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正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教皇烏爾班號召全體的基督徒們拿起武器,遠涉重洋去拯救世界,將伊斯蘭的聖戰者逐出歐洲去。腓力一世的弟弟佛蒙達伯爵出征了,但腓力一世因為此前的貝特德事件,對教皇有著很大的意見,就賭氣不去參加這場聖戰。
教皇烏爾班非常惱火,他再一次以手中的宗教權力懲罰了腓力一世——也就是懲罰了全體法國人,可以想象,成長中的法蘭西在遭受到這一切的時候,其民族的群體心理會產生多麼強烈的怨懟情緒。
這種情緒遲早會爆發!
但在法蘭西人成長起來之前,他們隻能將這種屈辱放在心裏,畢竟當時的法蘭西過於弱小,而且邦國中的貴族們權力過大,在實現王國的集權化之前,法蘭西人還要忍耐一段時間。
擴充王權,這個任務就由路易來完成了。
卡佩家族的路易——史稱路易六世。
他來了!
(6)強大的法蘭西
1108年之前的法國絕對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在那裏到處都是盜賊和殺人犯,這些無法無天的人結成幫夥,並宣稱誓死效忠他們的組織,而後這些匪徒就明火執杖,打家劫舍,平民百姓家裏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好搶,所以他們的目標基本上鎖定在貴族的莊園和城堡之中。
為了防衛,貴族們不斷地修繕自己的城堡,這些城堡越來越堅固,越來越高大,漸漸地剝奪了王族的權力。
於是路易六世——他是那位鬱悶的腓力一世與荷蘭公主安妮生的兒子——就考慮拆除這些城堡。
為什麼貴族們需要他們自己的城堡呢?難道法蘭西王國還確保不了他們的安全嗎?
路易六世不明白。
可想而知貴族們的抵觸情緒是多麼強烈,他們對國王的命令表示了不屑。
但是這位路易——卡佩家族的路易,史稱胖子路易——就放手給城市的市民以自治權力,將平民拉攏到自己的身邊,與此同時他又獲得了教會的支持,這樣一來貴族們為了不開罪於平民,隻好違心地拆除他們那高大堅固的城堡。
城堡被拆除了,但是法國境內那些打家劫舍的強盜們同時也消失了。
如此看來,路易十六實在是一位富有智慧的人,他早就知道,那些強盜其實就是貴族們自己的私黨,堡壘是阻止不住他們的,對這些無法無天的貴族唯一有效的管理工具就是“城市公社”。
所以路易六世又有一個名字,叫做“公社之父”。
但是遲早,公社要斫掉這些王族的腦袋,這恐怕是路易六世沒有預料到的。
在路易六世統治時期,英國與德國的兩個亨利國王雙麵夾擊法國,法蘭西危在旦夕,路易六世豎起了黃金神焰旗,頃刻之間聚集了二十萬人,令英、德兩國的亨利國王大驚失色,慌忙退兵。
現在人們知道了,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也沒有人能夠征服法蘭西。
但等到了路易七世的時候,法國人再次因為他們國王的婚姻惹出了亂子。
而且是大亂子。
路易七世,是路易六世與曼恩公主阿德萊德的次子,史稱愣小子的路易。既然是愣小子,那他辦事的時候腦子多半有幾分衝動,這位愣頭青迎娶了阿奎丹公主埃莉諾,使得王室的土地麵積一下子擴大了三倍,看起來這絕對是一個深思熟慮的婚姻計劃,似乎與他的愣頭青的名號不相符。
但是愣頭青就是愣頭青,路易七世積極向教廷靠攏,他和德國皇帝康拉德率領兩萬五千人的十字軍進行了東征,但在途中,日耳曼人被穆斯林人悉數殲滅,於是康拉德趁機回國了,而法國人到達敘利亞的時候,隻剩下了幾千人,最糟糕的是,這次遠征費用龐大,花光了王室的每一個法郎,埃莉諾王後對此表示了很大的不滿。
而路易七世對埃莉諾的不滿卻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了,這位埃莉諾王後自從嫁過來之後始終未生下一個男孩子,而子嗣是王室最為注重的事情,這兩個不滿交織在一起,於是這樁原本是很美滿的婚姻就這樣破裂了。
離奇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埃莉諾改嫁英國國王亨利二世後,卻一連生了四個兒子。
這女人有兒子不給法國人生,卻偏偏要跑到英國去生,這簡直是豈有此理。
更令人氣憤的是,埃莉諾此去,帶走了法蘭西百分之八十的國土,這些國土一古腦地劃進了英國人的菜籃子裏。
忍無可忍了。
然而這還不算完!
