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二年(742年),李白在長安被唐玄宗封為翰林供奉,即皇帝的高級詩文侍從。
這一年春天,風和日麗,鮮花盛開,沉香亭畔的牡丹花爭奇鬥豔。一天,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這裏飲酒賞花,侍從們站立在一邊侍候,歌女們翩翩起舞。
唐玄宗聽著,看著,覺得都是過去的一些舊詩老調,便非常生氣地說:“觀看名花,怎麼可以用舊的詩詞呢?快去召來李學士,寫出一些好聽的新歌詞。”
樂師李龜年馬上吩咐侍從去找李白,經過幾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了李白,他正在和詩友們飲酒論詩,已經有幾分醉意,但皇帝召見,也不敢怠慢,便急匆匆趕到了沉香亭。
李白踉踉蹌蹌被侍從扶到了唐玄宗麵前,皇上有些生氣:“為何醉到這種程度?”
李白笑著回答:“知道萬歲要聽新歌詞,所以才多飲了點兒,隻有醉酒後我才能寫出絕妙的好文章。”
唐玄宗命令歌女們繼續唱歌跳舞,讓李白在一旁寫出觀賞名花和讚美貴妃的好詩篇。
等到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剛完,李白的3首《清平調》詞便寫了出來。
唐玄宗和楊貴妃聽了都連聲讚好。尤其詩人巧妙地把楊貴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唐玄宗聽到這絕妙的詩文,高興地又飲起了酒,楊貴妃聽到這3首讚美她的詩,更是得意洋洋,連走起路來都有了新的姿態。
青蓮居士謫仙人
傳說中李白的母親夢見天上的太白金星而生下他,所以取名太白。李白從小就聰明伶俐,而且讀書刻苦,年輕時他的文章便廣為人們讚揚。他生性孤傲,嗜酒如命,但文才卻很驚人,他自號青蓮居士,人們稱他為李謫仙。一次他在湖州(今浙江境內)的一家酒樓喝酒,酒醉後自顧自地大聲歌唱,引來不少圍觀者。湖州司馬經過這裏,尋著歌聲來到了酒樓問道:“酒後高歌的是何人?”李白不屑一顧地以詩作為回答:“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
李白性情豪放,酒後狂言,詩才天下聞名,但他懷才不遇,不被朝廷重用使他感到苦惱。這種心情在他的詩中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受到李璘連累,關在潯陽監獄中。經過當時的宣慰大使崔渙和禦史中丞宋若思的竭盡全力相救,才免去殺頭之禍,可唐肅宗李亨還不肯釋放他,要治他的罪。這件事被當時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的郭子儀知道了,他非常著急地說:“李白曾救過我一命,他現在遇害,我豈有不救之理?”
於是他上書唐肅宗,願用自己的官職為李白贖罪。這樣,李白算是出了牢獄,肅宗皇帝下令從輕判刑。在乾元元年,即永王被打敗的第二年春天,李白受到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的處罰。這時李白已58歲了,在流放啟程的前幾天,寫下了《流夜郎贈辛判官》七言詩:
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幾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與君自謂長如此,寧知草動風塵起。函穀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明開。我愁遠謫夜鄧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李白何時救過當時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的性命,那還是他被唐玄宗任命為翰林待詔時的事。
一次李白出長安漫遊,見一輛囚車飛馳而來,車中囚著一個威武精幹的漢子。李白跳下馬問押解的士兵:“車上的囚犯叫什麼名字?”
一個小頭目回答說:“叫郭子儀。”
“他犯了何罪?”李白又問。
小頭目又回答說:“他在大將哥舒翰部下帶兵,他的手下不小心失火燒了軍糧,罪應當斬。”
李白起了惜才之心,走過去同郭子儀談了幾句,又問了他一些兵法,郭子儀口吐不凡,對答如流。
李白說:“他的手下犯罪不應治他死罪,待我去見哥舒翰。”
哥舒翰久聞李學士大名,談到釋放郭子儀時,他為難地說:“我治軍一向公私嚴明,郭子儀按法該斬,不敢擅放,須上奏皇帝裁決。”
李白說:“請暫緩用刑,我也上書一封請一並上奏天子。”
不久聖旨下來,準了李白的奏章,赦免郭子儀,準他戴罪立功。後來郭子儀成為平定安史之亂及抵禦外患的得力大將,也成了李白的好朋友。
烏棲曲
傳說天寶年間李白進京趕考,住在長安街頭的酒店裏。此時他的文章已受到許多詩人欣賞,自稱“四明狂客”的年近八旬的賀知章久聞李白大名,特地前去拜訪。李白送上一首詩請老先生拜讀:
烏夜啼
黃雲城邊烏欲棲,
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
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
獨宿孤房淚如雨。
賀知章讀後讚道:“好詩!真是天上謫仙人也!”
李白說:“老先生誇獎了,這是一首寫丈夫被征到邊關,家中婦人想念的詩文。”
賀老先生接道:“夕陽西下,成群的烏鴉從天邊飛回,盤旋著,啞啞叫著,烏鴉尚且知道要回巢,更何況遠在邊關的征夫呢。這兩句繪出了一幅秋林晚鴉圖。”
李白思索了片刻說:“正在織布的秦川女回憶往日的夫妻恩愛,更感到寂寞難耐,種種思緒湧上心頭,怎麼能不揮淚如雨。”
這時,賀知章又拿起李白的另一首詩《烏棲曲》,賀知章讀罷又連聲讚道:“此詩可感動鬼神矣!”
李白與杜甫
杜甫從小讀書學習就非常刻苦,7歲時就能熟讀許多曆代名家的名作,有的甚至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並寫出了題為《鳳凰》的詩。他的許多詩都受到當時一些著名詩人的表揚。平日裏,他對書總是愛若至寶,一本接一本地讀,常常為書著迷,忘記了吃飯和休息。日子一長,書都翻爛了,所以詩中所言也是他的切身體會。
杜甫24歲(公元735年)在洛陽應進士考試落榜,就一直在長安寫詩長達13年。這期間,他尋求功名到處受阻,青少年時期的壯誌,早已化作一腔牢騷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