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舞動政事波瀾的皇後嬪妃(2 / 3)

曆經三代帝王的奇女子竇漪房

竇漪房年少的時候生活比較清苦,她的雙親早亡,被葬在了竇漪房的家鄉觀津,薄太後則追封竇漪房的父親為安成侯,母親則是為安成夫人,並且還在竇漪房的家鄉為他們修葺了一座陵園,這座陵園便是仿照薄太後父親的靈文園建造,可謂是對竇漪房的最大的寵愛。

漢文帝劉恒還沒有登基為帝的時候,他的結發妻子王皇後因病去世,留下了四個兒子,不幸的是,劉恒的四個兒子,也相繼病死。公元前180年,劉恒登上至高無上的皇位,史稱漢文帝。漢文帝繼位不久,朝中大臣便集體上書請求冊立太子,在漢文帝的所有子嗣中,唯獨竇漪房的兒子劉啟年齡最大,性情也十分溫和。於是,劉啟被漢文帝冊立為太子。同年三月,一些大臣又奏請漢文帝冊封皇後。而薄太後的意見便是:“諸侯之間都是同姓人氏,而皇後的人選則是以太子的母親最為合適。”所以,漢文帝便立太子之母竇漪房為大漢朝的皇後,她小兒子劉武則是被漢文帝封為代王,兩年之後又被封為淮陽王,而他們的女兒劉嫖,也就是曆史上的“館陶長公主”。

因為竇漪房出身清貧,深諳百姓之苦,在她做皇後期間,與漢文帝劉恒在生活中處處節儉,就是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漢文帝繼位後的二十三年間,他的宮苑衣服車馬等竟然都沒有增長,可謂是一個節約的好皇帝啊!到後來,竇漪房的兩個兄弟,竇長君和竇廣國因為認親來到了長安,費盡周折,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姐姐,也就是當時的皇後竇漪房。而漢文帝劉恒看到自己的兩位國舅,心中十分歡喜,當時便分了不少的田地和房屋以供他們生存,並在長安給他們尋了一處很好的住所,留他們久居長安,當時的宰相灌嬰和周勃都認為這兩位國舅出身卑微,並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應該讓一些品行好的老師對他們加以教導,以免呂氏專權的悲劇再次上演,而竇漪房的兩位兄弟也是為人謙遜有禮,從不敢以自己的身份尊貴自居,也沒有一絲的驕傲自滿之氣,因此深得人心。

公元前177年,竇漪房在大病一場後,她的視力也逐漸下降,於是,漢文帝對她也慢慢地冷落起來,把目標轉移到了當時的慎夫人身上。對於這件事情,竇皇後也是沒有任何辦法,隻能在暗地裏哀歎自己的命運悲哀罷了。但是就算這樣,皇後終究還是皇後,慎夫人再怎麼受寵也不敢做出過分的事情,慎夫人是漢文帝的新寵,深得劉恒的喜歡,所以有的時候常常是與竇漪房平起平坐。有一次出行時,上林郎官依照從前的習慣,將慎夫人的座位和竇皇後的座位平等的安置。中郎將袁盎見此情景,立即命人將慎夫人的位置放到下席,慎夫人見狀,大發脾氣,不願意在下席就坐。而漢文帝劉恒也是怒氣衝天,當即便帶著慎夫人乘輦返回宮中,獨留下了竇漪房一人。這次的上林之行,本來是高高興興地來,最後卻是敗興而歸。漢文帝對此十分的憤怒,中郎將袁盎則對漢文帝解釋道,難道不記得戚夫人被弄成人彘的事情了嗎?這句話的意思便是,既然竇漪房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牢牢坐穩自己的皇後之位,並非是偶然,她有著自己的智慧和策略,如果慎夫人還是這樣恃寵而驕的話,戚夫人的下場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174年,當時的薄姬薄太後為了鞏固自己娘家在朝中的地位,便想學著呂後的做法與皇家聯姻,讓未來的太子妃成為自己娘家的人,而竇漪房便趁著這個機會,答應了薄太後的建議,就這樣,進一步穩固了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也給自己的皇後寶座添加了一層保障,這是何等的大智慧啊!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慎夫人不知道收斂的話,無疑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公元前169年,當時的梁懷王劉揖不慎墜馬身亡,竇漪房的小兒子劉武便代替他為梁王,曆史上稱之為梁孝王。劉武所在封地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這就代表著竇漪房的後位則是無可撼動的了,而對於漢文帝劉恒和竇漪房之間的感情問題,在後世人看來是一個謎,不過從漢文帝自此再沒有寵信其他妃子的情況來看,他們之間的感情應該是不錯的。