由於諾曼底王朝沒有繼承人,而征服者威廉的孫女瑪蒂爾德又是英國金雀花亨利二世的母親,於是,諾曼底的亨利於1154年興衝衝地跨海來到英國,成為了英王亨利二世,建立起了英國的金雀花王朝,從此英國橫跨英吉利海峽,將小小的法蘭西擠到了一邊。
這讓法國人如何能夠容忍?
仇怨從此結下。
英法兩國進入了長達百年的戰爭狀態。
當曆史進入了1180年,法蘭西的希望降臨了。
腓力二世!
他不僅是法蘭西人的驕傲,也是整個歐洲的驕傲——歐洲人稱其為智慧的擁有者,國內也有人將其譯為智多星,但這個綽號不管怎麼翻譯,都說明了一件事:這位法蘭西國王的智慧遠在當時的歐洲諸邦國國王之上。
這位腓力二世戰無不勝,他在1202年擊敗了英國人,將法國的土地一擴再擴,他在1214年與英國、德國的反法同盟展開決戰,將對方打得落花流水,俘虜了一大堆騎士和伯爵,替法國人贏來了大筆的贖金。
我們在上一章英國的曆史中還曾提到了他與英國的理查王領導十字軍東征,可憐的理查王在這場戰爭中徒有虛名而未得到任何實惠,連同這位國王自己也被德國人關進了地牢,雖然說這是完全符合英國人重過程不重結果的理念,但相比之下,腓力二世的做法就更有著法蘭西人的特色——重結果不重過程。
法國人不要過程,他們隻要結果。
盡管腓力二世從未加冕,但這絲毫不妨礙法國人稱他為腓力·奧古斯都。
雖然腓力二世隻要結果不要過程,但他顯然不希望後世的法國人也這麼搞,所以他開創了中世紀歐洲的第一所大學——巴黎大學。
腓力二世之後,是法國人的驕傲——一代名將路易八世,他曾率軍大破英軍,一直打到了倫敦,但他顯然意識到隻靠蠻力對一個國家來說不是件好事,所以他在位隻有三年就匆匆去世了。
路易八世的死雖然有點過於倉促,但是他的妻子卻是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女兒布蘭奇,從此路易八世成為了卡佩王朝中第一個和歐洲其他王室聯姻的君主,這標誌著法國人在歐洲的地位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他們基本上可以算是登堂入室,獲得了歐洲主流世界的認可。
路易八世之後,又一個厲害人物登場了。
路易九世。
這位路易九世登基的時候隻不過十一歲,但是他的智慧證明了他的價值,他改革了法國的鑄幣製度,禁止貴族們自造錢幣,然後他搶在貴族們憤怒之前,頒布了“國王四十日”法令,一下子又贏回了貴族們的支持。
“國王四十日”可謂功德無量,這項法令確保了法國精英不至於流失,讓任意賭氣的騎士貴族們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在當時,法國人盛行決鬥,大批的貴族、騎士在決鬥中喪生,這對法國來說簡直是一場瘟疫,路易九世不忍看法著國精英就這樣毫無價值地流失,所以才頒布了這條法令。
該法令規定,但凡有決鬥之事發生,決鬥者必須要等待四十日,在這四十日期間,受到挑戰的一方有權向國王申訴,請國王仲裁,那麼路易九世是如何一個仲裁法呢?
