就是帶著沉甸甸的祖先“遺贈”出生的,她坎坷的早年經曆也由此開始。

顧太清的父母視女兒為掌上明珠,可是無奈家境窘困,想給她太好的生活環境那也是愛莫能助。等到了顧太清十歲時,她的父母先後亡故,她就被姑父母帶到蘇州。從此,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顧太清在江南雖說是寄人籬下,但其實並沒有吃過太多的苦頭。她的姑父母無兒無女,對顧太清很是用心憐愛,沒有絲毫的冷待。隻是她的內心,總是思念故土,想念幼時的家,想念她的父親母親,因此夜裏常獨自流淚,滿懷愁思。顧太清的姑父是個漢族人,也是讀書萬卷,腹內頗有華彩錦繡文章,是一個頗有才學的人。在姑父的耳濡目染下,顧太清也對詩詞漸漸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的姑父也樂得將滿腹學識傾囊相授。於是,顧太清找到了另一種寄托,在姑父的苦心教導下,不出兩年光景,便小有成就,詞名鵲起。

顧太清雖然是旗人女子,但卻受到江南山靈水秀的浸潤與熏陶,她入鄉隨俗說得一口流利的吳儂軟語。再加上本身生得是窈窕秀麗,就是放在江南女人堆裏,也沒有人會想到這位美女是旗人閨秀,她展現的全是漢家女兒的風情。這一天,是農曆二月十二,是傳統的花神節。這在當地,也就是蘇州,無論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要聚集在一處,賞花觀景,吟詠賦詩。顧太清就與鄰近的幾位小姐,聚在虎丘外一個名叫繪春園的園子裏,慶賀花朝。繪春園裏,假山重疊,修竹掩映,花朵競放,鳥語花香,是一個真正賞心悅目的好地方。顧太清與幾位小姐難得出來放風遊玩,心情很好,不時有佳作流出。園外專有一些書院學生,徘徊侍候,一旦有佳作傳出,不消片刻就傳布各個坊間學館,對其品高論低。

顧太清那日沉醉於眼前的早春景色,心中感慨頗多。當她看到這一派旖旎春光和這滿園的春色,忽然生出一種惜春憐花的感覺。這麼好的景色,可惜時光太短暫了,要是能夠挽留逝去的腳步,那該是多美的事情啊!因此,在別人都在賞春、讚春的時候,她卻寫出了惜春、歎春、悲花的文字:

“花開花落一年中,惜殘紅,怨東風。惱煞紛紛,如雪撲簾櫳。坐對飛花花事了,春又去,太匆匆。

惜花有恨與誰同!曉妝慵,特愁儂。燕子來時,紅雨畫樓東。盡有春愁銜不去,無才思,是遊蜂。”

毋庸置疑,顧太清是多愁善感的。別人麵對著無限春光,都是在喜悅、在高興,無憂無慮沒有那麼的煩惱,可是顧太清卻煩惱多於喜悅。她的詞作一流到外邊,立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首先就是立意新奇,其次就是語句精妙如珠,再有是她的感情真摯,讓人品讀之餘,心有戚戚之感,忽然生出一種落寞寂寥的情感。

當時,正好從京城裏來了一位宗室貝勒,他也無意間得到這副手抄,讀後不禁拍案稱奇。不禁想,能寫出這樣出眾文字的小姐,該是什麼樣呢?他在幻想著此人一定是那種讓人看了之後心生憐愛的人,他頓時生出要見這位小姐的想法。於是,他當即就前往繪春園。那時候閨中雅集,男兒是不能參加的,他卻不顧世俗的眼光,闖入繪春園中與顧太清相會。

