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日本——來自於東方的神秘忍者(2 / 3)

壬申之亂!

隻能如此!

公元653年,中大兄皇子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之後,與天皇本人分道揚鑣,帶著皇族與群臣遷回了飛鳥。

次年,考德天皇飲恨而終。

中大兄之母皇極天皇複位。

又一位新的天照大禦神!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在這裏絲毫也沒有提及大化改新的具體內容——那些東西真的這麼重要嗎?我們最需要知道的是列島居民們在做什麼,以及他們以什麼樣的方式做,除非我們能夠把握到這些島民的行為模式,否則,任何高高在上的史學觀都是毫無價值的。

我們知道了他們以何種方式行事,那麼我們就會知道他們會做些什麼,以及他們將得到些什麼。

有關這一點,新的天照大禦神——皇極天皇比任何人都清楚。

所以,當她的兒子古人大兄對目前的權力架構表示出不滿,並試圖采取行動進行彌補修正的時候,他立即發現他被一群由他的生母派出來的軍隊包圍了,戰鬥從黑夜持續到天明,古人大兄終於認識到用這種努力向母親證明自己完全是徒勞的,無可奈何之下,他仰劍伏誅。

剪除了古人大兄,女天皇將視線轉向了另一個有可能威脅到她的權力的人——考德天皇的兒子——有間皇子。

公元658年,有間皇子以謀反罪被絞死。

不斷的流血與騷亂昭示著一個全新的時代,無論如何,列島的軍事力量始終存在著與大唐帝國接觸的理由。考德王朝與藤原家族合力推動的大化改新,引發了列島內部激烈的權力攻訐與衝突,這一切都使得這一個理由越來越顯得急迫了。

白村江水戰!

一觸即發!

(6)遙遠的烽火歲月

公元7世紀以來,陷於內亂之中的朝鮮迎來了他們新的麻煩——大隋及大唐!

自公元611年至614年,隋帝國皇帝楊廣拒絕聽從大臣們建議,執意遠征高句麗,並發起了三次遠征,由於這位皇帝本人在連續三次的戰爭中都始終站在高句麗人一方——他嚴令部下不得在沒有獲得他的同意的前提下發動攻擊,抗命者夷三族——然而皇帝本人又經常不在戰場上,這就導致了前所未有的戰爭奇觀——數以百萬計的隋帝國大軍形同泥偶一樣任幾千名高句麗士兵肆意斬殺,竟然無人還手,這使得高句麗贏得了三次這種類型的戰爭。

此後高句麗又連續兩次擊退了大唐帝國的進攻,但這並不意味著高句麗將一勞永逸,相反,我們所知道的是朝鮮的局勢更加趨於混亂不堪。

現在是百濟和高句麗這兩個國家獲得了日本的支持,於是他們雄心勃勃地想解決拒不順從的新羅這個問題。

新羅遭困,急遣人求救於大唐。

唐遣大將蘇定方統率水師13萬開赴朝鮮,百濟及高句麗的聯軍大敗,惶急之下,百濟及高句麗求助於日本。

日本視朝鮮的任那地區為其糧倉,當然不能坐觀百濟及高句麗的失敗,於是日軍以兵士5000人載運大量的物資前往朝鮮半島。

是年,日本增兵朝鮮,計3.3萬人。

雙方會戰於白村江江口,這是日本第一次與中國交手。

雖然日軍兵力數量遠不如唐軍,但士氣極高,戰鬥剛一開始,就集中兵力直取大唐中軍,唐軍掉頭便走,雖然知道追擊而去必然會落入唐軍的包圍圈中,但是日本軍人悍不畏死,意圖以狠辣的武士精神摧毀唐軍的鬥誌,於是便窮追而至。

唐軍兩翼迅速自後包抄而來,這更加激起了列島武士們的凶性,他們咆哮著揮舞起手中的長刀,迎了上去。

接下來發生了一件讓日本武士們始料未及的事情,後方的天空突然升騰起濃濃的黑煙,日本武士們頓時慌亂了起來。

船!

他們的船被唐軍焚燒了。

緊接著,唐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迅猛地壓了上來,列島武士們還沒有機會表現出他們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拚死精神,就如同泰山之下的一枚雞卵,頃刻之間被擠壓成了齏粉。

兵敗如山倒!