他的仲裁方法很簡單——禁止這次決鬥。
這樣一來,路易九世就保住了弱勢一方的性命,挽救了法蘭西貴族精英的性命,同時又提高了國王的威信。那些弱勢者,知道自己在決鬥中必然喪命的貴族們因此而獲得繼續生存的權利,必然會非常感激國王的救命之恩,而所有的貴族們——他們遲早都會遭遇到更強的人,遲早都會跑到國王的王宮裏投訴,就這樣,貴族騎士們從此別無選擇地奉路易九世為首領。
1244年,基督教國家再次喪失了耶路撒冷,四年以後,路易九世率領那些對他感恩戴德的騎士們踏上了十字軍的征程,但看起來這些騎士好像沒起到多大作用,可憐的國王在埃及的曼蘇拉被俘,繳納了四十萬枚金幣之後才重獲自由。
路易九世很惱火,遂於四年後連奪巴勒斯坦數城,這才盡洗恥辱。
1270年,路易九世試圖說服突尼斯結盟,共同攻打埃及,但遭到了突尼斯的拒絕,盛怒之下路易九世兵發突尼斯,這一次路易九世再次遭到了失敗的屈辱,但他卻再也沒有挽回榮譽的機會了——他死於軍營之中。
路易九世之後,腓力三世於1270年登台,他是一位純過渡性的君主,在位十五年,史稱大膽腓力。他大膽地發動了吞並阿拉貢王國的戰爭,我們知道這個國家是西班牙的一部分,腓力三世的膽子未免也太大了些。但這場戰爭打得也沒什麼名目,因為這位大膽的年輕人娶的正是阿拉貢國王的姐姐,也就是說在戰場上與他縱馬交鋒的正是他的小舅子——曆來做姐夫的鬧不過小舅子,這次也不例外,腓力三世被打得灰頭土臉,垂頭喪氣地回國了,考慮到回去後不好跟老婆交待,於是他明智地選擇了死在途中。
腓力三世死了,他和阿拉貢公主生的漂亮兒子腓力四世走上了曆史舞台,這絕對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代——法蘭西長大了。
成長起來的法蘭西行事風格帶著年輕人的魯莽和急切,他們是那樣迫不及待地挑戰秩序與權威——誰是這個世界的權威?誰曾讓偉大的法蘭西蒙受過恥辱?
教皇!
沒錯!
漂亮的腓力來了,教皇這次要倒大黴了!
阿維尼翁之囚——這在歐洲曆史上盡人皆知。
(7)叛逆中的偉大戰爭
當年輕漂亮的腓力四世出場的時候,驚恐不安的羅馬教皇切萊斯廷五世在他的臥室裏聽到了上帝的聲音。
上帝對他說:“回去吧,切萊斯廷,我的孩子,放棄你的政務吧,回到你的山林裏修行去吧,我在天堂上等待你的歸來,阿門。”
上帝如此垂青於他,切萊斯廷激動不已,於是他立即辭去教皇職務,跑到山林中修行去了。新教皇卜尼法斯登基,他先命人拆除此前他偷偷安裝在切萊斯廷五世房間裏的銅管子,再急忙將皇冠扣到頭上——他真的沒有想到,這位傻瓜切萊斯廷竟然如此好糊弄,隻需要在他房間裏安裝一根銅管子,再通過這根銅管子假裝上帝讓他辭職,他就自己乖乖離開了。
但是這位切萊斯廷的智商太低了,這使得新教皇卜尼法斯有點放心不下,於是他命人將這位傻瓜逮來,關在汙穢的囚室裏弄死了。
前任死掉了,新教皇卜尼法斯興高采烈地宣稱:
“羅馬教皇就是法律!”
然後他又說:“我們聲明、宣布並闡述我們的一貫立場——對於每個人來說,要想得到救贖就必須臣服於羅馬教皇!”
