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英國——海麵上遠去的白帆(2 / 3)

年過五旬的傑奎琳找到了她的情敵,然後勸說這個年輕女孩子自殺了。

有關傑奎琳是如 何殺掉了羅莎蒙德——老亨利二世的情人——這段故事,是無論如何也要說一說的。史學家對其發生的細節不感興趣,但是這件事引發了世界數學家的狂熱。不曉得是什麼原因,歐洲的數學家堅信,當時老亨利二世將他的秘密情人偷偷地藏在了伍德斯托克公園裏,並在那裏修築了一座規模宏大的迷宮,該迷宮路徑縱橫交錯,除了亨利老頭自己,誰也無法走入其中並安然無事地出來。

這個傳說是那些抽象思維驚人的數學家搞出來的,真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對這麼一樁小事如此關心。數學家們相互傳說,老年的傑奎琳女士發現了這座迷宮,發現自己被老頭丈夫拋棄了,於是她火冒三丈,就悄悄地跟在亨利二世的身後,用一根長長的絲線係在迷宮的入口處,進去後找到年輕美麗的競爭對手羅莎蒙娜,勸說這位年輕的傻姑娘喝下了她手中的一杯毒酒。從這個傳說中我們可以發現希臘文明對歐洲文化的影響。實際上,數學家們雖然搞抽象思維無人可比,但說到形象思維,他們所能做的事情隻是抄襲克裏特島上的彌諾陶洛斯迷宮的老版本了。文學家和藝術家對此不屑一顧,但數不清的數學家卻前赴後繼,把迷宮問題搞成了數學上的一個分支,圍繞著這一純專業的領域搞出了組合數學、右手法則、特雷莫算法、奧爾算法等等。

但是亨利二世可不是什麼數學家,他對迷宮不感興趣。而且他痛失情人,悲傷不已,從此他無法原諒傑奎琳——正如傑奎琳無法原諒他一樣。

在傑奎琳的安排之下,亨利二世的兒子們紛紛起兵造反,隨後被亨利二世平定。國王寬恕了他的孩子們,但卻沒有寬恕他的妻子,傑奎琳被囚禁了起來,直到有一天勇敢的獅心王理查救出他的母親。

然後金雀花王朝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直到腓力二世登基為法國國王,亨利家族的麻煩才算是真正來臨了。

1183年,亨利二世的長子小亨利去世了,國王傷心之餘,心智錯亂,決定剝奪二兒子理查的繼承權,把王位傳給幼子小約翰。未來的獅心王理查決定讓父親清醒清醒,於是他與法王腓力二世締結了軍事同盟,組織英法聯軍對抗亨利二世。亨利二世兵敗後退至諾曼底,臨終前他發現了一件難以理解的怪事:二兒子獅心王理查之所以起兵,是因為他打算將王位傳給小兒子約翰,所以理查的做法是合乎情理的。但怪異的是,小兒子約翰竟然也站在理查的陣營中,這就讓亨利二世無法理解了。

帶著這個弄不清楚的困惑,亨利二世賭氣死掉了。

1189年9月,獅心王理查登上了英國的王位。從此,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時代到來了。時至今日,全世界仍然不斷地從這個偉大的時代中汲取營養。

重複一遍,這一傳奇的文明成果是屬於全世界的——甚至包括了伊斯蘭信徒,這同樣也是他們的時代!

(6)永世不朽的傳奇

公元1171年,伊斯蘭世界永遠的英雄——庫爾德人薩拉丁在聖戰中收複了耶路撒冷。而在此之前,基督教勢力範圍的最前沿——拜占庭帝國的皇帝阿曆克修斯一世曾多次向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援。教皇遂號召西歐各國派出十字軍東征,收複聖地耶路撒冷。曆時200年之久的中世紀戰爭,在此正式拉開了序幕。

需要說明的是,這已經是十字軍第三次東征了,這一次教皇又沒有失望,他得到了英國新即位的國王獅心王理查的熱烈響應。事實上,這位獅心王雖然是一個典型的騎士,但史學家更喜歡用“武夫”這麼一個不太容易產生歧義的術語來形容他。為了籌備到這次戰爭的經費,他甚至不惜賣掉整個倫敦。

