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就是“土風”、“土樂”的意思,也就是地方樂調之名。從內容上看,國風中保存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明顯的民歌特色。
“雅”,現在人們一般認為是西周王畿地區的樂調,即所謂“官調”,與“風”這樣的土樂,即地方樂調相對而言。而大雅、小雅的區分,也主要是從樂調上講的。
“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周頌”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祭祀樂章。“魯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頌歌。“商頌”是春秋時期宋國人(殷商後裔)頌讚祖先功業的頌歌。
《水滸傳》書名是怎麼來的
元朝小說家施耐庵,一麵教書,一麵根據元人話本《張叔夜擒賊》寫作《江湖豪客傳》。幾年後,施耐庵完成了書的創作,他對書中大部分情節感到滿意,隻是覺得書名欠佳。當時他的學生羅貫中建議他把書名改做《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非常高興,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裏‘古公稟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一部偉大的古典名著的書名因此而確定下來。
古希臘神話與古羅馬神話
古希臘神話最初產生於民間,經過幾百年的口頭流傳,然後在《荷馬史詩》等著作中記錄下來。希臘人在奧林匹斯諸神的殿堂裏塑造了12位主神。除了眾神之父宙斯和天後赫拉外,其餘的神也各自有自己的族譜。他們生育繁忙,香火鼎盛,各神還有各自垂直的家庭譜係。
這裏有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和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愛情與美貌女神阿弗洛狄忒、太陽神阿波羅等。和別的神話不同,古希臘眾神不僅具有人的形體,而且具有人的感覺,能夠像人一樣思考。他們同人一樣具有欲望,會感到害怕、疼痛等。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希臘已經曆了輝煌的古典時期,羅馬文學才剛剛起步。由於移民及戰俘等因素,促進了兩國的文化往來,也促使了先進的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滲透與影響。具體地講,羅馬本有自己的神話傳說,這種原始神話帶有明顯的“萬物有靈”和拜物教的特點。但在希臘神話的影響下,羅馬神話也很快具有人神同形同性的特點,許多故事幾乎成為希臘神話的翻版,隻是換上了羅馬神的名字,如宙斯改名為朱比特,赫拉成了尤諾,阿弗洛狄忒成了維納斯。
最早的羅馬文學作品則是希臘文學的譯品和仿作。第一個羅馬作家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前280~前204年)是個希臘俘虜,他把《奧德賽》譯成拉丁文,並將改編過的希臘劇本在羅馬上演。羅馬的書麵文學從此開始。羅馬的戲劇是在羅馬原有民間戲劇的基礎上,接受希臘戲劇的影響發展而來。羅馬的文人史詩亦在很大程度上模仿荷馬史詩。
與豐富多彩的古希臘神話相比,羅馬神話要簡單得多,樸素得多。古羅馬神話包括神的傳說和同神的傳說相關的地方曆史傳說兩部分。古羅馬的神一部分是羅馬及其周圍鄰近部族原有的,一部分是外來的。傳統的羅馬神大多與土地有關。
明朝的江南四才子指的是哪四個人
明朝中葉的江南城市,工商業之發達,經濟文化之繁榮,遠勝前朝各代和同時代的其他地區。文學藝術也隨之產生新趨勢,其代表就是被人們稱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允明(號枝山)、唐寅(號伯虎)、文征明(號衡山)、徐渭(字文長),也稱吳門四才子(因為他們都是蘇州人)。在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他們的故事,這裏隻重點講講最有名的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美稱。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詩詞曲賦皆精通,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博覽群書,喜愛繪畫。稍長即拜名畫家周臣為師,又與文征明同師沈周。16歲時參加童生試,後經縣試、府試、院試,高中第一名。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進京會試,因涉嫌程敏政受賄案,貶謫往浙江為吏。唐寅恥不就官,歸家後縱酒澆愁,傲世不羈。
唐寅31歲開始“千裏壯遊”,足跡遍及江、浙、皖、湘、鄂、閩、贛七省。貧困之下,以賣畫為生。唐寅擅畫山水及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家所宗。傳世作品有《騎驢歸思圖》、《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一世姻緣圖》、《山路鬆聲圖》等。詩詞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莊簡廢園址上築桃花塢,內有學圃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