是役,海水盡赤,海麵上飄浮著無計其數的列島武士的屍首,列島所有的戰艦也在這場戰鬥中被燒毀。

唐軍鋒芒所向,百濟與高句麗不戰而降。

至此,朝鮮半島終獲統一,並宣布從此歸順於大唐。

而列島卻從此陷入了極度的驚恐之中,在本州西部和九州北部,到處建立起了烽火台,最精銳的軍隊已經不堪勝用,所有的戰鬥力量悉數調往這一地區,如此這般折騰了十年,眼見大唐並沒有侵入列島的意圖,天皇這才慢慢地將他的注意力轉入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中來。

公元667年,皇室再度遷都近江。

翌年,我們已經較為熟悉的中大兄終於如願以償地獲得了皇位。

天智天皇。

這位天皇權力來得艱難,守住權力更是件困難的事情,他麵臨著一個強有力的挑戰者——他的弟弟大海人皇子被立為太子,但是大海人皇子卻認為天皇的位置遠比皇太子更適合於他。更何況大海人皇太子是日本曆史上少有的軍事家與謀略家,天智天皇的權威在他眼中實不足一哂。

皇太子攝政已成慣例,所以,大海人皇太子在獲得了攝政權力之後,就更找不到理由尊重天智天皇了,他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找天皇的麻煩,反對天皇的任何觀點,甚至在天皇麵前用長槍貫穿敷板——這種行為已經不僅僅是挑釁了,任何人都能夠感受到那逼宮的凜冽敵意與殺機。

天智天皇斷然采取了報複行動,他任命愛子大友皇子為太政大臣,掌管國政,架空了大海人皇太子的權力。

大海人知機隱退,躲到寺院裏參禪修行去了。

但是還沒過四年的時間,天智天皇就死去了——他究竟不是天昭大禦神,無法擺脫生死規律的桎梏。

此後的事件發生得極盡詭秘,一個行腳僧侶獨自穿越了伊賀、伊勢,抵達了美濃。夜暮時分這個僧人走入了軍營,當他在士兵麵前緩慢地移開鬥笠的時候,露出了皇太子大海人那張堅毅沉靜的臉。

暴動!

或者說是兵變!

效忠於大海人皇太子的東國軍隊迅速地占領了不破道和鈴鹿道——這是進軍近江的必經之路,關乎列島命運的決戰就在這裏展開。

東國軍隊旗開得勝,皇太子大海人命令分軍進取近江和大和。

公元672年7月23日,大友皇子在獲知近江、大和雙雙失陷後自盡。

大海人於飛鳥淨禦原宮即位,是為天武天皇。

壬申之變,至此塵埃落定。

在天武天皇的板上田村麻呂將軍鎮壓了本州北部蝦夷人的抵抗活動之後,日本迎來了它最為輝煌的一頁——屬於武士的幕府時代!

(7)華麗非凡的流血開端

藤原氏家族於公元9世紀入主列島的權力中樞,開始對此後的曆史發展定下一個充滿了驚異的開端。

一切仍然始自於那位板上田村麻呂——這位將軍在協助天皇鎮壓了本州北部的蝦夷人的反叛之後,就把他的精力用於擴張勢力,這就導致了日本武士階層的出現。

這絕對是一個獨具特色的階層。眾所周知,日本的武士階層與西歐的騎士階層完全不同,其關係之特殊,模式之複雜在世界史上絕無僅有。

任何一種勢力必然有其對立麵的存在,武士家族也沒理由違背這一基本規律。

所以,日本的武士階層從一出現,就是兩個判若分明的對立集團——源氏家族與平氏家族。這兩個對立的武士家族於公元935至941年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衝突,但過程乏味得很,讓我們無法描述。我們所知道的隻是,作為海盜首領控製著內海的藤原氏家族曾經試圖奪取最高權力,但天皇在平氏家族的武士們的支持下,平息了這次叛亂。