倫敦仍然還在英國人手中,但獅心王理查確實籌到了足夠的經費,並招募了四千騎兵和四千步兵,以及一百艘給養補給船。臨行之前,獅心王又做了一件事:他選擇了魯昂大主教華爾特主持國政。這個選擇真是太令人驚訝了,這讓我們懷疑獅心王理查是不是有著一種神秘的預知能力。

但同樣赫赫有名的德國紅胡子巴巴羅薩皇帝腓特烈,就明顯缺乏這種預見能力了。他失足淹死在小亞細亞的一條小河裏,於是德國的十字軍在悲傷中撤退回國了。

德國皇帝去見上帝了,而英國國王理查、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及西西裏國王唐克裏德則並肩走在去見穆斯林的道路上。但是我們知道,在這三位國王見到穆斯林之前,他們之間還有一些小小的麻煩需要解決。

麻煩來自法國國王腓力二世與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由於阿奎丹公國的女伯爵和路易六世離婚,轉而嫁給了英國國王亨利二世,把大半的法國國土帶給了英國人,這讓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很是痛惜,於是他鄭重地建議獅心王理查娶自己的妹妹——這就意味著可以把傑奎琳帶走的法國國土帶回來——獅心王理查答應了這件婚事,但看起來他似乎並不愛腓力二世的妹妹,這就為後來的事態發展增加了過多的變數。

腓力二世考慮到有必要做點兒事情扭轉這種過於含糊的局麵,他說動了西西裏國王唐克裏德出麵與理查作對。唐克裏德衝動地挑戰獅心王,於是他立即付出了代價——向獅心王理查道歉並賠償了兩萬盎司的黃金。

早在出征前,法國國王與英國國王之間就有承諾,要平分此次戰爭的戰利品。現在獅心王理查得到了兩萬盎司黃金,腓力二世認為他會分到一萬盎司,可是他連一克黃金也沒有見到,這讓腓力二世內心充滿了悲傷,他狠狠地詛咒那些背信棄義的人,說他們注定不會得到上帝的寬恕,卻忘了這件事是他自己蠱惑人心而引起的,跟上帝是一點兒關係也沒有的。

然後戰爭就開始了。

1191年7月,勇猛無畏的英國騎士攻克了奧地利十字軍兩年未曾攻克的阿卡要塞,並將奧地利人插在城堡上的旗幟拔掉,奧地利人憤然退出了這場戰爭。

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發生了爭執——仍然是為了戰利品分配不公的問題,腓力二世怒而率軍回國,把舞台留給了獅心王理查和庫爾德人薩拉丁。

薩拉丁率領他的穆斯林戰士拿下了雅法城,獅心王理查急忙趕來攻城,這時候薩拉丁發現他的對手竟然沒有合適的坐騎,就命人送兩匹好馬過去,獅心王理查收下了禮物。然而這位結束了薩拉丁不敗神話的歐洲英雄染上了重病,薩拉丁再次遣人送去禮物並致以問候,獅心王不得不考慮他是否應該退兵這個問題了。

獅心王確實是應該退兵了。

此時,返回歐洲的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正驅兵進攻英格蘭,獅心王的小弟弟約翰也希望能夠在這個關鍵時刻替自己撈到一票。於是在獅心王理查替整個基督教世界贏得榮譽之後,薩拉丁承諾,非武裝的基督徒可以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然後獅心王理查就開始了他的奧德修斯式的歸程。

遠古的吟遊詩人流傳下了不朽篇章《奧德修斯》,這氣勢磅礴的史詩不折不扣地在倒黴的獅心王理查身上重演了。

1193年,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在海上遭遇大風暴,他的船與大隊失散,被迫棄舟登陸。

歐洲大陸到處都是獅心王理查的敵人,最安全的辦法還是化裝成商人隱匿自己的行蹤,這就是獅心王理查的選擇。但這一選擇很快就被證明是一個嚴重的失誤,他最終還是被人認出來了,而且是在一個最不適宜的地點——奧地利!

