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帝王的百態人生(2 / 3)

在用人方麵,漢景帝劉啟主張用人唯賢,所以才能夠開創下“文景之治”,他在政治、經濟、文化、司法、外交政策等方麵的作為,與他的知人善任、是非分明是密不可分的,也與他生性溫柔敦厚、穆靜仁慈有著很大的關係。

對於一個君主來說,可以識才擇賢,實屬不易;能夠不以好惡來決策,做到是非分明,就更加不容易了。而在這兩方麵,景帝都做得相當出色,是一個難得的賢明君王。

景帝在位16年之久,於後元三年在未央宮中駕崩,終年隻有48歲。景帝死去,漢武帝劉徹即皇帝位。劉徹將景帝葬於陽陵,諡號“孝景皇帝”。

千古一帝--漢武帝

漢武帝,可謂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開創了西漢最繁榮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所達到的第一個高峰。此外,漢武帝也是中國第一位使用年號的帝王。

小時候的劉徹喜歡學習,而且對儒學經典、馬上騎射、文學藝術,都頗有興趣。建元元年,劉徹繼承帝位,年僅16歲。此前的“文景之治”,漢朝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複蘇和發展,等到劉徹繼位時,國泰民安,家給人足,百姓安居樂業,朝廷統治穩定,一派祥和之氣。然而,在繁榮的背後卻隱藏著尖銳的矛盾。

漢武帝下定決心解決這些潛在的矛盾,他禮賢下士,招攬賢臣,以仁德治理天下。於建元元年下詔令全國推舉“賢良方正”之士。劉徹親自召見,詢問治國良策,史稱“賢良對策”。

與此同時,漢武帝著手政治改革,推行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治措施。但是,此時的政權還掌握在他的祖母竇太皇太後手中,竇氏族人開始進讒言,詆毀新政策,朝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竇太後為核心的反對集團,導致漢武帝的許多利民措施都不能順利實行。對此,漢武帝勞心費神。

建元六年,竇太皇太後逝世,漢武帝終於擺脫了束縛,立即下令清除竇太皇太後所有的親信黨羽,任田蚧做丞相,韓安國為禦史大夫,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統治生涯。

漢初六七十年間,儒家思想風靡一時,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含了政治、哲學、教育、倫理各方麵,內容包羅萬象,主張以“仁政”治天下,這恰巧符合了漢武帝的治國思想。董仲舒順應時代的要求,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成為儒家的新代表。董仲舒的勤政愛民,以仁治國,“大一統”的思想主張,從封建社會統治的大局出發提出的方案,這些主張為漢武帝集權中央、統一思想、一統天下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儒家思想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劉徹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必然的。

漢武帝獨尊儒術,在全國興建太學,設五經博士,推行儒學教育體製。思想達到統一了,革新的絆腳石也就去掉了,漢武帝又推出了一係列的新政。首先是察舉製和征召製的實行,這兩者的巧妙配合,使漢武帝網羅了大批人才。漢武帝直接或間接地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了以皇權為中心的官僚製度,使地主階級中下層的知識分子有機會踏上仕途,擴大了西漢王朝的統治基礎。與此同時,漢武帝大力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首先是削弱丞相的權力,壯大皇上的權利。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取了“強幹弱枝”政策,極力地削弱地方割據勢力。漢武帝在打擊地方勢力的同時,還著手打擊地方官僚勢力,以削弱地方官吏的勢力,加強自己的統治。

剛繼位的漢武帝,一方麵要抵禦諸侯王的侵犯,防止他們勢力膨脹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威脅,一方麵要利用血親來維持劉家的統治地位。主父偃雖為布衣,在治國方麵卻很有見解,由於久不得誌,便上書漢武帝,要求皇上召見他,這個人的膽子還真是大啊!主父偃向漢武帝建議可以實行“推恩令”來縮小諸侯王的地盤,削弱各諸侯國的實力,讓他們的子嗣各分得一份土地,勢力分散了,你不去打他們,他們自己就吵起來了,自然也就不用您擔心了。這些話簡直說到了漢武帝的心坎裏,立即下令執行“推恩令”。