此後是公元1000年時的藤原氏家族鼎盛並於68年後的迅速衰落,繼而,北方的安倍家族試探性地掀起了一場叛亂,被朱氏家族平滅。

公元1156年的保元戰爭讓日本人對權力的運行機製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繼位的白河天皇試圖擴張他的權力,但他的願望遭到了來自於已經退位的祟德天皇的阻擊,或許隻有武力才是唯一具有說服力的手段,於是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平氏、源氏與藤原氏家族的武士們成為了這場權力鬥爭的主要參與者,但是他們的立場耐人尋味,無論是白河天皇的旗下,還是在祟德天皇的陣營中,都同時擁有著這三個家族的武士成員,說服家族中最優秀的成員加入自己一方,是這場戰爭中最吸引人之處——最終平氏家族的多數成員站到了白河天皇的一方,這就導致了整體戰爭天平的失衡,戰敗後的祟德天皇被流放,白河天皇執掌了政權。

從此平氏家族的平原清盛獨掌朝綱20年。

直到20年後,公元1180年,日本的第80代天皇安德天皇繼位。

這是一位再稱職不過的天皇了,他永遠也不會對任何事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他是個啞巴。而且他才3歲。

所以,平氏清盛一邊遁入寺院修禪,一邊繼續保持著他手中的權力。

而此時,在北方的伊豆,一個被流放了整整21年的囚徒正以他沉靜的目光凝視著遠方——源氏賴朝!

21年前,13歲的賴朝跟隨父親源氏義朝對抗平氏家族,攻入皇宮。事敗後源氏義朝身死,而賴朝則淪為平氏家族的俘虜,從此被流放到了北伊豆,由伊豆的豪族北條時政負責監押。

但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徹底改變了監押者北條時政的立場,這位豪族有一個美麗可人的女兒——北條政子。

政子是一位溫順嬌柔的少女,是北條時政的驕傲——他早已將女兒許配給了他人,可是臨至新婚之夜,這位向來溫順乖巧的女兒卻棄家私逃了,她冒著凜冽的寒風,披著漫天飄舞的雪花逃到了源氏賴朝處,從此兩個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此生此世再也沒有什麼力量將他們分開。

鬼才知道他們兩個是怎麼搞到一起去的!

北條時政氣急敗壞。

但氣也沒有用,眼下是他北條時政考慮應該如何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了,他應該將自己的女兒和這個流放者一並殺掉,清理門戶呢,還是裝成什麼也不知道的樣子,笑罵皆由他人呢?

傷腦筋!

這個選擇真的不好做。

正在這時候——確切的時間是1180年的4月,一個行蹤詭秘的行腳僧人出現在寒冷的北伊豆,他於夜暮時分悄然拜訪了源氏賴朝,並向這位流放的囚徒宣示了來自於高倉宮以仁王的聖旨:

東海、東山、北陸三道的源氏即刻起兵,討伐朝敵平氏清盛一門。

這位亂下聖旨的親王是一位被排斥在皇家權力體係之外的皇族,他隻好避往三條高倉的地方居住,所以稱之為高倉宮。

而冒死送來高倉宮的聖旨的,同樣是源氏家族的一名武士——源氏行家,他來之前已經傳檄了當地所有的源氏家族武士,但諸武士群龍無首,眾望所歸,傾注於源氏賴朝一身。

彈指鳴劍,天下相響。

這是讓人何等激動的風景,對於一個流放者而言,其誘惑是無與倫比的。

然而源氏賴朝卻淡漠地回絕了。

雄心消盡百丈冰,最是蝕骨兒女情。

還是嬌妻政子的溫柔懷抱更好,什麼鐵戈殺伐的戰事,源氏賴朝對此不感興趣。

源氏賴朝不感興趣,卻有人對此感興趣。

這位感興趣的老武士年紀已經77歲了,如此老邁之年,對於床笫之樂的體會與年輕力壯的賴朝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這位老武士一接到起兵的聖旨,就毫不猶豫地豎起義旗,征召四方。

源氏賴政!

說起來這位老武士還是源氏賴朝的堂叔叔,但這種社會關係絲毫起不到作用,兵旗起得,四方沉寂,竟無一人響應,見得遠方大卷的塵土,赫然是平氏前來平叛的重兵。

77歲的老武士慌了神,就帶著兒子及高倉宮以仁王向著南都奈良方向逃去。但這位高倉宮不知是怎麼搞的,一路逃來,時不時地從馬背上跌落下來,這就拖累了眾人的奔逃速度,結果在宇治橋地帶,追兵隔河而至。

大將足立綱忠!

