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納尼亞傳奇(3 / 3)

羅琳在《作家和藝術家年鑒》眾多的名字中,光憑喜歡裏特這個充滿童趣又可愛的姓,就決定將一部分稿子寄給克裏斯托弗·裏特。

倚賴想象力和靈感過日子的羅琳,戲劇化的挑選了和未來的命運息息相關的經紀人。她說,這一輩子收到最棒的信便是裏特先生回複的那封信。信上寫著:“我很期待能夠看到您完整的作品。”這封信甚至比任何一封情書都還要讓她感動,她說:“這封信,我看了足足有八遍以上。”

結果,《哈利波特》一出版,便以驚人的魔力狂銷全球,連做夢都沒想到的羅琳,竟在一夜之間從貧窮的單親媽媽躍身為國際暢銷作家。

羅琳因此榮獲大不列顛最佳童書獎、蘇格蘭藝術協會最佳童書獎、史馬蒂書卷獎、紅房子童書獎,書商雜誌評選的年度最佳作家,羽毛筆獎、大英圖書獎以及英國女王頒發的英國皇室傑出勳章等。

2005年,羅琳被美國《福布斯》雜誌評為英國最有影響的女性。

([英]喬安妮·凱瑟琳·羅琳)

伊索寓言

這部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原書名為《伊索波斯故事集成》,是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書之一。它對西方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思想影響甚是深遠。

對中國的小讀者來說,《伊索寓言》裏麵的許多故事同樣不陌生,比如《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狼來了》、《農夫和蛇》、《狐狸和葡萄》,均入選我們的小學課本,所以大家對於伊索講的一些寓言故事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了。

相傳,最初的故事為一名埃塞俄比亞黑人奴隸所作,“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諧音。後來,在希臘又出現了一個有名有姓、會講故事的奴隸,他就是伊索。

根據後來發現的《伊索傳》裏的描寫,伊索是一位家奴,而且長得非常的醜,但是他很有智慧,最大的本領就是講故事。

伊索講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口口相傳,而且,伊索很會講故事的聲名,在希臘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到後來,大家都以為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伊索講的,所以後人在將寓言故事搜集整理成書的時候,把作者署名為伊索。

我們現在常見的《伊索寓言》,是後人根據拜占庭僧侶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後陸續發現的古希臘、古羅馬寓言傳抄本編訂的。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小故事,篇幅相對都是比較短小的,結構也很簡單,但是它的寫作手法很獨特,故事裏的人物和動物形象都很鮮明、生動,寓意自然、深刻,又接近人們的生活。作品文字凝練,想象豐富,飽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

在《伊索寓言》裏,動物是常見的主人公,狐狸、狼、獅子、驢子、猴子、狗、蛇、兔子、烏龜……幾乎包括了我們在動物園裏所能看到的動物。作者給予這些動物鮮活的性格,以此來傳達深刻的寓意。

比如在《龜兔賽跑》中,把人的驕傲給了兔子,又把堅持和努力的美德給了烏龜,讓烏龜在這場看似根本沒有取勝希望的比賽中,取得了勝利,從而傳達了“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實,這樣才會取得成功”等寓意。

而在《狐狸和葡萄》中,故事是這樣講的:一個炎熱的夏日,狐狸走過一個果園,他停在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想:“我正口渴呢。”於是他後退了幾步,向前一衝,跳起來,卻無法夠到葡萄。狐狸後退又試。一次,兩次,三次,但是都沒有得到葡萄。狐狸試了一次又一次,還是沒有成功。最後,他決定放棄,他昂起頭,邊走邊說:“葡萄還沒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這個故事通過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寓意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說時機未成熟;告誡我們如果遇到困難,要勇於麵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即使無法解決也不該去埋怨。

《狼來了》這個故事,成了教育我們不要說謊的經典。如果一個人經常說謊,就會失去人們對他的信任。當“狼”真的來了的時候,就沒有人會來幫他。

另外像自然界的風、雲、太陽等也會成為《伊索寓言》的主角,比如《風與太陽》:

北風與太陽兩方為誰的能量大相互爭論不休。他們決定,誰能使得行人脫下衣服,誰就勝利了。北風一開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緊緊裹住自己的衣服,風見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發抖,便添加更多的衣服。風刮疲倦了,便讓位給太陽。太陽最初把溫和的陽光灑向行人,行人脫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陽接著把強烈陽光射向大地,行人開始汗流浹背,漸漸地忍受不了,脫光了衣服,跳到了旁邊的河裏去洗澡。

此外,人類也會在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古希臘高高在上的神也被拿來說故事,而且常常還是具有諷刺意義的。

伊索寓言裏的每一個故事都是能讓讀者領悟一些東西,比如怎麼處世,怎麼做人,怎樣辨別是非好壞,怎樣變得聰明、智慧,當然也有對懦弱、懶惰的諷刺和對勇敢鬥爭的讚美。

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這樣來說明為什麼大家會喜歡《伊索寓言》:

“它至少給予我們三種安慰。第一,這是一本古代的書。讀了可以增進我們對於現代文明的驕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讀物,看了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第三呢,這部書差不多都是講禽獸的,從禽獸變到人,你看這中間需要多少進化曆程!”

《伊索寓言》對其後的歐洲寓言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公元1世紀和2世紀,費德魯斯和巴布裏烏斯分別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成兩部詩體的《伊索寓言》。費德魯斯直接繼承了《伊索寓言》的傳統,他毫不諱言地宣稱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

《伊索寓言》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在明朝時期,就由一位比利時籍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將其帶到了中國,以《況義》為書名出版。“況”是“比”的意思,“況義”即“譬喻”。

後來到了清朝,英國領事館的羅伯聃又把這些故事翻譯成中文,取名《意拾蒙引》(“意拾”是“伊索”的另一種譯法)。

而最終將《伊索寓言》這個書名確定的版本是林紓和嚴璩合譯的《伊索寓言》。這本書一問世就大受歡迎,在1909—1919年這十年間便重印過15次之多。由於《伊索寓言》的銷路實在太好了,因此商務印書館又出了孫毓修的《伊索寓言演義》,這本書所選的版本較佳,插圖也畫得好,譯文更是淺顯近乎白話。此後就有各種版本流行開來,有了各種漫畫、動畫、有聲本、改寫本……層出不窮,生生不息。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古希臘人生活和鬥爭的概況、提煉和總結,是古希臘人留給後人的一筆精神遺產。也是寓言中的精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它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簡意賅。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都能在故事中讀出自己想要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故事也會有不同的味道。

成功的藝術處理使得《伊索寓言》被作為人們生活體會和經驗的結晶,為後世的創作奠定了基礎,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為說理論證時的比喻,或作為抨擊與諷刺的武器。寓言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古希臘]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