奧地利人從沒有忘記獅心王理查從阿卡要塞城堡上拔掉他們旗幟的恥辱,利奧波德公爵還以為他自己這一生都永遠沒有機會為自己討回公道了,但是他卻在街道上遇到了躲躲藏藏的獅心王理查,可想而知這位公爵是何等的狂喜了——他差點兒因為興奮過度當即昏死過去。

可憐的老騎士被送給了德國皇帝亨利六世,從此在不見天日的城堡裏享受他難得的清靜時光。

在英國,獅心王理查的小弟弟約翰宣布理查已經死了,並準備即位做國王,但是他的這一合理要求卻遭到了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人的反對。

這個人叫羅賓漢——英國曆史上有名的俠盜。

羅賓漢用他慣有的方式——打家劫舍的騎士風格,表明了他對小約翰毫不妥協的態度。

還記得我曾提到過遊吟詩人嗎?

現在他來了!

這位遊吟詩人就是布朗德爾,他彈奏著國王理查最喜愛的和弦,不辭辛苦地走遍了德國,到處尋訪關押他的國王的城堡。他最終發現了國王被關押的地方,並將消息帶了回來。

德國皇帝亨利六世隻好承認了獅心王理查正在他們手中的事實,但是他希望獲得十五萬馬克的補償——地牢裏的夥食是非常昂貴的,這個大家都能夠理解。

這筆錢相當於英國王室兩年的收入,但是英國人沒有為此皺一下眉頭。這個民族太需要獅心王理查成就他們的傳統文化了,他們無論如何也要得到自己的國王。當英國人在華爾特主教的帶領下將錢湊足之後,整個英國都已經囊空如洗了。

倫敦人瘋了一樣地歡迎歸來的國王。這個國王丟下國事不管不問,還連累全國的人都成了窮光蛋,可是大家沒辦法不喜歡他,誰讓他是勇敢的獅心王理查呢?傳說,正是俠盜羅賓漢千裏迢迢地趕赴德國,曆盡危險才保護著獅心王理查重返故國的。但這隻是英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卻決非曆史的一部分,因此這部分內容對英國人的影響遠比曆史更為深遠而廣泛。

獅心王理查不能讓他的人民失望,於是他就出征法國,在這個過程中他被一名法國士兵射死。

理查寬恕了那個射死他的法國士兵,並將英國留給了他的小弟弟約翰——無地王約翰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而英國在造就了他的永恒傳奇之後,從此進入了健康成長的時代。

(7)百年的終結與開端

1364年,法國查理五世上台,他在一次朝會上說:“現在是讓可惡的英國人屈服的時候了,我發誓帶領我的臣民奪回屬於我們的一切。”他說到做到,但是他在實現自己的諾言之前就死掉了,這不能夠怪他。

法國人同樣也不能責怪查理六世——那個可憐的精神疾病患者,他能夠把自己的屁股安安穩穩地置放於王位上就已經稱得上是一個奇跡了,難道你還能指望他再幹點兒其他的什麼正事嗎?

總之,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就是這樣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能夠持續如此長久而雙方都沒有產生厭膩心理,這也真是件令人費解的事情。但真正讓我們難以理解的事情還在後麵。我們應該還記得那被愛德華四世砍了腦袋的老國王亨利六世,與這位職業俘虜相比,他的父親亨利五世倒還稱得上一位英雄人物。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戰火,他率大軍在塞納河口登陸,並迅速攻占了法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爾。此後他率重騎兵與大弓手於加來重創法國人,以傷亡四百人的代價,讓法國死傷八千餘人,被俘兩千多人。兩年後老亨利又在諾曼底登陸——他們對於這裏可謂是輕車熟路了。

法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法國人卻在這節骨眼上捅了自己致命的一刀。

事情的起因是法國太子查理接見勃艮第公爵約翰,公開指責約翰對英國人的入侵抵抗不力。約翰當然不肯接受這種指責,兩個高貴的紳士因此而相互謾罵了起來,查理太子身後的一名騎士不喜歡如此粗魯的約翰,就跳出來,一劍捅死了約翰。這意外的事件使得勃艮第家族毫無選擇地和英國人站在了一起,於是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出任了法國的攝政王。