源氏賴政的人馬慌不擇路,竟一窩蜂地滾落到了河裏,但隨後他們拆毀了橋板,想將追兵阻在河的對岸。

賴政終究是個成了精的老狐狸,拆毀橋板之後,他指揮士兵腳踏繩索渡河,就在橋頭與足立綱忠的追兵展開了格鬥,存心不讓足立綱忠的人馬展開。

足立綱忠眼見無法取勝,遂毅然決然地下了死命令,涉水渡河。

他親率三百騎渡河而至,竟無一人被水流衝走,而隨後渡河的大部隊卻運氣糟得很,被激流衝得七零八落,但這已經無關乎戰事之大局,賴政父子已經是逃無可逃,隻能拚命戰於疆場,掩護有著良好的跌下馬背習慣的高倉宮獨騎逃離。

連馬都騎不好,那麼高倉宮逃得了嗎?

當然逃不了,當追兵再次追上來的時候,追隨高倉宮的武士們對追兵們展開了自殺式衝擊,但這些武士們的義烈無助於高倉宮的必然命運,這位可憐的皇族被亂箭射成了大號的刺蝟。

而77歲的老武士賴政則表現得極為瀟灑,他命令自己的兒子抵抗敵軍,而自己悠遊自在地踱到一所精舍,揮筆寫下一首充滿了脂粉氣的俳句,然後剖腹自殺了:

歎我如草木,

餘年土中埋。

今生長已矣,

花苞未曾開。

瞧瞧這位77歲的老頭玩的這手絕活,他享受榮華富貴整整77年,還硬說自己“花苞未曾開”,真難伺候,他還想怎麼開?

我們說過了,日本這個民族,就其潛意識而言是一個充滿了叛逆情緒的女性,在這位77歲的老武士身上,我們再一次深切地感知到了這一點。

從此,這位老武士的死亡成為了大和武士的標準死亡模式,這再一次地印證了我們的結論。

——不良少女時代的日本列島。

(8)為叛逆情緒所左右的少女風姿

偉大的日本武士傳奇,至此拉開了它的序幕。

整個世界為那花一樣的嬌豔而驚歎。

源氏賴朝!

垂暮之年的賴政反叛令平氏清盛大為震驚,他在考慮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徹底絕滅源氏武士家族在列島的影響力量。

討滅源氏!

時局的發展已經由不得源氏賴朝再貪戀政子那迷人的身體了,關東豪族投效於源氏賴朝的旗下,無論他是否情願,此時他已是別無選擇。

公元1181年8月17日,伊豆的神社。

一支小小的武裝力量集結於賴朝的旗下,這一年,源氏賴朝已經34歲。

起兵時的源氏賴朝原打算於石橋山下與渡海而來的源氏武士三浦一族會合,但比三浦一族更早來到的卻是平家的武士大庭景。

大庭景手下的武士人數十倍於源氏賴朝,雙方剛一接觸,源氏武士立即崩潰,幸得此時三浦家族適時趕到,於是賴朝急命三浦燒毀大庭景的居所,以期收到圍魏救趙之效。卻不曾想到,大庭景絲毫不為所動,鐵青著臉驅逐手下武士全力剿殺賴朝。

賴朝被追至山林中躲藏了起來,而平氏家族的武士們則開始了搜山,大庭景下令,務必取得賴朝性命,此人不除,後患無窮。

躲藏在樹叢中的賴朝終於被平氏家族的武士發現了。

發現了賴朝的平家武士名叫梶原景時,此人將在後一段時間主導著源氏家族的血怨傷仇——他放過了源氏賴朝,並欺騙大庭景說賴朝已經向另一個方向逃遁了,於是救下了賴朝的性命。

姍姍來遲的三浦一族遭受到了平氏軍隊的反撲,傷亡慘重,年已八旬的家族首領三浦義明戰死。

僥幸逃脫性命的源氏賴朝轉入了安房,重新集結部隊,源氏家族的支持者從四麵八方聚攏而來,很快他就擁有了兩萬名武士所組成的戰鬥軍團。此時年邁臥床的平氏清盛聞知消息,恨聲不已道:“神明三寶決不會饒恕他的,過不了多久,這個賴朝就要遭受天譴了!”