一位西班牙外交官這樣評價卜尼法斯教皇,這位教皇隻關心三件事:長命百歲、榮華富貴以及家底雄厚。這個評價絕對是貼切到位的——卜尼法斯的財產之多,已經到了讓人咋舌的地步。
按說是沒人敢碰教皇的財產的——但事情總有例外,正如同在法國,當時貴族家族視搶劫為一項增加私人產業的正常政務行為,大家都在搶,科隆納家族沒有任何理由例外,更何況主持這一次搶劫的又是家族最年輕的成員——斯蒂芬·科隆納——這個年輕人看到那輛滿載著黃金的車子的時候,想讓他保持鎮定自若實在是有點難為他了。
年輕的斯蒂芬興高采烈地押著這一馬車黃金回家,然後他們發現這竟然是教皇卜尼法斯的私產,科隆納家族嚇壞了,他們急忙派了家族中的兩名主教去向教皇請罪,教皇卜尼法斯寬恕了這一次不知情的冒犯行動,隻要求科隆納家族把搶劫去的黃金送回來。
然後教皇提出一個溫和的建議——他要求教皇的軍隊進駐科隆納家族的領地——而這就意味著,教皇正式向科隆納家族宣戰了。
科隆納家族無可奈何,隻好奮起反抗,他們散發傳單,質疑卜尼法斯的教皇合法性,號召教眾們起來追查前任教皇切萊斯廷的死因——卜尼法斯立即將科隆納全部族人逐出了教會,這就意味著,從此科隆納家族再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殺死他們並拖走他們的財產。
卜尼法斯率領教皇的軍隊進逼科隆納,這一家族的人被迫退守於古城帕萊斯特裏,這裏固若金湯,易守難攻,於是教皇溫和地提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隻要科隆納家族放棄對抗與領地,他們就可以獲得寬恕。
很顯然,精通搶劫專業的科隆納家族,其智商絲毫也不比前任教皇切萊斯廷更高,他們接受了教皇的建議,全部在卜尼法斯麵前跪了下來,親吻這位教皇的雙腳。
教皇親切地拍著他們的腦袋,寬恕了他們——在將他們全部殺死之後!
然後教皇下令將帕萊斯特裏納城徹底清剿,老幼不存格殺勿論,所有的宮殿城堡全被拆除,夷為平地之後,教皇卜尼法斯又親自往這塊地麵上撒上鹽以使之永遠貧瘠。
這位教皇的所作所為替他自己在地獄中找到了一個位置——在但丁的《神曲》一書中,但丁將這位教皇安置在地獄的第八層,他在那裏隻能臉朝下地栽進一條裂縫中。
教皇之所以以如此手段滅掉科隆納家族,原因就是一個“錢”字——他不能容忍任何人碰他的錢,而且他認為,所有的錢全都是他的,不管那些錢現在在什麼人手中!
哪怕這個人是國王!
比如說腓力四世!
法國那年輕漂亮的國王腓力四世竟然不吸取科隆納家族的教訓,他竟然——他公然——他悍然——把手伸進了教皇的錢袋裏。
腓力四世宣布:法國境內的教會必須要將其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上繳國王。
這下子教皇卜尼法斯火氣大了,他下令:“凡屬法國境內的教會,如有敢於將錢上繳法國國王者,一律開除教籍。”
法國的教會被嚇住了,他們寧肯抗命於國王,也不敢觸怒教皇。
所以腓力四世的命令,不過是一紙空文,他一分錢也收不上來,而法國境內的財產,仍然像以前那樣源源不斷地流向教皇。
但是腓力四世也有他的辦法——雖然他收不上來教會的稅收,但是他可以下令,禁止法國境內的金銀財寶流出國外。
這道命令讓卜尼法斯怒不可遏,他警告漂亮的腓力:
“我的前任們一共廢黜過你們的三任國王,你要知道,一旦事態嚴重,我們會把你貶為馬夫的!”
這個威脅不能說沒有效果——它恰恰讓全體法國人想起了他們曾經在教皇手下所遭受到的屈辱,現在法國已經今非昔比,它再也不是任教廷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小孩子了,法蘭西所遭受到的所有恥辱,現在教皇必須要償還回來!