亨利五世希望統一法國,為此他還不惜辛苦地娶了法國國王查理六世的女兒凱瑟琳公主為妻。但是糟糕的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兩人一前一後很快就去世了,於是法國再次騷亂起來。新繼位的查理七世希望逐走英國人,但這個願望很快就破滅了。如果不是奧爾良的女兒聖女貞德的出現,法國人的未來殊難預料。

關於聖女貞德,她在不同國家的文獻記錄中呈現給我們的是不同的形象,有人說她是一個純潔的少女,有人說她是一個邪惡的巫婆,有人認為她堅貞不屈,有人說她為了活命甚至慌稱自己懷了孩子……但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正是這個已經為厚重的曆史塵煙所遮蔽的少女拯救了法國,法國人對她的回報是以四萬法朗的代價將她賣給了英國人。在這裏我們再一次目睹了野蠻的文明人的醜行,這種事是那些文明的野蠻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

貞德在經受了最殘酷的刑訊之後被用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拋到了塞納河裏——這肯定是野蠻人幹的事兒,哪怕他們披著文明的外衣,也一定是野蠻人。有一件事被人們忽略了。在當時百年戰爭時代,英語標誌著一種低俗與卑賤,英國的宮廷中所有的貴族都滿口操著法語,直到愛德華三世自甘墮落,他居然在王宮裏張口說起英語來。人們在經曆了短暫的驚慌失措之後,很快就接受了這一點。從這一個既定的時刻開始,英國人以及他們的語言,才正式進入了文明的階段。然而他們仍然是野蠻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聖女貞德的死標誌著百年戰爭的大幕落下。是時候了,在這個女孩子麵前,對於英國人和法國人,是應該為他們那騷動不已的邪惡欲念而懺悔的時候了。他們很快就發現,無論是英國人還是法國人,他們在這場戰爭中丟掉的東西遠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事實上,英國人在這起戰爭後得到了他們新的選擇,而法國人則繼續徘徊在窮兵黷武的道路上。但我們在這裏並無意評價兩個國家誰是誰非,我們要說的是——和平降臨了。這就標誌著外在的環境已經成熟了,百年戰爭之後的英國人贏來了他們全新的機會。

而這最後的文明成果,將由都鐸家族的成員來分享,而英國人,他們得到的將是新的榮譽與新的光榮——新時代的文明開始了,從不列顛島開始。

就是這樣。

(8)百年戰爭中的玫瑰插曲

腓力國王是歐洲曆史上有名的智者,英國的獅心王理查尚可以自己的勇武與其智慧相搏,但等輪到小約翰的時候,腓力國王的智慧這才得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他以教皇的號令為要挾,迫使小約翰與教皇敵對,而腓力則趁機收回了英國在法國北部和西部的大麵積領土。

法蘭西王國歡呼雀躍,腓力國王也因此而被譽為“奧古斯都”,而小約翰卻遭到了國人的憤怒反對。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無地王”小約翰與國民簽署了《英國大憲章》,正是這份綱領性文件為後世的民主製度奠定了基石,小約翰也在滿臉晦氣中改變了這個世界。

小約翰的兒子亨利三世改善了英國與教會的關係,但是他和國會之間相處得顯然有些問題。於是他帶領他的支持者召開了“模範國會”,這就形成了國會上院的雛形,而那些對亨利三世沒什麼好印象的人則成為了國會下院的主要成員。

愛德華一世將英國卷入了與蘇格蘭的戰爭。我們知道,蘇格蘭人是很難對付的,英國人在斯特林橋戰役中是有過深刻體會的。在那次戰役中,成百上千的英勇騎士喪命於福斯河那寒冷刺骨的冰水之中,這應該是英國人不願意回憶起來的噩夢之一。

經過短暫的緩衝,愛德華二世的兒子愛德華三世再一次與法國人因為爭奪佛蘭德爾發生了爭執,這場爭執以英國的長弓手射斷法國騎士的千年之夢作為終結。

從這時候起,騎士的時代就結束了,玫瑰戰爭的時代正式開始了。

金雀花王朝的後裔分成了兩個不同的家族,以紅薔薇為標誌的是蘭開斯特家族,以白薔薇為標誌的是約克家族。愛德華三世身死之後,王位幾經更替,落到了亨利六世的手中,但亨利六世顯然也做不到長生不老,他很快就要死了,於是約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為攝政王,而蘭開斯特家族對此表示了不同意見,這樣一來英國就有了麻煩。