但是神明三寶顯然毫無譴責賴朝的意思,相反,他的軍隊迅速擴充到了20萬人。

險些生擒賴朝的大庭景這一回報應來了,他帶著兩千人馬與賴朝不期而遇,結果可想而知,除了大庭景獨身逃得性命之外,他手下的武士盡數被賴朝所誅殺。

此後賴朝轉向鐮倉經營他的大後方,這時候他得到了日本戰史上赫赫有名的“戰神”。

源氏義經!

源氏義經是源氏賴朝的弟弟,當年他們的父親源氏義朝兵敗於平氏而被殺,13歲的源氏賴朝被流放,而當時的源氏義經才剛剛出生,他們的母親常盤帶著他逃往了山中。然而平氏清盛久聞常盤美貌——常盤素有明眸禍水,琉璃美人之稱——平氏清盛遂將常盤的母親捕獲,逼迫常盤現身。

常盤不得已,隻好出山來見平氏清盛。平盛一見,驚為天人,當即占有了常盤,條件是承諾說他不會殺害年幼的義經。

小義經被送到山城的鞍馬寺出家,而平氏清盛在玩膩了常盤之後,轉手將她賜給了部下。

然而小義經卻在鞍馬寺遇到了奇人“天狗”,學得了一身驚人的劍術,從此義經在日本的劍道史上赫赫有名,“鞍馬八流”派的創始人義經成為了此後武士心目中的永遠的風景。

16歲那一年,源氏義經劍術修成,遂離開鞍馬寺闖蕩天下,浪跡江湖,他在途中結識了許多奇人異士,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了義經最忠心的部屬。這其中最精彩的故事,當屬義經收服“千人斬”弁慶。

傳說這位弁慶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滿嘴鋸齒獠牙的巨人,他的父母嚇壞了,以為這是一個妖怪,就將他丟棄在荒野之間,不知什麼原因這個怪物還是艱難地存活了下來,並在長大後流浪於京都。也不知誰使壞教給他的,這怪物每天就在五條橋上向每一個佩刀者挑戰,贏了就奪下對方的佩刀,所以人稱“奪千刀”,此怪已成為京城一害,人人都繞五條橋而行。

初到京城的義經不知道這件事,而且他的身上也沒有佩刀,但是當他途經五條橋的時候,弁慶卻將他腰間的折扇錯看成了刀,於是上前挑戰。

義經應戰弁慶,他身形飄忽不定,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弁慶發狠,咬牙切齒,揮刀猛砍,恨不能一刀將這個少年砍為兩段,但卻連義經的衣袂也碰不到。

激鬥之中,義經突然身形一轉,已經閃到了弁慶的身後,他用手中的折扇輕輕一點弁慶的後背,隻聽一聲吼叫,弁慶一個狗吃屎趴伏在了地麵上。

從此以後,弁慶就死心塌地地追隨著義經。

此後義經到達了奧州,並擁有了他自己的一支武士部隊,從此奠定了他的“戰神”之名。

“戰神”源氏義經統領他的部屬追隨了源氏賴朝。

公元1184年,源氏與平氏兩個家族的最後一戰於海灘上展開,此役堪稱驚天地泣鬼神,平氏家族中所有的武士全部戰死,不能作戰的婦孺全部投海自盡,那位生來就不會說話的小安德天皇,也被他的乳母抱著,帶著自天照大禦神時代傳承下來的三寶之中的劍與璽葬身海底。

傳說,平氏家族的人投海自盡之後,都化作了海蟹,所以當地人把這些螃蟹叫做平家蟹。

但是當源氏賴朝獲得權力之後,卻在他的親信梶原景時的攛掇之下,派出刺客將他的弟弟——“戰神”源氏義經殺害了。

理論上來說,這種事情實在是在所難免。但不管怎麼說,日本武士的傳說就從這裏正式開始了。

(9)海妖塞壬的美麗歌聲

源氏家族的統治時期是一個暗殺風行的時代——所有的源氏家族繼承人全都被暗殺者一一清除了,主使這一行動的人物我們並不陌生,還記得源氏賴朝的妻子嗎?——源氏政子,她的父親早在源氏賴朝起兵的時候就已經存下了問鼎天下的野心。