公元前162年,漢文帝的八個兒子中隻剩下了劉啟和劉武兩個兒子,竇漪房的地位徹底穩固。

公元前157年,一代帝王漢文帝駕崩,太子劉啟即位,史稱漢景帝,而竇漪房則為皇太後,被人稱之為竇太後。

竇太後對於自己的小兒子一向是寵愛有加,賞賜給他的奇珍異寶更是不可勝數,如果可以,恨不得將大兒子的皇位也雙手捧在他的麵前。剛開始的時候,漢景帝劉啟對於這個同胞弟弟也是有著深厚的兄弟之情,不但與他同進同出,同坐一輦,而且有一次在家宴中還曾經說要將自己的江山托付給劉武。

初元三年,當時漢景帝還沒有冊立太子,有一次,在自己的家宴上,漢景帝曾經對自己的弟弟劉武說:“等我去世之後,就由你來繼承我的皇位。”劉武聽了這番話,嘴上很客氣地拒絕了,但心中卻是十分歡喜,竇太後也是喜不勝收,但是漢景帝的侄子竇嬰知道後向劉啟進諫道:“漢朝自創建以來,皇位的繼承就是父子相傳,怎麼可以任意的改變呢?”這番話也讓劉啟打消了冊封自己弟弟的念頭,而竇嬰也因此得罪了竇太後。過了沒幾天,竇太後便命人將竇嬰的皇親國戚的名譽革去。竇太後一心想著讓漢景帝立小兒子劉武為皇位繼承人,但當時的那句話隻是漢景帝的酒後失言,並不是出於自己的真心,但是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又會讓自己的母後失望。正當他左右為難的時候,公卿大臣們搬出漢代的製度來阻止這件事,漢景帝便趁著這個機會立自己的長子劉榮為皇太子,但是冊封不到一年,劉榮便被廢黜太子之位,竇太後見狀又重新提起立劉武為皇位繼承人,遭到大臣袁盎等人的堅決反對,於是,隻好另立自己的兒子劉徹為太子,竇太後的算盤再次落空。而當劉武知道這件事後,竟然派遣刺客將袁盎等數十位大臣殺死。這個事件,觸怒龍顏,漢景帝下令嚴查真凶,最後事情敗露,劉武已經沒有辦法逃脫,他派出去的刺客也自殺身亡。幸虧因為自己的姐姐館陶公主向自己的母後求情,才使得劉武免遭刑法,但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漢景帝的心中已經對劉武有了防備之心。

這個時期,竇太後的眼睛已經完全失明,竇太後對於黃老之術比較推崇,所以漢景帝和竇氏兄弟也聽從竇漪房的命令,傳誦《老子》,拜讀黃老學說。“黃老”指的是黃帝和老子,主張依照無為而治的思想,用寬鬆的政策來管理民眾,竇漪房一生經曆了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君王,而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則是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離世,其太子劉徹登基,尊他的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後,而他的生母王氏則為太後,開創了漢武大帝的時代,是漢朝最繁盛的時期,劉徹便是曆史上著名的漢武帝。

劉徹稱帝後,竇漪房聽說他喜歡儒家學說,對此她是不以為然,還經常幹涉朝中政務。漢武帝不願意違背自己祖母的意願,在他處理朝中政事時,總會向竇漪房詢問意見。禦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見此狀況,便命人將魯耆儒申公請到朝中,並且向漢武帝進言,要依照漢朝流傳下來的製度,建立禮製建築明堂辟雍,更改正朔,變換服飾,實行巡狩封禪等禮儀,還建議漢武帝以後的朝中大事,並沒有處處請示太皇太後的必要。竇漪房聽後,氣憤不已,命令漢武帝將趙綰、王臧等人的官職除去。直到竇漪房去世之前,漢武帝劉徹都沒有再尊崇儒家學說,從這裏也可以知道,竇漪房在漢朝政治上的影響也是非同小可的。