1455年5月,亨利六世下令在萊斯特召開谘議會。約克公爵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率領他的內侍、驍勇善戰的沃裏克伯爵及數千名軍人隨同前往,而亨利六世則在王後瑪格麗特和執掌朝政的薩姆塞特公爵的支持下,也率領一支軍隊前往。雙方於5月22日在聖阿爾朋斯鎮相遇,約克公爵即下令發起進攻,國王的人馬大敗,上百人死亡,而國王本人宣告失蹤。但隨後不久,失蹤的國王被約克公爵的人馬在一個皮匠家裏搜出,此時亨利六世已經中箭負傷。

此後不久,國王的人馬與約克公爵的支持者再度在北安普頓發生衝突,國王第二次淪為了約克的俘虜。連續兩次羞辱令王後瑪格麗特勃然大怒,她從蘇格蘭借到一支人馬,集結了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組成聯軍,進入了約克公爵的領地。約克公爵匆忙間帶人馬去征討,反被困於威克菲爾德城。

1456年2月30日,威克菲爾德城被攻破,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愛德蒙被殺死,其首級懸掛於約克城上示眾,頭上還戴著紙糊的王冠,以示譏諷。但幾天之後,約克公爵的長子愛德華卻進入了倫敦,與他在一起的還有能征慣戰的沃裏克伯爵,於是曆史上的愛德華四世出現了。他的一支軍隊開始向北進發,尋找王後瑪格麗特進行決戰。

但是瑪格麗特的軍隊顯然就在附近,因為決戰的地點就在約克城。雖然蘭開斯特與王後的聯軍遠超過愛德華四世的人馬,但是他們正處於逆風之中,撲麵的風雪了迷住了他們的雙眼,射出的箭也明顯缺乏威力,結果可想而知,蘭開斯特與瑪格麗特大敗。

戰事持續下去的結果,是約克家族的地位更加穩固,王後瑪格麗特帶著可憐的老國王亨利六世逃亡到了蘇格蘭。但是沒過多久,倒黴的亨利六世又淪為了約克家族的俘虜,被囚禁於倫敦塔之中,瑪格麗特隻好攜幼子遠走法國。

接下來是約克家族的名將沃裏克伯爵的逃亡曆史。他和愛德華四世鬧翻了,被迫逃到法國投奔了路易十一。路易十一支持這位罕有的名將重返英國,這回就輪到愛德華四世逃亡了。他逃到了尼德蘭,依附於他的妹夫勃艮第公爵查理。

1471年3月12日,愛德華四世再次回到英格蘭,在倫敦以北的巴恩特與名將沃裏克展開了決戰。當時愛德華四世的軍隊不足9000人,而沃裏克伯爵卻擁有2萬人的部隊,實力相差懸殊。但是一場大霧幫助了愛德華四世,他利用濃霧發起突襲,殺掉了這位聲名顯赫的名將,其部下戰死者達千人。

老國王亨利六世的王後瑪格麗特也帶著她的獨生幼子偷偷地返回了英格蘭,很希望在這片混亂中找到機會,但是她沒有找到,反而落入了愛德華四世的手中。愛德華把她和她的丈夫一同處決了。蘭開斯特家族就這樣滅亡了,但是流亡在法國的裏士滿伯爵亨利·都鐸卻聲稱自己是蘭開斯特家族的後裔,這就預示著新的動亂正在醞釀之中。

新的麻煩是由理查三世這個家夥帶來的。他是如此渴望登上英國的王位,以致為此不惜暗殺了他的哥哥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英國人不喜歡他這種做法,於是理查三世就想尋找一個有效的方法降低國人對他的反感與不滿。他打算娶愛德華四世的女兒、自己的侄女兒伊麗莎白為妻。

看起來不會有人製止這件事,但是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卻從法國回來了,他與理查三世於1485年8月決戰於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爾特。