北條家族隱藏於帷幕之後,將源氏族人一一清除。

北條氏取代了源氏。

而且,新的統治者不再為那些不馴服的將軍們所苦惱,他們指派了許多傀儡來擔任將軍之職,甚至包括了幼童。

皇室家族對於北條攝政是極為不滿的,但是北條氏用鋒利的劍刃和滾燙的鮮血說服了他們。

當公元1274年來臨之際,整個世界被踐踏在蒙古人的鐵騎之下,一支完全由朝鮮船隻組成的艦隊渡海占領了對馬島和壹岐島,並很快在九州北部的博多彎登陸。

日本人迅速集結部隊向灘頭的蒙古人發起了攻擊,然而他們很快就被那些悍勇的蒙古戰士所擊潰,一如歐洲列國所有的戰士一樣,在這個時代,蒙古人注定找不到對手。

隻有一種力量能夠擊退無敵天下的蒙古人——大自然的威力!

蒙古人的主力部隊在渡海而來的途中遭遇到了強風暴,從此海域中永久性地流傳著這支淒楚的挽歌。餘下來的蒙古士兵寡不敵眾,被迫登船返回了朝鮮。

7年之後,已經一統中華天下的大元帝國再度派出了使者,要求日本人承認蒙古對於日本的宗主權。

大元使者喪命於日本武士的彎刀之下。

忽必烈怒不可遏,發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規模性海戰。從中國,從朝鮮北部,兩支艦隊遙逼日本,仍然是占領了對馬島和壹岐島,五萬名蒙古戰士再戰日本武士於九州北部。

在海上,日本武士大膽地對正在渡海之中的龐大蒙古艦隊展開了一係列的攻擊。在陸上,日本武士雖然無法將蒙古人趕下海,但是他們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而且表現出了極為狂熱的戰鬥熱情,拚死堅守,讓蒙古人始終無法前進一步。

幾天之後,天照大禦神——不對,應該是那個討厭的須佐之男趕來幫助他們的子民了,一場強烈的風暴掀翻了蒙古人的大部分船隻,幹脆利索地切斷了蒙古軍隊的後方補給。

蒙古戰士們跌落於冰冷的海水之中,他們之中的大多數溺斃,僥幸未淹死的,也隻能在日本武士的彎刀之下飲恨斃命。

全軍覆沒!

海麵盡赤!

從此,日本人將這兩場風暴稱之為“神風”。

忽必烈還曾考慮過組織第三次遠征,但這個計劃始終未能得以實行。

而同樣陷入困境的還有執掌日本權力的北條家族。

蒙古一役,北條家族的武士傷亡慘重,勢力頓時銳減。醍醐天皇——天知道這個名字是怎麼一回事——趁機提出複位的要求,北條氏對這一無理要求給予了嚴厲的駁斥——試圖推翻鐮倉幕府的努力宣告失敗,醍醐天皇淪為了北條氏的俘虜。但此後不久,在親信武士的冒死營救之下,醍醐天皇逃之夭夭,並聯合足利尊氏的武士再度進攻鐮倉。

鐮倉失陷,幕府倒台。

權力重歸於天皇。

但是醍醐天皇最強有力的支持者——足利尊氏又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要求建立一個足利尊氏幕府,而不同意由醍醐天皇個人進行統治。

醍醐天皇當然不能同意足利尊氏的建議,爭執之下,足利尊氏發動叛亂,將醍醐天皇趕出了京都。而後足利尊氏擁立了另一位皇室成員為光明天皇,並自封為軍事監督和幕府大將軍——時在公元1338年。

醍醐天皇逃到了奈良南部地區,繼續主張他的權力。

從此日本迎來了他們的“南北朝”時期。

戰亂持續了56年。

公元1392年,由足利尊家所派出的使者吉滿成功地說服了醍醐天皇的繼承者,讓他宣布退位,這樣日本的兩個天皇重新歸為一個,足利尊幕府終於獲得了他們最渴望的實際權力。

但是,我們絲毫也不懷疑,足利尊幕府並不需要這一權力,實際情況是,足利尊家族更喜歡的是花道和茶藝。

足利家族的掌門人足利尊義政,由於缺少足夠的錢財舉辦茶道,甚至不惜典當了他的鎧甲。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那些手握軍權的大名們仍然保持他們的乖順,這實在是難為了他們。

公元1477年到1615年!

