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從此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正在讀這一行文字的你是不是感覺很親切?記憶中那藏在被窩裏捧著它愛不釋手的片段回來了嗎?不知道你是否和我現在的心情一樣,正微笑著回憶我們曾走過的童話年代……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陪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走過無數春夏秋冬,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其實有時候看來,它的故事情節是那麼的俗套,語言表達是那麼的簡單,真的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們會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捧著它!
為孩子們收集和整理這些故事的人,就是格林兄弟——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之所以說是收集和整理,是因為他們倆隻是《格林童話》200多個故事的收集者而並非原創者。
這兩個萊茵河畔出生的孩子,並沒有因為少年喪父而消沉,反倒是從艱苦中體驗出了生活的真諦——真、善、美。於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格林兄弟花了八年的時間深入民間收集方言與故事,整理了即將流傳的童話故事216篇。在為子孫後代恢複和保存民間文學遺產的信念的同時,把真、善、美的思想融會到淺顯的故事中。
在《灰姑娘》這則故事裏,我們看到主人公灰姑娘盡管受盡了繼母與姐姐們的欺負、侮辱,但她心地依舊善良,最終獲得了幸福。
《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雖然不富裕,可心卻很善,用賺到的錢來救濟窮人,所以小天使們為他創造了奇跡,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而《白雪公主》中的王後是個妒忌心很強的人,她一直所做的都是人們所不齒的壞事,所以她的下場隻有被活活氣死,真是應驗了那句“惡有惡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誠實守信,貪心貪婪,心地善良”,這些詞語是格林兄弟想告訴讀者的。真的佩服在那一百多年前的人們居然能感悟到教育從“孩子們”做起,用最簡單的文字來純淨兒童的心靈。
《格林童話》故事集中篇幅眾多,內容廣泛,作品裏既有美麗的白雪公主,勤勞的灰姑娘,勇敢的小裁縫,善良的小王子,也有傲慢的公主,邪惡的皇後,狡猾的大野狼.但無論是好人還是壞蛋,小動物還是小花小草,個個都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這個神奇的童話世界裏的主人公一般分為兩類:
一類是善的化身。他們具有高尚的品德,聰明的智慧,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如《農夫和魔鬼》中聰明的農夫、《三片蛇葉》中忠於愛情的年輕將軍,都憑借自己的善良和智慧戰勝了困難並獲得了幸福的生活。
另一類是惡的象征。他們具有狠毒的心腸,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但是他們雖然能夠一時得逞,但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就像《白雪公主》裏麵惡毒的王後、《牧鵝姑娘》中那個令人氣憤的侍女,他們在故事的最後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格林童話》的故事中彰顯了正義與邪惡、善良與凶殘、誠實與虛偽、智慧與愚昧、勇敢與怯懦、勤勞與懶惰之間的對峙,能讓小讀者們在閱讀中不自覺地形成鞭笞邪惡、頌揚正義,歌頌善良、勇敢、勤勞等優良品德的價值觀念,從而擁有優美的內心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格林童話》的故事素材一般從巫術、神魔中取材,也從動物或者動物與人類的故事中取材,還有一類就是我們說的民間故事中取材。不管它的素材來源於哪種,卻都是圍繞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誠實守信,心地善良”這樣的思想而成。
故事敘述也是有它獨有的特點,格林童話總是會充滿浪漫的詩意想象和耐人尋味的溫馨;總是會在心底埋下善良的種子,讓人感到這個世界是那麼的美麗。
了解到這些,我們真的不難想象,孩子們為什麼那麼熱衷於《格林童話》——一種美的、溫暖的東西正在向他們招手。
我發現,我的觀點是錯誤的——對於文章開始講的它的俗套、它的單調。我們忽略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我們不可以用一種成年人的眼光來要求孩子們,他們需要的就是一種簡單的、充滿愛的世界,而《格林童話》所帶來的,正是這些。
在色彩斑斕、瑰麗奇幻的世界童話之園,格林童話就像是一隻精美絕倫的小寶盒,一代又一代人枕著它進入夢鄉,進入幻想的天國。
在西方基督教國家中,它的銷量僅次於《聖經》。在中國,至少有100種以下的譯本和譯改本。
也許格林兄弟並沒有想過他們辛苦整編的故事會被譯成這麼多個國家的語言;它不僅征服了德國孩子,還走向世界與世界各國的孩子為伴,這就是《格林童話》的魅力吧!
([德]雅科布·格林)
威廉·豪夫童話
威廉·豪夫在德國文學史上是一個彗星似的人物。他雖然是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但是在十九世紀使他馳名世界的卻是他的童話。
他的創作生涯其實很短暫,於1824年神學院畢業後開始,1827年因病去世而終止。但是短短的三年時間裏,他卻創造了被認為是德國史上最美麗的童話。
1802年出生在斯圖加特的豪夫非常擅長講故事,他常給妹妹們講故事,不僅會講從學校或別的什麼渠道聽來的故事,還會自己編故事來講。1824年到1826年期間,他在參謀總長許格爾家當家庭教師,擅長講故事的他得到孩子們和許格爾夫人的喜愛。
也就是在這期間,豪夫接受了許格爾夫人的建議,創作了被出版時名為《童話年鑒》四組內容連貫的童話——《穿年鑒外衣的童話》、《商隊》、《亞曆山大教長和他的奴隸們》、《施佩薩爾特客店》。
豪夫的童話雖然取材於民間故事和傳說,但融入了社會現實的內容和作家的生活體驗。他通過童話的形式,揭露當時德國庸俗的社會現實,批判和諷刺統治階級的愚蠢和貪婪。
作品總是透露著他對時代的不滿。那一個資本主義滋生的年代,人們的觀點開始走向拜金。當時支配一切的金錢,就是權勢、地位、榮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