看到外男闖入園中,這可嚇走了在場的眾位小姐。不過,唯獨顧太清沉穩自如,穩坐釣魚台。貝勒恭敬地施禮向顧太清詢問《江城子》的作者是哪位,並且往哪個方向去了?顧太清見眼前這位男子,言辭懇切,不見一絲冒犯,長得也是眉目清秀,豐神俊逸,似乎有些像自己的一個老相識,便問他找那位小姐做什麼?而貝勒聽到回話後,才抬起頭來看,也發現亭子上的這位小姐,眼角眉梢,貌似在哪裏見過,感覺非常熟悉。他很是搜腸刮肚地找了一番後,突然靈光一現地想起來了,就問顧太清是不是西林家的春妹,並且還讓她仔細看看自己是誰。顧太清剛聽他喊的那一聲春妹,就心中一凜,再凝神打量一遍,便淚如雨下,泣不成聲,她認出了這是自己小時候的繪哥哥,兩人在京城裏也是一同長大的。隻是後來分別,再沒有聯係。顧太清問他,為什麼來蘇州。貝勒一激動,也是淚流滿麵,他把眼淚擦幹,告訴顧太清自己為什麼來蘇州。之後,兩人自是一番你問我答。說道傷感之處,兩人都是紛紛垂淚。最後,顧太清竟淚如泉湧,如見到了親人一般的,不顧一切地撲到貝勒懷中,放聲悲哭。這一哭,把她這十餘年鄉愁與思舊的傷懷都哭了出來,壓抑了許久的感情此刻終於得以釋放。淚眼朦朧間,小時候的情景一幕幕一件件地又重新湧到了眼前,那是一段令她至今仍無法忘記的美好歲月。

要說起這位貝勒,也是頗有一番來曆的。他名叫奕繪,是風流皇帝乾隆的曾孫,他的祖父就是乾隆第五子永琪。相信提起永琪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那部風靡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裏麵的五阿哥。其實,奕繪與顧太清還有一層親戚關係,因顧太清是奕繪的祖母也就是永琪的妻子西林覺羅氏的內侄孫女。這樣一來,兩人就有些跟《紅樓夢》中賈寶玉與史湘雲的關係相同了。而奕繪與顧太清之間的童年交往,也確實跟寶湘相類似。當年,奕繪府邸與西林家離得很近,都在西山的健銳營。平常兩家也是多有往來,奕繪與顧太清經常見麵,一起玩耍。正是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他們之間是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感情。後來,要不是西林家突然發生了變故,說不定這親事早就成了。可是,誰知道世事難料,變數橫生。

如今,奕繪與顧太清兩人在蘇州重逢,自然是感慨萬千,難分難舍。奕繪本來到蘇州遊賞,就是利用公事的空當,自然時間不多。但是,他又因為與顧太清再次重逢,心底裏藏著的那份愛戀再次燃起,因而遲遲不肯離去。此時,奕繪早已娶了妻室,可他仍然想著要把顧太清帶回北京,娶她作側室。也許有人質疑,這是否是真愛。既然愛,那就應該娶其為正室,為什麼隻是作個側室?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當時的社會不允許。那年代,正室可都是要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都是與家族門當戶對的,於家族利益有關。一旦將正室離棄,另娶顧太清為正室,不但會引起奕繪父母的強烈反對,就是家族也不會允許他這樣做。更何況,還會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被批判得體無完膚,永無抬頭之日。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顧太清是戴罪之身。她本身雖然沒有罪行,但其祖先的罪責一直影響到她。奕繪能夠冒天下之大不韙娶她做側室,已經是困難重重,還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呢,何談娶她做正室?再說,顧太清不是現代穿越女,不講究一夫一妻,她也不忍將奕繪置於絕地。在她看來,奕繪能夠提出來娶她做側室,她就已經十分感動,心滿意足了。現實情勢不得不讓她低頭,退而求其次,側室也行,隻要兩人能夠長相廝守,她別的也不多求了。這已經是老天對她的格外開恩了,雖然有小小的遺憾,但顧太清卻並不後悔。

奕繪再次見到顧太清很是興致高昂,他為了顯示對顧太清的深深愛戀,寫了不少飽含濃情的詞作。這些詞最後都收入到了一個專門為顧太清所作的集子裏麵,名叫《寫春精舍集》。其中有一首《念奴嬌》這樣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