漢武帝身為一位有作為的君王,在政治體製方麵開設了中、外兩朝,朝廷內部形成了兩個分支:內朝是由大將軍及尚書為首組成,屬於決策機關;另一個是以丞相等人組成的外朝,屬於政務機關。這樣的政治改革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官僚的勢力也得到分散,即鞏固了封建統治地位,也徹底解決了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漢初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漢武帝在水利方麵的成就也是不容小覷的,在其統治期間是我國曆史上水利事業得到較快發展的時期之一。水利建設同樣為大漢朝的經濟的繁榮及政治的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朝定都長安以後,國家政治、經濟重心主要集中於關中和西北等地區,關中素有“八百裏秦川”的美稱。為了推動農業生產及航運交通的發展,漢武帝在位期間先後修建了漕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不僅如此,漢武帝還專門頒發詔令,要求各地注意興修水利,有力推動了全國水利建設的開展。水利建設,促進了關中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是這裏成為當時全國著名的經濟開發區。

作為一位智勇雙全,雄才大略的帝王,漢武帝的成就也表現在開疆拓土、威名遠播上。自大漢建立至漢武帝即位,這幾百年間大漢與匈奴的戰爭從未停歇,而這也成為了漢武帝最棘手的事情之一。

漢武帝繼位後,改變一直以來的對外政策,積極做好抵禦匈奴的準備。建元三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主動聯合大月氏,打擊匈奴。

建元六年,匈奴請求和親,漢武帝召集百官廷議。廷議過程中,漢武帝深知與匈奴和親的利害關係,但是漢朝現在的硬件設施準備的還不充足,如果和匈奴硬碰硬,勢必會兩敗俱傷,於是漢武帝勉強同意了和親。

元光二年,漢武帝再一次決定攻打匈奴,開始了與匈奴長達幾十年的戰爭。他任命大將軍衛青、霍去病等幾員猛將,在幾年的時間裏,收複了漠南、漠北、河西、河南地等大部分地區,開拓了漢朝的疆土,鞏固了我國的封建統治。

漢武帝給了匈奴致命一擊,製止了匈奴的野蠻掠奪,維護了漢朝邊郡的先進農業生產。此外,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成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的目的,但是對大西北的開發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斬斷了匈奴右臂,而且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形成了溝通古代歐亞交通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統治期間,還完成了對東南和南方的統一和對西南地區的開發。元封三年,漢武帝又發兵東北,降服了高句麗等郡,進一步加強了朝鮮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從此,武帝威震四方。

漢武帝是一位深明大義、具有遠見卓識的軍事家、政治家,在其統治末期,可以看到以前政策中的錯誤,也標誌著武帝一生政策的一次大的轉折。自省之後,他改變了先前的政策,采取與民休息、思富養民的安撫政策,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社會趨於安定,又開創了“昭宣中興”、媲美文景的繁榮盛世。

到此時,漢武帝已經是日薄西山。後元二年,漢武帝一病不起,在五柞宮駕崩,諡號“孝武皇帝”,葬於茂陵。

柔仁好儒的漢元帝

漢元帝劉奭是漢宣帝劉詢的大兒子,母親是許皇後。漢元帝是一位柔弱君王,他在位期間,西漢王朝逐漸衰落。

幼年的劉奭柔仁好儒,而宣帝素來雜用霸、王二道,而劉奭偏好純儒,作為父親,漢宣帝覺得兒子是一個性格懦弱的儲君,恐怕他不能知人善任,將來會是一個低能的皇帝。宣帝恐怕劉奭不能夠繼承重任,曾有意更換太子,又顧念與許皇後的夫妻情分,無奈之下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劉奭。