法國人同意教皇將他從法國弄到的財寶運出去,但條件是教皇必須要為他在法國的收入支付百分之二十的稅款。
教皇接受了這個條件——但與此同時,他又發布了一道聖諭:他宣稱,教皇是整個西方世界的領導者,所有的國王或皇帝,都必須服從他的領導——如同凡人服從上帝的安排一樣。
這道聖諭傳到法國,腓力四世看也不看就將其燒掉了,他正式宣布教皇是罪人——然後腓力四世秘密派人去尋找科隆納家族的殘存者——還真讓他找到了,一位垂老的科隆納人正躲在無人之處獨自啜泣,現在他不再需要為自己的悲苦命運而落淚了,上帝作證,腓力四世願意資助他的遠征羅馬行動。
公元1306年9月,教皇卜尼法斯正坐在他的寶座上清點著他那堆積如小山的錢財,這時候一群武裝分子突然闖入。
這群非法闖入者的首領,正是科隆納家族的族長老科隆納,他一見到教皇,就血紅著兩眼,舉起匕首衝了過去,就在他的匕首即將刺中教皇的一刹那,他的同伴由於害怕這個瀆神的行為會觸怒上帝而攔住了他。
老科隆納和他的同伴們剝下教皇的法衣,把一條鐵鏈拴在他的脖子上,像是牽狗一樣將他強行牽走了。這一年老卜尼法斯已經七十五歲了,他被關押了三天,三天之後他被放了出來,但從此卻精神失常了。
一個月以後,中世紀最後一任教皇在精神錯亂之中咽了氣。
漂亮的腓力搞掉了卜尼法斯之後,又創造了一項讓世人驚羨不已的發明:
這個發明叫“巴比倫式囚禁”,腓力四世將教皇的駐地從羅馬搬到了法國要塞阿維尼翁,並用奢侈豪華、尋歡作樂的優厚福利待遇把教廷囚禁了起來,這些身在牢籠的人除了權力之外什麼也不缺。
又由於教廷被囚禁在阿維尼翁,所以這件事情又稱之為“阿維尼翁之囚”。
把教皇關進籠子,讓國王獲得權力,讓法蘭西重獲自由,這標誌著歐洲思想的成熟。
事實上,“阿維尼翁之囚”事件正式成為了歐洲思想開放的主要契因,就連對教廷最為虔誠的人也不得不認為,阿維尼翁那華麗的囚室與冰冷的刑訊室適時地阻止了教廷的墮落——教皇尼迪克特十世同他自己妹妹的亂倫關係讓整個基督世界倒足了胃口,但在阿維尼翁,教皇至少沒有比他們在羅馬的時候更墮落。
此外,阿維尼翁之囚促成了意大利的文藝複興——套在歐洲思想上的枷鎖與牢籠被挪走了,於是思想家們有機會用他們的思想照亮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至少在教皇重返羅馬之前,這些偉大的思想家們不用擔心自己被教皇用小火慢慢地烤熟。
隨後,漂亮的腓力又建立了法國的三級議會——無論他是為了什麼目的創建議會,但我們知道,這個由皇家權力所創造出來的產物遲早有一天會吞噬掉它的創造者——甚至吞噬掉整個法蘭西的理性思想!
這恐怕是任何人都始料不及的。
(8)跨越時間的戰爭
漂亮的腓力在幹了“阿維尼翁之囚”如此漂亮的活兒之後,就幸福地閉上了眼睛,法蘭西迎來了他們的第十位路易——路易十世。這位路易在位的時間非常之長——整整兩年,然後他就死掉了。
說路易十世隻做了兩年國王就死掉,時間還算太長,那是和他此後的君主相比較而言。
繼路易十世接任法國國王的是約翰一世,這孩子創造了法國國王在位的最短紀錄,他隻活了五天就幸福地死掉了,相信此後的君主絕對不會有人願意挑戰這一紀錄的。
小約翰死了,漂亮的腓力的弟弟——高個子腓力隻好勉其為難地挑起了法國國王的重擔,很顯然他不勝任這個職位——他娶了遊離於法蘭西的最後一個有勢力的諸侯勃艮第家族的女繼承人讓娜,本來法蘭西完全有望借此機會一舉統一的,奈何腓力五世個子雖然高大,卻在關鍵時刻派不上用場,他沒能留下一個後代來,結果這次婚姻無疾而終,沒有起到任何效果。
高個子腓力沮喪地離開了人世,把這個爛攤子留給了腓力四世的三兒子——史稱漂亮的查理四世。
查理四世的姐姐嫁到了英格蘭,卻搞得和她的丈夫愛德華二世兵戎相見,全體英國人站在愛德華二世一邊反對她,並稱之為“法國母狼”。這個稱呼極大地侮辱了全體法蘭西人,於是漂亮的查理四世借兵給他的姐姐伊莎貝拉,打敗愛德華二世並將其囚禁了起來,正所謂愛之深,刑之切——伊莎貝拉將她心愛的丈夫吊起來,用一根鐵棍穿肛而過,這種狠毒的刑法,此後我們會經常見諸法國人之手。
他們注定是一些極端主義者——因為他們過度地專注於自己的目標。
除非有一天他們能夠意識到,任何目標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人類社會的進程就是不斷地向前推進,所有的目標都隻不過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但是,要讓法國人認識到這一點是極為困難的,此前諸多思想家所作出的無效努力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1328年查理四世之死標誌著法國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卡佩王朝至此絕嗣,英國立即不失時宜地投入到了這場奪嗣大戰之中。
在年輕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看來,說卡佩王朝絕嗣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事情——他本人就是腓力四世的外孫,當然有資格繼承法國王位。
但是法國的貴族們卻拒絕了愛德華三世的合理要求,推舉了查理四世的遠房堂弟腓力·德·瓦洛亞為法國國王,他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腓力六世。
腓力六世希望獲得法國南部的基迦——這片區域一直在英國人手中,愛德華三世憤怒地拒絕了,他已經失去了法國,再也不能失去英國了!