公元前138年,閩越一帶帶領軍隊圍攻東甌,東甌王派人向漢朝請求支援。竇太後則是主張不能用武力解決紛爭事端,於是漢武帝便派遣中大夫嚴助征調遣蘇州一帶的水師救濟東甌。就這樣,漢朝的兵馬還沒有到,閩越王就放棄了圍攻東甌的念頭,帶著自己的部隊回國了。東甌王因為害怕閩越軍會卷土重來,於是又主動向漢武帝征求,將自己一個4萬多人的小國家遷移於廬江郡,而這個時期,太皇太後已經知道自己的孫子劉徹已經可以獨當一麵了,便給了漢武帝代表著軍權的兵符,從此便打開了漢朝的繁榮景象。

公元前135年,竇漪房在漢朝東宮辭世,與漢文帝合葬在霸陵,終年71歲,竇漪房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她曆經了三代帝王,見證著漢朝的成長、發展和繁榮,她的謀略和智慧讓世人驚歎。

苦命的天之驕女--陳阿嬌

出生於帝王之家的陳阿嬌嫁給漢武帝劉徹可謂是順理成章,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佳偶,這段姻緣可以說是天作之合,美滿幸福,然而天意弄人,阿嬌卻成為了長門宮裏的怨婦,《長門賦》裏的女一號。這一切又是如何造成的呢?這還要追溯到上一輩的恩怨。

話說,劉徹的父親,漢景帝有兩個寵妃,其中一個就是劉徹的母親王娡,另一個是劉榮的母親栗姬。由於起初栗姬深得漢景帝的喜愛,漢景帝立劉榮為太子,館陶公主趨炎附勢,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勢利眼,加上功利熏心,想要女兒成為太子妃,卻不料被心高氣傲的栗姬當場駁回,顏麵盡失,從而對其產生了恨意,產生了廢太子之心,於是,就百般挑撥栗姬與漢景帝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館陶公主開始親近王娡,想要改立劉徹為太子,王娡心思縝密,冰雪聰明,館陶公主的心思她又怎能不知?論才智、論計謀,栗姬又怎能是王娡的對手,很快,漢文帝就疏遠了栗姬,隨即廢除了太子,改立劉徹做了太子。劉徹一當上太子,館陶公主就迫不及待地把女兒阿嬌嫁給劉徹,王娡甚是高興,而且劉徹也答應將來一定會為阿嬌蓋一座金屋,這就是曆史上“金屋藏嬌”的典故了。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年僅十七歲的太子劉徹即位,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劉徹當上皇帝以後,阿嬌理所當然地當上了皇後。雖然劉徹沒有給阿嬌一座金屋,婚後的生活也算是美滿,兩個人相敬如賓,恩恩愛愛,阿嬌像是一個受寵的小女人,幸福地飛上了天。然而,世事難料,好景不長,任誰也想不到這座金屋卻成為了她葬身的墳墓。

如同現在的丁克一族,過著二人世界還可以幸福常在。但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連幾年,阿嬌都沒有為劉徹生下一男半女,作為一個皇帝,三妻四妾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身為皇後本不應該阻攔,更何況自己不能生育。但是卻偏偏碰上了阿嬌這個習慣於養尊處優的女人,在她看來男女是平等的,至少她和劉徹是應該平等的,劉徹隻能屬於她一個人,即使是有來生,也隻能愛她一個。阿嬌把劉徹看得死死的,不能與任何女人親近,即使是說夢話,也不能叫其他女人的名字。陳阿嬌是一個美麗聰明的女人,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從小嬌生慣養、驕縱跋扈的火爆脾氣造就了她的悲劇人生。

