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格林童話(3 / 3)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愛是偉大的,無論愛是多麼的短暫,哪怕隻是曇花一現,也要勇敢地去愛,有愛生活才有意義。

安徒生一生中共出版了168篇童話,他以瑰麗奇妙的幻想,深邃的智慧,幽默的諷刺和驚人的藝術魅力,百餘年來一直為我國和世界各國的小孩和大人所喜愛。

他在1837年為自己第二部童話集出版時寫的前言中說道:“這一篇的含義比較深,隻有大人能夠理解,但是我相信,孩子光是看故事也會喜歡它的;故事情節本身就足以把孩子們吸引住。”

講究性靈的周作人是這樣評價這位來自地球北邊的童話作家的:“其所著童話,即以小兒之目,觀察萬物,而以詩人之筆寫之,故美妙自然,可稱神品,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

安徒生的童話不單是為了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也為了啟發成年人,因此,它不僅為兒童,也為成人所喜愛。

而他的童話具有一般成人文學所欠缺的特點:豐富的幻想,天真爛漫的構思和樸素的幽默感。這些都植根於現實生活,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童話都具有這種特色。如《夜鷹》、《豌豆上的公主》、《皇帝的新裝》、《牧羊女》、《掃煙囪的人》都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在他的童話中,他以滿腔熱情表達了他對人間的愛,對人間的關懷,對人的尊嚴的重視,對人類進步的讚頌,如《小人魚的故事》。

安徒生童話為處於生存困境和焦慮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片精神上的淨土。其獨特的經典氣息為審美生活逐漸變得感官化、平麵化、零散化的少年兒童保留了一幅純淨、絢麗的藝術圖景。

([丹麥]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

水孩子

“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正在小河裏遊來遊去,身子大約隻有4英寸長,精確一點隻有3.87902英寸長,喉頭腮腺四周長了一圈外鰓,就像水蜥蜴的外鰓一樣可以吸附在別的東西上麵。以為這是花邊裝飾,最後用手拉了拉,發現很痛,這才認定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最好不要去碰。”

到這裏,一個叫湯姆的“水孩子”便從金斯萊的筆下誕生了,這一次身體的蛻變是主人公湯姆重獲新生的一個開始。

從一個成天黑不溜秋的掃煙囪的被虐孩子到一個幹幹淨淨的勇敢的水孩子,再到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路走來既有驚奇又有艱辛。然而不管是故事裏的湯姆還是讀者,除了收獲成長的經驗以外,還將收獲一路的自然科學與人間的真愛。

這就是經典兒童文學名著《水孩子》所給大家講的故事。而故事的產生,也充滿愛的溫馨。

《水孩子》是作者金斯萊在一個充滿關愛的清晨,為了兌現對自己4歲兒子的承諾而在一個小時裏開篇構思的。

金斯萊那時已經是4個孩子的父親了。在一個春天的早晨,一家人圍在餐桌旁吃早餐,大些的孩子提醒父親說,我們3個大孩子都有自己的書了(指《希臘英雄傳》),可是,還不到4歲的弟弟卻沒有自己的書,爸爸曾經答應過給他寫本書,至今還沒有寫出來。

金斯萊聽了並不答話,起身進了書房,把門鎖上。

過了一會兒,他從書房裏出來,手裏拿的就是《水孩子》的第一章……

湯姆是作者筆下的水孩子,在陸地上,他的職業是掃煙囪。很明顯他是不幸的,小小年紀不僅沒有接受任何教育,還受盡師傅的虐待,當然所謂美好的生活他是無法感受到的。

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中成長,自然染上了不少惡習,在我們看來,這些自私、愛撒謊、不講衛生、缺乏教養的習慣是任何一個好孩子所不應該有的。

然而我們說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上了金斯萊,遇上了金斯萊筆下的仙女,在金斯萊的意願下仙女指引著他到了自己該去的地方,於是他的命運就此改變了。

童話一開始就被作者貫以輕鬆的情調,就算是主人公遭遇挫折,讀來也有春天的味道,感受得到這是成長必經的磨煉,“柳暗花明”也隻是那一下的堅持。湯姆作為一個掃煙囪的徒弟,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逃出了師傅的魔爪,並且變成了一個水孩子。

經曆了水底世界,又到仙島接受教育,認識了很多不同的人,比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夫人、美輪美奐的福報夫人,從他們身上湯姆學到了很多。終於在仙女們的引導下,他漸漸地改掉了身上的壞習慣,從一個心理似乎有點不健康的小孩子變得又懂事、又勇敢、又善良。

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他經曆了許多也獲得了許多。當他不辭辛苦去幫助那個作惡多端的老板格蘭姆斯認識自己以前的劣行的時候,湯姆完成了自己的水下使命,也完成了他自己的成長之路。於是仙女讓他重返陸地,見到了自己喜愛的姑娘——艾莉小姐。

一百多年過去了,這部童話還是深深吸引著我們。我們可以從幽默的語言裏感受到故事裏的淺顯道理,當然它的成功除了作品語言優美,並且有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外,還藏著作者對孩子們的期望。

作者創作時始終感覺為自己的孩子寫書,口吻總是針對著孩子,而且常帶有調笑的口吻,使人讀來更加親切。

金斯萊熱愛自然,同時也是個博物學家,作品中關於自然界的描寫真實、生動而有趣,不但充滿想象力,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海洋知識。

這部童話寄托了作者對所有孩子的期望:愛清潔,行善事,勇敢正直,健康成長,成為博聞廣識、心胸開闊的人。雖然不乏勸誡、諷喻,但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將道理融入故事之中。

([英]查爾斯·金斯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