戰國時代,大名幕府!

就這樣開始了。

(10)荒年亂景時代的茂盛秋草

這一特定時代的序幕,是由公元1465年的延曆寺僧與本宮寺僧拉開的。

僧侶戰爭,作為戰爭史上最為出色的場景,我們已然獲知這個騷動不已的島國民眾的焦躁情緒——延曆寺的僧侶們殺入本宮寺,激濺的血花伴隨的是衝天的火光,被搗毀的寺院廢墟於籠罩著天日的濃煙中述說著這個民族的尚武精神。

是時候了,總得有誰給他們一個理由。

急切的衝動!

無法抑製的叛逆欲望!

這一切都表現著那遠古神話所賦予我們的認知——是時候了,整整一千年過去了,大和民族已經進入了她的少女青春期,是應該挑戰傳統的時候了,衝動及越軌,這是她們必然要做的事情。

應仁之亂,於這個民族的急切呼喚聲中緩步而來。

京都!

山名宗全與他的女婿細川勝元。

為什麼戰國時代的帷幕一定要由這兩個幕府將軍拉開?

一個最充分的理由是:山名家能夠征召八萬名武士,細川家則可以征召到八萬五千名武士。

如此多的武士,就已經構成了衝突的最基本理由。

在這個過程中,義政將軍——就是那位典當了他的鎧甲而置辦茶道的偉大將軍——先是將權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後來又考慮改傳他的兒子,山名家與細川家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他們分別選擇了不同的支持目標,以便表明他們水火不容的立場——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家務事上的。

又有兩萬名山名家的軍隊進入了京都,細川家的宅邸被莫名其妙地付之一炬——天知道這事是誰幹的——細川家立即對山名家的補給線展開了攻擊,公元1467年7月,戰爭持續了不足兩個月,京都的北半部已經化為一片廢墟。

京都人倉皇逃離這可怕的地方,而山名與細川兩家則展開了堡壘戰,此後數以萬計的暴民湧入了京都,將這座城市徹底摧毀。

眨眼功夫戰事已經持續了10年,山名與細川雙雙死於這場戰事之中,戰爭仍然在持續,但淪為廢墟的京都街頭相互攻殺的武士們已經完全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了,這時候興致勃勃的義政——這家夥居然還在活蹦亂跳——正將他全部的時間花在吟頌迷人的詩句之上。

這的確是一樁高雅的文化活動,隻是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未免有些太不合時宜了。

盤根錯節的血緣關係讓越來越多的家族卷入了這場紛爭之中,山城一國的富山家族分裂成了兩派,一派支持山名家,另一派則支持細川家。這種情形導致了富山家族最終的毀滅。被毀滅的不隻是武士們的家族,就連皇室也被這場戰爭拖累到了不名一文的程度——可憐的後奈良天皇窮困潦倒,居住在簡陋的木屋中過著飽一餐饑一餐的貧寒日子。

不會每一個人都像天皇那樣貧窮的——至少那些大名們已經擁有了足夠的錢財招兵買馬。

新時代的英雄橫空出世,最下層的武士們比之於任何人都更熱愛這個動亂的年代,因為這種戰亂意味著他們命運的轉機。

在東國,駿河守護令今川義忠的食客、下級武士伊勢宗端——如果不是這場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戰事,或許你永遠也不會聽說這個名字,即使是現在,我們也仍然沒有理由聽說他,我們所知道的隻是北條早雲——天知道這個心狠手辣、背叛成性的家夥跟北條氏有著什麼關係,他在奉命強迫足利茶茶丸出家遭到拒絕後,立即毫不留情地發兵攻打茶茶丸,最終強迫茶茶丸自盡身亡,然後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北條早雲,徹底達到了混淆視聽的目的,從此吞並了關東南部的地區——我們在本章開篇時所介紹的名武士彌征遠泰氏保護著小主人癸一郎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個特定的背景之下。