都鐸的軍隊隻有5000人,理查三世的人馬超過他的一倍,但當理查軍中的斯坦利爵士率領他的3000名戰士站到都鐸一邊的時候,形勢立即發生轉變。理查三世就這樣戰死了,他最終沒有能夠娶到自己的侄女兒伊麗莎白,亨利·都鐸反而娶了她,這就標誌著蘭開斯特家族與約克家族和解了。在流淌了如此之多的鮮血之後,盡管和解來得太遲了些,但它總算來了。

此後我們迎來了英格蘭的都鐸王朝,這個時候,英格蘭已經長大了,它終於能夠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英國人是聖人,如果我們自己不是這樣的人,就不應該苛求於他們。

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夠正視曆史,並從中汲取到價值性的思想與營養。

(9)新時代的締造者

亨利七世——蘭開斯特家族的最後繼承者——或者他的國家,在此前和教會所結下的仇恨太多了。簡單說來隻有一句話:英國人沒有給教會留下什麼好的印象或是感覺,英國人對教會的看法顯然也是一樣。他們的國王曾經遭到教士的鞭打羞辱,那時候我們就已經說過了,或遲或早,教會必然為此付出代價。

而現在,是時候了。

亨利七世明確地宣揚他作為一個國王的基本權力,或者至少他不能像亨利二世那樣任由一個教士的鞭子抽在自己身上,而這向來是教會所堅持的。但是現在應該是終止這一切的時候了,亨利七世明確要求,貴族們要對國王效忠並承認國王對國內的教會的控製權。這在當時所引發的激烈對抗與混亂是可想而知的。托馬斯·莫爾,那位舉世聞名的大思想家——他提出的烏托邦觀念已經影響了整個世界,而他提出來的社會主義觀念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整個世界——他堅持自己的宗教立場,不認可亨利七世享有針對教會的世俗權力。

亨利七世毫不猶豫地砍了他的腦袋。思想就這麼離我們遠去,但文明卻從此開始了,這豈非是這個世界的莫大悲哀?

亨利七世在英國建立起了龐大的特務係統,對貴族們實施嚴格的監視。但是奇怪的是,他為此所做的全部事情僅限於監視而已,這支龐大的特務係統所起到的作用不過是對社會輿論的了解而已——僅此而已。

在這裏,亨利七世所奉行的仍然是野蠻人的文明法則。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習慣於這一點,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二者的區別了。

亨利八世全麵承襲了亨利七世的風格與傳統——繼續挑戰教會的權威。事實上,英國的新教徒就是在這個時候獲得了他們充足的生存空間,這進一步表明英國與教會的衝突進入了更加激烈的階段。所以亨利八世索性對教會的資產進行了全麵的清查,“國王對教會進行了搶劫”,教會的態度我們是完全想象得到的。

但是亨利八世對待女性的態度顯然有些問題——這或許是受了他的祖父愛德華四世的影響,這位國王在向伊麗莎白·伍德維爾求歡未遂時,竟然拔出了匕首。但按照當時的標準,亨利八世並不能說是太過分,他最多隻不過是把他的大部分情婦都娶為王後了,而且他對侍女們有著一種特殊的好感,結果侍女們為了爭寵,彼此之間劍拔弩張,火藥味十足。

史學家堅信,正是因為教會對亨利八世實在說不上嚴肅的私生活有異議,導致了他與教會的徹底決裂——教會拒絕批準亨利八世與他的第一任妻子凱瑟琳離婚,而後者是阿拉貢的公主。但是亨利八世還是義無反顧地踢開了可憐的凱瑟琳,娶了安妮·博林之後又殺掉了她,罪名是通奸。博林親生的小女兒伊麗莎白親眼看到她的母親被父親砍了腦袋,但這個女孩子的悲劇隻不過是剛剛開始,到了她九歲的那一年,她又親眼目睹了父親殺掉了她那年輕的繼母凱瑟琳·霍華德。

