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reference_book_ids\":[6978309181086370846]}],\"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滿江紅》reference_book_ids\":[69783091810863708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初夏時節,北京宋慶齡紀念館內人流如織。紀念館的前身就是明珠的府邸花園,容若曾在這裏吟詩填詞。

這座融古代王府花園與西式別墅風格於一體的古老園林,從清朝康熙年間一直到現在,已經曆經了三百多年的風雨。其間,它的主人數次輪換。乾隆年間的和珅曾將此辟為別院,嘉慶年間的成親王永瑆曾以它為自家的王府花園,後來又成為光緒父親醇親王奕譞的府邸,清末又成為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王府花園,即攝政王府花園。漫漫清史中,這座園林曾見證了幾代主人的興衰,它的輝煌與氣數也最終隨著那個日落西山的王朝消失殆盡了。新中國成立前夕,這裏已是一片荒蕪凋敝。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受黨和政府委托,籌建宋慶齡同誌在北京的住宅。1961年,國家將這座王府花園重新整飭,並在原有建築迤西接建了一座兩層小樓,辟成一座優雅安適的庭院。1963年至1981年,宋慶齡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逝世。1982年,這處院落被國家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誌故居”。

一座有著三百多年曆史的園林,園內自是古木參天。上百年的西府海棠、鳳凰國槐等古樹,還有宋慶齡養護過的西山鬆、盆栽石榴和龍眼葡萄等各種南北方名花佳卉,每年都吸引著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於花前石畔流連,總有那麼一些人,在群芳珍木中切切地搜尋。他們在找兩棵樹,兩棵名為夜合花的樹。據說,那兩株樹已在園內立了三百多年,它們曾見證過大清第一詞人納蘭容若的最後時光。

還真的找到了。一株花樹,臨風搖曳,樹幹上掛著一塊白色的牌子,紅豔的字非常醒目:“明開夜合花,本名衛茅,初夏開小白花,晝開夜閉,故名明開夜合花。康熙年間,此園是明珠府第,已有此樹。明珠之子納蘭容若曾作詩讚曰‘階前雙夜合,枝葉敷華榮。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不知當初是誰寫下這樣一段介紹。先不說這株樹是否為當年容若手植,單說夜合花是衛茅,就已經錯得離譜。衛茅科,別名鬼箭羽、鬼見愁,生於東北、華北等地的山坡及山溝灌叢和樹林中,采鮮葉炒食、調食、做湯或製成幹菜皆可,與讓人充滿美麗遐想的夜合花差之千裏。在清代吳其濬撰寫的植物學專著《植物名實圖考》中,對夜合花的解釋隻有短短一行:“夜合花,產廣東,木本長葉,花青白色,曉開夜合。”

不必再在此花樹前糾結考證了,很顯然,如今我們看到的所謂康熙年間已有此樹的說法確不可信。曾經的那兩株夜合花,早已湮沒在曆史的塵煙裏了。

將鏡頭拉回,讓我們的目光從宋慶齡故居的那幾棵花樹前挪開,再次回到三百多年前,回到容若的世界裏。

康熙二十四年春夏之交,是容若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他還在忙碌著,忙著完成康熙皇帝交給他的任務,也忙著跟好友聚會。

這年五月初,曹寅來京了。對於這位十三歲就入宮做禦前侍衛,又因其孫子曹雪芹而被後世熟悉的清代文人,他的人生故事就不在這裏一一展開了,但一份簡單的介紹還是必要的。

曹寅,字子清,號楝亭,又號荔軒,滿洲正白旗包衣旗人,十三歲即任禦前侍衛,深得康熙喜愛,後差蘇州、江寧織造,官至通政使。他著有《楝亭集》,康熙五十一年卒,年五十四歲。

曹寅的父親曹璽於康熙元年任江寧織造,卒於康熙二十三年六月。曹璽在江寧時,曾手植楝樹一株於署衙,築亭於樹側。曹璽逝後,曹寅重建此亭,名為楝亭,且請人繪圖以紀念。康熙二十三年冬,容若隨康熙南巡時,曾至江寧織造府與曹寅相見。這次來京,曹寅攜帶《楝亭圖》,專程來找容若、顧貞觀等朋友為此題詠。這首《滿江紅》是容若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首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