武士們開始攻擊他們的宗主,除了伊勢長氏的崛起之外,在甲、信、越地方,守護上衫氏的家族武士長尾為景趁著混亂之際,逐步將自己的勢力淩駕於主家之上,並於公元1507年殺死了主人,其子長尾景成於公元1561年強迫主家讓出家督,並改名上衫政虎——還是一個以假亂真、渾水摸魚。總之,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色就是下克上,以及暗殺手段的花樣翻新。

隻要能夠擊敗對手,一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分明是感覺到列島的時局還不夠混亂,這時候葡萄牙人不遠萬裏渡海而來,給列島的武士們送來了滑膛槍。

仿佛一夜之間,日本軍隊就實現了現代化,幾乎所有的武士都為自己配備了最精良的火繩槍。

武器的進化標誌著戰爭形態的演變,隻有最具智慧的戰略家才能夠抓住這難得的契機——

織田信長!

這位強悍的武士擁有年輕的德川家康和平民出身的豐臣秀吉將軍。

這三個人,將決定此後日本的命運。

(11)信仰背景下的空門刀聲

新的軍事力量於荒亂之年迅速地成長起來——狂野嗜血的寺僧。

我們應該還記得,早在戰國時代之前,日本的寺僧就已經形成了彼此敵對的軍事陣營,延曆寺的僧兵就曾經滅絕了同屬空門的本宮寺僧人,並將本宮寺徹底搗毀。

在戰國大名時代,寺僧們更不希望人們忘記他們的存在,卷入到形形色色的軍事衝突之中的延曆寺,構成了日本人最為奇異的信仰模式。

對於這樣一支武裝力量,織田信長是決不敢掉以輕心的。

公元1570年,織田信長出兵攻打越前朝倉家,但是他的妹婿淺川長政卻臨陣倒戈,轉入了越前朝倉的陣營。與此同時,延曆寺的僧兵也加入到了越前朝倉一方,對織田信長展開了合圍之勢。

織田信長果斷地派兵包圍了延曆寺,殺盡了寺中的每一個人,連住在寺院四周的老弱婦孺也沒有放過。

此後10年,是織田信長對所有寺僧武裝展開攻擊的歲月,他將這些寺僧力量一一摧毀,並細心地將每一座寺廟搗成粉末。

信仰時代的戰爭就是這麼有趣,佛教的式微伴隨著的是基督教的興起,這支信仰力量是由葡萄牙傳教團帶來的,這支傳教隊伍的首領叫聖·弗朗西斯·沙雅爾,他的成就使他完全有資格獲得聖徒的稱譽——1957年的界港之戰,織田信長討伐三好長慶及鬆永久秀,因為雙方的士兵中都有大量的基督信徒,所以他們在作戰之前先要望彌撒,主啊,請保佑我們戰勝敵人吧……然後雙方開始拚個你死我活,可想而知,上帝在這時候是相當為難的。

當時混亂的局勢就是這樣,上帝是擺不平的,隻能依靠殺戮的手段平定四方。

1573年,織田信長在天皇的暗中支持之下,廢黜了幕府將軍之位,並暗殺了足利尊家族的足利尊義昭。

當織田信長登上他的極峰之時,衰敗的時代也就不期而至。

豐臣秀吉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公元1577年!

毛利家的高鬆城之戰。

這是一係列變化的開端,豐臣秀吉將高鬆城附近的河流改道,想水淹高鬆城。毛利家族集中了最精銳的兵力試圖解救高鬆城,豐臣秀吉急需援兵。

以德川家康為首的織田家武士們趕來援助豐臣秀吉,織田信長獨自坐鎮京都,此時他身邊隻有兩百多名武士守護,而不是往常的兩千多人。

在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派出的是明智光秀出兵征討高鬆城,但由於明智光秀征討不力,遭到了織田信長的斥責。當德川家康及織田家的武士們去增援豐臣秀吉的時候,明智光秀正向著京都急行軍。