果如宣帝所料,劉奭即位後,立即下詔改變了前皇帝的“雜用王霸”的傳統,主張獨尊儒術,尊師崇儒的政策。天下立刻變了一個樣,就連朝廷的大臣大多也都是他的師傅和學生。

元帝大肆重用儒生,對他們委以重任,國家大事也召見他們來商議。在漢元帝起用的儒生裏,有不少人的性格極其耿正,這些人敢於進諫良言。元帝重視儒學,以仁德治天下,因而對於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儒生多不怪罪。元帝在位期間,大臣中多是漢代頗具盛名的經學大師。漢元帝整日與這些人混在一起談論儒學,對政事漠不關心,朝野上下對元帝怨聲載道。

這還不是最可氣的,元帝不僅尊師重儒,還寵奸任佞,許多奸佞小人雲集於朝廷要樞,對於這些小人,元帝還寵信有加,言聽計從。其中最主要的一個人就是石顯,他依仗著元帝對他的寵信,掌握著朝政大權,形成以自己為核心的黨羽,為非作歹,無惡不作,一直到成帝即位。

元帝統治期間,匈奴的勢力也逐漸衰落,邊郡處於相對安寧的狀態,不過有時也會發生一些小矛盾,但都能夠及時得到處理。對於怎樣處理邊境問題,元帝也總是召集大臣進行商討,昏庸的元帝對於這件事提不出自己的見解,對於大臣的討論,往往采取在爭論中占上風的人的意見和主張。

在武帝開拓南疆時,曾經在今海南島嶼增設珠崖、儋耳二郡,因為漢朝官僚對百姓進行殘酷壓迫,苛捐雜稅繁多,徭役繁重,經常遭到百姓的武裝反抗。元帝在位第二年,珠崖山南縣百姓受不了壓迫,起兵反漢,好幾年才得以平靜。元帝曾召集群臣進行商討,本想調重兵前去鎮壓。但可笑的事,漢元帝竟然采納了賈捐之的主張,出於“仁道”,決定放棄海南珠崖郡。初元三年,元帝下詔宣布現罷除珠崖郡,郡中百姓若願意屬漢,朝廷一定妥善安置,若不願屬漢,也不勉強。就這樣,叛亂算是安撫下來了。永光二年秋,隴西郡首領反叛漢朝,元帝再一次召集大臣們討論對策。這一次不同,雙方僵持不下,元帝聽雙方講的都很有道理,最後投票決定,票數多的一方取勝。最後的決定是馮奉世率軍進軍隴西郡,於當年年底平定了羌人的叛亂。

漢元帝的成功之處表現在外交政策上,在元帝在位期間,大漢與北方的匈奴重修舊好,胡漢和親。元帝即位的時候,匈奴勢力已經衰弱,加之內部矛盾不斷。呼韓邪單於歸順大漢,漢元帝輸送糧草進行支援,單於感恩戴德,要求與漢朝和親,元帝倍感欣慰,欣然答應。將王昭君賜予呼韓邪單於,而後就有了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

漢元帝為振興國家,維護統治,也采取了一些利國利民的政策,但最終因為積弊太深,而元帝本人又柔弱無能,再加上奸臣當道,聽信讒言,未能如願。

元帝晚年,身患重病,對於政事更是力不從心,再加上他生性柔弱,貪圖安逸,就更無心管理朝政。由於他不喜歡皇後和皇太子,所以另立儲君的欲望也在他心中滋生,但是,這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大臣跪著哭訴請元帝打消念頭,表示願意輔佐皇太子,隻要皇上改變主意,元帝看到這種情況,痛苦難耐,漸漸地就放棄了易儲君之念。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五月,元帝死在未央宮裏。元帝在位僅有16年,終年也隻有43歲,死後被葬於渭陵,諡號“孝元皇帝”。平帝元始四年,尊廟號為“高宗”。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六月,太子劉驁即位,就是漢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