亨利八世死後,年幼的愛德華六世繼位,但他在六歲時就死掉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在九歲時把王冠戴在了簡·格雷的頭上,也就是說該說法認為愛德華並沒有在六歲死去。不管怎麼說,愛德華肯定是早早地死掉了。即使他六歲還沒有死的話,也肯定活不過九歲,這是沒錯的。這時候終於輪到血腥瑪麗出場了。

血腥瑪麗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她燒死了三百多名新教徒,還逼迫妹妹伊麗莎白放棄新教而改信天主教。但是伊麗莎白在做彌撒的時候聲稱她“胃疼”,這激起了血腥瑪麗的憤怒,她向議會提交議案說伊麗莎白不是亨利八世的合法繼承人。有意思的是,許多史學家堅持認為這位血腥瑪麗的血統倒是有問題,她應該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凱瑟琳和不知什麼男人亂搞的結果。追述這些花邊新聞實在是毫無意義,但我們需要為血腥瑪麗的昏庸尋找一個理由。她真的是糊塗透頂,發瘋一樣地愛上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但她的丈夫顯然一點兒也不喜歡她。他趁著血腥瑪麗病重,不失機宜地向她的妹妹伊麗莎白求婚。但是血腥瑪麗原諒了菲利普的不忠,並心甘情願地卷入了西班牙與法國的戰爭,結果把加來港給丟了,這讓國人對她失望透頂。但她在臨死之前還希望能夠替天主教固守住一片封地,她還多次想殺掉妹妹伊麗莎白,但這個計劃未能付諸實施。

所以伊麗莎白最終成為了英國的女王。

這位女王雖然一生未婚,但在英國民間卻盛傳著許多關於她的花邊新聞。但這些多半子虛烏有的事情根本沒有影響到英國的國務處理,她的麻煩夠多的了。教會對屬於新教徒的女王則充滿了敵意,所以教皇想把從蘇格蘭逃到英格蘭的瑪麗扶上王位。關於蘇格蘭人瑪麗,又一位瑪麗,她愛上了一個男人,但那個男人愛的隻是她的王位,而且還帶著滿身的梅毒被人莫名其妙地吊死了。按說這事跟女王瑪麗沒什麼關係,但蘇格蘭的民眾可不是這麼認為的,所以暴動就發生了,瑪麗隻好逃到英格蘭。但是她一到英格蘭就被伊麗莎白給囚禁了起來。英國的天主教徒們秘密與瑪麗串通,想殺掉伊麗莎白讓這位飽受愛情折磨的女人做女王,而這顯然是符合教會的利益的。

所以伊麗莎白當機立斷,殺掉了瑪麗,從此與教會及大半個歐洲決裂了。

再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我們已經知道了的,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向英國逼近——現在我們應該知道伊麗莎白為什麼要和私奴販子霍金斯混在一起了吧?還有海盜德雷克,正是這夥在名譽上明顯存在著汙點的英國人一舉殲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直接導致西班牙從他們的財富巔峰上跌落下來。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生命垂危,在這種時刻她為英國人做了最後一件好事——英格蘭與蘇格蘭人將會永遠銘記她——把王位傳給了蘇格蘭的斯圖亞特家族。讓斯圖亞特家族出任英格蘭的國王,這不僅可以化解英格蘭與蘇格蘭世代敵對的情況,而且還對她殺掉蘇格蘭瑪麗女王一事起到了修複與彌補的作用。

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從此成為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國王,英國曆史上的斯圖亞特王朝正式開始了。

而在這個特定的時代,每一個人都能夠聽到自遙遠處走來的巨人的曆史足音——光榮革命就這樣悄然開始了,在人所不知的情形之下。

(10)光榮的序幕

詹姆士國王,他引導著英格蘭人民從專製走向了更深重的專製。

他是君權神授觀念的信奉者,他認為教徒必須服從上帝,所以人民也必須服從他們的國王。這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的錯誤,但是當他在國會演講的時候要求大家將他作為神來供奉的時候,就給英國帶來了一些麻煩。

但是英國人還是默默地忍受了——他們還不習慣反抗他們的君主,畢竟詹姆士之前的君主們大多是開明之士,如他這般苛刻的情形,對於民眾來說是極為陌生的,一時之間不知道應該拿他怎麼辦。