於是腓力六世便宣布沒收愛德華三世在法國的領地。
1337年11月,愛德華三世對腓力六世下了挑戰書,並嚴肅地宣布自己是唯一合法的法國國王,從此英、法百年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
這是西方曆史——也是人類曆史上最為漫長的一次戰爭,英法兩國糾纏不休,整整打了116年的仗。
首戰雙方會戰於斯呂斯海——法國人的海上力量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從此英國人獲得了製海權,大批的陸軍源源不斷地通過這條航線運輸到法國本土,戰爭從此在法國領土上展開。
1346年,英法兩國於克雷西爆發了大決戰。
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人使用了最具殺傷力的新武器——強弓硬弩,將法蘭西的騎士們射得人仰馬翻。實際上,弓箭的發明及推進,徹底終止了歐洲的騎士夢,無法想象一個全身披著重甲,手執長矛的騎士在密如驟雨的冷箭中如何保持他的高貴風度。總之,法國人的戰術和武器落後了,因此他們的加萊失陷了。
在這一場戰爭中雙方都有一些盟軍,法國人最強大的盟軍是蘇格蘭,但是蘇格蘭出師不利,他們的國王莫名其妙地被英國人俘虜了,而英格蘭的盟軍們卻興高采烈地展開了對法國騎士們的屠殺行動——連波西米亞國王都淪為了這次戰爭的犧牲品。這位國王早在這場戰爭之前就雙目失明了,但是英國人的強弓和威爾士人的長矛沒有因為這個理由對他表示出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友善。
因此,在這次戰役中英國人得到了他們一個可堪誇耀的戰利品——法蘭西國王腓力六世淪為了俘虜,他被興高采烈的愛德華三世押到了倫敦關了起來。
然後英國人繼續進攻。
連國王都沒了,這一仗對於法國人來說實在是沒有打下去的必要了。
於是雙方和談。
英國從法國獲得大片的土地,另外法國人還需要花費昂貴的贖金將腓力六世贖回去。此外,為了表示英國人的善良與友好,愛德華三世宣布他從此放棄對法國國王的權力要求。
鬱悶的腓力六世返回法國,但他的麻煩還沒有完結,席卷歐洲的黑死病恰好在這個時候到來,法國再度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1350年,腓力六世去世。
腓力六世的兒子約翰二世繼承了王位,他繼續與英國人進行疆土之戰。
約翰二世親自指揮了普瓦提埃的戰役,為了避免重蹈克雷西戰役的覆轍,他命令法國騎士們下馬步行,背負著上百斤的裝備向英國人發起了衝鋒。那些可憐的騎士們也的確衝到了英國人麵前,但此時他們已經累壞了,除了任由英國人用大刀在他們身上橫切豎砍之外,他們再也沒別的使用價值了。
結果可憐的約翰二世也被英國人捉走了。
後來英國人釋放了約翰二世,但隨後又後悔了,將正在向祖國方向狂奔的約翰二世又逮了回去。
1364年,約翰二世懷著對英國人食言的憤懣,死在了異國他鄉。
約翰二世死後,他的兒子查理五世出任法國國王,這位國王利用英國人內亂的機會,重整軍隊向英國人發起攻擊,收複了大部分的疆土。
1374年,英國人被迫放棄了他們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
從此查理五世聲名鵲起——不是因為他的戰功,而是他修建了一座世界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建築物——巴士底獄!