不能生育已經是對阿嬌的懲罰,更加不能讓阿嬌忍受的是劉徹移情別戀,愛上了歌女衛子夫,這猶如晴天霹靂,讓阿嬌悲痛欲絕,愛恨交加。一哭二鬧三上吊,無所不用其極,並對衛子夫施行酷刑,劉徹大怒,但是,礙於館陶公主的情麵,想到當年她為自己的太子之位也費了不少心思,於是,答應館陶公主會與阿嬌和好,並好好對待她。如果阿嬌息事寧人,心胸寬廣,這件事也就這樣過去了,但是,偏偏她又是一個心胸狹窄,小肚雞腸的女人,心生歹意的她,將目標轉向了衛子夫的弟弟衛青身上,在衛青毫無防備的情形下,派人把衛青擄走,準備殺掉衛青,以泄心頭之恨,卻不料被人救下,衛青才得以活命。隔牆有耳,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劉徹的耳朵裏,劉徹龍顏大怒,對阿嬌失望之極,心想:“你越是痛恨衛家,我就偏偏反其道而行。”於是,劉徹提拔衛青,重用衛青,冊封衛子夫。從小被寵溺的阿嬌哪裏受得了這份氣,愛情沒有了也就算了,但是,最讓她痛恨的是輸給了一個歌女,簡直是顏麵掃地,又怎能忍氣吞聲?於是她想到了巫蠱之術,詛咒衛子夫,把皇宮裏搞得烏煙瘴氣,雞犬不寧。她的母親曾多次提醒她住手,可她仍舊不聽勸告,一意孤行。要知道漢武帝劉徹一向是相信這個世界上是存在妖魔鬼怪的,阿嬌的詛咒等於是戳中了劉徹的軟肋,再加上有奸人挑撥說皇後利用巫蠱之術詛咒皇上和衛子夫,劉徹聽信了讒言,一怒之下將阿嬌打進長門宮,就連其身邊服侍的奴才也一並砍頭,劉徹的這一招簡直是太狠了。

被打入冷宮的阿嬌還存有一絲希望,她不甘心長困於此,更不甘心一個堂堂的皇後會敗在一個歌女手中。於是,她又心生一計。這次他寄希望於一位辭賦家--司馬相如的身上,她知道皇上喜歡吟詩作賦,並鍾愛司馬相如。於是,她就叫自己的母親去求司馬相如給她做一篇賦,宣揚她對皇上的深深的愛意,以及自己的幽怨,以喚起皇上對她的憐愛,最後,司馬相如答應了。而他也終究沒有辜負這對可憐母女的期望,於是《長門賦》便誕生了,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每字每句都包含著阿嬌對劉徹的愛意,深處冷宮的寂寞、幽怨之情,曲調時而婉轉,時而柔和,道不盡的相思之情,說不完的淒涼之意。

慶幸的是這篇賦很快傳到了劉徹的耳朵裏,不幸的是他隻是稱讚這篇賦寫得很棒,對於阿嬌卻沒有流露出任何的情意。消息傳到了長門宮,阿嬌悲痛欲絕,從此一病不起。公元前110年,陳阿嬌死在了長門宮。

奇女子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的生命很短暫,就連史書上對她的記載也是寥寥無幾。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鉤弋夫人卻是一個傳奇,在她身上發生的怪事太多太多了。漢武帝劉徹有一次去巡狩,途徑河間武垣城。有一個觀天象、占卜吉凶的“望氣者”對劉徹說,此地有一奇女子,劉徹一聽就來了興致,立刻叫人去查辦,於是就找到了趙氏,劉徹一見花容月貌,柳若扶風的她就滿心歡喜,甚是喜歡。隻可惜美中不足的是身患殘疾的趙氏雙拳緊握,任誰也掰不開,除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漢武帝劉徹。劉徹掰開玉手之後,驚奇地發現趙氏的手裏握著一隻玉鉤。隨後劉徹將她帶入宮中,稱為“拳夫人”。後來她的身體慢慢痊愈,可以正常行走。

對於這個鉤弋夫人,劉徹可謂是寵愛有加,每天都要約她侍奉左右,可謂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啊!所以鉤弋夫人很快就有了身孕,劉徹更是欣喜萬分。但是怪事發生了,都說十月懷胎,而鉤弋夫人一懷就是十四個月,才平安產下龍子,取名劉弗陵,也就是以後的漢昭帝。

劉弗陵是劉徹最小的孩子,上麵有五個哥哥。大哥劉據,是皇後衛子夫的孩子,立為太子;二哥劉閎,年幼夭折;三哥劉旦,自命不凡,驕縱跋扈,不合劉徹心意;四哥劉髆,是李夫人的孩子,李夫人冰雪聰明,溫柔可人,曾是劉徹最喜歡的女人,卻不幸早逝;五哥劉胥,為人驕奢,好倡樂逸遊,不得人心。劉弗陵雖然年紀尚小,但是生性聰明,活潑可愛,機智勇敢,頗有一點小劉徹的範兒,深得劉徹的喜愛。公元前91年,劉弗陵四歲,太子劉據在“江充事件”中連同母親衛子夫一並被漢武帝以謀權奪位之罪名處死,就此太子之位一直懸空,這也為以後的皇權之爭埋下伏筆。太子死後,舅父李廣利串通滿朝文武聯合上書擁立劉髆為太子,不料卻遭人陷害,漢武帝憤怒之下決定滿門抄斬,禍及整個劉氏家族,劉髆的太子夢就此破滅,隻剩下了年紀最小的劉弗陵。