於是詹姆士國王就率性地做他喜歡做的事。

詹姆士一世對國會有一個很低的要求,就是讓國會替他收稅。但可惜他的運氣不是太好,這時候的英國法律早已作出了嚴格的規定,未經國會批準,國王的收稅計劃是無效的。這讓詹姆士一世非常的驚奇,於是他解散了議會——實行了無議會製度。

除此之外,詹姆士還不喜歡英國的清教徒。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清教徒是英國製度發展的產物,他們不同於風行歐洲大陸的新教徒,也同天主教徒有著一些區別,英國的清教徒是奉國王為首領。但是現在他們的首領不喜歡他們,這就讓清教徒們一時之間無所適從了。

詹姆士一世既不喜歡清教徒,也找不到理由喜歡新教徒,總之他就是討厭一切與傳統相背離的東西。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傳統的人,說到傳統,他在英國執政期間所玩弄的新鮮花樣,足夠史學家讚歎再三。

專賣製是詹姆士一世的創造,采購優先製也是由他率先推出,同時為了撇開議會弄到錢,他又采用了古老而傳統的鬻爵製。正當英國人考慮他們是否還要繼續忍受下去的時候,詹姆士一世卻死掉了,於是英國人迎來了更讓他們忍無可忍的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是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二任國王,他給英國人帶來的麻煩是最讓英國人討厭的戰爭——同時針對西班牙及法國的戰爭。這段曆史我們非常清楚,戰爭是圍繞著尼德蘭地區而進行的,這兩場戰爭搞得西班人、荷蘭人無不痛苦不堪,但英國民眾所感受到的痛苦,絲毫也不亞於另外幾個當事國。民眾已經忍無可忍了,議會行動起來,準備向查理一世奪回權力。但正如我們所知,單是議會內部的博弈與糾紛就足以讓查理一世立於不敗之地。但如果國王對此掉以輕心的話,那他就錯了。

查理一世是真的錯了。他任命勞德為坎特伯雷大主教,勞德急於想肅清新教和新教對英格蘭的影響,讓英格蘭恢複到他所認為的理想狀態。任何事情一旦牽扯到宗教就會帶來數不清的麻煩,看起來勞德分明是意識不到這一點。

勞德把他的手伸進了蘇格蘭。很可能他自己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惹下大麻煩了,或者是意識到了而沒有放在心上。雖然蘇格蘭的叛亂行動很快在查理一世的強力鎮壓之下平息了,但這卻不是一個好的兆頭,平靜之下蘊藏的往往是更為強烈的爆發——蘇格蘭人再一次侵入英格蘭,並向他們的國王提出了賠款的要求。

查理一世需要幫助,這時候他想到了議會。

但是議會的幫助是有條件的,妥協的結果是勞德大主教被關進了倫敦塔,另一個犧牲品是大臣斯特拉福,他連腦袋都丟掉了。

但是議會認為這些讓步遠遠不夠,他們所要求的是將國王的權力徹底剝奪幹淨。

此時查理一世深悔當初的妥協,他現在所能采取的唯一補救措施,就是率兵衝進議會將那些極端分子抓起來。可是他找不到那些人,極端分子們已經被倫敦人藏了起來。查理一世預感到行將到來的可怕危機,他丟下王位潛逃到了南部的諾丁漢郡,組織一支王黨軍隊重返倫敦。

但是可憐的查理注定是回不去了,這時候議會也根據法案建立起了不屬於國王的軍隊,兩支英國人的軍隊在埃吉山相遇。

內戰爆發了!

(11)護國主時代的到來

內戰的爆發標誌著平民英雄的出現,但他們往往是來自於受過正統教育的貴族階層,而那些憨厚的農民,他們更多的是王黨的擁護者。這是歐洲革命時代最為離奇的特征之一,國王的身邊站滿了忠心不二的農民,而貴族則代表著更多數量的民眾的意誌。

克倫威爾正是在這個時代橫空出世。正如我們所料到的那樣,他是一個小貴族的後裔,唯其如此他才會有對權力機製的運行的把握與對未來的精確預見。他主張徹底剝奪國王的權力,但這種權力最終會落到什麼人手裏,這事他從未對人說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