然後查理五世就死去了,把他的江山留給了12歲的查理六世。年齡小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查理六世這個孩子患有嚴重的癲癇病,無力理政,隻好由他的叔叔勃艮第公爵攝政。由於勃艮第一直遊離於法國,所以奧爾良公爵看不過去,與勃艮第一番激戰。之後勃艮第逃往英國,搬來了英國人替他出氣。
此時的英國國王是亨利五世,他在阿金庫爾以不足六千人的兵力,全殲了奧爾良公爵的三萬五千人。自奧爾良公爵而下,數百位伯爵貴族或是戰死或是被俘,無一漏網。
英國人兵取巴黎。
法蘭西實際上已經是亡國了。
直到奧爾良的女兒貞德出現,這個結論才作改觀。
(9)奧爾良的女兒
英國人進入巴黎之後,擔心查理六世的癲癇病會影響到全體法蘭西人的福祉,於是宣布剝奪查理六世的兒子的王位繼承權——查理七世逃到山洞裏躲了起來,他不知道自己會躲藏多久,但除了躲藏,這位可憐的新國王實在也沒別的辦法了。
就在這時,一個白衣少女從德雷米小村莊裏走了出來,她走向距離自己最近的一個城市,對城防司令說:
“上帝派我來拯救法蘭西,為查理加冕。”
可想而知,城防司令會以一副何等吃驚的表情看著這個年輕的女孩子。
事實上,這一年貞德隻不過十六歲。
她說,她聽到了上帝的聲音,上帝讓她去解救奧爾良,讓她去拯救法蘭西並給查理加冕。
法國人會相信她嗎?
會的!
法國人相信一切不可能!
城防司令立即將一支小部隊交給少女貞德,讓她去尋找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查理七世。
她很容易地就找到了羅亞河穀地,找到了躲藏在那裏的查理王子。並告訴這位目瞪口呆的王子說,她是上帝派來的,如此而已。
查理王子可不像別人那麼好糊弄,他找來幾位博學的教士和神學家考驗貞德,結果卻證明貞德的神智完全正常——這就意味著,她所說的完全是真的,否則無以解釋這個女孩子身上所發生的奇跡。
於是貞德從查理王子那裏獲得了一支軍隊。
貞德帶著這支小部隊出發了——奇跡再一次發生,原本是戰無不勝的英國軍隊在貞德麵前竟全無還手之力,他們被貞德的武裝一次又一次地擊潰,這個年輕的女孩子在巴泰城與英軍展開了決戰,大敗英軍並俘獲了英軍的統帥。
然後貞德帶著她的軍隊向蘭斯進發,蘭斯被一舉攻克。
查理七世就在蘭斯加冕稱王,加冕之時,少女貞德就站在這位王子身邊,做他的保護人。
貞德繼續帶著她的軍隊前進——但是查理七世卻解散了大部隊,因為他希望的是和談,而不是戰爭,隻有少部分武裝力量仍然追隨在貞德身後,他們追隨她一路到了被英國人圍困的康邊城。
康邊城門緊閉,他們不允許奧爾良的少女進入——或者說,他們更願意把這位少女留給英國人。
但首先趕到的是勃艮第人,他們抓住了貞德,並將她賣給了英國人。
1431年5月30日,聖女貞德在遭受到英國人的殘酷刑訊之後,被當眾燒死在法國盧昂的廣場上,她死後,骨灰被拋入河中。
那一年她十九歲。
二十五年後,她被恢複了名譽。
又過了五百年,她被教廷尊為聖女。
貞德死了,而法蘭西依然如故。
隻有偉大的法蘭西民族,才會出現聖女貞德的奇跡。
我們已經說過了,法國人相信一切不可能——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不可能的?