話又說回來,到現在,劉徹已經是別無選擇,隻能立劉弗陵為太子,這難道不是正合他意嗎?但是一直讓劉徹擔心的是她的嬌滴滴的鉤弋夫人,如果劉弗陵做了皇帝,那鉤弋夫人就是皇太後,但是她才不過二十五六歲,很是年輕,他害怕自己死後,鉤弋夫人會變成第二個呂雉,怕劉氏王朝被趙氏集團吞並,朝廷混亂,政權不保,所以被逼無奈之下他決定處死鉤弋夫人,永絕後患,帝王之心真是深不可測啊!俗語說:“伴君如伴虎。”這句話一點也不假,生性乖巧的鉤弋夫人又怎知大禍將至呢?

公元前88年,漢武帝劉徹帶著天真爛漫的嬌妻鉤弋夫人前往甘泉宮避暑,鉤弋夫人自是小心侍奉,不敢馬虎。但是有一天,他卻龍顏大怒,下令處死鉤弋夫人,而且一點情麵都不留,原因隻是一點小小的稱不上錯誤的錯誤。鉤弋夫人嚇得渾身發抖,淚流滿麵,苦苦哀求,劉徹卻不予理會,冷著臉命人將她帶了下去,關進了冷宮。

鉤弋夫人到底是怎麼死的,後人也不為所知,毒死?絞死?還是扼死?這些都是我們的猜疑。

鉤弋夫人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6年,劉徹在彌留之際立下詔書立小兒劉弗陵為太子,即日即位。劉弗陵成為漢朝的第八代皇帝--漢昭帝,追封母親為皇太後,並建立陵墓--“雲陵”,位於甘泉宮之南。

這就是鉤弋夫人傳奇的一生,她雖有傾國傾城之貌,卻沒有福壽安康之福,自古紅顏多薄命,說的不就是鉤弋夫人嗎?

史上最長壽的皇後王政君

王政君,有傳說說她的祖先是黃帝的後裔。王政君的人生從她未出生的時候,便已經有了傳奇的色彩,相傳,曾經有人預示著六百四十五年之後,將會有一個聖女再次誕生,大約會在齊田家出現。而幾百年之後,王政君的祖先帶著全家遷移到這裏,居住在了當年所預測到的地方,與前後的時間也是剛好相符合,這讓人們相信,在八十年之後,王家就會有貴女降生了,她的出現則會使天下興旺。或許僅僅是巧合,但這種預言恰恰出現在了王政君的身上,她的命運似乎就這樣被確定了。從這以後,王政君便被人看作是“聖女”降臨人間。

過了幾年之後,漢宣帝還在位的時候,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選用有才能的人治理朝政,老百姓們都過著安靜祥和的日子,一派天下太平的景象。到了五鳳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4年,當時隻有18歲的王政君在一次選秀中進入皇宮,成了一名家人子。曾經有人說過王政君的前途富貴,大吉之相,而王政君的入宮正是她實現自己這個命運的開始。

有一次,太子劉奭的寵妃司馬良娣去世之後,太子終日鬱鬱寡歡,為了緩解兒子的喪妻之痛,漢宣帝便命人挑選出來五位家人子,供太子挑選。而這個時候,太子的心情並沒有好轉,還深深地沉浸在對自己的寵妃司馬良娣的懷念中,看著皇後對自己的關心,也不好駁皇後的麵子,便隨意的說道:“這五位家人子有一位還是很不錯的。”當時王政君的位置和太子挨得比較近,而在這五位家人子中,唯獨王政君身穿絳色花邊的大掖衣。聽太子這麼說,一個奴才便認為太子所說的一定是指穿著與眾不同的王政君,並將這個情況轉告了皇後。皇後遂命人將王政君送到了太子的宮中。正是因為這樣,王政君便由一個最低等的家人子而變成了高高在上的太子妃,未來的一國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