如果你想了解法蘭西人的民族性格,那麼看一看聖女貞德,你就全都清楚了。
貞德死於法國人自己手中,這絕非是一個惡意的解讀,恰恰相反,這是一個具有著深刻寓意的象征,或許,讀懂了這個象征的,隻有拿破侖。
他將在法國人的期待中走來——他知道他才是法國人的真正需要。
但是現在,法國人仍然在他們漫長的期待之中。
(10)暴風雨到來的前夜
貞德死了,而查理七世卻贏得了勝利者的榮譽。
榮譽歸於國王——與貞德無關,這是我們看到的曆史事實。
查理七世死後,路易十一建立起了一支常備軍隊。這支常備軍,在佛羅倫薩的政治巨人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一書中深受推崇。這支軍隊經過查理八世時代的錘煉,由路易十二帶領著進入那不勒斯。這時候法國的國力已經是非常的強盛了,他們的軍隊在那不勒斯攻城略地,帶給了意大利人太多的麻煩。教皇惱怒之下與西班牙、英國、瑞士、威尼斯組成了神聖同盟,共同對付法國人,最終使得法國人怏怏退出那不勒斯,路易十二也因此鬱鬱而終。
1589年,瓦洛亞王朝的末代國王亨利三世被刺殺,從此結束了漫長的中世紀,法蘭西由波旁王朝率領著步入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時代。
這個時代一開始就糟糕透頂,天主教與新教——說起來這兩個教派還是早年“阿維尼翁之囚”的產物,因教皇被囚於阿維尼翁長達七十餘年,等到羅馬再將教皇召回的時候,教廷就自然而然地分裂了。
然而離奇的是,明明分裂的是教廷,但教廷卻沒發生任何糾紛,反倒是法國人自己莫名其妙地搞出了兩個對立派別,並彼此凶殘地屠殺起來。
這裏又體現出法國人的一個性格特點——他們過度純潔了,他們純潔到了幾乎無法容忍任何人的地步,他們甚至純潔到了連他們自己都無法容忍的地步。
我們已經說過了,他們是純淨的理想主義者。
無論他們相信什麼,總是要把他們自己相信的東西推到極端。
他們似乎確信這個世界存在著一個終點,而他們所信奉的東西就在那裏。
他們表麵上是一個激進主義的群體,但更多的是不相信人類文明持續性進步的人——如果他們相信這一點,他們就不會對自己所信奉的東西抱有如此強烈的把握,甚至不惜為此而殺人流血。
他們就這樣殺掉了國王亨利四世。
是天主教徒下的手,因為亨利四世支持新教。
直到路易十三時代的黎塞留的到來,這位紅衣主教以他的雷霆鐵腕震懾著反抗的呼聲——這個民族立即安靜了下來。
然後是1643年,不到五歲的路易十四登上王位,72年之後,他的兒子路易十五繼位——這孩子同樣不滿五歲。
雖然路易十四繼位年齡小,但他卻是人類曆史上有名的無道昏君之一。他的座右銘盡人皆知——“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這句話可不是個好兆頭,它多少表明了這位路易十四有點兒存心禍害波旁王朝的意思,事實上他也的確是這樣幹的——他以私生活放蕩不羈而聞名於世。在凡爾賽有他的一座秘密春宮,任何時候隻要他需要,就立即將他看中的女人拉進去。他最喜歡的情人是蓬巴杜夫人,還有杜巴麗夫人等。他最有名的事跡是連續寵幸過一家五姐妹,這位明擺著對法國王室存心不良的君主每天樂此不疲地周旋於諸多的情人之中,直到1774年死去為止。
王室以他為恥,於黑夜中偷偷將他下葬了。
然後輪到了倒黴的路易十六。
他是路易十四的孫子,他爺爺造下的孽果,隻能由他來承擔了,誰讓他是波旁家族的合法繼承人呢?這是誰也沒辦法的事情!
路易十六是一個溫和羞怯的人,待人友善,他還有一手修鎖的絕技——但這些幫不了他,因為他接手的是被他爺爺禍害得行將破產的國家。路易十五使出了全身的解數將這個國家降低到歐洲二流國家的水平,此時民眾中所積聚的怨恨已如火山熔岩般行將爆發,最糟糕的是,就連貴族們也已經膩煩了波旁王朝——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兆頭。
這表明,法蘭西於極度失望中已經陷入了錯亂,隻有無辜者的鮮血,才能夠平複那一顆顆陷入狂亂的心。
曆史的事件往往在錯位的情況下發生——路易十六的性格與當時的法國局勢就形成了強烈的錯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